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社会新闻 > 社会新闻 > 正文

社会新闻

两代村医传佳话
更新时间:2024/11/22 11:24:52    来源:焦作日报

  11月14日上午,山阳区新城街道定和村。

  风吹着落叶在地上翻滚,麻雀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休憩,路上也只有三两行人。这个城市中的小村庄,在初冬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安详。

  但是,在村卫生室里,有着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热闹——

  “小孩儿,我今天感觉还是不太利索,你快帮我看看……”

  “王大爷你先坐,忙完这边我马上过来……”

  说话的人叫王胜利,75岁,土生土长的定和村人。答话的叫田新建,54岁,是村里的村医。两人熟络得如同一家人。

  随后,大哥田新建看病问诊,二哥田海庆抓药包扎,妹妹田海如则护理登记,一切都有条不紊而又快捷高效地进行着。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这个卫生室上演,兄妹三人把从父亲那里接过的卫生室当成了事业,把每一位村民当成了家人。

  58年,两代人,用一间卫生室守护着一村父老乡亲的健康。

  那些年,两代人接力救死扶伤

  田新建父亲叫田存祥,今年78岁。

  1966年,田存祥成为一名村医。说起当初为啥学医,老人不禁笑了起来:“当时就是觉得这是个技术活儿,能养家糊口。”

  没什么“高大上”的初心,本来只是想养家糊口,谁知一干就是一辈子,田存祥从小青年变成年近耄耋的老人,唯有回忆里,装满他几十年的奋斗、努力和坚守。

  “我爸刚当村医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田新建回忆说,因为当年的交通条件、医疗手段都不发达,所以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几乎每天都到村民家里出诊。这也让小小的他有了怨气——为什么别人生病的事儿永远比自己家的事重要?为什么他就不能陪我玩一会儿?为什么他和别的爸爸不一样?

  田存祥没给过儿子答案,但时间给了答案。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田新建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从小就熟知药性,随后也陆续学了医,继承父亲衣钵成了村医。

  2019年,一位20多岁的女性患者捂着肚子来到村卫生室,田新建检查后认为是急腹症,情况比较紧急,但卫生室处理不了。时间不等人,田新建二话没说,骑着车就将患者送到医院,与医生交接安顿好才离开。而这时,他的孩子在学校门口已经等了他一个多小时。

  2022年,一位村民打牌时突感不适,田新建诊断为急性心梗,他立即联系车辆将病人送去医院抢救,忙活了半天,却把妻子约自己吃饭的事忘到九霄云外。

  转眼间,田新建从医30年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过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田新建理解了当年的父亲,长大后的他终究变成了父亲的样子——自家的事儿永远都是小事。

  那些年,三兄妹送医送药守初心

  在村卫生室最里面有一台电脑,田海如每天都在不停地录入各种信息。“全村2000多口人的健康情况都被我装在这里面,并且根据村民健康的变化不断更新。”她说,“目前,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村里268名65岁以上老人和285名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而这些数据的获得,离不开兄妹三人几十年的积累、沉淀,离不开他们挨家挨户送医送药、嘘寒问暖。

  “我吃什么药,什么时候体检,田家三娃儿比我还清楚,他们有时间也会上门来给我检查身体。”住在运河上郡的张秀琴老人说起田家三兄妹赞不绝口。

  11月14日整个上午,村卫生室出出进进,没有断过人,有找田新建聊病情的大娘,也有咨询下一步去医院如何治疗的大爷,还有让帮忙医保缴费的村民……只是很少有人叫田家三兄妹“医生”,年龄大的叫他们“孩儿”“闺女”,年龄小的叫他们“哥”“姐”,这样热络的称呼,让人觉得这里不是卫生室,而是温暖的家,那种温馨的氛围、满满的信任,让人内心感觉格外轻松、舒坦。

  看未来,坚守岗位继续奉献

  “定和村目前有1091户2493人,加上附近的几个家属区,村卫生室要服务周边3000多口人。可想而知,田医生和他的三个儿女这些年有多么辛苦。”定和村党支部书记张勤岭说,村卫生室已经存在58个年头了,经历四次搬迁,是他们全村人情感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30多年的辛劳,让田新建两鬓已有不少白头发。会有人接他的班,继续当村医吗?面对这个问题,田新建笑着摇了摇头说:“从小的方面说,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我也尊重他。从大的方面说,这30多年来,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村民的医疗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卫生室的功能已经从治病救人逐渐向健康服务转变。”

  “有更好的大型医院、有更好的医生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其实我特别高兴。”田新建说,“作为医生,患者的健康是我最看重的,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这个两代村医的家庭。”

  在村医这个岗位上,田新建还会坚持下去。“父亲和我们兄妹三个都是普通人,只是干了我们应该干的事。”田新建说,“我还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其实,他放不下的不是这间卫生室,而是和乡亲们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亲情,正是这种情义的支撑,让田家成就了两代村医的佳话。

(记者 李春华)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两代村医传佳话
    2024/11/22 11:24:52    来源:焦作日报

      11月14日上午,山阳区新城街道定和村。

      风吹着落叶在地上翻滚,麻雀在光秃秃的树枝上休憩,路上也只有三两行人。这个城市中的小村庄,在初冬的阳光下显得宁静而安详。

      但是,在村卫生室里,有着不同于周围环境的热闹——

      “小孩儿,我今天感觉还是不太利索,你快帮我看看……”

      “王大爷你先坐,忙完这边我马上过来……”

      说话的人叫王胜利,75岁,土生土长的定和村人。答话的叫田新建,54岁,是村里的村医。两人熟络得如同一家人。

      随后,大哥田新建看病问诊,二哥田海庆抓药包扎,妹妹田海如则护理登记,一切都有条不紊而又快捷高效地进行着。

      这样的场景每天都在这个卫生室上演,兄妹三人把从父亲那里接过的卫生室当成了事业,把每一位村民当成了家人。

      58年,两代人,用一间卫生室守护着一村父老乡亲的健康。

      那些年,两代人接力救死扶伤

      田新建父亲叫田存祥,今年78岁。

      1966年,田存祥成为一名村医。说起当初为啥学医,老人不禁笑了起来:“当时就是觉得这是个技术活儿,能养家糊口。”

      没什么“高大上”的初心,本来只是想养家糊口,谁知一干就是一辈子,田存祥从小青年变成年近耄耋的老人,唯有回忆里,装满他几十年的奋斗、努力和坚守。

      “我爸刚当村医的时候,条件十分艰苦。”田新建回忆说,因为当年的交通条件、医疗手段都不发达,所以小时候父亲经常不在家,几乎每天都到村民家里出诊。这也让小小的他有了怨气——为什么别人生病的事儿永远比自己家的事重要?为什么他就不能陪我玩一会儿?为什么他和别的爸爸不一样?

      田存祥没给过儿子答案,但时间给了答案。

      在父亲的耳濡目染下,田新建和自己的弟弟妹妹从小就熟知药性,随后也陆续学了医,继承父亲衣钵成了村医。

      2019年,一位20多岁的女性患者捂着肚子来到村卫生室,田新建检查后认为是急腹症,情况比较紧急,但卫生室处理不了。时间不等人,田新建二话没说,骑着车就将患者送到医院,与医生交接安顿好才离开。而这时,他的孩子在学校门口已经等了他一个多小时。

      2022年,一位村民打牌时突感不适,田新建诊断为急性心梗,他立即联系车辆将病人送去医院抢救,忙活了半天,却把妻子约自己吃饭的事忘到九霄云外。

      转眼间,田新建从医30年了,诸如此类的事情发生过很多。也正是因为这些经历,让田新建理解了当年的父亲,长大后的他终究变成了父亲的样子——自家的事儿永远都是小事。

      那些年,三兄妹送医送药守初心

      在村卫生室最里面有一台电脑,田海如每天都在不停地录入各种信息。“全村2000多口人的健康情况都被我装在这里面,并且根据村民健康的变化不断更新。”她说,“目前,我们最关注的就是村里268名65岁以上老人和285名患有慢性病的村民。”而这些数据的获得,离不开兄妹三人几十年的积累、沉淀,离不开他们挨家挨户送医送药、嘘寒问暖。

      “我吃什么药,什么时候体检,田家三娃儿比我还清楚,他们有时间也会上门来给我检查身体。”住在运河上郡的张秀琴老人说起田家三兄妹赞不绝口。

      11月14日整个上午,村卫生室出出进进,没有断过人,有找田新建聊病情的大娘,也有咨询下一步去医院如何治疗的大爷,还有让帮忙医保缴费的村民……只是很少有人叫田家三兄妹“医生”,年龄大的叫他们“孩儿”“闺女”,年龄小的叫他们“哥”“姐”,这样热络的称呼,让人觉得这里不是卫生室,而是温暖的家,那种温馨的氛围、满满的信任,让人内心感觉格外轻松、舒坦。

      看未来,坚守岗位继续奉献

      “定和村目前有1091户2493人,加上附近的几个家属区,村卫生室要服务周边3000多口人。可想而知,田医生和他的三个儿女这些年有多么辛苦。”定和村党支部书记张勤岭说,村卫生室已经存在58个年头了,经历四次搬迁,是他们全村人情感不能割舍的一部分。

      30多年的辛劳,让田新建两鬓已有不少白头发。会有人接他的班,继续当村医吗?面对这个问题,田新建笑着摇了摇头说:“从小的方面说,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我也尊重他。从大的方面说,这30多年来,国家对医疗卫生事业越来越重视、投入越来越大,村民的医疗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卫生室的功能已经从治病救人逐渐向健康服务转变。”

      “有更好的大型医院、有更好的医生为乡亲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其实我特别高兴。”田新建说,“作为医生,患者的健康是我最看重的,时代的发展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也改变了我们这个两代村医的家庭。”

      在村医这个岗位上,田新建还会坚持下去。“父亲和我们兄妹三个都是普通人,只是干了我们应该干的事。”田新建说,“我还会一直干下去,直到干不动的那天。”其实,他放不下的不是这间卫生室,而是和乡亲们不是一家人胜似一家人的亲情,正是这种情义的支撑,让田家成就了两代村医的佳话。

    (记者 李春华)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