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载悠悠,成习俗,天中端午。逢佳节,粼粼波上,百舟争渡。”端午节,是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此外端午节还称“午日节、五月节、龙舟节、浴兰节”等。端午节是流行于中国以及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屈原投江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吴道子画钟馗

午节是驱邪辟毒的节日。那一日中国民间常用三样辟邪的宝物:钟馗像、天师符和雄黄酒。三者都与道教有关。根据民间传说,钟馗碰死的地方,在皇宫的后宰门前,所以请他来做了后门的门神。
  • 屈原

  • 伍子胥

  • 孝女曹娥

  • 钟馗

端午节具体起源于何时及何种原因,长期以来众说纷纭。从中国节日风俗发展形成过程来看,各家观点皆有一定道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端午这一经历了几千年演变的节日,随着历史的发展而不断丰富着、变化着。回望历史,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端午节变化的脚步 。

  • 宋代重天师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人们开始把天师和端午相联系。
  • 隋唐变娱乐

    “端午”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隋唐时期,那时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
  • 魏晋“傍”名人

    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开始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最初关于纪念哪个历史人物,也是说法不一的。
  • 汉代吃粽子

    吃粽子则是汉代端午的重要习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