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社会新闻

河南民权:三代人接力共筑“绿色长城”
更新时间:2020-11-27 15:57:12    来源:新华社

  提起一棵树,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巍巍山峦中的一片林海,或是大漠孤烟中的一株白杨……

  对于民权林场人来说,树不仅是他们的守护神,更是他们的命根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三代林场人执守于黄河故道边,硬生生在这片豫东黄土地上建起了一条“绿色长城”。

  86岁的康心玉老人,是民权林场第一代务林人。今年已经是康心玉来到民权林场的第65个年头,虽然已经退休,但老人每天仍会习惯性地来到林场里,看看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那个时候,一到春天风起,黄沙漫天飞,太阳都看不见,刮得人脸上、脖子上都是沙子。”康心玉回忆说。

  地窨子,是第一代民权林场人的共同回忆。因为交通不便,康心玉老人和同事们白天造林,晚上就在一个顶棚覆盖着塑料编织袋的地洞里休息。那时,他们的伙食是从林场里带的窝窝头。

  石立忠是康心玉老人的学生,也是民权林场第二代务林人。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他,同样将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民权林场。对于这片林子,老石有着特别的感情。

  接过林场第一代务林人手中的造林任务并不容易,作为民权林场第二代务林人,老石承担的任务不比前人少。

  “刚来林场时的条件仍然很艰苦,那个时候没电、没路、没通信。为了巡场护林,我和同事就住在林子里的护林房里。”石立忠说,护林房没有玻璃,冬天林场风大,因为房子漏风,他们晚上总是冻得瑟瑟发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兴起,但国有林场却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经营问题。同为平原林场,民权县周边不少林场选择通过砍伐树木、林地出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一些林场人甚至因为收入低选择了离开。但以老石为代表的第二代民权林场人,却坚持把林子保留了下来。

  “我总觉得,民权林场第一代务林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把树种了起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把林子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没有老一辈的坚守与努力,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平原林海。”抚摸着林场里的一株刺槐,翟文杰感慨地说道。

  2005年来到民权林场的翟文杰,是民权林场第三代务林人。“刚毕业那会,很多同学都选择到外面工作。但我觉得只有在林子里,心里才踏实。”翟文杰说,“林场是我爷爷的家,我父亲的家,也是我的家。”

  “相比于我们,他们更具备林场管理的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以前做统计和检查,我们不管刮风下雨,都要现场一棵棵树去量。现在他们研发了数字地图系统,可实现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等目标,在手机上就能实现巡场护林。”石立忠说。

  “作为第三代务林人,我们想通过技术创新传承老一辈艰苦创业的发展理念,把民权林场建设得更美、更好。”这是翟文杰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

  伴随着树种结构的优化,如今民权林场的功能,已逐渐从防风固沙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方向转变。每到节假日,林场就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未来,民权县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一条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已现雏形,这片平原林海正在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记者 翟濯、杨金鑫)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河南民权:三代人接力共筑“绿色长城”
    2020-11-27 15:57:12    来源:新华社

      提起一棵树,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巍巍山峦中的一片林海,或是大漠孤烟中的一株白杨……

      对于民权林场人来说,树不仅是他们的守护神,更是他们的命根子。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三代林场人执守于黄河故道边,硬生生在这片豫东黄土地上建起了一条“绿色长城”。

      86岁的康心玉老人,是民权林场第一代务林人。今年已经是康心玉来到民权林场的第65个年头,虽然已经退休,但老人每天仍会习惯性地来到林场里,看看这个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那个时候,一到春天风起,黄沙漫天飞,太阳都看不见,刮得人脸上、脖子上都是沙子。”康心玉回忆说。

      地窨子,是第一代民权林场人的共同回忆。因为交通不便,康心玉老人和同事们白天造林,晚上就在一个顶棚覆盖着塑料编织袋的地洞里休息。那时,他们的伙食是从林场里带的窝窝头。

      石立忠是康心玉老人的学生,也是民权林场第二代务林人。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他,同样将半辈子的光阴奉献给了民权林场。对于这片林子,老石有着特别的感情。

      接过林场第一代务林人手中的造林任务并不容易,作为民权林场第二代务林人,老石承担的任务不比前人少。

      “刚来林场时的条件仍然很艰苦,那个时候没电、没路、没通信。为了巡场护林,我和同事就住在林子里的护林房里。”石立忠说,护林房没有玻璃,冬天林场风大,因为房子漏风,他们晚上总是冻得瑟瑟发抖。

      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的大潮兴起,但国有林场却在转型过程中出现了经营问题。同为平原林场,民权县周边不少林场选择通过砍伐树木、林地出租缓解自身经济压力,一些林场人甚至因为收入低选择了离开。但以老石为代表的第二代民权林场人,却坚持把林子保留了下来。

      “我总觉得,民权林场第一代务林人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把树种了起来,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困难,就把林子毁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

      “没有老一辈的坚守与努力,就不可能有现在的平原林海。”抚摸着林场里的一株刺槐,翟文杰感慨地说道。

      2005年来到民权林场的翟文杰,是民权林场第三代务林人。“刚毕业那会,很多同学都选择到外面工作。但我觉得只有在林子里,心里才踏实。”翟文杰说,“林场是我爷爷的家,我父亲的家,也是我的家。”

      “相比于我们,他们更具备林场管理的先进理念和专业知识。以前做统计和检查,我们不管刮风下雨,都要现场一棵棵树去量。现在他们研发了数字地图系统,可实现实时监测森林火灾等目标,在手机上就能实现巡场护林。”石立忠说。

      “作为第三代务林人,我们想通过技术创新传承老一辈艰苦创业的发展理念,把民权林场建设得更美、更好。”这是翟文杰一直以来坚持的目标。

      伴随着树种结构的优化,如今民权林场的功能,已逐渐从防风固沙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方向转变。每到节假日,林场就会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游玩。

      未来,民权县计划沿黄河故道两侧再造面积约3.6万亩的生态林带。一条黄河故道生态走廊已现雏形,这片平原林海正在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


    (记者 翟濯、杨金鑫)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