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新闻中心首页 > 时评 > 新闻时评 > 正文
 
     

    新闻中心首页

    非遗,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木 子
    更新时间:2025/2/6 15:26:28    来源:焦作晚报

      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情感、最美好的期盼。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今年的年味儿,注定非同“遗”般。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的非遗产品和非遗活动把春节装点得格外温馨喜庆,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曾几何时,越来越多的人抱怨年味淡了,说没了仪式感,究其根本是文化的淡化,缺少了传承。花馍、窗花、糖画、面人……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是传承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那些记忆里的年俗年趣,不仅烘托出过年的欢乐和喜庆氛围,也扭转了许多人“年味变淡”的印象。从非遗中寻找年味,无疑为一重要抓手。从传统中寻找,从非遗文化中寻找,与时代互动,走进我们的生活,让久违的年味一点点回归,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第一,非遗需要保护,才能传承文化、赓续文脉。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要将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还是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非遗贡献力量。

      第二,非遗需要宣传,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其影响力。互联网,拉近了大众与非遗的时空距离,更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让这些民间绝活走进大众中间。我们应充分借助这一力量,让非遗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熟知。

      第三,非遗需要创新,结合年轻化、生活化的追求,顺应时代和民众的要求,让非遗更有生命力。这样无疑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非遗的文化力量和魅力,还有利于非遗的传承,留住乡愁,留住记忆。

      辞旧迎新,将非遗融入传统佳节,以非遗惠民乐民为抓手,助力我们过好自己的节日,也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新闻编辑:赵银岷 
  • 上一条新闻:
  • 下一条新闻: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非遗,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木 子
    2025/2/6 15:26:28    来源:焦作晚报

      春节,作为中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承载着人民群众最热烈的情感、最美好的期盼。今年春节是首个“非遗版”春节,今年的年味儿,注定非同“遗”般。丰富多彩、寓意吉祥的非遗产品和非遗活动把春节装点得格外温馨喜庆,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曾几何时,越来越多的人抱怨年味淡了,说没了仪式感,究其根本是文化的淡化,缺少了传承。花馍、窗花、糖画、面人……这些传承了千百年的民俗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春节的标志性符号,是传承古老节日文化内涵的重要载体。那些记忆里的年俗年趣,不仅烘托出过年的欢乐和喜庆氛围,也扭转了许多人“年味变淡”的印象。从非遗中寻找年味,无疑为一重要抓手。从传统中寻找,从非遗文化中寻找,与时代互动,走进我们的生活,让久违的年味一点点回归,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第一,非遗需要保护,才能传承文化、赓续文脉。做好非遗保护工作,不仅是要将非遗技艺和非遗文化原汁原味、完完整整地传承下去,还是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与敬畏。全社会都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非遗贡献力量。

      第二,非遗需要宣传,借助互联网的力量,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扩大其影响力。互联网,拉近了大众与非遗的时空距离,更通过丰富的表现形式,让这些民间绝活走进大众中间。我们应充分借助这一力量,让非遗被越来越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人所熟知。

      第三,非遗需要创新,结合年轻化、生活化的追求,顺应时代和民众的要求,让非遗更有生命力。这样无疑让我们可以更好地感受非遗的文化力量和魅力,还有利于非遗的传承,留住乡愁,留住记忆。

      辞旧迎新,将非遗融入传统佳节,以非遗惠民乐民为抓手,助力我们过好自己的节日,也契合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让年味更浓、节日更喜庆。

    新闻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