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光影焦作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许湾村“丹河人家”演绎红色传奇
更新时间:2022-12-9 9:54:26    来源:焦作日报



  这应该是焦作最美的地方之一吧!

  太行峡谷幽深致远,丹河水畔清雅宁静。三三两两的野鸭戏于水面,团团簇簇的山花争相烂漫。炊烟袅袅处,山里人家过得悠闲自在。

  外人乘车而来,步行而入。水声潺潺处,抬眼一望,笔挺的山峰下,一方水土掩映其间,真一方“世外桃源”。

  博爱县许良镇许湾村便是镶嵌在这方水土上的一颗明珠。

  好风光孕育好故事。世界文化名人、“乐圣”朱载堉曾在此游历,革命烈士李荫棠也在这里厚植红色基因。几十年来,这里英雄辈出,红色故事广为流传。

  今天,本报《地名故事》栏目向您介绍美丽的许湾村。

  1 丹河滋养许湾村

  三家和睦辈辈亲

  古老的丹河从太行峡谷中蜿蜒走来,经方山、九渡、于庄、山路平南下,因九峰山阻隔而折向东流,至博爱许良镇下伏头村南又遇大山,河道折向北流,然后向东到许良镇谷洞峪村口再次向南,形成了一个S形河段,人们称之为丹水湾。美丽的许湾村是丹水湾的起始处。

  这道丹河大湾坡上有厚厚的黄土,明代许家人从山西许圪道来此种地,从而得村名许家湾。后来,从北边沁阳的高圪垱又迁来了高家人,从沁阳柿园又过来了尚家人,三家和睦相处,共同居住在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村名依然叫许家湾,后来省略为许湾村。

  许湾村上有厚土,下有丹河,风景宜人,且少有自然灾害,因此年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尤其是村边的36盘大水磨,靠川流不息的丹河水当动力,可以加工香末、粮食,老百姓不缺油盐酱醋和零花钱。

  自给自足的许湾人乡情味浓厚。过去,他们都不愿出村,甚至有十几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也放弃了在城里参加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要求回乡务农。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交通条件较差,许、尚、高三家互为结亲很普遍,出门抬头不是姑姑就是舅舅,亲上加亲,进一步促进了山村的和谐共荣。

  早年,三家人一家住湾旁,一家住滩上,一家住窑里。后来,尚家人觉得窑洞不够住,才迁到村西。每家都在门前种下大槐树或皂荚树,作为家族标记。现在的许湾村有5棵300年至600年的古树,见证着古村的历史兴衰。

  人文历史与山水美景结合,最容易在朴素的乡土生根,长出动人的传说与故事,朱载堉便是被这方水土吸引而来的。

  相传,朱载堉曾隐居在与许湾一山之隔的沁阳市山王庄镇张坡村。闲来无事时,他经常穿过九峰山的崎岖小径,来许湾村一带采药、垂钓、研究音律,有时还给村民治病。他在村边搭了一间草屋,闲时坐在大槐树下饮酒弹琴。于是,许湾人就把那棵国槐称作琴槐。琴槐南侧过去没有房屋,坐在树下可欣赏丹河清流,往前走几十步可以垂钓,这里的田园风光让朱载堉感到无比惬意。在此,他改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散曲《自逍遥》,不仅吟唱,还将这首曲子书写在了许湾村大庙东侧的孙神庙的山墙上:

  “茅屋任意自逍遥,山径崎岖宾客少。看的是无名花,听的是百鸟叫,喜的是青山隐隐,好的是绿水滔滔。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大雪纷飞冬又到。叹世人,多烦恼,倒不如盖个温暖窝巢。闲时把琴敲,闷向河边钓,吃一醉,乐陶陶,那滋味何人知晓?做一个大乐仙长生不老。”

  许湾村老教师高天正、村民尚国清等人,都见过墙上用毛笔写的这首曲。

  除了古树、山水、朱载堉的故事,最令许湾村难忘的或许是藏在水磨里的乡愁。早年,这里有36盘大磨轰隆飞转,听着水磨转动的声音,许湾村人会睡得特别踏实。如今,只剩下了两盘水磨。不过,还有两处与水磨有关的历史印痕:一处是乾隆年间,许湾人与对岸村庄的人打官司,河内大堂出具的判决书;另一处是河边巨石上刻的“官”“三”两字。至今,村民还记得“淹三不淹官,淹官把堰搬”的警句,防止下游打堰过高淹了村里的水磨不能转动。

  2 村里来了李荫棠

  红色传统代代传

  许湾村故事多,最难忘李荫棠。他的到来,让几百年来与世隔绝的许湾村,开始融入风雨如晦的大时代。

  李荫棠,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人,毕业于刘伯承创办的太行联中,也是1943年跟随武装干部卫景濂第一批下山的主力班成员。

  抗战期间,中共沁博县县委派共产党员李荫棠来许湾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在这里,他亲自创建了直通后山根据地的丹河秘密通道,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交通、信息、物资等支持。他立场坚定,勇敢果断,善于夜战,带领当地民兵多次夜袭日寇据点,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1944年秋的一天傍晚,驻扎在许良镇大新庄村的日本鬼子让汉奸带路突袭许湾村。李荫棠提前安排民兵在山崖处隐蔽,神枪手尚国虎发现敌情,直接瞄准前面的鬼子开枪。鬼子遭到伏击原想追击,后来匆匆摘下一间水磨房的门板,抬着尸体灰溜溜撤退,事后大家才知道,尚国虎打死了日本指挥官。次日,鬼子组织大部队想进村报复,由于丹河突然涨水过不去,只好作罢。从此,日本兵再也不敢进攻许湾,只在丹河南岸九峰山顶建碉堡、设岗哨,监视许湾村的抗日力量。

  曾经跟着李荫棠打过仗的村民讲述,李荫棠带领许湾村民兵炸掉了日本鬼子守护的新店碉堡,还单枪匹马化妆成农民去西万碉堡摸查敌情。看到一群伪军在打篮球,他就直接上去陪敌人打球,伪军请他进据点吃饭,他借机会弄清了兵力和装备,当天晚上就带领民兵端掉了这个据点。

  李荫棠把许湾村当成了自己的家。1945年8月抗战胜利,9月他就积极争取民主政府贷款,组织村民修建长5公里的转山渠,从于庄引水到许湾、下伏头,让部分山地变成了良田。部分河道至今犹存,许湾人对此有口皆碑。

  在李荫棠的领导下,许湾村先后走出了30多位青年才俊,近20人入党,部分青年人后来还随着晋冀鲁豫第九纵队南征北战,5人参加了抗美援朝。曾先后担任济源县委副书记、吉林省农工部部长的尚凤田,曾任博爱县副县长、地区副专员的高天才,还有新乡市原阳县公安局原局长尚凤怀、博爱县黄岭乡原副书记尚凤荣、抗美援朝一等功获得者尚国和等人,都是李荫棠早期带出来的民兵。

  1946年秋天,李荫棠因日夜奔波患病后不见好转,便回许湾村看病,当天晚上去世。博爱县档案局的资料记载,李荫棠系“被特务医生毒害致死”。

  生前,李荫棠嘱托把自己葬在许湾村,永远和许湾人民在一起。

  1994年,许湾人为李荫棠烈士立了纪念碑。从此,村民年年清明节自觉到其墓前祭扫。

  有山,有水,有故事。如今的许湾村山水依旧,情怀未改。

  2018年,一批网络电影人走进许湾村,拍摄了红色微电影《永远的党旗》。播出后,许湾村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2022年春,李荫棠烈士的后人通过微电影得知其下落,专程从河北来到许湾村祭奠。2021年3月,许湾村成功入选焦作市首批红色教育基地,李荫棠烈士纪念馆和红色广场也先后落成。

  一个美丽的梦在许湾人心中滋生:将许湾村打造成集文旅休闲、红色教育等为一体的美丽村庄,继续讲述丹河湾里最动听的时代新曲。

新闻编辑:施筱雯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许湾村“丹河人家”演绎红色传奇
    2022-12-9 9:54:26    来源:焦作日报



      这应该是焦作最美的地方之一吧!

      太行峡谷幽深致远,丹河水畔清雅宁静。三三两两的野鸭戏于水面,团团簇簇的山花争相烂漫。炊烟袅袅处,山里人家过得悠闲自在。

      外人乘车而来,步行而入。水声潺潺处,抬眼一望,笔挺的山峰下,一方水土掩映其间,真一方“世外桃源”。

      博爱县许良镇许湾村便是镶嵌在这方水土上的一颗明珠。

      好风光孕育好故事。世界文化名人、“乐圣”朱载堉曾在此游历,革命烈士李荫棠也在这里厚植红色基因。几十年来,这里英雄辈出,红色故事广为流传。

      今天,本报《地名故事》栏目向您介绍美丽的许湾村。

      1 丹河滋养许湾村

      三家和睦辈辈亲

      古老的丹河从太行峡谷中蜿蜒走来,经方山、九渡、于庄、山路平南下,因九峰山阻隔而折向东流,至博爱许良镇下伏头村南又遇大山,河道折向北流,然后向东到许良镇谷洞峪村口再次向南,形成了一个S形河段,人们称之为丹水湾。美丽的许湾村是丹水湾的起始处。

      这道丹河大湾坡上有厚厚的黄土,明代许家人从山西许圪道来此种地,从而得村名许家湾。后来,从北边沁阳的高圪垱又迁来了高家人,从沁阳柿园又过来了尚家人,三家和睦相处,共同居住在了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村名依然叫许家湾,后来省略为许湾村。

      许湾村上有厚土,下有丹河,风景宜人,且少有自然灾害,因此年年五谷丰登,人丁兴旺。尤其是村边的36盘大水磨,靠川流不息的丹河水当动力,可以加工香末、粮食,老百姓不缺油盐酱醋和零花钱。

      自给自足的许湾人乡情味浓厚。过去,他们都不愿出村,甚至有十几位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老兵,也放弃了在城里参加工作的优越条件,主动要求回乡务农。上世纪90年代前,这里交通条件较差,许、尚、高三家互为结亲很普遍,出门抬头不是姑姑就是舅舅,亲上加亲,进一步促进了山村的和谐共荣。

      早年,三家人一家住湾旁,一家住滩上,一家住窑里。后来,尚家人觉得窑洞不够住,才迁到村西。每家都在门前种下大槐树或皂荚树,作为家族标记。现在的许湾村有5棵300年至600年的古树,见证着古村的历史兴衰。

      人文历史与山水美景结合,最容易在朴素的乡土生根,长出动人的传说与故事,朱载堉便是被这方水土吸引而来的。

      相传,朱载堉曾隐居在与许湾一山之隔的沁阳市山王庄镇张坡村。闲来无事时,他经常穿过九峰山的崎岖小径,来许湾村一带采药、垂钓、研究音律,有时还给村民治病。他在村边搭了一间草屋,闲时坐在大槐树下饮酒弹琴。于是,许湾人就把那棵国槐称作琴槐。琴槐南侧过去没有房屋,坐在树下可欣赏丹河清流,往前走几十步可以垂钓,这里的田园风光让朱载堉感到无比惬意。在此,他改写了那首脍炙人口的散曲《自逍遥》,不仅吟唱,还将这首曲子书写在了许湾村大庙东侧的孙神庙的山墙上:

      “茅屋任意自逍遥,山径崎岖宾客少。看的是无名花,听的是百鸟叫,喜的是青山隐隐,好的是绿水滔滔。春花开得早,夏蝉枝头闹,黄叶飘飘秋来了,大雪纷飞冬又到。叹世人,多烦恼,倒不如盖个温暖窝巢。闲时把琴敲,闷向河边钓,吃一醉,乐陶陶,那滋味何人知晓?做一个大乐仙长生不老。”

      许湾村老教师高天正、村民尚国清等人,都见过墙上用毛笔写的这首曲。

      除了古树、山水、朱载堉的故事,最令许湾村难忘的或许是藏在水磨里的乡愁。早年,这里有36盘大磨轰隆飞转,听着水磨转动的声音,许湾村人会睡得特别踏实。如今,只剩下了两盘水磨。不过,还有两处与水磨有关的历史印痕:一处是乾隆年间,许湾人与对岸村庄的人打官司,河内大堂出具的判决书;另一处是河边巨石上刻的“官”“三”两字。至今,村民还记得“淹三不淹官,淹官把堰搬”的警句,防止下游打堰过高淹了村里的水磨不能转动。

      2 村里来了李荫棠

      红色传统代代传

      许湾村故事多,最难忘李荫棠。他的到来,让几百年来与世隔绝的许湾村,开始融入风雨如晦的大时代。

      李荫棠,河北省元氏县仙翁寨人,毕业于刘伯承创办的太行联中,也是1943年跟随武装干部卫景濂第一批下山的主力班成员。

      抗战期间,中共沁博县县委派共产党员李荫棠来许湾村宣传抗日,发动群众。在这里,他亲自创建了直通后山根据地的丹河秘密通道,为县委、县政府提供交通、信息、物资等支持。他立场坚定,勇敢果断,善于夜战,带领当地民兵多次夜袭日寇据点,让日本鬼子闻风丧胆。

      1944年秋的一天傍晚,驻扎在许良镇大新庄村的日本鬼子让汉奸带路突袭许湾村。李荫棠提前安排民兵在山崖处隐蔽,神枪手尚国虎发现敌情,直接瞄准前面的鬼子开枪。鬼子遭到伏击原想追击,后来匆匆摘下一间水磨房的门板,抬着尸体灰溜溜撤退,事后大家才知道,尚国虎打死了日本指挥官。次日,鬼子组织大部队想进村报复,由于丹河突然涨水过不去,只好作罢。从此,日本兵再也不敢进攻许湾,只在丹河南岸九峰山顶建碉堡、设岗哨,监视许湾村的抗日力量。

      曾经跟着李荫棠打过仗的村民讲述,李荫棠带领许湾村民兵炸掉了日本鬼子守护的新店碉堡,还单枪匹马化妆成农民去西万碉堡摸查敌情。看到一群伪军在打篮球,他就直接上去陪敌人打球,伪军请他进据点吃饭,他借机会弄清了兵力和装备,当天晚上就带领民兵端掉了这个据点。

      李荫棠把许湾村当成了自己的家。1945年8月抗战胜利,9月他就积极争取民主政府贷款,组织村民修建长5公里的转山渠,从于庄引水到许湾、下伏头,让部分山地变成了良田。部分河道至今犹存,许湾人对此有口皆碑。

      在李荫棠的领导下,许湾村先后走出了30多位青年才俊,近20人入党,部分青年人后来还随着晋冀鲁豫第九纵队南征北战,5人参加了抗美援朝。曾先后担任济源县委副书记、吉林省农工部部长的尚凤田,曾任博爱县副县长、地区副专员的高天才,还有新乡市原阳县公安局原局长尚凤怀、博爱县黄岭乡原副书记尚凤荣、抗美援朝一等功获得者尚国和等人,都是李荫棠早期带出来的民兵。

      1946年秋天,李荫棠因日夜奔波患病后不见好转,便回许湾村看病,当天晚上去世。博爱县档案局的资料记载,李荫棠系“被特务医生毒害致死”。

      生前,李荫棠嘱托把自己葬在许湾村,永远和许湾人民在一起。

      1994年,许湾人为李荫棠烈士立了纪念碑。从此,村民年年清明节自觉到其墓前祭扫。

      有山,有水,有故事。如今的许湾村山水依旧,情怀未改。

      2018年,一批网络电影人走进许湾村,拍摄了红色微电影《永远的党旗》。播出后,许湾村开始走进更多人的视野。2022年春,李荫棠烈士的后人通过微电影得知其下落,专程从河北来到许湾村祭奠。2021年3月,许湾村成功入选焦作市首批红色教育基地,李荫棠烈士纪念馆和红色广场也先后落成。

      一个美丽的梦在许湾人心中滋生:将许湾村打造成集文旅休闲、红色教育等为一体的美丽村庄,继续讲述丹河湾里最动听的时代新曲。

    新闻编辑:施筱雯 
     
    相关信息:
    开展四城联创 共建美好家园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打造新时代“枫桥经验”焦作模式
    扎实推进“双创” 共建美好家园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
    决胜扫黑除恶收官年 
    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
    走遍怀川学党史
    春光烂漫大沙河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