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评 > 怀川时评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城市更新背景下焦作老城区交通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程铭彩
    更新时间:2025/6/4 9:48:53    来源:焦作日报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逐步转向存量优化以及交通需求日益增加,老城区交通系统面临着路网结构失衡、停车设施短缺、慢行系统碎片化等多重挑战。本文结合焦作市城市更新背景以及交通现状,提出适应新形势新背景的老城区交通优化策略,通过系统性规划,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通行效率

      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内畅外联的路网体系,环线提速,轴线贯通,中心城区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外环贯通。全力构建“四横两纵”的对外交通和“两横四纵”的快速路网,打造内畅外快的城市快速通道体系。实现10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通勤出行30分钟通达。

      内环提升。牧野路、南海路、中原路和影视路形成城市内环,建立中心城区内组团间长距离的快速联系。加强老城区南北向交通联系,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新月铁路穿城对南北向交通的影响。持续改善老城区与外围地区的交通联系,优化内环路、跨南水北调桥梁接口等重要交通转换节点,打通工业路、站前路等断头路和尽端路,修正错头路,细化道路功能,提高老城区交通效率,优化市民出行环境。

      畅通道路微循环。践行“窄马路、密路网”设计理念,提高支路网密度,合理优化道路红线宽度、用地尺度,实现道路功能的多样化混合,提高路网联通性和可达性,激发街区活力。

      调整公交专道,平衡共享效率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公交专用道建设,引导大众优先选择公交出行。在保障公交运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探索道路资源的合理利用。

      针对少数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足的情况,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需求、公交车班次密度等情况,科学调整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布局和使用时段,统筹兼顾公交车通行需求和道路资源利用率,科学设定公交车专用时段,在平峰时段向社会车辆倾斜路权。

      在保障公交车运行速度的前提下,允许单位班车、专用校车、公路客运等大运力载客车辆以及消防、救护等特殊车辆在专用时段内均可使用公交专用道,实现道路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鼓励、引导群众采用公共交通、“P+R”停车通行、合乘等集约化方式出行,提高老城区交通系统整体通行效率。

      统筹停车供给,强化顶层设计

      依据《焦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全面分析各片区实际功能,统筹考虑地上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城市停车设施。以“分区差异、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智慧共享”为原则,构建“配建停车位为主(85%)、路外停车位为辅(10%)、路内停车位为补充(5%)”的停车供应体系,分期分批逐步落实专项规划中的停车设施用地。

      强化科技赋能,开发智慧停车系统,为市民提供车场查询、一键导航、车辆绑定等便民服务功能,提升停车体验感;充分利用居住区周边办公场所、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夜间停车场,采用智慧手段实现停车设施共享,缓解老旧小区停车矛盾。

      结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规划,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地下空间,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的同时,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

      依托空间格局,完善慢行网络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蓝绿人文资源优势,构建连续、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和休闲交通系统,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支撑“15分钟生活圈”交通出行。

      沿居住区、商业和中小学校等人流集中区域,规划步行主通道网络,服务商业休闲、通勤通学等,提高步行出行效率;依托城市主干路和重要次干路,规划自行车主通道网络,保障自行车路权,部分自行车流量较大路段,可局部设置分隔带,实现机非分离,实现组团内快速通达。

      分级规划城市绿道,串联城区内自然山体、河道水系、主干路、公园绿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等,并结合驿站和绿道沿线景点,增设游憩、健身设施,形成集通勤、休闲、健身、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慢行网络,打造特色慢行廊道。


    (作者单位: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新闻编辑:陈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城市更新背景下焦作老城区交通系统优化策略研究
    □程铭彩
    2025/6/4 9:48:53    来源:焦作日报

      在城市更新背景下,随着城市发展由增量扩张逐步转向存量优化以及交通需求日益增加,老城区交通系统面临着路网结构失衡、停车设施短缺、慢行系统碎片化等多重挑战。本文结合焦作市城市更新背景以及交通现状,提出适应新形势新背景的老城区交通优化策略,通过系统性规划,持续改善城市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优化路网结构,提升通行效率

      着力构建高效便捷、内畅外联的路网体系,环线提速,轴线贯通,中心城区形成“半小时交通圈”。

      外环贯通。全力构建“四横两纵”的对外交通和“两横四纵”的快速路网,打造内畅外快的城市快速通道体系。实现10分钟上快速路、15分钟上高速、通勤出行30分钟通达。

      内环提升。牧野路、南海路、中原路和影视路形成城市内环,建立中心城区内组团间长距离的快速联系。加强老城区南北向交通联系,缓解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新月铁路穿城对南北向交通的影响。持续改善老城区与外围地区的交通联系,优化内环路、跨南水北调桥梁接口等重要交通转换节点,打通工业路、站前路等断头路和尽端路,修正错头路,细化道路功能,提高老城区交通效率,优化市民出行环境。

      畅通道路微循环。践行“窄马路、密路网”设计理念,提高支路网密度,合理优化道路红线宽度、用地尺度,实现道路功能的多样化混合,提高路网联通性和可达性,激发街区活力。

      调整公交专道,平衡共享效率

      坚持公交优先发展理念,积极推动公交专用道建设,引导大众优先选择公交出行。在保障公交运行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探索道路资源的合理利用。

      针对少数公交专用道利用率不足的情况,根据道路等级、交通需求、公交车班次密度等情况,科学调整公交专用道的规划布局和使用时段,统筹兼顾公交车通行需求和道路资源利用率,科学设定公交车专用时段,在平峰时段向社会车辆倾斜路权。

      在保障公交车运行速度的前提下,允许单位班车、专用校车、公路客运等大运力载客车辆以及消防、救护等特殊车辆在专用时段内均可使用公交专用道,实现道路资源的共享与高效利用;鼓励、引导群众采用公共交通、“P+R”停车通行、合乘等集约化方式出行,提高老城区交通系统整体通行效率。

      统筹停车供给,强化顶层设计

      依据《焦作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全面分析各片区实际功能,统筹考虑地上地下空间,科学规划城市停车设施。以“分区差异、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智慧共享”为原则,构建“配建停车位为主(85%)、路外停车位为辅(10%)、路内停车位为补充(5%)”的停车供应体系,分期分批逐步落实专项规划中的停车设施用地。

      强化科技赋能,开发智慧停车系统,为市民提供车场查询、一键导航、车辆绑定等便民服务功能,提升停车体验感;充分利用居住区周边办公场所、商场、学校等公共场所设置夜间停车场,采用智慧手段实现停车设施共享,缓解老旧小区停车矛盾。

      结合地下空间综合开发规划,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公园绿地等地下空间,合理布局公共停车场,促进城市建设用地复合利用的同时,进一步缓解交通压力。

      依托空间格局,完善慢行网络

      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和蓝绿人文资源优势,构建连续、安全、舒适、便捷的慢行和休闲交通系统,引导绿色生活方式,支撑“15分钟生活圈”交通出行。

      沿居住区、商业和中小学校等人流集中区域,规划步行主通道网络,服务商业休闲、通勤通学等,提高步行出行效率;依托城市主干路和重要次干路,规划自行车主通道网络,保障自行车路权,部分自行车流量较大路段,可局部设置分隔带,实现机非分离,实现组团内快速通达。

      分级规划城市绿道,串联城区内自然山体、河道水系、主干路、公园绿地、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历史街区和文化遗址等,并结合驿站和绿道沿线景点,增设游憩、健身设施,形成集通勤、休闲、健身、旅游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慢行网络,打造特色慢行廊道。


    (作者单位:焦作市国土空间规划研究中心)

    新闻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