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焦作旅游 > 环游世界 > 正文
 
     

    焦作旅游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试试感受“直抵历史现场”
    更新时间:2025/4/7 15:34:59    来源:新华社

      【博物馆故事】

      这是一座建在考古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凭借独特的位置优势与沉浸式参观体验,开馆不到两年便吸粉无数,成为游客到太原后的“宝藏打卡地”。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位于山西太原市迎泽区,建立在1400年前的北齐历史遗存之上,以“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为核心内容。观众可透过玻璃直观墓葬原貌。慕名而来的有壁画美术爱好者、魏晋南北朝历史迷,还有大量中小学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家长“遛娃”的好去处。

      “地上千载变化无常,地下一世繁华依旧。”如果在春日黄昏踏入这片建筑群,人们瞬间会被粗犷的类夯土肌理与流线型钢结构碰撞出的“废土美学”击中。

      博物馆的展陈采取“传统”与“科技”、“遗址”与“专题”相融合的复调叙事,以三大展厅为纽带,巧妙串联起徐显秀墓、娄叡墓、九原岗墓、水泉梁墓等4座山西北齐高规格墓葬壁画。漫步其中,北齐的社会万象与艺术成就历历在目。

      博物馆以北齐壁画为灵魂,深度融合科技与艺术,主打“沉浸式参观、体感式浏览”,利用VR、裸眼3D、环幕动画等前沿数媒科技手段,生动呈现出壁画中“胡人乐舞”的灵动身姿、西域驼队的漫漫征途,尽显历史上北齐晋阳作为“国际大都会”文明交融的繁荣盛景。

      日前,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对话馆长】

      记者:相较于其他壁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王江: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独特性,是以原址保护为基础,以科技活化为主线,以多元文化交融为灵魂,构建一个集历史真实性、艺术感染力与科技互动性于一体的多维叙事空间,打造了壁画墓葬原址保护和科技展示的创新模式。

      记者:馆内哪一幅壁画游客最喜欢?

      王江:徐显秀墓室内北壁的《宴饮图》最受游客青睐。

      《宴饮图》尽显北齐高超的绘画水准。画家运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技法,线条疏密得当,展示了北齐“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这幅壁画宛如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出北齐时期的社会风貌、宴飨文化与民族融合。

      此外,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赋予了《宴饮图》新的活力。游客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壁画,沉浸式体验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乐伎奏响激昂胡乐的场景。

      《宴饮图》还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游客拨动琵琶弦,便可与乐伎共奏一曲,还可以通过操作电子屏幕答题,触发图中乐手演奏笛子,极大地增强了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游客拥有“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体验。

      记者:为什么说参观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仿佛赴一场“线条的盛宴”?

      王江:北齐壁画的线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铁线描是最为突出的一种。这种线条如铁丝般刚劲有力、均匀流畅,使得画面中的人物、马匹等形象轮廓清晰,富有质感。

      如徐显秀墓仪卫出行图中,人物的服饰、马匹的毛发等都是通过细腻而刚劲的铁线描来表现,不仅展现出物体的形态,更赋予它们庄重、沉稳的气质。

      画家陈丹青曾评价:北齐所代表的中国壁画是空前绝后的,完全可以与埃及、罗马的壁画在同一个艺术水准上,是中国线条美学的最高境界。

      画师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变化,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体态、神情以及物体的结构、质感。壁画中的色彩丰富而鲜艳,以红、黄、蓝、绿等为主色调,通过线条的勾勒,这些色彩相互交织、碰撞,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画面。这种通过线条构建的精妙构图,让壁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记者:众所周知,壁画的保存和修复难度很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王江:我们采用“原址保护+高比例实物展”的模式。这既是对墓葬类文化遗产展示的突破,也对文物保护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博物馆秉持“环境控制下的科学监测和保护,在稳定的条件下减少对文物的干预,达到最小干预乃至不干预”的理念,形成自己的博物馆监管保护体系。

      徐显秀墓壁画的原址保护堪称“在鸡蛋壳上绣花”。面对墓室结构不稳定、环境湿度控制等问题,博物馆通过筛选兼容性修复材料、搭建保护性建筑、进行生物病害防治等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并建设了预防性保护体系,形成监测、调控、预警于一体的科学保护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墓葬湿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土体变形等情况,作出相应的环境调控或保护等措施。博物馆还通过恒温恒湿控制系统,使遗址处于稳定的状态,达到科技保护的效果。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试试感受“直抵历史现场”
    2025/4/7 15:34:59    来源:新华社

      【博物馆故事】

      这是一座建在考古遗址上的专题博物馆,凭借独特的位置优势与沉浸式参观体验,开馆不到两年便吸粉无数,成为游客到太原后的“宝藏打卡地”。

      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位于山西太原市迎泽区,建立在1400年前的北齐历史遗存之上,以“200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北齐徐显秀墓为核心内容。观众可透过玻璃直观墓葬原貌。慕名而来的有壁画美术爱好者、魏晋南北朝历史迷,还有大量中小学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家长“遛娃”的好去处。

      “地上千载变化无常,地下一世繁华依旧。”如果在春日黄昏踏入这片建筑群,人们瞬间会被粗犷的类夯土肌理与流线型钢结构碰撞出的“废土美学”击中。

      博物馆的展陈采取“传统”与“科技”、“遗址”与“专题”相融合的复调叙事,以三大展厅为纽带,巧妙串联起徐显秀墓、娄叡墓、九原岗墓、水泉梁墓等4座山西北齐高规格墓葬壁画。漫步其中,北齐的社会万象与艺术成就历历在目。

      博物馆以北齐壁画为灵魂,深度融合科技与艺术,主打“沉浸式参观、体感式浏览”,利用VR、裸眼3D、环幕动画等前沿数媒科技手段,生动呈现出壁画中“胡人乐舞”的灵动身姿、西域驼队的漫漫征途,尽显历史上北齐晋阳作为“国际大都会”文明交融的繁荣盛景。

      日前,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馆长王江接受了新华社记者的采访。

      【对话馆长】

      记者:相较于其他壁画博物馆,北齐壁画博物馆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王江: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的独特性,是以原址保护为基础,以科技活化为主线,以多元文化交融为灵魂,构建一个集历史真实性、艺术感染力与科技互动性于一体的多维叙事空间,打造了壁画墓葬原址保护和科技展示的创新模式。

      记者:馆内哪一幅壁画游客最喜欢?

      王江:徐显秀墓室内北壁的《宴饮图》最受游客青睐。

      《宴饮图》尽显北齐高超的绘画水准。画家运用铁线勾勒和晕染技法,线条疏密得当,展示了北齐“简易标美”的疏体风格。这幅壁画宛如一面镜子,生动地反映出北齐时期的社会风貌、宴飨文化与民族融合。

      此外,博物馆借助数字技术,赋予了《宴饮图》新的活力。游客站在墓葬封土堆旁,戴上VR眼镜,就能“走进”壁画,沉浸式体验徐显秀夫妇身着华服举杯宴饮、乐伎奏响激昂胡乐的场景。

      《宴饮图》还被搬上互动投影墙,游客拨动琵琶弦,便可与乐伎共奏一曲,还可以通过操作电子屏幕答题,触发图中乐手演奏笛子,极大地增强了观展的趣味性和互动性,让游客拥有“人在画中游”的奇妙体验。

      记者:为什么说参观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仿佛赴一场“线条的盛宴”?

      王江:北齐壁画的线条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其中铁线描是最为突出的一种。这种线条如铁丝般刚劲有力、均匀流畅,使得画面中的人物、马匹等形象轮廓清晰,富有质感。

      如徐显秀墓仪卫出行图中,人物的服饰、马匹的毛发等都是通过细腻而刚劲的铁线描来表现,不仅展现出物体的形态,更赋予它们庄重、沉稳的气质。

      画家陈丹青曾评价:北齐所代表的中国壁画是空前绝后的,完全可以与埃及、罗马的壁画在同一个艺术水准上,是中国线条美学的最高境界。

      画师通过线条的粗细、长短、疏密变化,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体态、神情以及物体的结构、质感。壁画中的色彩丰富而鲜艳,以红、黄、蓝、绿等为主色调,通过线条的勾勒,这些色彩相互交织、碰撞,形成了绚丽多彩的画面。这种通过线条构建的精妙构图,让壁画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记者:众所周知,壁画的保存和修复难度很大,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王江:我们采用“原址保护+高比例实物展”的模式。这既是对墓葬类文化遗产展示的突破,也对文物保护技术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博物馆秉持“环境控制下的科学监测和保护,在稳定的条件下减少对文物的干预,达到最小干预乃至不干预”的理念,形成自己的博物馆监管保护体系。

      徐显秀墓壁画的原址保护堪称“在鸡蛋壳上绣花”。面对墓室结构不稳定、环境湿度控制等问题,博物馆通过筛选兼容性修复材料、搭建保护性建筑、进行生物病害防治等措施进行修复与保护,并建设了预防性保护体系,形成监测、调控、预警于一体的科学保护系统,能够及时了解墓葬湿温度、土壤含水率以及土体变形等情况,作出相应的环境调控或保护等措施。博物馆还通过恒温恒湿控制系统,使遗址处于稳定的状态,达到科技保护的效果。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