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乡村振兴看河南丨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签订合同 沈丘这个村发展订单农业走上致富路
更新时间:2022-12-24 23:07:34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即日起,大河网推出专题报道,聚焦桐柏、光山、沈丘等地特色产业,展现河南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中原腹地的一个小山村竟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签订了合同。这事儿发生在周口沈丘县李寨村。

  “发展订单农业,李寨全村土地实现流转,成立红酥梨、黄花菜等种植合作社,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或规模化种植技术发展订单农业。广泛宣传推介产品,依托企业、驻村工作队和政府部门积极融入‘订单式’消费。”12月23日,提起李寨村的发展,县乡村振兴局的闻局长告诉记者。

  十年过去,村民人均收入达21560元翻了8倍,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刚走进沈丘县李寨村,200亩150个大棚整齐地排在田间,日光棚内的水果番茄已经挂果,在太阳的折射下有的像红玛瑙、有的像青玻璃球,一个个晶莹剔透。临着番茄小镇的是千亩香酥梨园,刚摘过梨的千亩梨园区依然郁郁葱葱像庄稼地里的青春卫士。

  “今年旱情虽然比较严重,但我们园区内有机井、自动灌溉设备等成熟的灌溉系统,产量一点也没有受影响,一棵树就摘了100多斤果实,一亩地能产10000多斤,红香酥每斤售价1.9元,秋月每斤售价3.6元,平均每斤以2.7额价格被黄淮大市场收购,我承包了50亩,今年除去成本收入了20多万元,以前我想都没有想过,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特别是我们村的李书记回来后,我们村变化很大。”承包户王争林兴奋地说。

图片说明:李寨村支前粮扶贫车间

  王争林口中的变化来源于自己的亲身感受。

  十年前,李寨村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典型贫困村,3200多口人,3400多亩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为零,2012年村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608人。

  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李寨村坚持党建引领,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培育带农产业,在群众增收上做文章,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求突破,在“五星支部”创建上下功夫。

  经过十年脱贫攻坚的接续奋斗,李寨村由2012年的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经济和资产为零蝶变为人均收入达21560元,是十年前的8倍,集体资产超亿元的全面小康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

  党建+支部+机制,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农民成功企业家李士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着为民服务的情怀和乡愁,辞职返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图片说明:李寨村农产品分拣车间

  十年来,他秉承“建强一个党支部、理出一个发展路子、形成一个好机制”的理念,强化党建统领,突出党员带头,建强两委班子,结合工作实际设置了7个党小组,并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同时,严格党员管理,注重评比考核,激励党员传承弘扬优良作风,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发挥村中德高望重的“五老一新”(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新乡贤)的作用,形成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五老一新”助力的良好局面,形成了116岁有68年党龄的党员王子英仍然坚持参加村内党员组织生活的好习惯、好机制。

  “千头繁育牛场”、“千亩供港蔬菜大棚”和“番茄小镇”成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

  李寨村建设运营了优质红薯、珍稀苗木、五谷杂粮、精品果园、食用菌生产等 7个“种养加”合作社和三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支前粮加工场、养牛场4个村集体经济实体。始终坚持“突出质量、突出效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依托李寨地理标志性黑土地资源禀赋和气候特点,布局生产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优质红薯、优质五谷、优质黄花菜、有机西瓜、有机蜜瓜、酥香梨等,通过三粉加工厂、五谷包装车间进行再加工、品牌化包装,形成了“古李寨”、“支前粮”、“冯营黑土地”等系列品牌的56个农特产品,让产业附加值提升3~5倍,亩产效益达到1万~2万元,网络营销打响“李寨品牌”。

图片说明:千头肉牛繁育养殖场

  衔接期内,李寨村完成投入资金3300万元,启动建设了“千头繁育牛场”、“千亩供港蔬菜大棚”和“番茄小镇”产业项目。“千头肉牛繁育养殖场”现有存栏700头,年出栏500头,通过进一步创新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两年内将达到存栏规模2000~3000头、年出栏规模1000~1500头,并建成辐射豫皖两省交界50公里的“肉牛交易驿站”。

  “我入股20万元,除了每年合作社按照12%的年化率分红收入2.4万元外,还每月在合作社获取3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入股李寨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村民刘建中说,像他这样的入股到规模化养殖合作社的农户有51户。

  “千亩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大棚基地”已建成600亩,实现瓜果蔬菜多品种、多茬次种植;“500亩番茄小镇项目”一期种植200亩,番茄种植品类丰富,销售渠道多,附加值高,亩产效益由过去的500-1000元达到2万到5万元。

  “就业+创业+分红”,年底村集体经济产业产值将突破4000万元

  返乡创业的华盛服饰公司负责人王巧说,“以前在江苏服装厂干领班,由于疫情原因,回到家乡自己办服装加工厂,租用村里的帮扶车间做厂房,手续由村里全程代办,省了很多心,带动本村和附近村100多人在家门口务工,务工农户最高每月可获得6000多元的工资。”像王巧这样的联农带农就业增收的加工车间,在李寨村还有3个。

图片说明:航拍中的李寨村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让村民有稳定的就业保障、防返贫的兜底机制和管长远的增收机制。

  李寨村以“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为依托,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建立联农带农增收致富机制,把全村3500亩土地全部流转,成立七个专业合作社,将合作社跟龙头企业和农户紧紧绑在一起,构建村民“五重收益保障”。

  如今,李寨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乘势而起。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种植、肉牛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预计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产业产值将突破4000万元。

  目前,李寨村集体经济成立7个专业合作社和4个种植基地,可以吸纳1100多人务工,年人均增收可达25000元,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乡村振兴看河南丨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签订合同 沈丘这个村发展订单农业走上致富路
2022-12-24 23:07:34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是关键。即日起,大河网推出专题报道,聚焦桐柏、光山、沈丘等地特色产业,展现河南弘扬脱贫攻坚精神,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中原腹地的一个小山村竟与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签订了合同。这事儿发生在周口沈丘县李寨村。

  “发展订单农业,李寨全村土地实现流转,成立红酥梨、黄花菜等种植合作社,依托科研技术服务部门或规模化种植技术发展订单农业。广泛宣传推介产品,依托企业、驻村工作队和政府部门积极融入‘订单式’消费。”12月23日,提起李寨村的发展,县乡村振兴局的闻局长告诉记者。

  十年过去,村民人均收入达21560元翻了8倍,成为远近闻名的“亿元村”

  刚走进沈丘县李寨村,200亩150个大棚整齐地排在田间,日光棚内的水果番茄已经挂果,在太阳的折射下有的像红玛瑙、有的像青玻璃球,一个个晶莹剔透。临着番茄小镇的是千亩香酥梨园,刚摘过梨的千亩梨园区依然郁郁葱葱像庄稼地里的青春卫士。

  “今年旱情虽然比较严重,但我们园区内有机井、自动灌溉设备等成熟的灌溉系统,产量一点也没有受影响,一棵树就摘了100多斤果实,一亩地能产10000多斤,红香酥每斤售价1.9元,秋月每斤售价3.6元,平均每斤以2.7额价格被黄淮大市场收购,我承包了50亩,今年除去成本收入了20多万元,以前我想都没有想过,这都得益于国家的好政策,特别是我们村的李书记回来后,我们村变化很大。”承包户王争林兴奋地说。

图片说明:李寨村支前粮扶贫车间

  王争林口中的变化来源于自己的亲身感受。

  十年前,李寨村还是一个偏僻、落后的典型贫困村,3200多口人,3400多亩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落后,集体经济为零,2012年村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2014年建档立卡贫困户125户608人。

  十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正确领导下,李寨村坚持党建引领,着力调整农业结构,积极培育带农产业,在群众增收上做文章,在壮大村集体经济上求突破,在“五星支部”创建上下功夫。

  经过十年脱贫攻坚的接续奋斗,李寨村由2012年的人均收入不足2700元,村集体经济和资产为零蝶变为人均收入达21560元,是十年前的8倍,集体资产超亿元的全面小康村。先后被评为“全国美丽乡村建设试点村”、“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保障基本示范村”。

  党建+支部+机制,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农村的事情,实现乡村振兴,关键在党。农民成功企业家李士强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带着为民服务的情怀和乡愁,辞职返乡担任了村党支部书记。

图片说明:李寨村农产品分拣车间

  十年来,他秉承“建强一个党支部、理出一个发展路子、形成一个好机制”的理念,强化党建统领,突出党员带头,建强两委班子,结合工作实际设置了7个党小组,并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党员聚在产业链上,群众富在产业链上。

  同时,严格党员管理,注重评比考核,激励党员传承弘扬优良作风,主动担当作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党支部发挥村中德高望重的“五老一新”(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老军人、老模范、新乡贤)的作用,形成党支部引领,党员带头,“五老一新”助力的良好局面,形成了116岁有68年党龄的党员王子英仍然坚持参加村内党员组织生活的好习惯、好机制。

  “千头繁育牛场”、“千亩供港蔬菜大棚”和“番茄小镇”成为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

  李寨村建设运营了优质红薯、珍稀苗木、五谷杂粮、精品果园、食用菌生产等 7个“种养加”合作社和三粉加工厂、服装加工厂、支前粮加工场、养牛场4个村集体经济实体。始终坚持“突出质量、突出效益,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依托李寨地理标志性黑土地资源禀赋和气候特点,布局生产高效益、高附加值的优质红薯、优质五谷、优质黄花菜、有机西瓜、有机蜜瓜、酥香梨等,通过三粉加工厂、五谷包装车间进行再加工、品牌化包装,形成了“古李寨”、“支前粮”、“冯营黑土地”等系列品牌的56个农特产品,让产业附加值提升3~5倍,亩产效益达到1万~2万元,网络营销打响“李寨品牌”。

图片说明:千头肉牛繁育养殖场

  衔接期内,李寨村完成投入资金3300万元,启动建设了“千头繁育牛场”、“千亩供港蔬菜大棚”和“番茄小镇”产业项目。“千头肉牛繁育养殖场”现有存栏700头,年出栏500头,通过进一步创新养殖模式,扩大养殖规模,两年内将达到存栏规模2000~3000头、年出栏规模1000~1500头,并建成辐射豫皖两省交界50公里的“肉牛交易驿站”。

  “我入股20万元,除了每年合作社按照12%的年化率分红收入2.4万元外,还每月在合作社获取3000元左右的务工收入。”入股李寨牛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村民刘建中说,像他这样的入股到规模化养殖合作社的农户有51户。

  “千亩供粤港澳大湾区蔬菜大棚基地”已建成600亩,实现瓜果蔬菜多品种、多茬次种植;“500亩番茄小镇项目”一期种植200亩,番茄种植品类丰富,销售渠道多,附加值高,亩产效益由过去的500-1000元达到2万到5万元。

  “就业+创业+分红”,年底村集体经济产业产值将突破4000万元

  返乡创业的华盛服饰公司负责人王巧说,“以前在江苏服装厂干领班,由于疫情原因,回到家乡自己办服装加工厂,租用村里的帮扶车间做厂房,手续由村里全程代办,省了很多心,带动本村和附近村100多人在家门口务工,务工农户最高每月可获得6000多元的工资。”像王巧这样的联农带农就业增收的加工车间,在李寨村还有3个。

图片说明:航拍中的李寨村

  巩固脱贫成果,推进乡村振兴,最关键的是让村民有稳定的就业保障、防返贫的兜底机制和管长远的增收机制。

  李寨村以“万企兴万村”结对帮扶为依托,以壮大集体经济为目标,建立联农带农增收致富机制,把全村3500亩土地全部流转,成立七个专业合作社,将合作社跟龙头企业和农户紧紧绑在一起,构建村民“五重收益保障”。

  如今,李寨村坚持党建引领,产业兴旺乘势而起。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种植、肉牛养殖和农产品深加工为主导产业的产业链,通过产业化、规模化、品牌化经营,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预计2022年底村集体经济产业产值将突破4000万元。

  目前,李寨村集体经济成立7个专业合作社和4个种植基地,可以吸纳1100多人务工,年人均增收可达25000元,村民生活越来越富裕。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