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媒聚焦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深秋时节,一条迟报了52年的重大新闻在市引沁灌区被发现。
这是一条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新闻简报》,报道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济源、孟州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修建引沁济蟒工程的伟大创举。
早在1953年冬天,济孟人民拉开了改造自然、治理蟒河的大幕,经过连续4年的综合治理,收到显著成效,驯服蟒河的英雄壮举和成功经验在河南叫响,全国闻名,周恩来总理签发奖状,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119个参观团前来参观学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济孟山岭区干旱缺水现状,从1965年12月10日开始,济孟人民打响了引沁济蟒战役,苦战三冬三夏,一锤锤、一钎钎,硬是在太行、王屋二山之腰,邙岭之脊,开凿了长达120公里的“人工天河”——引沁总干渠。其间,62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199人致伤致残。
1969年6月1日,引沁济蟒一期工程竣工,滔滔沁河水穿山越岭,到达孟州槐树口。引沁济蟒灌区面积达3万多公顷,创造了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奇迹,铸就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引沁渠精神”。
引沁渠通水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成《新闻简报》。那时没有电视,国家大事都要通过电影简报形式向全国传达,由于种种原因这条简报没有放映。时隔半个多世纪,有心人士几经周折从中央新影档案馆找到了这部影片。
一代代引沁人,不忘建渠初心,赓续红色血脉,后经过扩建、配套、加固改善和节水改造,累计修成总干渠137.72公里,劈山凿洞320处,跨越沟河215条,建成干、支、斗渠总长近2000公里,中小型调蓄水库37座,机井1676眼,水电站2座,形成了“引蓄结合、以蓄补源、长藤结瓜、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灌区粮食亩产量从1969年的171公斤增至目前的800多公斤,解了山岭区13万人饮水难,百里灌区山清水秀,全面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引沁人在全国灌区率先推出管养用“1+2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等“引沁方案”,成为河南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一级管理单位”,跻身全国大中型灌区行业标准制定者行列。
“人造天河”依旧,“引沁渠精神”永存,它不仅是那一代焦作人团结奋斗拼搏的象征,而且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道,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伟大精神力量。
(记者武文霞、杨仕智)
![]() |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扫描二维码
看精彩视频
深秋时节,一条迟报了52年的重大新闻在市引沁灌区被发现。
这是一条由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的《新闻简报》,报道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济源、孟州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自力更生修建引沁济蟒工程的伟大创举。
早在1953年冬天,济孟人民拉开了改造自然、治理蟒河的大幕,经过连续4年的综合治理,收到显著成效,驯服蟒河的英雄壮举和成功经验在河南叫响,全国闻名,周恩来总理签发奖状,国内26个省、市、自治区先后派出119个参观团前来参观学习。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济孟山岭区干旱缺水现状,从1965年12月10日开始,济孟人民打响了引沁济蟒战役,苦战三冬三夏,一锤锤、一钎钎,硬是在太行、王屋二山之腰,邙岭之脊,开凿了长达120公里的“人工天河”——引沁总干渠。其间,62人为此献出宝贵生命,199人致伤致残。
1969年6月1日,引沁济蟒一期工程竣工,滔滔沁河水穿山越岭,到达孟州槐树口。引沁济蟒灌区面积达3万多公顷,创造了我国水利发展史上的奇迹,铸就了“艰苦奋斗、团结拼搏、求真务实、勇创一流”的“引沁渠精神”。
引沁渠通水被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拍摄制作成《新闻简报》。那时没有电视,国家大事都要通过电影简报形式向全国传达,由于种种原因这条简报没有放映。时隔半个多世纪,有心人士几经周折从中央新影档案馆找到了这部影片。
一代代引沁人,不忘建渠初心,赓续红色血脉,后经过扩建、配套、加固改善和节水改造,累计修成总干渠137.72公里,劈山凿洞320处,跨越沟河215条,建成干、支、斗渠总长近2000公里,中小型调蓄水库37座,机井1676眼,水电站2座,形成了“引蓄结合、以蓄补源、长藤结瓜、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体系,产生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灌区粮食亩产量从1969年的171公斤增至目前的800多公斤,解了山岭区13万人饮水难,百里灌区山清水秀,全面发展。
进入新发展阶段,引沁人在全国灌区率先推出管养用“1+2三位一体”治理体系等“引沁方案”,成为河南省大中型灌区标准化规范化“一级管理单位”,跻身全国大中型灌区行业标准制定者行列。
“人造天河”依旧,“引沁渠精神”永存,它不仅是那一代焦作人团结奋斗拼搏的象征,而且和红船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旗渠精神等一道,融入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激励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的伟大精神力量。
(记者武文霞、杨仕智)
![]() |
|
![]()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