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评 > 新闻时评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生肖和春节何以风靡全球
更新时间:2024-1-25 17:28:17    来源:新华社

  据媒体报道,联合国邮政管理局于2024年1月19日在纽约发行中国农历甲辰年特别版邮票版张——龙票版张,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

  自2010年开始,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开始发行以“中国农历新年”为主题的生肖邮票。在第一轮十二生肖邮票发行完毕之后,2022年1月21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开始了中国农历新年邮票的第二轮发行。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两项举措一方面体现了联合国对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另一方面诠释了文明交流互鉴之美,给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带来启示。

  一岁一瑞兽。十二生肖不仅以人类品性一一映射动物性格,而且将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时间观蕴含其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风景。从传播效果上讲,生肖文化符合人类喜爱动物、乐于融入自然的普遍心理,易被全球各国民众接受、认同。凭借亲切的形象和丰富的意涵,生肖备受全世界人民青睐,各国纷纷在中国春节前夕发行生肖邮票,让新年祝福洋溢“方寸窗口”。正所谓“方寸纳世界,集邮博古今”。如今,每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生肖邮票。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得到范围广、多元化的呈现,衍生出无数中外合璧的艺术佳品,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农历新年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但欢庆活动遍及全球,俨然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遍地开花,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有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究其原因,有两方面重要因素成就了春节非凡魅力。一方面,春节作为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鲜明的特色。对于非儒家文化圈的人来说,无论是窗花、对联、红灯笼、年夜饭、压岁钱等象征着春节的吉祥事物;还是逛庙会、听戏曲、看表演、守岁拜年、祭祖供神等春节期间的特色民俗,都充满异域风情,能够让文化他者因新奇而产生好奇,因好奇而产生兴趣,从而被春节文化、中华文化深深吸引。

  另一方面,春节背后蕴含着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期待与价值。中国人在春节情结驱动下,即便身处天涯海角,也要跋山涉水回家过年,甚至形成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盛景。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人们回归故里、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共同渴盼,表达着对亲朋好友等珍重之人的牵挂惦念,承载着祈福所有人平安快乐的美好祝愿,还传承着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国家和平的共同追求。这些美好的情感,都让文化他者因认同而共鸣,因共鸣而参与,让春节的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归根结底,各种独具特色的事物、习俗、活动是春节的“外表”,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期待与价值是春节的“灵魂”。不仅对春节的“外表”产生好奇,还对其“灵魂”产生共鸣,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春节时光,全球欢度”的蔚为大观,彰显着我国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生肖符号和春节文化的全球化还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带来重要启示。一是在畅达“交流”上花功夫。即凭借特色鲜明、异域风情的具象化文化符号吸引广泛关注、激发受众交流的热情。具象化文化符号的载体可以是艺术绘画、著名建筑、图形纹样;亦可以是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名人故事等。中国外文局连续几年进行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元素的前17项几乎是清一色的具象元素,排名前五的依次是:中餐、中医药、武术、传统历法、自然风光。全球各地遍布中华文化的具象元素、不少外国人对象征中华文化的具象元素如数家珍,这些现象正是中华文明魅力的明证,也说明了具象化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载体,具有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二是在促成“互鉴”上下力气。即凭借各民族之间共通的情感、期待、价值使他人萌发共鸣、认可、信任,最终参与践行。共鸣、认可、信任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建立在具象化文化符号成功吸引注意、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方可逐渐沉淀,让文明的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通过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方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曾庆香)

新闻编辑:赵银岷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生肖和春节何以风靡全球
    2024-1-25 17:28:17    来源:新华社

      据媒体报道,联合国邮政管理局于2024年1月19日在纽约发行中国农历甲辰年特别版邮票版张——龙票版张,庆祝中国农历新年的到来。

      自2010年开始,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开始发行以“中国农历新年”为主题的生肖邮票。在第一轮十二生肖邮票发行完毕之后,2022年1月21日,联合国邮政管理局开始了中国农历新年邮票的第二轮发行。令人欣喜的是,2023年12月22日,第78届联合国大会协商一致通过决议,将春节(农历新年)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两项举措一方面体现了联合国对多元、包容的文化价值理念的践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满敬意;另一方面诠释了文明交流互鉴之美,给增强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带来启示。

      一岁一瑞兽。十二生肖不仅以人类品性一一映射动物性格,而且将中华民族的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时间观蕴含其中,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独特的风景。从传播效果上讲,生肖文化符合人类喜爱动物、乐于融入自然的普遍心理,易被全球各国民众接受、认同。凭借亲切的形象和丰富的意涵,生肖备受全世界人民青睐,各国纷纷在中国春节前夕发行生肖邮票,让新年祝福洋溢“方寸窗口”。正所谓“方寸纳世界,集邮博古今”。如今,每年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行生肖邮票。生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得到范围广、多元化的呈现,衍生出无数中外合璧的艺术佳品,成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典范。

      农历新年虽是中国的传统佳节,但欢庆活动遍及全球,俨然成为全球性文化盛事。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民俗活动已在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遍地开花,近20个国家将春节作为法定节假日,全球约有1/5的人口以不同形式庆祝农历新年。究其原因,有两方面重要因素成就了春节非凡魅力。一方面,春节作为文化符号,具有丰富的意涵和鲜明的特色。对于非儒家文化圈的人来说,无论是窗花、对联、红灯笼、年夜饭、压岁钱等象征着春节的吉祥事物;还是逛庙会、听戏曲、看表演、守岁拜年、祭祖供神等春节期间的特色民俗,都充满异域风情,能够让文化他者因新奇而产生好奇,因好奇而产生兴趣,从而被春节文化、中华文化深深吸引。

      另一方面,春节背后蕴含着全人类共有的情感、期待与价值。中国人在春节情结驱动下,即便身处天涯海角,也要跋山涉水回家过年,甚至形成一年一度“全球最大规模人口迁移”的盛景。春节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人们回归故里、阖家团圆、辞旧迎新的共同渴盼,表达着对亲朋好友等珍重之人的牵挂惦念,承载着祈福所有人平安快乐的美好祝愿,还传承着家庭和睦、邻里和谐、国家和平的共同追求。这些美好的情感,都让文化他者因认同而共鸣,因共鸣而参与,让春节的全球影响力日益扩大。归根结底,各种独具特色的事物、习俗、活动是春节的“外表”,全人类共通的情感、期待与价值是春节的“灵魂”。不仅对春节的“外表”产生好奇,还对其“灵魂”产生共鸣,两者相辅相成,方能成就“春节时光,全球欢度”的蔚为大观,彰显着我国在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方面取得显著效果。

      生肖符号和春节文化的全球化还为促进文明交流互鉴带来重要启示。一是在畅达“交流”上花功夫。即凭借特色鲜明、异域风情的具象化文化符号吸引广泛关注、激发受众交流的热情。具象化文化符号的载体可以是艺术绘画、著名建筑、图形纹样;亦可以是影视作品、文学创作、名人故事等。中国外文局连续几年进行的全球调查结果显示,最能代表中国文化元素的前17项几乎是清一色的具象元素,排名前五的依次是:中餐、中医药、武术、传统历法、自然风光。全球各地遍布中华文化的具象元素、不少外国人对象征中华文化的具象元素如数家珍,这些现象正是中华文明魅力的明证,也说明了具象化文化符号作为中华文明的生动载体,具有强大的国际传播能力。二是在促成“互鉴”上下力气。即凭借各民族之间共通的情感、期待、价值使他人萌发共鸣、认可、信任,最终参与践行。共鸣、认可、信任等深层次的情感体验,往往需要建立在具象化文化符号成功吸引注意、激发兴趣的基础上,日积月累、潜移默化,方可逐渐沉淀,让文明的影响力更加深远、持久。通过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丰富的文化资源,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方能从根本上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让中华文明的传播力、影响力不断增强,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曾庆香)

    新闻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