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热点新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焦作论坛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新闻客户端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办公入口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又到清明:远程祭扫,不变的是哀思
更新时间:2020-4-4 12:13:55    来源:新华社

  手指在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在逝者虚拟墓碑前“献花”“点烛”“留言”。近日,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多地纷纷开通“云祭扫”等远程祭扫平台,鼓励公众通过远程祭扫、缅怀逝者,寄托对亲人的哀思。

  业内专家认为,祭扫重在心意,贵在文明,随着时代发展,远程祭扫等新方式多元化,共同形成文明祭扫新风尚。

  清明远程祭扫需求量增多

  近日,山东济南市民杨静在手机上点开“云追思·济南祭扫网”,选择“云家祭”,添加逝者名字,写下留言,并送上“鲜花”。“清明节心意大于形式,重要的是对故人情感的表达,家人也比较支持这种方式。”

  3月26日,济南市开通网上祭扫通道,倡导市民通过网络对故人寄托“云追思”。截至4月3日16时,“云追思·济南祭扫网”网上祭奠平台参与用户已超7万人,留言9万多条。

  一场春雨过后,广西南宁市青龙岗长安墓园内,两名身穿黑色西服的生命礼仪师整理好着装,手捧鲜花、果品等祭扫用品,走到一处墓碑前,一名生命礼仪师有序将鲜花和贡品摆放到墓碑前,念出祭词,另一名生命礼仪师则用手机拍摄祭扫全过程。

  南宁市崇善颐养服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星源说,公司负责墓园内代客祭扫服务,由于今年清明期间墓园实行封闭管理,许多有祭扫需求的公众选择这项服务,代客祭扫服务费380元至980元不等。

  陕西西安市霸陵墓园新区也推出网上祭扫和代客祭扫服务。霸陵墓园新区副总经理张超说,以家庭追思、撰文纪念、网络祭祀等方式缅怀先人,是今年“云祭扫”等活动的主要特点。而代客祭扫服务,能够帮助那些无法亲临墓园又想祭奠亲人的市民实现祭扫心愿。

  “代客祭扫避免了高密度集中祭扫带来的风险,既满足群众缅怀先人、表达哀思的需求,又体现生态环保的特点。”张超说。

  网上祭扫“新风”渐吹寄哀思

  3月14日,民政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0年清明节祭扫工作的通知》,倡导各地充分利用殡葬服务在线平台,开发推广网上祭扫、预约祭扫、远程告别等在线服务项目,远程祭扫渐渐走入大众视野。

  记者了解到,网络祭扫、代客祭扫等方式在国内一些地区已有推出,但受传统殡葬观念等因素影响,此类祭扫形式仍未被广泛接受。部分业内人士认为,远程祭扫是疫情时期采取的一种特殊祭扫方式,要真正被大众接受仍需时间。

  网民“黄小逗”表示,“祭扫是对先人的尊重,得亲力亲为方能彰显诚意。”

  广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周可达表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祭扫方式,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网络祭扫对多数人来说仍是虚拟事件,在情感寄托上难以接受。

  网民“心安出事吾乡”说:“祭扫只是形式,要的是心意,只要有心,在哪都能怀念,在特殊时期的特殊举动,可以理解。”网友“遮掩空白”认为,“云祭扫”是一种新方式,可以选择尝试。

  李星源表示,今年因疫情影响,代客祭扫被给予更多关注。“不少客人因时间或地域限制无法到场祭扫,可以通过代祭扫方式,在网络看到祭扫现场情况,让客人感到安心,也是对逝者的一份敬意。”

  郑州大学中国礼文化传播学者张兵娟认为,“云祭扫”对增进家庭情感、促进家庭凝聚、保持家庭记忆具有重要作用,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现场祭扫仍不可或缺。

  祭扫方式多样化是时代发展必然需求

  不少公众认为,祭扫文化中蕴含中华文化传统,无论形式如何,应继续发扬。全国多地统一组织代祭扫等公益活动,满足大众祭奠追思需求。业内人士认为,在如今推行文明节俭丧葬环境下,远程祭扫与传统祭扫可以实现优势互补。

  远程祭扫是时代多元化的必然需求。周可达认为,远程祭扫虽然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祭扫,但不失为时代发展的一种新方式,可为大众祭扫提供多种选择。“云祭扫”服务不受时间、空间限制,更加快速便捷,随时随地可将敬意、亲情和孝心送到“云端”。

  祭扫应更重视生命文化传承。宇捷东方(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近几年开发了多个“云祭扫”产品。公司负责人贺伟表示,大众对远程祭扫接受度明显提高,远程祭扫不应只停留在敬献虚拟物品上。“后人可以将逝者生平事迹写在虚拟空间,让逝者生平事迹及精神文化得以留存,也可以让后世亲人看到,这样的纪念方式意义更大于传统祭扫仪式。”

  祭扫习俗需要与时俱进。山东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忠武认为,清明节文化核心是祭扫文化。“祭扫文化的基本内涵是缅怀先人,寄托思念。”王忠武说,清明节祭扫文化有稳定性和流变性,“对逝者表达思念的精神是稳定不变的,凡是能够表达思念精神的方式、方法,都值得肯定,祭扫不一定非要拘于形式。”

新闻编辑:施筱雯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版权与免责声明:

     
    凡本网注明“焦作网”的所有文字和图片稿件,版权均属于焦作日报社和焦作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信息来源:焦作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焦作网所刊登的所有内容,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获得合法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必须为作者署名并注明"来源:焦作网"字样。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依法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焦作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其版权归属原作者或所属媒体所有,转载请不要修改任何文字图片链接信息,如果您认为我们转载了您的文章或资料,损害了您的利益,请联系我站,我们会即时处理或删除。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