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国内新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残疾人群体如何解决“乘车难”?
更新时间:2020-12-4 10:17:27    来源:新华社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顺畅与否直接关乎他们的幸福指数。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解公共交通线路的无障碍设施。设备老旧造成改造难度大、先期规划不合理、司乘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长期存在,给残疾人群体交通出行带来不少困扰。

  (小标题)公交车无障碍踏板仍是“新鲜事物”

  无障碍环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建设,使其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顺畅、安全通行和使用的环境。面对人民群众对无障碍出行的迫切需求,全国不少省份都在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改造上进行尝试:上海市新型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均安装有气囊,具备侧倾功能;山东省青岛市2018年引进的新型纯电动公交车配有“侧跪”、无障碍通道、上下车警铃等七项助残人性化设施。

  尽管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但无障碍设施“有而不优”、闲置、使用率低现象仍然存在。

  作为多年的轮椅使用者,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杜鹏乘坐公交车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我们残疾人都会乘坐无障碍公交车,但我第一次乘坐的时候,无障碍踏板不仅无法使用,上下车还都得靠车厢内的安全员与其他乘客合力抬下去。”杜鹏说,与其麻烦他人,索性也就不再坐了,不如乘坐地铁或直接打车。

  记者调查发现,无障碍踏板对于很多人而言仍然是“新鲜物件”。不少网友表示:“无障碍踏板设计很棒,但是第一次见。”“经常看到,但不知道怎么用,也没见人用过。”“大家都是早晚高峰出行,几乎也见不到残疾人出门,所以看不到他们用无障碍踏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表示,由于相关设施不常用,乘务员也不甚了解,设备老化导致无法使用的问题比较普遍,企业也没有动力自主进行更新维护工作。同时,公共交通相关的无障碍规范标准也非强制性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关注。

  (小标题)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还有多远?

  据了解,北京市建立了1475人的专业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同时还有不少社会无障碍监督员参与日常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监督、验收工作。不少残障人士表示,当前,公共交通系统仍存在接泊高差不标准、线路设施老旧、司乘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实现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依然任重道远。

  ——接泊高差不标准,车站成了新障碍。杜鹏表示,目前,不少地铁线路都配备了无障碍直梯以及方便轮椅行动的坡道,但出了地铁站的人行道就开始出现问题。记者在北京地铁14号线金台路站一出入口看到,与地铁站接泊的人行道上不仅堆满了共享单车,而且人行道距离地面高度近10厘米,也没有后续坡道供残疾人使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表示,辽宁省大连市曾建设过一批港湾式车站,车站人行道窄、柱子多,加上垂直路面的站牌,使轮椅很难通行,车站也成了新障碍。

  ——线路设施老旧,只能寻求替代性措施。受访专家表示,虽然不少新建公交站、地铁站都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但一些老旧线路因设施年代久远,无法大面积改造,只能寻求替代性措施进行辅助。例如,残疾人乘坐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进站时,可联系站台工作人员帮忙使用“爬楼机”上下楼,但需要换乘时,由于换乘走廊狭窄,无法使用替代性设备,只能依靠人力帮助残疾人换乘。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副处长田永英表示,公共交通线路内空间狭小,无障碍设施的改造范围不大,但难度很大。

  ——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客观因素影响大。杜鹏表示,在使用无障碍设施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司乘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愿意主动提供帮助,但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仍有待提升。同时,记者发现,由于早晚高峰等原因,公交车无法完全保证停靠在有坡道或方便踏板衔接的站台旁,这也加大了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难度。

  (小标题)残疾人“乘车难”全面改善期待“破冰”

  根据2018年1月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到2035年,覆盖全面、无缝衔接、安全舒适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服务环境持续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出行需要。受访专家表示,距离实施意见中的要求,公共交通方面还可进一步改善提升。

  宋煜表示,公共交通硬件设施要系统规划,车辆硬件缺失、破损要及时整改。譬如站台边缘坡道、盲道、标识等公共交通硬件设施在建设前应提前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和施工,便于无障碍环境的整体建设。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唐占鑫表示,对于车辆内轮椅踏板、安全带、轮椅防滑固定装置等设施缺失、破损等问题要及时整改,方便残疾人使用。

  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汪凯燕表示,目前无障碍环境系统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关键问题是要根据国情变化修订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主管机构的职责。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做到各自管辖系统间无缝衔接,使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更顺畅,确保残疾人享有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无障碍环境是衡量城市温度的一把尺,公共交通系统工作人员的无障碍理念、对残障人士的服务态度仍可进一步提高。受访残障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司乘人员、车辆安全员的无障碍知识培训,培养无障碍理念,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宋煜认为,“无障碍受益人群”包括了残疾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患病的失能半失能人士等,也包括孕妇、儿童和存在需要的人员,强调无障碍环境要普惠全龄人群。只有突破了以往只有残疾人才是无障碍受益群体的观念,才能扎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建立全龄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记者孔祥鑫、邰思聪、吴文诩)

新闻编辑:刘佳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残疾人群体如何解决“乘车难”?
    2020-12-4 10:17:27    来源:新华社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各类残疾人总数已达8500万。对于这部分群体而言,乘坐公交车、地铁等公共交通工具出行顺畅与否直接关乎他们的幸福指数。在12月3日国际残疾人日到来之际,记者走访了解公共交通线路的无障碍设施。设备老旧造成改造难度大、先期规划不合理、司乘人员服务意识淡薄等问题长期存在,给残疾人群体交通出行带来不少困扰。

      (小标题)公交车无障碍踏板仍是“新鲜事物”

      无障碍环境是面向所有社会成员建设,使其在从事社会活动时能够自主、顺畅、安全通行和使用的环境。面对人民群众对无障碍出行的迫切需求,全国不少省份都在公共交通工具的无障碍改造上进行尝试:上海市新型低地板无障碍公交车均安装有气囊,具备侧倾功能;山东省青岛市2018年引进的新型纯电动公交车配有“侧跪”、无障碍通道、上下车警铃等七项助残人性化设施。

      尽管各级政府大力提倡加强无障碍设施建设,但无障碍设施“有而不优”、闲置、使用率低现象仍然存在。

      作为多年的轮椅使用者,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之一杜鹏乘坐公交车的次数却屈指可数。“我们残疾人都会乘坐无障碍公交车,但我第一次乘坐的时候,无障碍踏板不仅无法使用,上下车还都得靠车厢内的安全员与其他乘客合力抬下去。”杜鹏说,与其麻烦他人,索性也就不再坐了,不如乘坐地铁或直接打车。

      记者调查发现,无障碍踏板对于很多人而言仍然是“新鲜物件”。不少网友表示:“无障碍踏板设计很棒,但是第一次见。”“经常看到,但不知道怎么用,也没见人用过。”“大家都是早晚高峰出行,几乎也见不到残疾人出门,所以看不到他们用无障碍踏板。”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宋煜表示,由于相关设施不常用,乘务员也不甚了解,设备老化导致无法使用的问题比较普遍,企业也没有动力自主进行更新维护工作。同时,公共交通相关的无障碍规范标准也非强制性的,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难以获得关注。

      (小标题)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还有多远?

      据了解,北京市建立了1475人的专业无障碍监督员队伍,同时还有不少社会无障碍监督员参与日常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监督、验收工作。不少残障人士表示,当前,公共交通系统仍存在接泊高差不标准、线路设施老旧、司乘人员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实现公共交通系统“无障碍”依然任重道远。

      ——接泊高差不标准,车站成了新障碍。杜鹏表示,目前,不少地铁线路都配备了无障碍直梯以及方便轮椅行动的坡道,但出了地铁站的人行道就开始出现问题。记者在北京地铁14号线金台路站一出入口看到,与地铁站接泊的人行道上不仅堆满了共享单车,而且人行道距离地面高度近10厘米,也没有后续坡道供残疾人使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吕世明表示,辽宁省大连市曾建设过一批港湾式车站,车站人行道窄、柱子多,加上垂直路面的站牌,使轮椅很难通行,车站也成了新障碍。

      ——线路设施老旧,只能寻求替代性措施。受访专家表示,虽然不少新建公交站、地铁站都配备了无障碍设施,但一些老旧线路因设施年代久远,无法大面积改造,只能寻求替代性措施进行辅助。例如,残疾人乘坐北京地铁1号线、2号线进站时,可联系站台工作人员帮忙使用“爬楼机”上下楼,但需要换乘时,由于换乘走廊狭窄,无法使用替代性设备,只能依靠人力帮助残疾人换乘。住建部科技与产业发展中心副处长田永英表示,公共交通线路内空间狭小,无障碍设施的改造范围不大,但难度很大。

      ——服务意识有待提升,客观因素影响大。杜鹏表示,在使用无障碍设施的过程中,虽然大部分司乘服务人员态度友好,愿意主动提供帮助,但部分工作人员服务意识仍有待提升。同时,记者发现,由于早晚高峰等原因,公交车无法完全保证停靠在有坡道或方便踏板衔接的站台旁,这也加大了残疾人乘坐公共交通工具的难度。

      (小标题)残疾人“乘车难”全面改善期待“破冰”

      根据2018年1月多部门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老年人残疾人出行服务的实施意见》,到2035年,覆盖全面、无缝衔接、安全舒适的无障碍出行服务体系将基本建成,服务环境持续改善,服务水平显著提升,能够充分满足老年人、残疾人出行需要。受访专家表示,距离实施意见中的要求,公共交通方面还可进一步改善提升。

      宋煜表示,公共交通硬件设施要系统规划,车辆硬件缺失、破损要及时整改。譬如站台边缘坡道、盲道、标识等公共交通硬件设施在建设前应提前系统规划,科学设计和施工,便于无障碍环境的整体建设。北京新起点公益基金会创始人之一唐占鑫表示,对于车辆内轮椅踏板、安全带、轮椅防滑固定装置等设施缺失、破损等问题要及时整改,方便残疾人使用。

      中国肢残人协会副主席汪凯燕表示,目前无障碍环境系统化建设、规范化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其中关键问题是要根据国情变化修订相关法律,进一步明确主管机构的职责。同时,政府各部门要加强联系,做到各自管辖系统间无缝衔接,使无障碍环境建设和管理更顺畅,确保残疾人享有安全便利的出行环境。

      无障碍环境是衡量城市温度的一把尺,公共交通系统工作人员的无障碍理念、对残障人士的服务态度仍可进一步提高。受访残障人士表示,相关部门应加强对司乘人员、车辆安全员的无障碍知识培训,培养无障碍理念,为残疾人提供更好的服务。

      宋煜认为,“无障碍受益人群”包括了残疾人、失能半失能老年人以及患病的失能半失能人士等,也包括孕妇、儿童和存在需要的人员,强调无障碍环境要普惠全龄人群。只有突破了以往只有残疾人才是无障碍受益群体的观念,才能扎实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促进相关产业的良性发展,为建立全龄友好型社会奠定基础。

    (记者孔祥鑫、邰思聪、吴文诩)

    新闻编辑:刘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