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视频直播 > 直播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心理应激增加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陈宏伟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
更新时间:2019-12-16 10:20:06    来源:焦作网

 直播现场。

  做客嘉宾陈宏伟。

 
  直播时间:2019年12月16日
  直播地点: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
  特邀嘉宾:陈宏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
  主 持 人:马雅宁(焦作日报记者)

  主持人:传承文明,关注民生,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各式各样的应激,诸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生离死别等等,对每个人的心理感知各有不同,有的人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痛苦、绝望、自卑,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有的走上了绝路。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来缓解和应对应激,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精神应激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一直是学术界与大众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陈宏伟做客网络直播间,就应激与心理健康相关问题,与网友们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学习。
  陈主任,您好!欢迎做客网络直播间。
  陈宏伟: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解答大家的疑问。
  主持人:说到“应激”这个词很专业,好多网友不太理解,您能不能跟广大网友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应激”呢?
  陈宏伟:通常医学上所说的“精神应激”,也叫“压力”,是指机体应付困难处境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发生与是否形成精神创伤有关,一般认为主要有三种因素:
  主持人:哦,那请问陈主任,哪三个因素可以导致应激状态呢?
  陈宏伟:1.应激源;2.易感素质;3.心理保护系统。
  主持人:请问陈主任,什么叫应激源呢?
  陈宏伟:应激源是指导致应激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多种多样,来源也很广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的诸多方面,涉及范围大到群体的战争、地震,小到发生在个体的车祸、人际的纠纷等,强度大到危及生命的被残杀,伤及身体的被强奸,小到每日的一般家庭矛盾,工作烦恼等。一般来讲,如果作为直接的病因或直接的诱因,应激源一定是异常强烈的、突然发生的、负性的、超出一般人承受能力的,
  主持人:哦,那陈主任,是不是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在经历着各种不同的应激源?
  陈宏伟:是的,其实我们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各种应激源。
  主持人:那么我们天天都在经历着各种应激,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没什么感觉,而有的人就发生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了呢?
  陈宏伟: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到位,这就说到我们应激三大要素的第二个因素了,就是易感因素,什么是易感因素呢?易感因素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内在因素包括:遗传特征、年龄、性别、精神障碍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躯体健康状况、是否有不良的心里应付方式,外在因素有:社会支持系统,童年的精神创伤,创伤前后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与精神创伤发生有关的第三个因素是心理支持系统的保护作用,不过,社会支持系统对精神健康的保护作用,是“U”字形的,即过少的支持和过多的保护都不利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与适应。因为在精神应激状态下,许多人都会有心理反应或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体启动的心理应付方式而逐步的恢复正常,只有少数易感的人才可能形成精神创伤,这一阶段过度的社会支持或照顾有时反而不利于个体调动自身的抗压因素而最终恢复正常。当然,缺少或不良的社会支持,肯定也是形成精神创伤的重要因子,这一点在儿童中尤应注意。
  主持人:从精神应激到精神创伤,是怎样发生的?
  陈宏伟:嗯,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专业,我们个体正常状态下,机体是处于一种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当面临应激事件时,个体要付出努力来解决或逃避应激事件,此时机体就会发生通常所说的应激反应,一般会以一系列的反应体现出来,应激反应的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去除或克服应激源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有利于个体的生存,相对于机体原来的内稳态平衡来说,此时在应激状态下的变化,是一种异稳态平衡,然而,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平衡也具有病理作用,如果精神应激过于强烈或持久,应激反应超出了个体的代偿能力,就形成了精神创伤,对机体造成损害。
  主持人:那么当应激反应出现精神创伤都有哪些表现啊?
  陈宏伟:主要有两种形式:1.急性应激障碍也叫急性反应性精神病,在临床上较常见,由来势迅猛的精神创伤所致,症状可以在数分钟到数小时之内出现,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到一周之内可恢复正常。病人的表现形式不一,有的以意识错乱为主,答非所问,行为异常,醒后有些遗忘,记不清楚所说的话和所作的事。有的则表现为动作多、话多、到处乱跑,嘴里说的和精神创伤有关。有的则表现为两目直视,呆若木鸡,问话不答,连针刺也缺乏反应。但不论病人表现如何,失眠是一定存在的症状。病人可以连续几夜不眠,瞪目直视,白天照样出现症状,或稍稍打盹一会儿又说话或不说,一般会持续2-3夜,才逐渐睡眠。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事件后,出现以反复重新体验创伤事件,伴有觉醒增高和回避与创伤有关刺激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此时应到我们专科就诊,需要综合治疗。
  主持人:听了您的讲解,我们对应激有了一些了解,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发生了应激反应时,应该怎样应对呢?
  陈宏伟:生活中、工作中,发生应激反应时,常用的应对方式有两类: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和缓和情绪方式。前者用来改善不利境遇,使其应激强度减低,后者则是改变自己对应激性境遇的反应。问题解决方式包括:1.寻求他人帮助,获得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与建议,2.解决问题,制定与实施解决问题的计划,3.面对问题,捍卫个人权利,或劝说其他人改变行为。缓和情绪包括:1.宣泄情绪,向另一个人倾诉并表达出自己的情绪。2.评价问题,判断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并试图改变之,以及哪些无法改变而需接受。3.积极评价问题,认识到难题的积极面,如丢了现在的工作是找到一个更好职位的机会。4.回避问题,拒绝去想所面对的难题,避开引起问题的人,或能引起回忆的事。
  主持人:你所说的这两种方式,如果我们都能做到的话,就能完全解决应激的问题吗?
  陈宏伟:有一定用处,但并非总是适应性的,适应性良好的心里应付方式,通常是有益的,包括:求助、积极解决问题、适应和面对现实,发泄或倾诉负性情感,回避痛苦情境,接受或推卸责任等。适应性不良的心理应付方式,通常是无益的,如:过度实用烟酒、镇静药物等成瘾物质,来缓和自己情绪反应,或降低自己对应急处境的反应,再如:有些人用攻击行为表达愤怒,用自杀或自伤行为等来减轻内心的紧张,或表达需要帮助。上述有益的和无益的心理应付方法,都可以缓解即刻的应激反应,但无益的应付方法,对于持久的应激反应,不但无效,反而损害身心健康,应注意有时有益的心理应付方法,如果长久应用,也可能损害心身健康。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使我们对应激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今后当我们面对应激的时候,就不会再不知所措,感谢陈主任能够来到我们的节目,使我们大家认识应激,了解应激,并且学会了如何面对应激。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陈主任。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出品团队

  ●总 策 划:王爱军
  ●执    行:曾琳琳
  ●脚本执笔:韩  笑
  ●录    制:毋千举
  ●摄    影:毋千举
  ●技    术:李 峰  杨  铭
  ●剧    务:王雪静
  ●直播话题线索征集:8797395
  ●链    接:登录焦作网www.jzrb.com 进入网络直播收看本期节目

 

新闻编辑:wxj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心理应激增加 心理健康不容忽视
——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陈宏伟做客本报网络直播间
2019-12-16 10:20:06    来源:焦作网

 直播现场。

  做客嘉宾陈宏伟。

 
  直播时间:2019年12月16日
  直播地点: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
  特邀嘉宾:陈宏伟(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
  主 持 人:马雅宁(焦作日报记者)

  主持人:传承文明,关注民生,各位网友大家好,这里是焦作日报网络直播间。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曾经历过各式各样的应激,诸如父母的离异、家庭的变故、亲人的生离死别等等,对每个人的心理感知各有不同,有的人因为心理承受能力差,导致痛苦、绝望、自卑,严重的可能导致精神失常,甚至有的走上了绝路。因此有针对性地采取一定的方式来缓解和应对应激,就显得尤为重要。而精神应激与人类健康的关系也一直是学术界与大众的热门话题。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主任陈宏伟做客网络直播间,就应激与心理健康相关问题,与网友们进行互动交流、共同学习。
  陈主任,您好!欢迎做客网络直播间。
  陈宏伟:主持人好,各位网友大家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分享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解答大家的疑问。
  主持人:说到“应激”这个词很专业,好多网友不太理解,您能不能跟广大网友先解释一下什么是“应激”呢?
  陈宏伟:通常医学上所说的“精神应激”,也叫“压力”,是指机体应付困难处境时的一种状态,这种状态的发生与是否形成精神创伤有关,一般认为主要有三种因素:
  主持人:哦,那请问陈主任,哪三个因素可以导致应激状态呢?
  陈宏伟:1.应激源;2.易感素质;3.心理保护系统。
  主持人:请问陈主任,什么叫应激源呢?
  陈宏伟:应激源是指导致应激发生的事件,这类事件多种多样,来源也很广泛,包括:生物、物理、化学、心理的诸多方面,涉及范围大到群体的战争、地震,小到发生在个体的车祸、人际的纠纷等,强度大到危及生命的被残杀,伤及身体的被强奸,小到每日的一般家庭矛盾,工作烦恼等。一般来讲,如果作为直接的病因或直接的诱因,应激源一定是异常强烈的、突然发生的、负性的、超出一般人承受能力的,
  主持人:哦,那陈主任,是不是我们生活中,处处都在经历着各种不同的应激源?
  陈宏伟:是的,其实我们生活中,工作中,时时刻刻都在经历着各种应激源。
  主持人:那么我们天天都在经历着各种应激,为什么我们大多数人都没什么感觉,而有的人就发生心理问题或者精神疾病了呢?
  陈宏伟:你这个问题问的很到位,这就说到我们应激三大要素的第二个因素了,就是易感因素,什么是易感因素呢?易感因素分为内在的因素和外在的因素。内在因素包括:遗传特征、年龄、性别、精神障碍的家族史或既往史、躯体健康状况、是否有不良的心里应付方式,外在因素有:社会支持系统,童年的精神创伤,创伤前后其他负性生活事件的叠加作用。与精神创伤发生有关的第三个因素是心理支持系统的保护作用,不过,社会支持系统对精神健康的保护作用,是“U”字形的,即过少的支持和过多的保护都不利于个体对应激的耐受与适应。因为在精神应激状态下,许多人都会有心理反应或生理反应。这些反应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个体启动的心理应付方式而逐步的恢复正常,只有少数易感的人才可能形成精神创伤,这一阶段过度的社会支持或照顾有时反而不利于个体调动自身的抗压因素而最终恢复正常。当然,缺少或不良的社会支持,肯定也是形成精神创伤的重要因子,这一点在儿童中尤应注意。
  主持人:从精神应激到精神创伤,是怎样发生的?
  陈宏伟:嗯,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专业,我们个体正常状态下,机体是处于一种内环境的动态平衡,当面临应激事件时,个体要付出努力来解决或逃避应激事件,此时机体就会发生通常所说的应激反应,一般会以一系列的反应体现出来,应激反应的目的在于(自我保护)去除或克服应激源对自身造成的不利影响,最终有利于个体的生存,相对于机体原来的内稳态平衡来说,此时在应激状态下的变化,是一种异稳态平衡,然而,在某种条件下,这种平衡也具有病理作用,如果精神应激过于强烈或持久,应激反应超出了个体的代偿能力,就形成了精神创伤,对机体造成损害。
  主持人:那么当应激反应出现精神创伤都有哪些表现啊?
  陈宏伟:主要有两种形式:1.急性应激障碍也叫急性反应性精神病,在临床上较常见,由来势迅猛的精神创伤所致,症状可以在数分钟到数小时之内出现,持续时间不长,几天到一周之内可恢复正常。病人的表现形式不一,有的以意识错乱为主,答非所问,行为异常,醒后有些遗忘,记不清楚所说的话和所作的事。有的则表现为动作多、话多、到处乱跑,嘴里说的和精神创伤有关。有的则表现为两目直视,呆若木鸡,问话不答,连针刺也缺乏反应。但不论病人表现如何,失眠是一定存在的症状。病人可以连续几夜不眠,瞪目直视,白天照样出现症状,或稍稍打盹一会儿又说话或不说,一般会持续2-3夜,才逐渐睡眠。2.创伤后应激障碍,是在接触极为严重的创伤事件后,出现以反复重新体验创伤事件,伴有觉醒增高和回避与创伤有关刺激为特征的心理障碍。此时应到我们专科就诊,需要综合治疗。
  主持人:听了您的讲解,我们对应激有了一些了解,那么我们在生活中、工作中,发生了应激反应时,应该怎样应对呢?
  陈宏伟:生活中、工作中,发生应激反应时,常用的应对方式有两类:就是问题解决方式和缓和情绪方式。前者用来改善不利境遇,使其应激强度减低,后者则是改变自己对应激性境遇的反应。问题解决方式包括:1.寻求他人帮助,获得有助于问题解决的信息与建议,2.解决问题,制定与实施解决问题的计划,3.面对问题,捍卫个人权利,或劝说其他人改变行为。缓和情绪包括:1.宣泄情绪,向另一个人倾诉并表达出自己的情绪。2.评价问题,判断哪些是可以改变的,并试图改变之,以及哪些无法改变而需接受。3.积极评价问题,认识到难题的积极面,如丢了现在的工作是找到一个更好职位的机会。4.回避问题,拒绝去想所面对的难题,避开引起问题的人,或能引起回忆的事。
  主持人:你所说的这两种方式,如果我们都能做到的话,就能完全解决应激的问题吗?
  陈宏伟:有一定用处,但并非总是适应性的,适应性良好的心里应付方式,通常是有益的,包括:求助、积极解决问题、适应和面对现实,发泄或倾诉负性情感,回避痛苦情境,接受或推卸责任等。适应性不良的心理应付方式,通常是无益的,如:过度实用烟酒、镇静药物等成瘾物质,来缓和自己情绪反应,或降低自己对应急处境的反应,再如:有些人用攻击行为表达愤怒,用自杀或自伤行为等来减轻内心的紧张,或表达需要帮助。上述有益的和无益的心理应付方法,都可以缓解即刻的应激反应,但无益的应付方法,对于持久的应激反应,不但无效,反而损害身心健康,应注意有时有益的心理应付方法,如果长久应用,也可能损害心身健康。
  主持人:听了您的介绍,使我们对应激有了更多的了解和更深入的认识。今后当我们面对应激的时候,就不会再不知所措,感谢陈主任能够来到我们的节目,使我们大家认识应激,了解应激,并且学会了如何面对应激。好了,今天的节目就到这里,再次感谢陈主任。我们下期节目再见!


出品团队

  ●总 策 划:王爱军
  ●执    行:曾琳琳
  ●脚本执笔:韩  笑
  ●录    制:毋千举
  ●摄    影:毋千举
  ●技    术:李 峰  杨  铭
  ●剧    务:王雪静
  ●直播话题线索征集:8797395
  ●链    接:登录焦作网www.jzrb.com 进入网络直播收看本期节目

 

新闻编辑:wxj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