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教育频道 > 教育新闻 > 正文

教育频道

11道作文题里到底藏了什么文章?
——专家解读2020年高考作文
更新时间:2020-7-8 10:41:31    来源:新华社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7日,1071万名学生迎来一次特殊的高考。历来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否真的如考前社会普遍猜测的以疫情为主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命题思路透露了未来高考的哪些趋势?“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教育专家。

  多地命题涉疫情,人生感悟、历史、国际关系、科技同为热点

  由于使用不同的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果”——人们发现,一方面,疫情确为多地高考作文的主题;但另一方面,命题的切入点却大不相同。

  记者梳理发现,11道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与疫情相关。疫情所引发的全社会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情怀等各方面的思考,均体现在命题中。

  “对于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气,也是一次全国抗疫再学习、再教育。”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则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相当一部分作文题目贴近生活、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发现自我。如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全国新高考Ⅱ卷的“带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条信息”,上海卷的“转折”等。

  近年来中学教育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视,充分体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

  此外,北京卷涉及的北斗卫星、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等主题涉及最新科技话题,彰显了高考命题的前沿性。

  考查重点:社会关切、思辨能力、实际应用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试卷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时代脉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精神的参与者、见证者,几套试卷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专家指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机融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关心社会时政,充分了解、积极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对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也体现在今年作文命题中。太原成成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林林表示,今年的试题加强了对批判、辩证思维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考生首先要挖掘材料的逻辑关系,其次要提炼出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再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陈志文表示,今年不少题目考查内容不局限于材料事实本身,而是重在考查思维方式。如全国Ⅰ卷的“历史人物评说”,“面对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设置议题,要求考生参照现实,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此外,对实用文体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新特点之一。全国Ⅰ卷要求作文为发言稿、全国Ⅱ卷的要求是演讲稿形式、全国Ⅲ卷规定体裁为书信、全国新高考Ⅱ卷规定写主持词。

  张颐武说:“对文体提出不同限定,实际是对考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应适应各种文体要求,这也是为之后的论文和公文写作打基础。

  透露哪些语文教育未来趋势?

  多位教育专家表示,观察近年考题,能看出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趋势:

  ——时代与家国的关切。梳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家国情怀的主题频频出现。

  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中囊括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北京卷第二题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18年的全国Ⅰ卷以“世纪宝宝中国梦”为主题;以及2019年全国Ⅱ卷的“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天津卷的“爱国情怀”等。

  陈志文说,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时事和社会重大事件。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已行不通,考生不能与社会脱节,需要充分了解世界。山西太原第五中学语文老师赵旭说,青年学子们需要更多站在时代的“C位”上思考问题,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时代的奔涌中“乘风破浪”。

  ——经典与文化的传承。

  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三道题和书有关: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和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2019年北京卷“中华文明的韧性”、上海卷“中国味”则凸显中国元素,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强化文化自信。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许红明说,作文题越来越多考量经典与文化,这要求学生多读书、勤思考、了解历史,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以文化人、育人的要求。

  ——思维与视野的延展。

  专家认为,作文命题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仅是认识社会、世界,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考组组长盖英俊说,人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也没有不变的结论,因此备考也要更多引导学生,不能先入为主、囿于成见,而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深度思考。

  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袁学民说,高考作文将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将个人体验和情境深度结合,从外显的看,到内在的思,很好地将综合素养和思辨态度相结合,充满了“生气”。

  赵旭也表示,作文没有万能模板,只有万能思维。作文写作要“稳中取新”,学生需打破定式思维,扩展心胸视野。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前写作”做足功课,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记者舒静、胡浩、宋佳、郑天虹、王菲菲)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11道作文题里到底藏了什么文章?
    ——专家解读2020年高考作文
    2020-7-8 10:41:31    来源:新华社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7日,1071万名学生迎来一次特殊的高考。历来备受瞩目的高考作文题目,是否真的如考前社会普遍猜测的以疫情为主题?重点考查考生的哪些能力?命题思路透露了未来高考的哪些趋势?“新华视点”记者采访了多位权威教育专家。

      多地命题涉疫情,人生感悟、历史、国际关系、科技同为热点

      由于使用不同的试卷,2020年高考语文试卷作文题共11道,其中5道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分别为全国Ⅰ卷、全国Ⅱ卷、全国Ⅲ卷、新高考Ⅰ卷、新高考Ⅱ卷。天津、上海、江苏、浙江各命制1道,北京命制2道。

      “猜对了开头却没猜对结果”——人们发现,一方面,疫情确为多地高考作文的主题;但另一方面,命题的切入点却大不相同。

      记者梳理发现,11道作文题中有多道题目与疫情相关。疫情所引发的全社会对于个体与群体关系、全球化、人类命运共同体、职业情怀等各方面的思考,均体现在命题中。

      “对于疫情的切入非常巧妙、接地气,也是一次全国抗疫再学习、再教育。”中国教育在线总编辑陈志文说。

      如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疫情中的距离与联系”,选取中国抗疫行动中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和特定的视角提出写作任务;天津卷的“中国面孔”,则聚焦疫情下的医务工作者等人物;全国Ⅱ卷作文题“携手世界,共创未来”,引导学生从相互支持、团结合作入手,思考人类的危机应对之道,体会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前瞻性。

      相当一部分作文题目贴近生活、以小见大,引导学生感悟人生、发现自我。如全国Ⅲ卷的“如何为自己画好像”,全国新高考Ⅱ卷的“带你走近____”,北京卷的“一条信息”,上海卷的“转折”等。

      近年来中学教育对于历史和古典文学的重视,充分体现在高考作文中。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全国Ⅰ卷作文题“历史人物评说”,材料有齐桓公、管仲、鲍叔君臣合作、共成霸业的历史陈述,有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让学生感受历史、品评人物、观照现实、思考个人发展。

      此外,北京卷涉及的北斗卫星、江苏卷的智能互联网等主题涉及最新科技话题,彰显了高考命题的前沿性。

      考查重点:社会关切、思辨能力、实际应用

      高考语文命题组专家表示,今年的高考作文试题以材料作文为主,命题把握时代脉搏,紧贴时代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应用写作能力考查,引导当代青年坚定理想信念、厚植家国情怀、拓宽国际视野、培养奋斗精神。

      “试卷体现了时代性,把握了时代脉搏。”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志勇说,每一个中国人都是中国精神的参与者、见证者,几套试卷都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特点。

      专家指出,今年的高考作文题目与重大社会生活事件做到了有机融合。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表示,考生写作成功的关键,在于关心社会时政,充分了解、积极思考个人在集体、社会、国家、世界发展中的责任和使命。

      对思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的考查,也体现在今年作文命题中。太原成成中学语文教研组组长林林表示,今年的试题加强了对批判、辩证思维的考查。比如,全国Ⅲ卷作文“如何为自己画好像”,通过设置充分的思辨空间,由浅入深考查了学生对这两项能力的综合运用。考生首先要挖掘材料的逻辑关系,其次要提炼出其中的辩证关系,最后再将理论与实践统一起来。

      陈志文表示,今年不少题目考查内容不局限于材料事实本身,而是重在考查思维方式。如全国Ⅰ卷的“历史人物评说”,“面对后人对历史人物的不同评价设置议题,要求考生参照现实,以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思考问题。”

      此外,对实用文体掌握能力的考查,也是今年作文命题的新特点之一。全国Ⅰ卷要求作文为发言稿、全国Ⅱ卷的要求是演讲稿形式、全国Ⅲ卷规定体裁为书信、全国新高考Ⅱ卷规定写主持词。

      张颐武说:“对文体提出不同限定,实际是对考生的实际运用能力提出更高要求。”他表示,一名优秀的高中生应适应各种文体要求,这也是为之后的论文和公文写作打基础。

      透露哪些语文教育未来趋势?

      多位教育专家表示,观察近年考题,能看出语文教育的一些重要趋势:

      ——时代与家国的关切。梳理近年来的高考作文题不难发现,家国情怀的主题频频出现。

      如2017年全国Ⅰ卷作文题“中国关键词”中囊括了“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北京卷第二题是“共和国,我为你拍照”;2018年的全国Ⅰ卷以“世纪宝宝中国梦”为主题;以及2019年全国Ⅱ卷的“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天津卷的“爱国情怀”等。

      陈志文说,近年来,高考作文命题更加关注时事和社会重大事件。以往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已行不通,考生不能与社会脱节,需要充分了解世界。山西太原第五中学语文老师赵旭说,青年学子们需要更多站在时代的“C位”上思考问题,肩负起社会责任,在时代的奔涌中“乘风破浪”。

      ——经典与文化的传承。

      2017年高考作文中有三道题和书有关:浙江卷作文题“人要读三本大书”、天津卷“重读长辈这部书”和山东卷的“24小时书店”。2019年北京卷“中华文明的韧性”、上海卷“中国味”则凸显中国元素,引导考生深入领悟中华文明“韧”的精神内核,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强化文化自信。

      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特级教师许红明说,作文题越来越多考量经典与文化,这要求学生多读书、勤思考、了解历史,挖掘传统文化内涵,增强文化自信,也体现了以文化人、育人的要求。

      ——思维与视野的延展。

      专家认为,作文命题的内容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把形式教育和实质教育结合起来,体现了教育的本质。“教育不仅仅是认识社会、世界,更重要的是认识自己。”清华大学教授谢维和说。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语文备考组组长盖英俊说,人们对很多问题的看法不再固守同一角度,也没有不变的结论,因此备考也要更多引导学生,不能先入为主、囿于成见,而要针对具体的人和事深度思考。

      成都市树德中学高级教师袁学民说,高考作文将语文素养和批判性思维等结合起来,让学生将个人体验和情境深度结合,从外显的看,到内在的思,很好地将综合素养和思辨态度相结合,充满了“生气”。

      赵旭也表示,作文没有万能模板,只有万能思维。作文写作要“稳中取新”,学生需打破定式思维,扩展心胸视野。读书如销铜,作文如铸器。“前写作”做足功课,写作自然会水到渠成。

    (记者舒静、胡浩、宋佳、郑天虹、王菲菲)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