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到田间地头。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农业强,首先粮食产业要强。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坚定落实“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等重大要求,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推进种业攻关
河南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的1/10,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中河南占了4个,在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制种供种上优势明显。近年来,河南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展现河南担当。
为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筑牢产粮大省根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在政策方面率先发力,要求河南各地各部门持续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到2025年,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要加快现代种业强省建设,通过整合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种业科技专家汇聚在“中原农谷”,为种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金荣生介绍,为进一步护好大国粮仓,加快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今年4月份,河南省政府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省委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规划建设‘中原农谷’,着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努力把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介绍,河南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目前,河南小麦年供种能力为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其中10亿斤销往省外。
做好耕地文章
今年,在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河南克服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晚播、长势偏弱等不利影响,狠抓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夏粮生产取得总产762.61亿斤的好成绩,发挥了“中原粮仓”的重要作用。针对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河南坚持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迅速组织动员力量抗旱保秋,确保秋粮丰产丰收,力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成绩的背后,是河南做好耕地这篇文章的持久努力与付出。耕地是红线更是底线,也是稳产增收的根本。近年来,河南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认真落实惠农补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那样来保护耕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周霁介绍。
河南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坚持“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藏粮于技”走进现实。
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里,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介绍,沈家村建设的5G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了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苗情虫害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实时了解小麦生长情况,还可以通过AI智能模拟土壤墒情、虫害发生和气象发展趋势。
根据尉氏县农业农村部门对首批近万亩高标准农田效益分析:该批农田亩均粮食产量提升30%,每亩人工费下降55%,亩均收入增长近一倍,还有效实现了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近年来,尉氏以“耕地、水利、科技、政策”为关键点,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粮食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来抓,立足本职、忠实践行、创新举措,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河南信息通信业累计完成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投入44.3亿元,同比增长31.8%。在数字化背景下,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河南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7580万亩,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此外,河南突出抓好水利这个命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灾后重建力度,稳步提升地力和粮食产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延伸产业链条
既要种好粮,更要用好粮。近年来,河南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树牢“大食物观”,做强特优农业,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让“小农户”牵手“大市场”,提升种粮比较效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建立防疫生产双线运行机制,着力保障农产品物流畅通,实现货畅其流。
如果说润滑油和食品安全有关系,很多人会感到不解。其实二者关系很大。漯河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科长张晓亮表示,食品企业的生产设备都会用到润滑油,生产过程中如果有润滑油进入食品中,势必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使用食品级润滑油是必然要求。
位于河南漯河的河南倍佳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研发食品级润滑油的企业。倍佳科技董事长胡纪根介绍,全球公众健康和安全组织(NSF)是对食品级润滑油开展国际认证的权威机构,公司的产品已通过了该组织H1(生产配方)和ISO21469(生产体系)的双认证。目前取得双认证的企业,全球一共只有17家。
倍佳科技所在的园区,汇聚了双汇、可口可乐等大型食品企业。如今,园区内的食品企业不用再千里迢迢从国外进口食品级润滑油,近在咫尺的园内企业就能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展对接。在这里,食品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制成品的生产转移,而且还覆盖了食品工业生产要素的方方面面。
倍佳科技是当前河南着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条的一个缩影。目前,河南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达65%,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万亿元级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三全、思念、白象等品牌享誉海内外,不仅丰富了国人厨房,更走上了世界餐桌。十年来,河南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断提升。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作为农业大省、粮食大省,河南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到田间地头。
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表示,农业强,首先粮食产业要强。河南粮食产量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在端牢中国人的饭碗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坚定落实“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方面有新担当新作为”等重大要求,河南持续打好粮食生产这张王牌,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7580万亩,粮食产量连续5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推进种业攻关
河南农作物供种能力约占全国的1/10,全国小麦推广面积前10位品种中河南占了4个,在玉米、花生、大豆、芝麻等制种供种上优势明显。近年来,河南加快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在打好种业翻身仗上展现河南担当。
为认真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筑牢产粮大省根基,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河南在政策方面率先发力,要求河南各地各部门持续做好粮食这篇大文章,到2025年,全省粮食面积稳定在1.6亿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粮油加工转化率达90%以上,粮食产业经济总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要加快现代种业强省建设,通过整合种业科技资源和力量,加快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成为国家种业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
眼下,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张新友,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中国工程院院士、小麦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许为钢……一大批国内外知名的种业科技专家汇聚在“中原农谷”,为种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撑。
“河南省是育种、繁种、用种、供种大省,但还不是种业强省。”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建设指挥部工程部负责人金荣生介绍,为进一步护好大国粮仓,加快推进种业科技自立自强,今年4月份,河南省政府出台《“中原农谷”建设方案》,聚焦国家种业、粮食安全重大需求,实施创新驱动、优势再造战略,打造要素共享、协调创新、具有独特品牌优势的“中原农谷”。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河南省委将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作为‘十大战略’之首,重构重塑实验室体系,建设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组建神农种业实验室,规划建设‘中原农谷’,着力打造现代种业强省,努力把种子这个农业‘芯片’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河南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周霁介绍,河南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良种对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45%。目前,河南小麦年供种能力为36亿斤,约占全国的38%,其中10亿斤销往省外。
做好耕地文章
今年,在农技人员和广大农民群众共同努力下,河南克服去年特大洪涝灾害、小麦晚播、长势偏弱等不利影响,狠抓田间管理,加强病虫害防治,夏粮生产取得总产762.61亿斤的好成绩,发挥了“中原粮仓”的重要作用。针对持续高温少雨天气,河南坚持一手抓防汛、一手抓抗旱,迅速组织动员力量抗旱保秋,确保秋粮丰产丰收,力保全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
成绩的背后,是河南做好耕地这篇文章的持久努力与付出。耕地是红线更是底线,也是稳产增收的根本。近年来,河南把粮食安全作为重要政治责任,守牢耕地保护红线,认真落实惠农补贴。“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我们像保护文物、保护大熊猫那样来保护耕地,严格落实党政同责,确保耕地主要用于粮食和棉、油、糖、蔬菜等农产品生产,高标准农田全部用于粮食生产。”周霁介绍。
河南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同时,注重高标准农田建设,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高产田”;坚持“向科技要粮”,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让“藏粮于技”走进现实。
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里,沈家村党支部书记石长锁介绍,沈家村建设的5G智慧农业云平台,实现了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苗情虫害监测、气象灾害预警等多个数字化应用,农户通过手机即可实时了解小麦生长情况,还可以通过AI智能模拟土壤墒情、虫害发生和气象发展趋势。
根据尉氏县农业农村部门对首批近万亩高标准农田效益分析:该批农田亩均粮食产量提升30%,每亩人工费下降55%,亩均收入增长近一倍,还有效实现了避免过度使用农药、化肥等。近年来,尉氏以“耕地、水利、科技、政策”为关键点,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把粮食生产作为最大的政治责任来抓,立足本职、忠实践行、创新举措,高质量建设高标准农田,不断完善农田基础设施。截至目前,全县累计完成投资12.68亿元,建成高标准农田95万亩,农业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农业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
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河南信息通信业累计完成农村地区网络建设投入44.3亿元,同比增长31.8%。在数字化背景下,手机成为“新农具”,数据成为“新农资”,直播成为“新农活”,智慧农业为乡村振兴带来了更多可能。
近年来,河南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累计建成7580万亩,总面积居全国第二位。此外,河南突出抓好水利这个命脉,加快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加大灾后重建力度,稳步提升地力和粮食产能,确保耕地数量不减、质量不降。
延伸产业链条
既要种好粮,更要用好粮。近年来,河南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树牢“大食物观”,做强特优农业,不断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让“小农户”牵手“大市场”,提升种粮比较效益。全面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要求,建立防疫生产双线运行机制,着力保障农产品物流畅通,实现货畅其流。
如果说润滑油和食品安全有关系,很多人会感到不解。其实二者关系很大。漯河市市场监管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科科长张晓亮表示,食品企业的生产设备都会用到润滑油,生产过程中如果有润滑油进入食品中,势必对食品安全造成威胁,因此使用食品级润滑油是必然要求。
位于河南漯河的河南倍佳润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就是这样一家研发食品级润滑油的企业。倍佳科技董事长胡纪根介绍,全球公众健康和安全组织(NSF)是对食品级润滑油开展国际认证的权威机构,公司的产品已通过了该组织H1(生产配方)和ISO21469(生产体系)的双认证。目前取得双认证的企业,全球一共只有17家。
倍佳科技所在的园区,汇聚了双汇、可口可乐等大型食品企业。如今,园区内的食品企业不用再千里迢迢从国外进口食品级润滑油,近在咫尺的园内企业就能完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展对接。在这里,食品加工的产业链延伸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原材料、制成品的生产转移,而且还覆盖了食品工业生产要素的方方面面。
倍佳科技是当前河南着力延伸粮食产业链条的一个缩影。目前,河南省粮油加工转化率达80%,主食产业化率达65%,农产品加工业已发展成为万亿元级产业,生产了全国1/2的火腿肠、1/3的方便面、1/4的馒头、3/5的汤圆、7/10的水饺,三全、思念、白象等品牌享誉海内外,不仅丰富了国人厨房,更走上了世界餐桌。十年来,河南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一县一业”“一村一品”,推动酒业、奶业、中医药业振兴,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农产品加工业成为河南第一大支柱产业,河南“国人粮仓”“国人厨房”“世人餐桌”的地位不断提升。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