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社会新闻

云南大学专家团队成功创制多年生稻
更新时间:2022-11-9 15:17:18    来源:新华社

  记者日前从云南大学了解到,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

  专家认为,该研究是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突破之一,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胡凤益团队近日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在线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研究简报,详细介绍了团队20年来通过种间远缘杂交创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

  胡凤益说,一年生粮食作物对人类贡献极大,但其生产方式带来了种子投入量大、劳动力投入多、农机具投入增加、水土流失等问题。

  “把一年生的粮食作物培育成多年生粮食作物,实现栽培品种的多年生化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应对环境挑战的一个重要途径。”胡凤益说,创制多年生稻,培育多年生稻品系,在南北纬40度之间的部分无霜稻区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据介绍,多年生稻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其平均每季产量与一年生稻产量基本相当。“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的土壤结构,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都会有所增加。”胡凤益说,与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起不需要重复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有助于节约劳动力和生产投入。

(记者 王长山、杨静)

文章编辑:刘鸣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云南大学专家团队成功创制多年生稻
    2022-11-9 15:17:18    来源:新华社

      记者日前从云南大学了解到,云南大学胡凤益团队利用多年生野生种和一年生栽培种杂交,把长雄野生稻地下茎无性繁殖特性转移到一年生栽培稻中,成功培育成多年生稻栽培品种并进行商业化生产。

      专家认为,该研究是我国种质资源创新利用领域具有代表性的突破之一,为利用野生种质资源提供借鉴,也为粮食生产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胡凤益团队近日联合国内外相关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可持续性》在线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的可持续生产力与生产潜力”的研究论文,并同步发表了题为“多年生稻变革促进可持续农业”研究简报,详细介绍了团队20年来通过种间远缘杂交创制多年生稻的研究成果。

      胡凤益说,一年生粮食作物对人类贡献极大,但其生产方式带来了种子投入量大、劳动力投入多、农机具投入增加、水土流失等问题。

      “把一年生的粮食作物培育成多年生粮食作物,实现栽培品种的多年生化是保障粮食安全和应对环境挑战的一个重要途径。”胡凤益说,创制多年生稻,培育多年生稻品系,在南北纬40度之间的部分无霜稻区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据介绍,多年生稻连续种植4年,每年收获2季,其平均每季产量与一年生稻产量基本相当。“多年生稻播种一次持续收获多年,改善了稻田耕层的土壤结构,其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每年都会有所增加。”胡凤益说,与一年生稻相比,多年生稻自第二季起不需要重复买种、育秧、犁田耙田和栽秧等生产环节,有助于节约劳动力和生产投入。

    (记者 王长山、杨静)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