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焦作旅游 > 环游世界 > 正文
 
     

    焦作旅游

    班什狂欢节:让古老的文化遗产不断展现新的活力
    更新时间:2025/3/7 10:20:46    来源:新华社

      比利时南部小镇班什,仿佛是一处永不褪色的狂欢胜地。从2007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到今年再次回访,班什狂欢节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深深印刻在记者的记忆中,更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与无限可能。

      清晨,石板路上还沾着薄露,班什镇的烟囱已升起袅袅青烟。站在市政厅前的广场上,远处的鼓点由稀疏渐转密集。十八年前初访时的麦秸清香似乎仍在记者的鼻尖萦绕,而今朝霞中走来的“憨人”方阵,却已增添了许多年轻面孔——他们的蜡质面具依旧泛着祖母绿的光泽,木鞋叩击地面的节奏也依然与心跳共鸣。

      班什狂欢节闻名于世的是其独具特色的“憨人”,音译为“吉乐”。“吉乐”在法语中原本指戏班中那个傻头傻脑的角色,但在班什,这个词早已摆脱了贬义,成为吉祥与快乐的化身。独特的服饰和舞步,让“憨人”组成的游行方阵成为狂欢节绝对的灵魂。

      2007年,记者曾走进一位名叫比苏的中年电信工程师家中,亲眼见证他变身“憨人”的过程:穿戴重达9公斤的传统服饰,包括填塞麦秸的土色长袍、铜铃腰带、蜡质面具和鸵鸟羽饰,这些装扮的规制代代相传。装扮停当后,比苏和同伴们便开始挨家挨户拜访,那份热闹和喜庆与中国春节的拜年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彼时晨雾中的班什尚带着睡意,唯有鼓声如同唤醒沉睡古城的咒语,而“憨人”们好似提着灯笼的守夜人,远远望去,仿佛将散落的星光汇聚成了一条银河。

      时光荏苒,再次来到班什,狂欢节的氛围依旧热烈。凌晨四点,就着香槟配海虹,铜铃需响九声才算吉祥。午后三时,橘子雨仍是狂欢的高潮。今年的柳条筐里多了几抹异国色彩:金发少女将橘子抛向轮椅上的祖母,戴头巾的移民孩子用衣襟兜住飞来的福运。当橙色的弧线划过哥特式山墙,漫天飞舞的果实仿佛文明的染色体,在碰撞交融中孕育新生。

      与十八年前相比,如今的班什狂欢节更加注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游行队伍中出现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穿着时尚,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与“憨人”们一起跳舞、欢呼。

      这些年轻人不仅是狂欢节的参与者,更是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米查·劳沃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班什人,自幼便跟随长辈参加狂欢节。如今,她带着孩子积极投身其中,将这份传统代代相传。在她眼中,狂欢节不仅是节日,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传承。

      来自附近城镇的汤姆·卡莱克和刚刚定居班什一年的埃迪特·雷比特也被狂欢节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他们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暮色降临,班什开始褪去狂欢的彩衣。三万多人的小镇在狂欢后回归宁静,唯有市政厅廊柱上流淌的橘子汁,宛如文明长河中的琥珀。十八年来,班什似乎在诉说着非遗传承的奥秘:当传统不再是玻璃罩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嬉闹、重构的活物时,文明便会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找到不断前行的路,非遗也能在新时代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班什狂欢节:让古老的文化遗产不断展现新的活力
    2025/3/7 10:20:46    来源:新华社

      比利时南部小镇班什,仿佛是一处永不褪色的狂欢胜地。从2007年第一次踏入这片土地,到今年再次回访,班什狂欢节以其独特的魅力,不仅深深印刻在记者的记忆中,更展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中的顽强生命力与无限可能。

      清晨,石板路上还沾着薄露,班什镇的烟囱已升起袅袅青烟。站在市政厅前的广场上,远处的鼓点由稀疏渐转密集。十八年前初访时的麦秸清香似乎仍在记者的鼻尖萦绕,而今朝霞中走来的“憨人”方阵,却已增添了许多年轻面孔——他们的蜡质面具依旧泛着祖母绿的光泽,木鞋叩击地面的节奏也依然与心跳共鸣。

      班什狂欢节闻名于世的是其独具特色的“憨人”,音译为“吉乐”。“吉乐”在法语中原本指戏班中那个傻头傻脑的角色,但在班什,这个词早已摆脱了贬义,成为吉祥与快乐的化身。独特的服饰和舞步,让“憨人”组成的游行方阵成为狂欢节绝对的灵魂。

      2007年,记者曾走进一位名叫比苏的中年电信工程师家中,亲眼见证他变身“憨人”的过程:穿戴重达9公斤的传统服饰,包括填塞麦秸的土色长袍、铜铃腰带、蜡质面具和鸵鸟羽饰,这些装扮的规制代代相传。装扮停当后,比苏和同伴们便开始挨家挨户拜访,那份热闹和喜庆与中国春节的拜年习俗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彼时晨雾中的班什尚带着睡意,唯有鼓声如同唤醒沉睡古城的咒语,而“憨人”们好似提着灯笼的守夜人,远远望去,仿佛将散落的星光汇聚成了一条银河。

      时光荏苒,再次来到班什,狂欢节的氛围依旧热烈。凌晨四点,就着香槟配海虹,铜铃需响九声才算吉祥。午后三时,橘子雨仍是狂欢的高潮。今年的柳条筐里多了几抹异国色彩:金发少女将橘子抛向轮椅上的祖母,戴头巾的移民孩子用衣襟兜住飞来的福运。当橙色的弧线划过哥特式山墙,漫天飞舞的果实仿佛文明的染色体,在碰撞交融中孕育新生。

      与十八年前相比,如今的班什狂欢节更加注重与现代生活的融合。游行队伍中出现了更多年轻人的身影。他们穿着时尚,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与“憨人”们一起跳舞、欢呼。

      这些年轻人不仅是狂欢节的参与者,更是传承者。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份古老的文化遗产注入新的活力,使其在现代社会中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米查·劳沃是一位土生土长的班什人,自幼便跟随长辈参加狂欢节。如今,她带着孩子积极投身其中,将这份传统代代相传。在她眼中,狂欢节不仅是节日,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化传承。

      来自附近城镇的汤姆·卡莱克和刚刚定居班什一年的埃迪特·雷比特也被狂欢节的独特魅力深深吸引。他们说,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这份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暮色降临,班什开始褪去狂欢的彩衣。三万多人的小镇在狂欢后回归宁静,唯有市政厅廊柱上流淌的橘子汁,宛如文明长河中的琥珀。十八年来,班什似乎在诉说着非遗传承的奥秘:当传统不再是玻璃罩里的标本,而是可以嬉闹、重构的活物时,文明便会在年轻一代的血脉中找到不断前行的路,非遗也能在新时代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绚丽光彩。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