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官方微博 官方微信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政要闻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平凡岗位 光彩人生——追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李庆军
更新时间:2019-9-2 15:32:12    来源:河南日报

一个秘密被他隐藏了四年。

四年来,他一天审查案件最多达几十件,每周接待至少10个案件的当事人。

四年来,他从不在单位餐厅吃饭,每天中午奔波8公里回家,下午准时上班,风雨无阻。

多年来,他大把吃药,日渐消瘦,但办案量在全庭名列前茅,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他办案不公。

直到2018年9月28日上午8时9分,年仅54岁的他因患尿毒症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的亲人、同事和朋友,离开了他挚爱的法律事业。

他是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立案二庭副庭长。

保守了四年的秘密终于被揭开。噩耗传来,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怎么可能,前一段时间还见他开庭。”

“原来这么重的病,从来没听他说过呀。”

朝夕相处的同事、远在大山里的乡亲、昔日的同窗,还有对他念念不忘的案件当事人……痛惜声不绝于耳,在涟涟泪水中,人们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普通法官,原来早已在大家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四年坚持,他对别人只有微笑

2018年9月1日,周六,晚6时30分,省高级人民法院签到机上留下他的影像,这与他平时离开的时间差不多。然而,这成了李庆军最后一次下班。

9月2日一大早,审判团队成员任方方收到李庆军的短信:“我要休息一段时间。禹州电缆案,6号以后联系当事人让双方再谈一次,调不成还按原定方案办。卷在柜子上。”任方方没想到,这条短信竟成为李庆军给她的最后留言。

当天是李庆军做换肾手术的日子。上午躺在病床上,他一边做术前检查和透析,一边接连给同事打了13个电话,事无巨细地安排交接工作。

医生看得直摇头:“你这哪像个要做大手术的人?”

下了手术台他也不闲着,从重症监护室转到特护病房不久,他就通过电话为那些向他求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手术后的第26天,因病情恶化,李庆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丈夫去世后,妻子马凤实从他的办公室找到了19本日记。日记中除了少量的生活片段,大部分都是每天的工作,一页又一页,记了整整11年:

2013年10月18日:“周五,案件流水般一件件、一批批报来,这一周共批近60件案件,好像是最忙的审查周。”

2014年10月17日:“周五,下午批出15件案件,把桌上堆积的案件批完,加班到7:30。”

2016年5月14日:“周六,中雨,下午到单位,批了30多件案,6时回家。”

……

人们不知道,其实,早在2014年,李庆军就被确诊为尿毒症。他没有把病情告诉领导和同事,为了不耽误工作,连输液他都要求放在晚上。医生多次交代他要好好休息,他都照常到单位上班。

李庆军并非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活着要有活着的质量,我不想让亲人为我的身体担忧,给他人带来精神压力,我尽可能弱化自己的病情,装得若无其事,这有点自欺欺人。我仍然想像常人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

李庆军的腹部常年插着一根硅胶“腹透管”,那是尿毒症患者做腹膜透析用的。

他被确诊为尿毒症后,医生给出两种治疗方式: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每周要到医院3至4次,每次大约4个小时。“太影响上班了,不行不行!”李庆军选择了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可以自己在家做,但是对环境、饮食、时间都有严格要求。一天做四到五次,每次要先洗手,戴口罩,房间里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一袋透析液重2公斤,通过“腹透管”将透析液灌入和排出腹腔,来清除机体代谢物和多余的水分。

在他的卧室,成箱的透析液几乎堆满一面墙,床边有两个特殊的“床头柜”,一个小冰箱保存针剂;一个台式培养箱用来加热透析液,旁边架着紫外线消毒灯。

无论前一天多晚休息,每天早上他都6点起床,开庭的日子起得更早。腹痛腹胀、乏力怕冷、恶心甚至呕吐,透析反应让他常常吃不下饭就赶去上班。

整理遗物时,拉开他办公室的抽屉,马凤实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抽屉药品,一抽屉饼干。饼干是他带到单位没来得及吃的早餐……

K180次列车上每月总会出现一位特别的乘客,他提着装有透析液和透析装置的箱子,步履匆匆。在车上治疗时,面对好奇的询问,他淡淡一笑:“没啥,做个小透析。”

开始透析后,李庆军要定期去北京做检查。为节约时间,他专挑夜里10点多的火车,第二天上午去医院,下午就急忙往回赶。下了火车,直奔省高院,把当天落下的工作补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妻子劝他歇歇,他总说:“现在法院案件多,大家手里都有一堆活儿,我少干了,别人就得帮我干。”他也不愿把生病的事告诉亲朋好友,怕大家为他担忧。马凤实只好一边心疼得掉泪,一边帮他保守秘密。

同事们只知道他身体不好,每次问他,他都笑笑说:“老毛病了,没事。”甚至连兄弟姐妹和对门儿邻居也不清楚他的病情。无论多难受,他给周围的人永远都是温和的笑脸,从未叫过一声苦。

他的隐忍和坚强只有日记本知道。

立案二庭庭长卜发忠至今还在自责:“庆军请假时说要做个小手术,半个月后就来上班。后来,因为要办续假手续,从他家属那里看到诊断证明书,我才知道他平时是忍着多么大的病痛在工作。”

说起这些,省高院退休法官张古淮老泪纵横,陷入深深的痛苦,“不知道他这么拼命啊,我这当‘师傅’的什么也没帮上他。”

在他生命的最后8个月,李庆军审判团队共结案360件,占全庭总结案量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身为法官,他最看重的是公正

作为李庆军一入职就搭档的同事,张古淮深深理解他的选择。“当了20多年法官,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融入灵魂,工作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只有办好每一个案件,他才觉得人生没有虚度。”

共同生活了28年,妻子马凤实更了解丈夫,“他太热爱法官这个职业了,他常说,‘我一个农家子弟,能从山里出来上大学,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多光荣多幸运啊!’”

1986年,李庆军从河南大学政治系毕业,被分配到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工作。1989年他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民事诉讼法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他考入河南省高院,从书记员干起,历任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审判监督庭副调研员、审判员、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立案二庭副庭长,并于199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管是棘手案件还是紧急任务,他召之即来,任劳任怨,从无二话,是大家最喜欢的办案搭档。

“老李常说,法院是说理的地儿,大家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双方当事人,不能给党抹黑,不能给法院抹黑!”法官于保林对他的话记忆犹新。

办案难免遇到一些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李庆军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认真倾听,耐心解释,很多案件被他调解得双方都心服口服。他对法官助理王卫霞说:“一些老百姓不懂法,理解有偏差很正常,但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用法律思维看问题,避免扩大矛盾。”

2010年的一天,李庆军到永城面见一位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雷某。为了打开对方的心结,李庆军与他长谈到深夜十二点,最后,曾扬言要拉着植物人儿子上访的雷某主动撤回案件申请。而李庆军返回郑州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多。

认识他的人都说,老李脾气特别温和,就没见他高声说过话。其实,好脾气李庆军也有固执的一面。遇到棘手的案件,他总是对团队成员说:“底线绝不能突破,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大家只管依法办案,谁有意见让他们来找我!”

2004年,家住南阳市宛城区的周光华因土地和房屋使用权与一家企业打官司,每到执行阶段,对方都提出新的异议阻挠案件执行。案件到了李庆军案头,周光华担心之前她胜诉的结果会被推翻:“对方有钱有关系,我连个律师都没有。”李庆军在听证会上的话让她吃了定心丸:“不管什么案子,都得按法按理来办!”

不久,周光华收到了维持原判、自己胜诉的裁定书,案件得到顺利执行。

许多年过去了,她对此念念不忘,逢人便说:“我遇到了一位好法官!”

听到李庆军去世的消息,老人痛哭失声,一定要来郑州看看。

10月13日,年逾古稀的周光华带着一篮土鸡蛋,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李庆军家。

桌上的遗像一下子映入她的眼帘!是他,就是他!还是那憨厚朴实的模样,可是,却再也听不到他热情地招呼让座。

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遗像,泪眼婆娑:“孩子啊,我再也见不到你了,这鸡蛋大娘多想让你尝尝啊!”

从山里娃成长为一名人民法官,李庆军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说:“越是扛着麻袋、大包小包来开庭的当事人,越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一个标的额再小的案件,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案件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李庆军所在的立案二庭主要从事再审审查工作及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等合同纠纷案件一审、二审裁判,这类案件在民事审判中最为复杂、繁琐。

他业务精湛,早在2001年就获得了“全国法院优秀民商事裁判文书”三等奖,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价为“针对性强,逻辑严谨,言之有据,判决结果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法官居中裁判的身份和地位,避免了法官凭主观之嫌,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

在2017年的法官入额考试中,李庆军的民事专业考试成绩在全院排第四名。审监庭副庭长林秀敏回忆说:“庆军提审的案件都非常到位、专业,抓问题非常准,与我们的改判意见也基本一致。”

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官职业的热爱让李庆军有着强烈的职业尊荣感,一路走来的不易也让他倍加珍惜身上的法袍。

2017年11月8日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把关要把严,不同审级有不同审级的职责、任务,办好案,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对法律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省高院开展的“亲情寄语”活动中,妻子给李庆军写了八个字:“廉洁办案,平安一生。”对此,他在日记中专门写下感言:“平安一生,是家人最高的希望,也是最低的要求。做到了廉洁办案,才能平安一生,要想得到一生平安,也就不能有私心,生贪念,以案件做交易,拿公正换利益。夫人的期望很朴实,很简单,没有说教,没有作秀,也没有大道理。其实个人、家庭能过上安宁、踏实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淡泊名利,他用真诚对待每个人

济源市邵原镇北李凹村是李庆军的家乡。这是一个太行与王屋之间的小山村,愚公移山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1964年4月,李庆军出生在这大山深处的贫苦农家,兄妹四人,他是老大。父亲早年因车祸落下残疾,几乎是母亲一人扛起了家庭重担。

生活的艰辛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巍巍太行养育了他淳朴宽厚的胸怀。学习上他异常刻苦,一放假就上山采草药补贴家用,风雨无阻。在乡亲们的印象中,少年时的李庆军总是憨憨地笑着,默默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卢有枝是李庆军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老乡。“当年物价低,食堂一份鱼2毛钱,大学四年他从没舍得吃过。”卢有枝见他整天馒头加咸菜,就把节省下来的饭票给他,他坚决不要:“家里日子都不好过,我能撑过去。”

2016年秋天,李庆军去北京看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他困在路边,拦不到出租车,也没有伞,痛风发作,湿冷的裤子贴在腿上,每挪一步都钻心地疼。

独立异乡街头,病痛折磨让这个素来坚强的汉子快要支撑不住。他颤抖着手拨通了卢有枝的电话:“老同学,我一个大男人疼得想坐在地上哭……”

回忆这一幕,卢有枝泣不成声:“那是唯一一次听他诉苦,我埋怨他不向北京的同学求助。他却说:‘麻烦别人干啥呢,我这一辈子最不喜欢做的就是给别人添麻烦。给你打个电话,转移下注意力,就不恁疼了。’”

在单位,同事们给李庆军总结为“三不伸手”:不向领导伸手,不向当事人伸手,不向同事朋友伸手。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李庆军,却从不怕别人给他“找麻烦”。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的第三天,他还处在高危监护期,小妹凤莲隔着玻璃看到他躺在病床上接电话,急得直跺脚。

“哥,医生不让接电话,你有多大的事打那么长时间的电话?”

“没事儿,是咱村的战胜,凡是打电话的都是遇到了困难,我不就懂点法吗,能帮就帮一把。”

他是家乡的骄傲。每年春节回去,乡亲们都围着他咨询个不停。团圆饭热了又凉,他还在跟乡亲们说话。

妹妹埋怨,他抱歉地笑笑:“乡亲们问我事儿是信任咱,合法的靠法律维权,不合法的就给人家讲明白,别把有理的事情用过激的手段变成没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庆军不抽烟不喝酒,一年到头穿着法官制服,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却很慷慨。

在日记本里,马凤实发现了一张汇款单,上面显示2008年5月15日,李庆军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元。那年汶川地震,在单位集体捐款后,他又悄悄去银行捐了钱。

每年回老家,他都借口给孩子压岁钱接济困难村民。别人来咨询案件,他总是说:“案子上的事儿我不能打招呼,法院会秉公处理,生活上有啥困难,跟我说。”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李庆军去世的消息,巩义市法院法官王雪玲悲痛万分。

“基层法院经常去省高院汇报案件,李庭长再忙都会把手头工作先放下,为我们分析解答。到了饭点儿,想请他出去吃碗烩面,他总是推辞。仅有的两回,还是他抢着埋单。他说:‘你们大老远跑来,应该我请。’”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不推不躲;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他却往后缩。单位要给他记功授奖时,他总是婉拒:“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10月11日,省高院党组决定为李庆军追记个人一等功。而这一次,他再也无法谦让。

阳台上,一把旧躺椅静静地放着,坐垫破了个大口子,露出海绵。这是李庆军生前在家里最喜欢待的地方。

“父亲经常躺在那把椅子上,戴着老花镜,看书或研究案卷,有时候还喊我一起讨论法律问题。”受父亲影响,儿子李然也选择了法律专业。

每当这时,马凤实一边做着家务,一边看着爷俩认真的样子,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时刻。

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影子。走进卧室,妻子恍惚看见他依在床头做透析;来到阳台,仿佛又看到他在那儿苦思冥想……

妹妹在微信上诉说着对哥哥的思念:“夜深了,泪水湿透了我的枕头。我一次次努力地想要记起哥哥的音容,你用单薄的身躯担起山一样的责任,为亲人们撑起一片天,可是当你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有来生,让我来为你遮风挡雨……”

他离世的消息至今瞒着近八十岁的双亲。在大山深处的故乡,为迎接他假期归来,老母亲买的柿子放坏了也没舍得扔,还有他爱吃的小麻花。两位老人每天都在念叨着盼望着:“儿子咋不接电话哩?儿子说要接俺们去城里住,他出差啥时候才能回来?”

在省高院立案二庭的办公室里,同事们每次经过时都忍不住望一眼那张桌子,桌上厚厚的案卷仿佛在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

新闻编辑:杨铭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新闻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平凡岗位 光彩人生——追记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李庆军
2019-9-2 15:32:12    来源:河南日报

一个秘密被他隐藏了四年。

四年来,他一天审查案件最多达几十件,每周接待至少10个案件的当事人。

四年来,他从不在单位餐厅吃饭,每天中午奔波8公里回家,下午准时上班,风雨无阻。

多年来,他大把吃药,日渐消瘦,但办案量在全庭名列前茅,没有一个当事人反映他办案不公。

直到2018年9月28日上午8时9分,年仅54岁的他因患尿毒症医治无效,永远离开了他眷恋的亲人、同事和朋友,离开了他挚爱的法律事业。

他是李庆军,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法官、立案二庭副庭长。

保守了四年的秘密终于被揭开。噩耗传来,所有人都不敢相信。

“怎么可能,前一段时间还见他开庭。”

“原来这么重的病,从来没听他说过呀。”

朝夕相处的同事、远在大山里的乡亲、昔日的同窗,还有对他念念不忘的案件当事人……痛惜声不绝于耳,在涟涟泪水中,人们发现,这位默默无闻的普通法官,原来早已在大家心中刻下深深的印记。

四年坚持,他对别人只有微笑

2018年9月1日,周六,晚6时30分,省高级人民法院签到机上留下他的影像,这与他平时离开的时间差不多。然而,这成了李庆军最后一次下班。

9月2日一大早,审判团队成员任方方收到李庆军的短信:“我要休息一段时间。禹州电缆案,6号以后联系当事人让双方再谈一次,调不成还按原定方案办。卷在柜子上。”任方方没想到,这条短信竟成为李庆军给她的最后留言。

当天是李庆军做换肾手术的日子。上午躺在病床上,他一边做术前检查和透析,一边接连给同事打了13个电话,事无巨细地安排交接工作。

医生看得直摇头:“你这哪像个要做大手术的人?”

下了手术台他也不闲着,从重症监护室转到特护病房不久,他就通过电话为那些向他求助的人提供法律咨询。

然而,谁也没有料到,手术后的第26天,因病情恶化,李庆军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

丈夫去世后,妻子马凤实从他的办公室找到了19本日记。日记中除了少量的生活片段,大部分都是每天的工作,一页又一页,记了整整11年:

2013年10月18日:“周五,案件流水般一件件、一批批报来,这一周共批近60件案件,好像是最忙的审查周。”

2014年10月17日:“周五,下午批出15件案件,把桌上堆积的案件批完,加班到7:30。”

2016年5月14日:“周六,中雨,下午到单位,批了30多件案,6时回家。”

……

人们不知道,其实,早在2014年,李庆军就被确诊为尿毒症。他没有把病情告诉领导和同事,为了不耽误工作,连输液他都要求放在晚上。医生多次交代他要好好休息,他都照常到单位上班。

李庆军并非不珍惜自己的身体,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活着要有活着的质量,我不想让亲人为我的身体担忧,给他人带来精神压力,我尽可能弱化自己的病情,装得若无其事,这有点自欺欺人。我仍然想像常人一样享受美好的生活。”

李庆军的腹部常年插着一根硅胶“腹透管”,那是尿毒症患者做腹膜透析用的。

他被确诊为尿毒症后,医生给出两种治疗方式:血液透析与腹膜透析。血液透析每周要到医院3至4次,每次大约4个小时。“太影响上班了,不行不行!”李庆军选择了腹膜透析。

腹膜透析可以自己在家做,但是对环境、饮食、时间都有严格要求。一天做四到五次,每次要先洗手,戴口罩,房间里每天两次紫外线消毒。一袋透析液重2公斤,通过“腹透管”将透析液灌入和排出腹腔,来清除机体代谢物和多余的水分。

在他的卧室,成箱的透析液几乎堆满一面墙,床边有两个特殊的“床头柜”,一个小冰箱保存针剂;一个台式培养箱用来加热透析液,旁边架着紫外线消毒灯。

无论前一天多晚休息,每天早上他都6点起床,开庭的日子起得更早。腹痛腹胀、乏力怕冷、恶心甚至呕吐,透析反应让他常常吃不下饭就赶去上班。

整理遗物时,拉开他办公室的抽屉,马凤实的眼泪夺眶而出。

一抽屉药品,一抽屉饼干。饼干是他带到单位没来得及吃的早餐……

K180次列车上每月总会出现一位特别的乘客,他提着装有透析液和透析装置的箱子,步履匆匆。在车上治疗时,面对好奇的询问,他淡淡一笑:“没啥,做个小透析。”

开始透析后,李庆军要定期去北京做检查。为节约时间,他专挑夜里10点多的火车,第二天上午去医院,下午就急忙往回赶。下了火车,直奔省高院,把当天落下的工作补上,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家。

妻子劝他歇歇,他总说:“现在法院案件多,大家手里都有一堆活儿,我少干了,别人就得帮我干。”他也不愿把生病的事告诉亲朋好友,怕大家为他担忧。马凤实只好一边心疼得掉泪,一边帮他保守秘密。

同事们只知道他身体不好,每次问他,他都笑笑说:“老毛病了,没事。”甚至连兄弟姐妹和对门儿邻居也不清楚他的病情。无论多难受,他给周围的人永远都是温和的笑脸,从未叫过一声苦。

他的隐忍和坚强只有日记本知道。

立案二庭庭长卜发忠至今还在自责:“庆军请假时说要做个小手术,半个月后就来上班。后来,因为要办续假手续,从他家属那里看到诊断证明书,我才知道他平时是忍着多么大的病痛在工作。”

说起这些,省高院退休法官张古淮老泪纵横,陷入深深的痛苦,“不知道他这么拼命啊,我这当‘师傅’的什么也没帮上他。”

在他生命的最后8个月,李庆军审判团队共结案360件,占全庭总结案量的三分之一,仅他个人就结案121件,是全庭办案最多的法官。

身为法官,他最看重的是公正

作为李庆军一入职就搭档的同事,张古淮深深理解他的选择。“当了20多年法官,他对这份职业的热爱早已融入血液、融入灵魂,工作就是他的精神寄托,只有办好每一个案件,他才觉得人生没有虚度。”

共同生活了28年,妻子马凤实更了解丈夫,“他太热爱法官这个职业了,他常说,‘我一个农家子弟,能从山里出来上大学,当上省高院的法官,多光荣多幸运啊!’”

1986年,李庆军从河南大学政治系毕业,被分配到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工作。1989年他考入西南政法大学,攻读民事诉讼法专业硕士学位。1993年,他考入河南省高院,从书记员干起,历任民事审判庭助理审判员、审判监督庭副调研员、审判员、赔偿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立案二庭副庭长,并于1997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不管是棘手案件还是紧急任务,他召之即来,任劳任怨,从无二话,是大家最喜欢的办案搭档。

“老李常说,法院是说理的地儿,大家做这份工作,一定要对得起良心,对得起双方当事人,不能给党抹黑,不能给法院抹黑!”法官于保林对他的话记忆犹新。

办案难免遇到一些情绪激动的当事人,李庆军总是先端上一杯热水,认真倾听,耐心解释,很多案件被他调解得双方都心服口服。他对法官助理王卫霞说:“一些老百姓不懂法,理解有偏差很正常,但我们要善于引导他们用法律思维看问题,避免扩大矛盾。”

2010年的一天,李庆军到永城面见一位情绪激动的当事人雷某。为了打开对方的心结,李庆军与他长谈到深夜十二点,最后,曾扬言要拉着植物人儿子上访的雷某主动撤回案件申请。而李庆军返回郑州时已是第二天凌晨三点多。

认识他的人都说,老李脾气特别温和,就没见他高声说过话。其实,好脾气李庆军也有固执的一面。遇到棘手的案件,他总是对团队成员说:“底线绝不能突破,对法律要有敬畏之心。大家只管依法办案,谁有意见让他们来找我!”

2004年,家住南阳市宛城区的周光华因土地和房屋使用权与一家企业打官司,每到执行阶段,对方都提出新的异议阻挠案件执行。案件到了李庆军案头,周光华担心之前她胜诉的结果会被推翻:“对方有钱有关系,我连个律师都没有。”李庆军在听证会上的话让她吃了定心丸:“不管什么案子,都得按法按理来办!”

不久,周光华收到了维持原判、自己胜诉的裁定书,案件得到顺利执行。

许多年过去了,她对此念念不忘,逢人便说:“我遇到了一位好法官!”

听到李庆军去世的消息,老人痛哭失声,一定要来郑州看看。

10月13日,年逾古稀的周光华带着一篮土鸡蛋,在女儿的搀扶下走进李庆军家。

桌上的遗像一下子映入她的眼帘!是他,就是他!还是那憨厚朴实的模样,可是,却再也听不到他热情地招呼让座。

老人用颤抖的双手抚摸着遗像,泪眼婆娑:“孩子啊,我再也见不到你了,这鸡蛋大娘多想让你尝尝啊!”

从山里娃成长为一名人民法官,李庆军对老百姓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常说:“越是扛着麻袋、大包小包来开庭的当事人,越要对他们倾注更多的心血和注意力,一个标的额再小的案件,对普通家庭来说都是天大的事,案件结果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司法公正的信心。”

李庆军所在的立案二庭主要从事再审审查工作及建设工程、房地产开发等合同纠纷案件一审、二审裁判,这类案件在民事审判中最为复杂、繁琐。

他业务精湛,早在2001年就获得了“全国法院优秀民商事裁判文书”三等奖,被最高人民法院评价为“针对性强,逻辑严谨,言之有据,判决结果具有说服力。体现了法官居中裁判的身份和地位,避免了法官凭主观之嫌,符合司法公正的要求。”

在2017年的法官入额考试中,李庆军的民事专业考试成绩在全院排第四名。审监庭副庭长林秀敏回忆说:“庆军提审的案件都非常到位、专业,抓问题非常准,与我们的改判意见也基本一致。”

对法律的信仰和对法官职业的热爱让李庆军有着强烈的职业尊荣感,一路走来的不易也让他倍加珍惜身上的法袍。

2017年11月8日的日记里,他这样写道:“把关要把严,不同审级有不同审级的职责、任务,办好案,是对自己最好的保护,对法律负责,对当事人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

在省高院开展的“亲情寄语”活动中,妻子给李庆军写了八个字:“廉洁办案,平安一生。”对此,他在日记中专门写下感言:“平安一生,是家人最高的希望,也是最低的要求。做到了廉洁办案,才能平安一生,要想得到一生平安,也就不能有私心,生贪念,以案件做交易,拿公正换利益。夫人的期望很朴实,很简单,没有说教,没有作秀,也没有大道理。其实个人、家庭能过上安宁、踏实的生活,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淡泊名利,他用真诚对待每个人

济源市邵原镇北李凹村是李庆军的家乡。这是一个太行与王屋之间的小山村,愚公移山的故事就诞生在这里。1964年4月,李庆军出生在这大山深处的贫苦农家,兄妹四人,他是老大。父亲早年因车祸落下残疾,几乎是母亲一人扛起了家庭重担。

生活的艰辛磨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巍巍太行养育了他淳朴宽厚的胸怀。学习上他异常刻苦,一放假就上山采草药补贴家用,风雨无阻。在乡亲们的印象中,少年时的李庆军总是憨憨地笑着,默默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

卢有枝是李庆军的大学同班同学,也是老乡。“当年物价低,食堂一份鱼2毛钱,大学四年他从没舍得吃过。”卢有枝见他整天馒头加咸菜,就把节省下来的饭票给他,他坚决不要:“家里日子都不好过,我能撑过去。”

2016年秋天,李庆军去北京看病。一场突如其来的大雨将他困在路边,拦不到出租车,也没有伞,痛风发作,湿冷的裤子贴在腿上,每挪一步都钻心地疼。

独立异乡街头,病痛折磨让这个素来坚强的汉子快要支撑不住。他颤抖着手拨通了卢有枝的电话:“老同学,我一个大男人疼得想坐在地上哭……”

回忆这一幕,卢有枝泣不成声:“那是唯一一次听他诉苦,我埋怨他不向北京的同学求助。他却说:‘麻烦别人干啥呢,我这一辈子最不喜欢做的就是给别人添麻烦。给你打个电话,转移下注意力,就不恁疼了。’”

在单位,同事们给李庆军总结为“三不伸手”:不向领导伸手,不向当事人伸手,不向同事朋友伸手。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的李庆军,却从不怕别人给他“找麻烦”。

从重症监护室出来的第三天,他还处在高危监护期,小妹凤莲隔着玻璃看到他躺在病床上接电话,急得直跺脚。

“哥,医生不让接电话,你有多大的事打那么长时间的电话?”

“没事儿,是咱村的战胜,凡是打电话的都是遇到了困难,我不就懂点法吗,能帮就帮一把。”

他是家乡的骄傲。每年春节回去,乡亲们都围着他咨询个不停。团圆饭热了又凉,他还在跟乡亲们说话。

妹妹埋怨,他抱歉地笑笑:“乡亲们问我事儿是信任咱,合法的靠法律维权,不合法的就给人家讲明白,别把有理的事情用过激的手段变成没理。”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李庆军不抽烟不喝酒,一年到头穿着法官制服,对自己抠门,对别人却很慷慨。

在日记本里,马凤实发现了一张汇款单,上面显示2008年5月15日,李庆军向中国红十字会捐款500元。那年汶川地震,在单位集体捐款后,他又悄悄去银行捐了钱。

每年回老家,他都借口给孩子压岁钱接济困难村民。别人来咨询案件,他总是说:“案子上的事儿我不能打招呼,法院会秉公处理,生活上有啥困难,跟我说。”

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李庆军去世的消息,巩义市法院法官王雪玲悲痛万分。

“基层法院经常去省高院汇报案件,李庭长再忙都会把手头工作先放下,为我们分析解答。到了饭点儿,想请他出去吃碗烩面,他总是推辞。仅有的两回,还是他抢着埋单。他说:‘你们大老远跑来,应该我请。’”

面对工作中的困难,他不推不躲;在荣誉和利益面前,他却往后缩。单位要给他记功授奖时,他总是婉拒:“把机会留给年轻人吧,激励他们更好地工作。”

10月11日,省高院党组决定为李庆军追记个人一等功。而这一次,他再也无法谦让。

阳台上,一把旧躺椅静静地放着,坐垫破了个大口子,露出海绵。这是李庆军生前在家里最喜欢待的地方。

“父亲经常躺在那把椅子上,戴着老花镜,看书或研究案卷,有时候还喊我一起讨论法律问题。”受父亲影响,儿子李然也选择了法律专业。

每当这时,马凤实一边做着家务,一边看着爷俩认真的样子,觉得这是最幸福的时刻。

家里到处都是他的影子。走进卧室,妻子恍惚看见他依在床头做透析;来到阳台,仿佛又看到他在那儿苦思冥想……

妹妹在微信上诉说着对哥哥的思念:“夜深了,泪水湿透了我的枕头。我一次次努力地想要记起哥哥的音容,你用单薄的身躯担起山一样的责任,为亲人们撑起一片天,可是当你最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却无能为力。如果有来生,让我来为你遮风挡雨……”

他离世的消息至今瞒着近八十岁的双亲。在大山深处的故乡,为迎接他假期归来,老母亲买的柿子放坏了也没舍得扔,还有他爱吃的小麻花。两位老人每天都在念叨着盼望着:“儿子咋不接电话哩?儿子说要接俺们去城里住,他出差啥时候才能回来?”

在省高院立案二庭的办公室里,同事们每次经过时都忍不住望一眼那张桌子,桌上厚厚的案卷仿佛在等待着那个熟悉的身影再次出现……

新闻编辑:杨铭 
 
相关信息:
没有相关新闻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801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