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要求、新希望,这与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阐述相比,引人注目地增加了意味深远的“文化自强”一词,最终凝练成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话语,表现出了百年大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清醒与坚定。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尤其要千方百计推进和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用实际行动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惠及全球的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
从世界范围来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地区不在少数,但具有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地区,则只有中国。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重大文化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正是由于中华文明“不断裂”的特性,才使得优秀历史文化薪火传承、永续不断。
56项世界文化遗产、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五千年文明的最直接表征,它们承载着中华文明、建构着民族精神,是赓续文明根脉和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了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华夏儿女在数千年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修齐治平、民惟邦本、和合共生、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为思想精髓,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孕育了爱国、团结、斗争的民族精神,锤炼了一大批久经考验、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仁人志士,坚定了党的理想信念、立党宗旨、前行道路,激励着一代代中共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前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结果,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居重要地位。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树一帜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基因强大,涵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最大底气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方向所在
新的赶考路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旗帜鲜明地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彰显党对中华文化建设具有更高的战略性认识和更加主动的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用实际行动引领中国文化发展,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国理念,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等实际行动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动力所在
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第一动力。
围绕宏大叙事主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带动,脚踏大地、聚焦主线、讴歌时代,与英模事迹、脱贫攻坚、生态治理、抗击疫情、党的建设、改革开放、文明探源等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主题同频共振,创作出反映时代变化、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山海情》《塞罕长歌》《国家宝藏》《复兴文库》等的应运而生就是最好的注解。
推动文旅文创发展,激活文物和文化资源。着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等文旅精品线路,鼓励故宫文创、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支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文艺创作,全方位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潮热”更加出圈、更加自信。
同时,还要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所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实现文化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破浪前行凝聚磅礴力量,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最大价值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四史”教育,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引导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最新体现和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立志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过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锻造出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潜力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到“六合同风”的大一统思想,从“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从“协和万邦”的天下理念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决当前的气候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全人类,这是全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潜力所在。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守护文化安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文明对话,以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文物出境展览、援外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中外联合考古、“一带一路”文物保护交流合作等对外文化活动,以此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携手而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还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际传播水平,有效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理念,同时还要增强文化“走出去”的辐射力和“走进去”的感染力,切实推动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以期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师永伟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编者按
2022年10月29日,中共中央发布关于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决定,强调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党全国的首要政治任务。为认真学习和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学习宣传,大河网学术中原开辟“二十大回声”专栏,集纳专家学者文章,力求全面准确深入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内涵,精准把握外延,研究阐释关注热点问题,深化学术界对党的二十大精神的思想认识。大河网学术中原持续刊发,敬请关注。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的新要求、新希望,这与五年前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阐述相比,引人注目地增加了意味深远的“文化自强”一词,最终凝练成了“文化自信自强”的新话语,表现出了百年大党与时俱进的鲜明品格和把握文化发展规律的清醒与坚定。在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尤其要千方百计推进和实现文化自信自强,用实际行动创造出属于中华民族、惠及全球的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中华五千年不断裂文明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底气所在
从世界范围来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地区不在少数,但具有五千年不断裂文明史的地区,则只有中国。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为代表的重大文化工程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也正是由于中华文明“不断裂”的特性,才使得优秀历史文化薪火传承、永续不断。
56项世界文化遗产、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505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些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和历史文化遗产是五千年文明的最直接表征,它们承载着中华文明、建构着民族精神,是赓续文明根脉和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夯实了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全体华夏儿女在数千年实践中积淀而成的,“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以修齐治平、民惟邦本、和合共生、天人合一、天下大同为思想精髓,彰显的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精神标识。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孕育了爱国、团结、斗争的民族精神,锤炼了一大批久经考验、对党忠诚、对人民负责的仁人志士,坚定了党的理想信念、立党宗旨、前行道路,激励着一代代中共党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矢志前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的结果,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居重要地位。
“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如果不是中国特色,哪有我们今天这么成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独树一帜的五千年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基因强大,涵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坚定文化自信、走向文化自强的最大底气所在。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方向所在
新的赶考路上,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必须旗帜鲜明地宣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繁荣和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着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彰显党对中华文化建设具有更高的战略性认识和更加主动的历史自觉。
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看待中华民族历史,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用实际行动引领中国文化发展,推动文化自信自强。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秉持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治国理念,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供更多高质量的公共文化产品,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在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建好用好国家文化公园等实际行动中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三、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动力所在
新时代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大力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要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新创造活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第一动力。
围绕宏大叙事主题,推出更多精品力作。坚持以人民为创作导向、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主题、以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为带动,脚踏大地、聚焦主线、讴歌时代,与英模事迹、脱贫攻坚、生态治理、抗击疫情、党的建设、改革开放、文明探源等具有历史性、时代性的主题同频共振,创作出反映时代变化、人民需要的精品力作,《山海情》《塞罕长歌》《国家宝藏》《复兴文库》等的应运而生就是最好的注解。
推动文旅文创发展,激活文物和文化资源。着力“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等文旅精品线路,鼓励故宫文创、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支持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等文艺创作,全方位活化传统文化资源,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国潮热”更加出圈、更加自信。
同时,还要注重民族特色文化的挖掘与传承,推动各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树立“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理念,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促进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推进文化自信自强。
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价值所在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唯有坚定文化自信,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才能实现文化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号巨轮破浪前行凝聚磅礴力量,这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最大价值所在。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党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和领导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四史”教育,阐明中国道路的深厚文化底蕴,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培育时代新风新貌,不断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引导全社会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文化自信自强的最新体现和概括。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就立志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局面,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救亡图存、振兴中华,找到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一过程中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路径选择,更为重要的是锻造出了伟大、光荣、正确的中国共产党。
五、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是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潜力所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独特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从“民惟邦本”的执政理念到“六合同风”的大一统思想,从“天人合一”的生存理念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从“协和万邦”的天下理念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治国理政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解决当前的气候问题、和平问题、发展问题贡献了中国力量,同世界各国优秀文化一道造福全人类,这是全面推进文化自信自强的潜力所在。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守护文化安全,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强文明对话,以黄河、长江、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等重大文化工程为依托,大力开展文物出境展览、援外历史古迹保护修复、中外联合考古、“一带一路”文物保护交流合作等对外文化活动,以此为载体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平等地与世界各国交流互鉴、携手而行。
推进文化自信自强还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能力,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国际传播水平,有效阐释中国道路、中国模式和中国理念,同时还要增强文化“走出去”的辐射力和“走进去”的感染力,切实推动中华文化以更加自信和开放的姿态走向世界,以期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作者:师永伟 单位:河南省社会科学院)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