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经济频道 > 经济新闻 > 正文
 
     

    经济频道

    河南正效:以创新破局 以新质蝶变
    更新时间:2025/3/21 11:19:40    来源:焦作日报

      走在大街上,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需要电池提供能量,作为车辆“心脏”的电池技术如今备受关注。位于沁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沁南工业园区的河南正效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正效)就是一家主要生产汽车启动电池、卡车驻车电池、锂电电池的企业,其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获得业内普遍好评,销售网络遍布各地,产量、销量逐年上涨。

      日前,记者走进河南正效智能化车间,揭开这家企业的“心跳密码”,探寻电池制造背后的创新力量。

      自动化与智能:

      生产线上的“无影手”

      在河南正效的驻车电池生产线,记者看到智能设备精准运行、一线工人有序忙碌。在各个生产环节,工业机器人都充当着生产的“主力军”,它们根据预设的程序和指令,自动识别零件位置、执行操作。工人们在一丝不苟地完成电池零配件组装,叉车来回穿梭运送配件,一排排成品电池整齐码放。

      “在驻车电池生产线,经过板栅加工、涂板制造、极板的固化干燥和电池的装配等操作,一个驻车电池就制作好了。”河南正效生产制造部经理肖庆元说。

      据了解,这条生产线有许多行业领先的智能化设备,如全自动的连铸线,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即可制作出极板的“骨架”——板栅;自动将涂板后的极板称重,检测极板在厚度、重量上的一致性,保证电池的质量……车间内,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只需30余人就能完成满负荷生产。

      2024年,河南正效完成电池产能EFB系列38万只、AGM系列12万只、SLI系列172万只、商用车系列73万只、锂电系列4万只。配套上汽大众、奥迪、中国重汽等20余家车厂,其中商用车驻车电池市场占有率达30%,且电池质量做到了全国第一。

      创新与发展:

      细节突破驱动行业领跑

      “我们通过设计创新,将化成槽设计为双层结构,为国内首创,占地减半,效率翻倍,密封性大大提升,让生产更环保。”肖庆元向记者展示了生产线上的“法宝”——双层自动控温化成槽。

      “我们还把驻车电池的EFB启停技术、动力电池技术、卡车电池技术三合一,可做到持续放电,为驻车空调供电最长可达10个小时,且使用寿命比普通驻车电池长。”肖庆元说。

      这些只是河南正效创新性研发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火炬计划承担者,公司还拥有两大省级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设备,为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目前,河南正效已累计获专利1723项,其中发明专利431项,主导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54项,并斩获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环保科技奖等重磅荣誉。

      “我们实验室通过了国家CNAS认可,可以同时检测200多只电池,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设备的检测精度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河南正效检测中心主管陈亚利说。

      谈及当下新能源电池产业趋势,河南正效总经理刘东杰说:“我们已经察觉到锂电和钠电未来的机遇,在保证铅酸电池基本盘的同时,逐步在部分产品线引入锂电,开展钠电专项研发,实现铅酸锂电‘两条腿走路’和钠电产业链提前布局。”

      产业链与人才:

      从“孤岛”到循环生态圈

      电池产业的竞争已从单点技术延伸至全链整合。沁阳市政府在2025年工作报告中明确,将逐步构建有色金属、废旧塑料、动力电池等资源循环再生产业链,争创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未来在延链方面,公司会向上强化与锂、铅、钠等原材料供应商战略合作,确保供应稳定、成本可控;向下拓展售后运维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电池解决方案,增强用户粘性。在强链环节,内部优化生产流程,引入智能自动化设备提升铅酸、锂电制造效率,降低次品率;外部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刘东杰说。

      得益于沁阳市“英才计划”,目前,河南正效500余名员工中,研发团队占比13%,硕士及以上人才4人,本科107人,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攻克材料、生产工艺等难题,形成“技术攻坚+工匠培育”的双轮驱动。

      展望下一个10年,河南正效将持续深耕铅酸、锂电、钠电三大领域,以技术创新提升公司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中的话语权,向着综合性、高附加值的产业生态迈进,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电池标杆企业。

    记者 杜 笠 通讯员 赵林颖 李治齐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河南正效:以创新破局 以新质蝶变
    2025/3/21 11:19:40    来源:焦作日报

      走在大街上,无论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需要电池提供能量,作为车辆“心脏”的电池技术如今备受关注。位于沁阳经济技术开发区沁南工业园区的河南正效新能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河南正效)就是一家主要生产汽车启动电池、卡车驻车电池、锂电电池的企业,其凭借卓越的产品品质,获得业内普遍好评,销售网络遍布各地,产量、销量逐年上涨。

      日前,记者走进河南正效智能化车间,揭开这家企业的“心跳密码”,探寻电池制造背后的创新力量。

      自动化与智能:

      生产线上的“无影手”

      在河南正效的驻车电池生产线,记者看到智能设备精准运行、一线工人有序忙碌。在各个生产环节,工业机器人都充当着生产的“主力军”,它们根据预设的程序和指令,自动识别零件位置、执行操作。工人们在一丝不苟地完成电池零配件组装,叉车来回穿梭运送配件,一排排成品电池整齐码放。

      “在驻车电池生产线,经过板栅加工、涂板制造、极板的固化干燥和电池的装配等操作,一个驻车电池就制作好了。”河南正效生产制造部经理肖庆元说。

      据了解,这条生产线有许多行业领先的智能化设备,如全自动的连铸线,完全不需要人工干预,即可制作出极板的“骨架”——板栅;自动将涂板后的极板称重,检测极板在厚度、重量上的一致性,保证电池的质量……车间内,由于机械化程度高,占地8000多平方米的车间只需30余人就能完成满负荷生产。

      2024年,河南正效完成电池产能EFB系列38万只、AGM系列12万只、SLI系列172万只、商用车系列73万只、锂电系列4万只。配套上汽大众、奥迪、中国重汽等20余家车厂,其中商用车驻车电池市场占有率达30%,且电池质量做到了全国第一。

      创新与发展:

      细节突破驱动行业领跑

      “我们通过设计创新,将化成槽设计为双层结构,为国内首创,占地减半,效率翻倍,密封性大大提升,让生产更环保。”肖庆元向记者展示了生产线上的“法宝”——双层自动控温化成槽。

      “我们还把驻车电池的EFB启停技术、动力电池技术、卡车电池技术三合一,可做到持续放电,为驻车空调供电最长可达10个小时,且使用寿命比普通驻车电池长。”肖庆元说。

      这些只是河南正效创新性研发的一个缩影,作为国家火炬计划承担者,公司还拥有两大省级研究中心和国家级实验室,配备了国际先进的设备,为开展高水平科研工作创造了良好的硬件条件。目前,河南正效已累计获专利1723项,其中发明专利431项,主导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54项,并斩获中国专利金奖、国家环保科技奖等重磅荣誉。

      “我们实验室通过了国家CNAS认可,可以同时检测200多只电池,实验室的检测能力、设备的检测精度都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河南正效检测中心主管陈亚利说。

      谈及当下新能源电池产业趋势,河南正效总经理刘东杰说:“我们已经察觉到锂电和钠电未来的机遇,在保证铅酸电池基本盘的同时,逐步在部分产品线引入锂电,开展钠电专项研发,实现铅酸锂电‘两条腿走路’和钠电产业链提前布局。”

      产业链与人才:

      从“孤岛”到循环生态圈

      电池产业的竞争已从单点技术延伸至全链整合。沁阳市政府在2025年工作报告中明确,将逐步构建有色金属、废旧塑料、动力电池等资源循环再生产业链,争创省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未来在延链方面,公司会向上强化与锂、铅、钠等原材料供应商战略合作,确保供应稳定、成本可控;向下拓展售后运维服务,为客户提供全生命周期电池解决方案,增强用户粘性。在强链环节,内部优化生产流程,引入智能自动化设备提升铅酸、锂电制造效率,降低次品率;外部联合行业上下游企业,参与标准制定,以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刘东杰说。

      得益于沁阳市“英才计划”,目前,河南正效500余名员工中,研发团队占比13%,硕士及以上人才4人,本科107人,与科研院校紧密合作,攻克材料、生产工艺等难题,形成“技术攻坚+工匠培育”的双轮驱动。

      展望下一个10年,河南正效将持续深耕铅酸、锂电、钠电三大领域,以技术创新提升公司在新能源电池产业集群中的话语权,向着综合性、高附加值的产业生态迈进,努力打造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电池标杆企业。

    记者 杜 笠 通讯员 赵林颖 李治齐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