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安阳殷墟,惊喜不断。殷墟作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不仅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近年来,为配合“考古中国”之“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通力合作,安阳殷墟及周边考古不断有新发现,“大邑商”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辛店遗址:商代的“工业园区”
辛店遗址西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直线距离约10千米,经过几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铸铜遗迹和相关遗物。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入选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发掘,明确该遗址具有多个独立、完整的铸铜作坊区,每个作坊区可分为工作区、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相距较近甚至相互叠压。工作区又分为多个功能区,有备料取土坑、制范场地、熔铸一体工棚式作坊、铜器后期加工场地、铸铜遗物废弃场地等。同时,该遗址是一处殷商时期以“戈”为主体的“居、葬、生产合一”的超大型青铜铸造基地和大型聚落,是殷墟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安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介绍,该遗址的发现揭示了甲骨文中记载的真实意义上的“大邑商”“天邑商”的范畴,见证了中国早期都城低密度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范围、布局及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传播、交流等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研究员认为,手工业作坊布局也是都邑布局的核心要素。综合分析殷墟历年来发现的手工业作坊,发现这些作坊相对集中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大体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工业园区”,这些作坊集中分布应该有利于技术的传承与管理。
陶家营遗址:洹北商城“卫星城”
陶家营遗址南距洹北商城3.8千米。2021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经初步勘探,发现陶家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560米,南北约330米,总面积约18.5万平方米,遗址东部发现了平面略呈方形的环壕。安阳陶家营遗址被评为2021年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
该遗址发现的商代墓葬保存完好,25座墓葬集中分布于南壕沟西段北侧,南北两排分布,十分规整。墓葬出土有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蚌器和贝等。与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工匠墓相比,陶家营墓葬排列更为有序,平均墓葬形制偏大,随葬品组合完整、器类丰富,碎器(或曰毁器)葬特征突出。
孔德铭认为,考古发现陶家营遗址是目前所知为数极少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聚落生产生活区和墓葬区相对独立,功能分区清晰,南北成排、东西成列的墓葬排列方式更是突显了其规划特征。该遗址被认为与商代中期都城的洹北商城时代相当,可能是洹北商城北部重要的卫星城。
邵家棚遗址:商代“册”族聚集区
邵家棚商代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南边缘、距殷墟宫殿宗庙遗址2.4千米处,经过为期2年的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大批商周时期房基和墓葬。
在邵家棚遗址考古发现商代房基有18座,这18座房基可组成3处“多进式”院落,平面呈“日”字形,为下降式院落,经过多次修复和利用。3处院落废弃于周王灭商前后。这3处院落的四合院布局清晰,特别是此次发现的房基前铺有木板的台阶、房基内墙的装饰遗存等都是殷墟考古的第一次发现。
在邵家棚遗址发现墓葬24座,包括一座“中”字形大墓,车马坑4座共计6辆车,出土一批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车马器等。多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上刻有“册”字铭文。
在甲骨文中就有“册”族的记载,邵家棚遗址发现的多件青铜器上出现“册”字族徽,专家认为,这里应是“册”族居住生活的重要区域。
殷墟王陵:发现大量祭祀坑
为寻找殷墟宫殿区到王陵的道路,摸清王陵的布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2021年在殷墟商王陵及周边区域进行大范围考古勘探,发现两个围沟及400余座祭祀坑,刷新了对商王陵园格局的认知。
据了解,东、西围沟相距40米。其中,东围沟完全闭合,围绕在殷墟王陵东区的大墓和大量祭祀坑周围,东西间距约246米,南北约236米,形状近正方形。西围沟已发现北、东、南三段,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三面。新发现的祭祀坑数量在460座以上,形制与以往考古发掘的殷墟祭祀坑基本相同。这些祭祀坑主要位于东围沟东段内,在部分区域成排密集分布。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介绍,从空间位置关系上看,新发现的两个围沟均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与殷墟王陵关系密切。尤为特殊的是,在东围沟外围,极少发现商代晚期遗存,由此推测,陵园外围有较大范围被划入缓冲区,禁止一般人占用。
目前,殷墟王陵区的勘探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安阳殷墟,惊喜不断。殷墟作为中国考古发掘时间最长、次数最多、面积最大的古代都城遗址,不仅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被评为20世纪中国“100项重大考古发现”之首。近年来,为配合“考古中国”之“中原地区文明化进程研究”重点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安阳工作站、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等考古机构通力合作,安阳殷墟及周边考古不断有新发现,“大邑商”的面貌越来越清晰。
辛店遗址:商代的“工业园区”
辛店遗址西南距殷墟宫殿宗庙区直线距离约10千米,经过几年的考古勘探和发掘,发现大量商周时期铸铜遗迹和相关遗物。安阳辛店商代晚期铸铜遗址入选2019年河南省五大考古新发现。
通过发掘,明确该遗址具有多个独立、完整的铸铜作坊区,每个作坊区可分为工作区、生活区,祭祀区和墓葬区相距较近甚至相互叠压。工作区又分为多个功能区,有备料取土坑、制范场地、熔铸一体工棚式作坊、铜器后期加工场地、铸铜遗物废弃场地等。同时,该遗址是一处殷商时期以“戈”为主体的“居、葬、生产合一”的超大型青铜铸造基地和大型聚落,是殷墟文化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阳市文物局副局长、安阳市考古研究所所长孔德铭介绍,该遗址的发现揭示了甲骨文中记载的真实意义上的“大邑商”“天邑商”的范畴,见证了中国早期都城低密度城市化发展的进程,对于研究殷墟时期都城的范围、布局及青铜铸造技术的发展、传播、交流等都是一次突破性的发现。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副站长何毓灵研究员认为,手工业作坊布局也是都邑布局的核心要素。综合分析殷墟历年来发现的手工业作坊,发现这些作坊相对集中分布在一定区域内,大体可以分为东、西、南、北四个“工业园区”,这些作坊集中分布应该有利于技术的传承与管理。
陶家营遗址:洹北商城“卫星城”
陶家营遗址南距洹北商城3.8千米。2021年4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安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进行考古勘探与发掘。经初步勘探,发现陶家营遗址平面呈长方形,东西约560米,南北约330米,总面积约18.5万平方米,遗址东部发现了平面略呈方形的环壕。安阳陶家营遗址被评为2021年河南五大考古新发现。
该遗址发现的商代墓葬保存完好,25座墓葬集中分布于南壕沟西段北侧,南北两排分布,十分规整。墓葬出土有铜器、陶器、玉石器、骨器、蚌器和贝等。与洹北商城铸铜作坊工匠墓相比,陶家营墓葬排列更为有序,平均墓葬形制偏大,随葬品组合完整、器类丰富,碎器(或曰毁器)葬特征突出。
孔德铭认为,考古发现陶家营遗址是目前所知为数极少的商代中期环壕聚落遗址,聚落生产生活区和墓葬区相对独立,功能分区清晰,南北成排、东西成列的墓葬排列方式更是突显了其规划特征。该遗址被认为与商代中期都城的洹北商城时代相当,可能是洹北商城北部重要的卫星城。
邵家棚遗址:商代“册”族聚集区
邵家棚商代遗址位于殷墟保护区东南边缘、距殷墟宫殿宗庙遗址2.4千米处,经过为期2年的考古发掘,发掘清理出大批商周时期房基和墓葬。
在邵家棚遗址考古发现商代房基有18座,这18座房基可组成3处“多进式”院落,平面呈“日”字形,为下降式院落,经过多次修复和利用。3处院落废弃于周王灭商前后。这3处院落的四合院布局清晰,特别是此次发现的房基前铺有木板的台阶、房基内墙的装饰遗存等都是殷墟考古的第一次发现。
在邵家棚遗址发现墓葬24座,包括一座“中”字形大墓,车马坑4座共计6辆车,出土一批造型精美的青铜器、玉石器、骨蚌器、车马器等。多件造型精美的青铜器上刻有“册”字铭文。
在甲骨文中就有“册”族的记载,邵家棚遗址发现的多件青铜器上出现“册”字族徽,专家认为,这里应是“册”族居住生活的重要区域。
殷墟王陵:发现大量祭祀坑
为寻找殷墟宫殿区到王陵的道路,摸清王陵的布局,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站2021年在殷墟商王陵及周边区域进行大范围考古勘探,发现两个围沟及400余座祭祀坑,刷新了对商王陵园格局的认知。
据了解,东、西围沟相距40米。其中,东围沟完全闭合,围绕在殷墟王陵东区的大墓和大量祭祀坑周围,东西间距约246米,南北约236米,形状近正方形。西围沟已发现北、东、南三段,围绕在王陵西区的大墓三面。新发现的祭祀坑数量在460座以上,形制与以往考古发掘的殷墟祭祀坑基本相同。这些祭祀坑主要位于东围沟东段内,在部分区域成排密集分布。
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牛世山介绍,从空间位置关系上看,新发现的两个围沟均围绕在殷商大墓外围,与殷墟王陵关系密切。尤为特殊的是,在东围沟外围,极少发现商代晚期遗存,由此推测,陵园外围有较大范围被划入缓冲区,禁止一般人占用。
目前,殷墟王陵区的勘探考古工作还在进行中。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