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烟台黄渤海新区:认同感托起城市未来
更新时间:2022-12-25 15:44:5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郭传义 王凯

  城市认同感是什么?

  土生土长的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居民说:“今年,菁华公寓310户居民终于可以‘用暖’了,住得越来越舒服了。”

  落户新区的企业管理者说:“新区税收优惠政策对科创的精准扶持,缓解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压力,为企业发展再添动力。”

  来到这里创业、工作的新区人说:“先爱上了金沙滩的海,后爱上了这座城,现在有了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不同的群体,共同的声音。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自由开放的创业热土……这些认同感,是一座城市软硬实力最生动的体现,更是一座城市向“心”向好,生机勃发的“法宝”。

  成就政企双向奔赴佳话

  “选择落户新区,不只是因为我是地道的烟台人,更源于新区管委的真诚与专业,他们真正地帮我们解决了面临的难题。”发出这番感叹的,是力高(山东)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翰超。

  事情还得从2019年说起。在一场招商会上,烟台黄渤海新区招商团队了解到,力高新能源的创始人是位烟台老乡,该企业在与国内某动力电池厂商对接配套合作时遭遇瓶颈,他们希望能和厂商尽快建立联系,但发出去的信函都石沉大海。

  “仅用1天时间就协助我们与该动力电池厂商高层建立直接联系,帮助双方达成配套合作。”更让王翰超没想到的是,为缓解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紧缩问题,烟台黄渤海新区创新项目招引方式,确定了以“国资直投+扶持政策”的整体招引思路,敲定项目落户。用时1个月,完成项目评审、决策并签署投资协议,同时为力高安排厂房办公、预留工业用地。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按照“园区化、集群化、生态化”思路,先后分两批谋划启动的新一代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建设,与诸多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发展不谋而合。烟台光电产业园的“领头羊”——艾睿光电就是其中之一。

  “新区将光电产业园列为黄渤海新区新一代十大制造业特色产业园之一,规划占地就有1100亩。”艾睿光电董事长赵芳彦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光电产业园这个“巢”,眼下,越来越多的行业上下游优秀企业、人才、公共平台资源等愿意来到这里,留在这里。

  眼下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敞开怀抱迎接四海企业前来“安家”。推出政务服务全领域告知承诺制,涉企经营许可100%实现容缺受理,审批进度“再提速”;实行“证照同办、多证联办、一证准营”,企业同时获得准入和准营资格;全国首创“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审批制度,让外商独资设立培训机构成为可能。

  帮企业谋,替企业想。多重优势叠加,是企业纷纷“落子”于烟台黄渤海新区的理由。

  “幸福感”是对城市最大的褒奖

  对一座城市而言,“幸福感”或许是市民对它最大的褒奖。城市一点一滴的美好变化,群众都能切实感受到。

  在小红书、微博等常用社交软件里经常能够看到黄渤海新区市民为新区“激情打call”的身影。众所周知,想要让城市获得真正的认可,拥有一批“自来水”粉丝极难。被市民看见并认同,烟台黄渤海新区做到了。

  “尽管外面温度低,但家里始终保持在21至25摄氏度之间,一点也不冷。”家住银芝小区的居民刘女士说。

  “天气虽然冷,但不怕吃到冷饭,‘城诚驿’党群驿站有微波炉,热一热就行,有热水喝、还能充电。”负责金沙滩海滨公园附近环境卫生的环卫工人邵海琴说。

  “‘妈妈小屋’让妈妈们有了私密、卫生的休息和哺乳场所,作为宝妈的我诚心点赞。”正在逛商超的市民胡女士说。

  属于这座城市的“小确幸”,远不止于此。作为一座城市小尺度的生活场所,社区的作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认同感。以银芝社区为例,该社区为14名专职网格员配备了电动车,每天日常巡访、每月重点巡访、每季度全面巡访,人手一本“民情日记”,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推动问题在网格解决、感情在网格加深、幸福在网格汇聚。

  黄渤海新区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在民生领域做出了诸多努力:年内新增9所中小学,总体增加学位1.66万个,更好满足“就近入学”民生需求;统筹全区医疗资源,优化区公立医疗资源布局,制定医共体差异化发展规划;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进行绿地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让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出台《关于开展“十大暖新行动”精准关爱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实施方案》,切实提高新业态新就业劳动者就业质量……

  腰包鼓起来,日子更有盼头

  张贞立又把账户里的钱顺着个、十、百、千、万位念了一遍,笑着把余额界面递到记者面前,“你看,近6万块,都是卖葡萄赚来的。”

  “这只是今年,要是加上去年,得有10万多元哩。”同村的黄业学抢着说道。

  张贞立和黄业学所在的潮水镇张家窑村,最出名的当数水果种植产业。尤其是这几年,乘着政策春风,村里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起了“阳光玫瑰”葡萄,这让村里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过得更有盼头。

  种葡萄就能致富?看出记者疑惑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利强道出了“秘密”。“这归功于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村民在葡萄园内工作,还能入股分红50%。”张利强告诉记者,合作社让村里的集体经济得到显著改善,“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万元,今年的销售收入是去年的近3倍,大概500多万元。”

  张家窑村百姓们的“幸福感”是黄渤海新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涌现出古现街道棘子夼村的棘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季家街道曲家村的曲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小而散的农业产品向产业化、品牌化迈进。

  为了让村里的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黄渤海新区加快建设美丽生态、美丽庭院、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新农村,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环卫一体化、美丽庭院创建等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目前,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从亲身种植果蔬,到参与村管理,再到为美丽村庄建设献计献策,村民们渐渐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人说:黄渤海新区,这五个字里有“新”的期待、“海”的胸怀,令人憧憬。相信黄渤海新区会收获更多更强的城市认同感,共同托起城市美好的明天。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5日 06版)

文章编辑:施筱雯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烟台黄渤海新区:认同感托起城市未来
    2022-12-25 15:44:53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记者 赵秋丽 李志臣 冯帆 光明日报通讯员 郭传义 王凯

      城市认同感是什么?

      土生土长的山东烟台黄渤海新区居民说:“今年,菁华公寓310户居民终于可以‘用暖’了,住得越来越舒服了。”

      落户新区的企业管理者说:“新区税收优惠政策对科创的精准扶持,缓解了企业研发资金投入的压力,为企业发展再添动力。”

      来到这里创业、工作的新区人说:“先爱上了金沙滩的海,后爱上了这座城,现在有了实实在在的归属感。”

      不同的群体,共同的声音。日新月异的城市风貌、不断优化的营商环境、自由开放的创业热土……这些认同感,是一座城市软硬实力最生动的体现,更是一座城市向“心”向好,生机勃发的“法宝”。

      成就政企双向奔赴佳话

      “选择落户新区,不只是因为我是地道的烟台人,更源于新区管委的真诚与专业,他们真正地帮我们解决了面临的难题。”发出这番感叹的,是力高(山东)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翰超。

      事情还得从2019年说起。在一场招商会上,烟台黄渤海新区招商团队了解到,力高新能源的创始人是位烟台老乡,该企业在与国内某动力电池厂商对接配套合作时遭遇瓶颈,他们希望能和厂商尽快建立联系,但发出去的信函都石沉大海。

      “仅用1天时间就协助我们与该动力电池厂商高层建立直接联系,帮助双方达成配套合作。”更让王翰超没想到的是,为缓解新能源汽车行业普遍存在的资金紧缩问题,烟台黄渤海新区创新项目招引方式,确定了以“国资直投+扶持政策”的整体招引思路,敲定项目落户。用时1个月,完成项目评审、决策并签署投资协议,同时为力高安排厂房办公、预留工业用地。

      近年来,烟台黄渤海新区按照“园区化、集群化、生态化”思路,先后分两批谋划启动的新一代制造业特色产业园建设,与诸多企业自身的战略规划发展不谋而合。烟台光电产业园的“领头羊”——艾睿光电就是其中之一。

      “新区将光电产业园列为黄渤海新区新一代十大制造业特色产业园之一,规划占地就有1100亩。”艾睿光电董事长赵芳彦告诉记者,正是因为有了光电产业园这个“巢”,眼下,越来越多的行业上下游优秀企业、人才、公共平台资源等愿意来到这里,留在这里。

      眼下的烟台黄渤海新区,敞开怀抱迎接四海企业前来“安家”。推出政务服务全领域告知承诺制,涉企经营许可100%实现容缺受理,审批进度“再提速”;实行“证照同办、多证联办、一证准营”,企业同时获得准入和准营资格;全国首创“外商独资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审批制度,让外商独资设立培训机构成为可能。

      帮企业谋,替企业想。多重优势叠加,是企业纷纷“落子”于烟台黄渤海新区的理由。

      “幸福感”是对城市最大的褒奖

      对一座城市而言,“幸福感”或许是市民对它最大的褒奖。城市一点一滴的美好变化,群众都能切实感受到。

      在小红书、微博等常用社交软件里经常能够看到黄渤海新区市民为新区“激情打call”的身影。众所周知,想要让城市获得真正的认可,拥有一批“自来水”粉丝极难。被市民看见并认同,烟台黄渤海新区做到了。

      “尽管外面温度低,但家里始终保持在21至25摄氏度之间,一点也不冷。”家住银芝小区的居民刘女士说。

      “天气虽然冷,但不怕吃到冷饭,‘城诚驿’党群驿站有微波炉,热一热就行,有热水喝、还能充电。”负责金沙滩海滨公园附近环境卫生的环卫工人邵海琴说。

      “‘妈妈小屋’让妈妈们有了私密、卫生的休息和哺乳场所,作为宝妈的我诚心点赞。”正在逛商超的市民胡女士说。

      属于这座城市的“小确幸”,远不止于此。作为一座城市小尺度的生活场所,社区的作为,往往直接影响着居民的认同感。以银芝社区为例,该社区为14名专职网格员配备了电动车,每天日常巡访、每月重点巡访、每季度全面巡访,人手一本“民情日记”,全面掌握社情民意,推动问题在网格解决、感情在网格加深、幸福在网格汇聚。

      黄渤海新区以“人民需求”为导向,在民生领域做出了诸多努力:年内新增9所中小学,总体增加学位1.66万个,更好满足“就近入学”民生需求;统筹全区医疗资源,优化区公立医疗资源布局,制定医共体差异化发展规划;开展环境卫生整治,进行绿地环境卫生、市政设施等十大专项整治行动,让城市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出台《关于开展“十大暖新行动”精准关爱服务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的实施方案》,切实提高新业态新就业劳动者就业质量……

      腰包鼓起来,日子更有盼头

      张贞立又把账户里的钱顺着个、十、百、千、万位念了一遍,笑着把余额界面递到记者面前,“你看,近6万块,都是卖葡萄赚来的。”

      “这只是今年,要是加上去年,得有10万多元哩。”同村的黄业学抢着说道。

      张贞立和黄业学所在的潮水镇张家窑村,最出名的当数水果种植产业。尤其是这几年,乘着政策春风,村里成立了果蔬专业合作社,种植起了“阳光玫瑰”葡萄,这让村里老百姓的“腰包”越来越鼓,日子过得更有盼头。

      种葡萄就能致富?看出记者疑惑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利强道出了“秘密”。“这归功于党支部领办的合作社。村民在葡萄园内工作,还能入股分红50%。”张利强告诉记者,合作社让村里的集体经济得到显著改善,“去年实现销售收入176万元,今年的销售收入是去年的近3倍,大概500多万元。”

      张家窑村百姓们的“幸福感”是黄渤海新区纵深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涌现出古现街道棘子夼村的棘旺果蔬种植专业合作社、大季家街道曲家村的曲家果蔬专业合作社等一批合作社。合作社由党支部领办,立足城乡融合发展实际,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推动小而散的农业产品向产业化、品牌化迈进。

      为了让村里的地更绿、水更清、路更畅、房更靓,黄渤海新区加快建设美丽生态、美丽庭院、美丽生活“三美融合”的新农村,持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环卫一体化、美丽庭院创建等工程,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目前,全区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超过90%,农村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

      从亲身种植果蔬,到参与村管理,再到为美丽村庄建设献计献策,村民们渐渐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有人说:黄渤海新区,这五个字里有“新”的期待、“海”的胸怀,令人憧憬。相信黄渤海新区会收获更多更强的城市认同感,共同托起城市美好的明天。

      《光明日报》( 2022年12月25日 06版)

    文章编辑:施筱雯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