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焦作旅游 > 环游世界 > 正文
 
     

    焦作旅游

    赣州古城:三江交汇 千年不涝
    更新时间:2025/7/9 10:42:58    来源:新华社

      章江、贡江、赣江交织构成江西赣州“三江六岸”的城市框架,这座千年州府伫立在水的臂弯。

      水既是滋养之源,也可能成为肆虐猛兽。赣州古城三面环水,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水患侵扰。

      北宋时期,虔州(今赣州)知州刘彝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主持规划建设古城街道和排水干道系统。这套地下排水系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古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福寿沟。

      “暴雨时,常是古城外水位高,古城内却很少积水。”67岁的刘正萍在古城里的姚衙前社区长大,福寿沟从她家房子地下穿过,排涝效果之好让她印象深刻。

      赣州城市规划专家陆川道出其中奥秘:刘彝充分借助赣州古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以明沟、暗渠、池塘为脉络,构建起完备的排水网络。十二水窗的设计更是精妙。江水上涨时,水力自动推动外闸门闭合;水位下降时,沟内水流冲开内闸,排泄自如,出现“城外洪水滔滔,城内安之若素”的景观。

      “再大的暴雨,积水也很快能消退。”75岁的彭家璠在古城内的荷包塘社区生活四十余年,雨季骑车通勤如常。这背后是福寿沟构建的立体水网所发挥的防洪排涝功能。

      而且,福寿沟并非孤立工程,而是与城内众多池塘相连。历史上,这些池塘曾达百余口,构成“水塘、福寿沟、水窗、江河”的生态链条。池塘如天然水库,暴雨时削减洪峰;晴日则供百姓养鱼种菜,淤泥还田,形成资源循环。正是这“沟塘联动、吐纳有序”的排水体系,使得赣州古城“千年不涝”。

      令人惊叹的是,时至今日,福寿沟仍有一平方公里的地下下水道在使用,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在使用的千年水利系统。

      福寿沟的智慧已融入现代赣州发展的血脉。一块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千亩黄金地块化身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调节城市水文的巨大“海绵”。公园水体与雨水管网相连,好比福寿沟和池塘相连,湖区还种植荷花、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提高公园水体水质,增强城市蓄洪排涝的功能。

      在生机勃勃的赣州蓉江新区,海绵城市理念从规划之初便深深植入。新区建设尊重自然肌理:436棵古树、56口原生水塘被原地守护,山形水势成为生态骨架的天然依托。

      蓉江新区对沿江、沿河岸空间进行预留,建设多个城市公园,“300米见绿,500米入园”,不仅有助减少城市内涝,也明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在社区、公园建设中,蓉江新区因地制宜设置海绵城市设施,让城市既能“吸水”又能“吐水”: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建设,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就地消纳;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经生态净化系统处理后,用于公园的灌溉和景观水体补给,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从千年福寿沟到现代海绵城市,与水共生的智慧让这座城市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

    文章编辑:李灿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赣州古城:三江交汇 千年不涝
    2025/7/9 10:42:58    来源:新华社

      章江、贡江、赣江交织构成江西赣州“三江六岸”的城市框架,这座千年州府伫立在水的臂弯。

      水既是滋养之源,也可能成为肆虐猛兽。赣州古城三面环水,在历史上长期饱受水患侵扰。

      北宋时期,虔州(今赣州)知州刘彝根据当地的地形地势特点,主持规划建设古城街道和排水干道系统。这套地下排水系统,因排水沟的走向形似古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福寿沟。

      “暴雨时,常是古城外水位高,古城内却很少积水。”67岁的刘正萍在古城里的姚衙前社区长大,福寿沟从她家房子地下穿过,排涝效果之好让她印象深刻。

      赣州城市规划专家陆川道出其中奥秘:刘彝充分借助赣州古城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势,以明沟、暗渠、池塘为脉络,构建起完备的排水网络。十二水窗的设计更是精妙。江水上涨时,水力自动推动外闸门闭合;水位下降时,沟内水流冲开内闸,排泄自如,出现“城外洪水滔滔,城内安之若素”的景观。

      “再大的暴雨,积水也很快能消退。”75岁的彭家璠在古城内的荷包塘社区生活四十余年,雨季骑车通勤如常。这背后是福寿沟构建的立体水网所发挥的防洪排涝功能。

      而且,福寿沟并非孤立工程,而是与城内众多池塘相连。历史上,这些池塘曾达百余口,构成“水塘、福寿沟、水窗、江河”的生态链条。池塘如天然水库,暴雨时削减洪峰;晴日则供百姓养鱼种菜,淤泥还田,形成资源循环。正是这“沟塘联动、吐纳有序”的排水体系,使得赣州古城“千年不涝”。

      令人惊叹的是,时至今日,福寿沟仍有一平方公里的地下下水道在使用,是世界上为数不多仍在使用的千年水利系统。

      福寿沟的智慧已融入现代赣州发展的血脉。一块位于城市核心区的千亩黄金地块化身城市中央公园,成为调节城市水文的巨大“海绵”。公园水体与雨水管网相连,好比福寿沟和池塘相连,湖区还种植荷花、菖蒲、睡莲等水生植物,提高公园水体水质,增强城市蓄洪排涝的功能。

      在生机勃勃的赣州蓉江新区,海绵城市理念从规划之初便深深植入。新区建设尊重自然肌理:436棵古树、56口原生水塘被原地守护,山形水势成为生态骨架的天然依托。

      蓉江新区对沿江、沿河岸空间进行预留,建设多个城市公园,“300米见绿,500米入园”,不仅有助减少城市内涝,也明显提升市民生活品质。

      在社区、公园建设中,蓉江新区因地制宜设置海绵城市设施,让城市既能“吸水”又能“吐水”:透水砖、透水混凝土、植被缓冲带等设施建设,使雨水能够自然渗透、就地消纳;设置雨水收集系统,雨水经生态净化系统处理后,用于公园的灌溉和景观水体补给,实现雨水的资源化利用。

      从千年福寿沟到现代海绵城市,与水共生的智慧让这座城市在岁月流转中,始终焕发蓬勃生机。

    文章编辑:李灿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