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接过“小车”向前推——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河南实践系列报道之三
更新时间:2022-11-14 20:38:1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平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烜

  56年乡村巨变,什么在默默传承?56年时光荏苒,什么能历久弥新?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许昌市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杨水才的铮铮誓言。在极其艰苦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带领群众挖塘治岗、开荒种树,直至累倒在工作岗位,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

  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曾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水道杨人记忆中,高岗上、坑塘边、果林旁,那辆来回奔忙、战天斗地的独轮小车从未停歇。历届水道杨村党支部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跨越时空、赓续至今。

  小车不倒只管推

  “高高水道杨,两岗夹一洼;西岗九丈六,东岗七丈三。农民勤劳动,吃的菜和糠;遇到灾荒年,讨饭度灾荒。”

  1950年,在部队立大功一次、获“人民功臣”称号的杨水才复员回乡,听到的是这样满含酸楚的歌谣。25岁的他在日记里写道:“回村就要当好骨干,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

  担任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杨水才,不顾疾病折磨,白天爬东岗、上西岗,勘察一条条岭、一道道沟,晚上走东家、串西家,找群众座谈请教,得出了“要拔掉水道杨的穷根,一要抓水利,二要抓绿化”的结论。

  “找准了路子,就不怕路远。”杨水才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硬是在岗地上打了62眼土井、挖了4个蓄水塘,初步缓解了水道杨村的缺水问题。

  1963年,根据杨水才的建议,村党支部决定在村南挖个5亩大的坑塘,作为全村高岗浇地用水的蓄水池,并规划出“三级”提水上岗方案,根除旱灾。

  “挖塘引水”工程动工后,杨水才夜以继日战斗在一线。一次,他正推着独轮车往塘外运土时,突然头晕目眩,连人带车倒在了一个半坡上。大家忙扶起他劝他休息,他却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干。”目光长远的他还抓紧实施“配套工程”,带头采集树种,开荒育苗,推动开展植树造林,想把秃岭变成花果园。

  1966年12月5日,终日奔波、积劳成疾的杨水才累倒在了办公桌前。周围20多个村的群众闻讯后,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水道杨村党支部决定,将杨水才葬在坑塘的东南角:“水才为村里人做了那么多事,应该葬在他辛苦奔波的地方,要让他看着我们一步步实现他还没完成的愿望。”

  接过“小车”继续推

  “修建红旗渠,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水道杨村的引水塘,靠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曾与杨水才一起生产劳动的战友、86岁的老党员岳建智动情地说,“水才走的时候,坑塘才挖了不到三分之一。他的小车,我们接过来继续推,排除万难也得把水引上岗。”

  寒暑易节,信念不变。每年冬春两季,村里2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集体挖塘修渠,这一干就是5年。引水工程完工那天,水道杨像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节日,村民们看着缸口般粗的水流被引上了岗,一天一夜就浇了30亩地,高兴都写在脸上。有了稳定水源,上千亩岗地从“望天收”变成旱涝保收,全村粮食产量第二年便实现了翻番。

  “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为了改变村庄面貌,水道杨人坚持不懈地向荒岗秃岭开战,凿井浇田,培土造林,绿化荒岗。在艰难的创业史上,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水道杨村一组组长杨万顺,在给荒岗添绿的“战斗”中,带病起土,多次吐血,牺牲在工地上。

  “水才书记曾提出,要把水道杨村建成‘桃花岗’和‘苹果园’。靠着全村干群拼搏实干,到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愿望实现了。”岳建智老人说,村里对水塘周边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建起了“百果园”,引种品种优良的桃树、梨树、苹果树等,成了乡村游、采摘游的好去处。

  振兴路上谱新曲

  “当年水才书记推的是独轮车,如今我们的目标是家家都开上小汽车。要实现从‘推小车’到‘开小车’,必须靠实干。”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岳晓嘎说,“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带领村民共奔致富路。”

  如今的水道杨村,实现了美丽蝶变:拔地而起的幢幢新楼、纵横交错的柏油道路、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构成了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

  “村里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水泥路,村头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不但能达到排放标准,还可用来灌溉农田,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岳晓嘎说,“我们不仅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还利用农产品富足的优势,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前不久,村里注册的水道杨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大伙儿加快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村里的东岗、西岗都建起了高效农业示范园,种植的有机蔬菜今年卖上了好价钱。明年我想再流转100亩土地,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水道杨村青年党员杨鹏说。

  果树进村、红色旅游、产业转型……说起村庄的未来,岳晓嘎充满憧憬:“我们要继续发扬水才书记‘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打造杨水才乡村振兴体验示范基地,让水道杨变得更美,让村民腰包变得更鼓、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强。”


文章编辑:崔琳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接过“小车”向前推——弘扬红旗渠精神的河南实践系列报道之三
2022-11-14 20:38:13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报记者 王平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烜

  56年乡村巨变,什么在默默传承?56年时光荏苒,什么能历久弥新?

  “小车不倒只管推”,这是许昌市建安区桂村乡水道杨村党支部原副书记杨水才的铮铮誓言。在极其艰苦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他带领群众挖塘治岗、开荒种树,直至累倒在工作岗位,被毛泽东主席誉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

  杨水才“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曾影响和教育了一代人。

  时光流转,岁月变迁。在水道杨人记忆中,高岗上、坑塘边、果林旁,那辆来回奔忙、战天斗地的独轮小车从未停歇。历届水道杨村党支部为群众谋利益的宗旨始终没有变,“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跨越时空、赓续至今。

  小车不倒只管推

  “高高水道杨,两岗夹一洼;西岗九丈六,东岗七丈三。农民勤劳动,吃的菜和糠;遇到灾荒年,讨饭度灾荒。”

  1950年,在部队立大功一次、获“人民功臣”称号的杨水才复员回乡,听到的是这样满含酸楚的歌谣。25岁的他在日记里写道:“回村就要当好骨干,想方设法改善乡亲们的生活条件。”

  担任水道杨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杨水才,不顾疾病折磨,白天爬东岗、上西岗,勘察一条条岭、一道道沟,晚上走东家、串西家,找群众座谈请教,得出了“要拔掉水道杨的穷根,一要抓水利,二要抓绿化”的结论。

  “找准了路子,就不怕路远。”杨水才身先士卒,带领群众苦干实干,硬是在岗地上打了62眼土井、挖了4个蓄水塘,初步缓解了水道杨村的缺水问题。

  1963年,根据杨水才的建议,村党支部决定在村南挖个5亩大的坑塘,作为全村高岗浇地用水的蓄水池,并规划出“三级”提水上岗方案,根除旱灾。

  “挖塘引水”工程动工后,杨水才夜以继日战斗在一线。一次,他正推着独轮车往塘外运土时,突然头晕目眩,连人带车倒在了一个半坡上。大家忙扶起他劝他休息,他却说:“小车不倒只管推,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干。”目光长远的他还抓紧实施“配套工程”,带头采集树种,开荒育苗,推动开展植树造林,想把秃岭变成花果园。

  1966年12月5日,终日奔波、积劳成疾的杨水才累倒在了办公桌前。周围20多个村的群众闻讯后,自发赶来送他最后一程。水道杨村党支部决定,将杨水才葬在坑塘的东南角:“水才为村里人做了那么多事,应该葬在他辛苦奔波的地方,要让他看着我们一步步实现他还没完成的愿望。”

  接过“小车”继续推

  “修建红旗渠,离不开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修建水道杨村的引水塘,靠的也是这样一种精神。”曾与杨水才一起生产劳动的战友、86岁的老党员岳建智动情地说,“水才走的时候,坑塘才挖了不到三分之一。他的小车,我们接过来继续推,排除万难也得把水引上岗。”

  寒暑易节,信念不变。每年冬春两季,村里200多名青壮年劳动力集体挖塘修渠,这一干就是5年。引水工程完工那天,水道杨像迎来了期盼已久的节日,村民们看着缸口般粗的水流被引上了岗,一天一夜就浇了30亩地,高兴都写在脸上。有了稳定水源,上千亩岗地从“望天收”变成旱涝保收,全村粮食产量第二年便实现了翻番。

  “挥泪继承壮士志,誓将遗愿化宏图。”为了改变村庄面貌,水道杨人坚持不懈地向荒岗秃岭开战,凿井浇田,培土造林,绿化荒岗。在艰难的创业史上,无私奉献、艰苦创业的先进人物不断涌现。水道杨村一组组长杨万顺,在给荒岗添绿的“战斗”中,带病起土,多次吐血,牺牲在工地上。

  “水才书记曾提出,要把水道杨村建成‘桃花岗’和‘苹果园’。靠着全村干群拼搏实干,到20世纪90年代初,他的愿望实现了。”岳建智老人说,村里对水塘周边环境进行了提升改造,建起了“百果园”,引种品种优良的桃树、梨树、苹果树等,成了乡村游、采摘游的好去处。

  振兴路上谱新曲

  “当年水才书记推的是独轮车,如今我们的目标是家家都开上小汽车。要实现从‘推小车’到‘开小车’,必须靠实干。”水道杨村党支部书记岳晓嘎说,“我们要按照党的二十大指引的方向,带领村民共奔致富路。”

  如今的水道杨村,实现了美丽蝶变:拔地而起的幢幢新楼、纵横交错的柏油道路、整洁有序的村容村貌,构成了文明和谐的乡村画卷。

  “村里家家通了自来水,户户通了水泥路,村头配套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生活污水经过处理后,不但能达到排放标准,还可用来灌溉农田,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岳晓嘎说,“我们不仅在完善基础设施上下功夫,还利用农产品富足的优势,进行农产品深加工,提升附加值,每年都有几十万元的村集体经济收入。前不久,村里注册的水道杨村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正式获批,大伙儿加快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村里的东岗、西岗都建起了高效农业示范园,种植的有机蔬菜今年卖上了好价钱。明年我想再流转100亩土地,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水道杨村青年党员杨鹏说。

  果树进村、红色旅游、产业转型……说起村庄的未来,岳晓嘎充满憧憬:“我们要继续发扬水才书记‘小车不倒只管推’的精神,打造杨水才乡村振兴体验示范基地,让水道杨变得更美,让村民腰包变得更鼓、幸福感和获得感更强。”


文章编辑:崔琳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