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郭亮挂壁公路。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时值初冬,位于新乡辉县市万仙山景区的郭亮村,漫山青黄宛若油画,潭映绝壁诗意盎然。
11月13日上午,记者驱车穿过被媒体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郭亮洞,走进郭亮村村民王春莲家,只见她正忙着提升改造自家的民宿“明苑楼”,为接待更多游客做准备。
但曾经的郭亮村,与世隔绝,出村的路只是在陡峭悬崖上开凿的石阶,人为“天梯”。“天梯”仅容一人通行,稍有不慎就会坠崖。上世纪70年代,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发扬红旗渠精神,苦战5年多,在没有任何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情况下,在硬度8.3级海拔1700米的绝壁上,硬是凿出了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50米的“纯手工”隧道——郭亮洞。
郭亮洞不仅彻底打通了郭亮与外界的通道,更以其独特魅力,获得“绝壁长廊”“挂壁公路”的美名,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誓把“天梯”变通途
回忆起50年前修路的故事,时任郭亮村团支部书记的宋宝群对记者说:“修路前的郭亮村有四大难:娶媳妇难、看病难、购买日用品难、上学难。”
1972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受到红旗渠精神的感召和“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激励,决心带领村民打出一条通往山外的路。当年农历二月初二,申明信带着村里17名共产党员点响了开山第一炮,一个300多口人的小山村开始了向太行宣战、向天堑要路的艰辛历程。
“石头太硬,打钎时直冒火星,3天才打了1米多深。”宋宝群说,大家下定决心,即便十年八年、哪怕二十年也要把路修通。没有技术员,土专家王怀堂凭目测计算;没有钱,村民自发卖掉山羊、山药,支持购买雷管炸药。农闲时全村老少外出打工挣钱购买铁锤钢钎。
不幸的是,1974年的一天,担任技术员兼专业队副队长的王怀堂在19号天窗清渣排险时,脚踩的大石头忽然滑动,带着他顺着陡峭的绝壁坠落深谷,王怀堂不幸牺牲。很多人为此产生悲观厌战情绪。申明信把村里的党员带到王怀堂坠崖的那个天窗口,指着天说:“咱们向组织宣过誓,怀堂也在天上看着咱们,这洞要是打不成,群众要小瞧咱们党支部、小瞧咱们党员!”
那之后,申明信带领全村党员轮流坚持在修路一线,党员们的执着感动了村民,他们再一次加入修路队伍。专业队每天风雨无阻腰系牛套绳下崖打钎,钢钎凿赤岩,铁锤破岩壁,抡锤打钎放炮,炸出的岩渣全村人一起来清理。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娃娃,人人上工地。
工程进行到最困难的第5个年头,郭亮村开山凿洞修路的事迹传遍了全县,县里组织各单位都来支援。来自全县的250多名人民教师也自备干粮,与郭亮人一同鏖战。
1977年5月,郭亮洞竣工通车。5年间,他们打烂了4000多把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凿出了2.6万立方米石头,愣是让绝壁变通途。
“天路”连通致富路
凿透丹岩峡,绝壁变长廊,披绿郭亮山,造福郭亮人。
5年多的前赴后继,郭亮人凝神聚力、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他们“不认天命战天斗地,不等不靠凿洞开路,百折不挠永不罢休”的精神,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披荆斩棘,不断书写发展传奇。
道路通了以后,海内外影视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风景,《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婚事》《战争角落》《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60多部影视剧先后在这里拍摄外景。上世纪90年代,来郭亮村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村里就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2003年,赵喜龙等村民开办了村里第一批农家乐。
“借了四五万,贷了四五万,加上所有积蓄,都投到了农家乐,盖了30多间房子。”赵喜龙说,当年他净挣了4万元,之后收入逐年增加。记者问起现在的年净收入,赵喜龙腼腆地说:“有20多万元。”旁边的村干部打趣说:“你这个数字太保守了吧?”赵喜龙笑了起来。
“老前辈受了那么多罪,不仅给我们修通了出山路,更是给我们铺好了致富路。”赵喜龙说。
去年,郭亮洞成功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由万仙山景区打造的绝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也精彩上演。“过去景区内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现在晚上有看的、有玩的,吸引了很多游客晚上留下来。”作为打洞牺牲的土专家王怀堂的后人,王春莲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海玉告诉记者,村里目前不仅正在建设精品民宿,还将投资5000万元打造休闲康养新商圈,建设青年电影人创客基地,把文旅融合做深做实,进一步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郭亮挂壁公路。本报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李虎成 代娟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永乐
时值初冬,位于新乡辉县市万仙山景区的郭亮村,漫山青黄宛若油画,潭映绝壁诗意盎然。
11月13日上午,记者驱车穿过被媒体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的郭亮洞,走进郭亮村村民王春莲家,只见她正忙着提升改造自家的民宿“明苑楼”,为接待更多游客做准备。
但曾经的郭亮村,与世隔绝,出村的路只是在陡峭悬崖上开凿的石阶,人为“天梯”。“天梯”仅容一人通行,稍有不慎就会坠崖。上世纪70年代,村党支部带领全村党员群众,发扬红旗渠精神,苦战5年多,在没有任何机械和电力设备的情况下,在硬度8.3级海拔1700米的绝壁上,硬是凿出了一条高5米、宽4米,全长1250米的“纯手工”隧道——郭亮洞。
郭亮洞不仅彻底打通了郭亮与外界的通道,更以其独特魅力,获得“绝壁长廊”“挂壁公路”的美名,每年吸引大批国内外游客来此观光旅游,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走上了“致富路”。
誓把“天梯”变通途
回忆起50年前修路的故事,时任郭亮村团支部书记的宋宝群对记者说:“修路前的郭亮村有四大难:娶媳妇难、看病难、购买日用品难、上学难。”
1972年,时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明信受到红旗渠精神的感召和“辉县人民干得好”的激励,决心带领村民打出一条通往山外的路。当年农历二月初二,申明信带着村里17名共产党员点响了开山第一炮,一个300多口人的小山村开始了向太行宣战、向天堑要路的艰辛历程。
“石头太硬,打钎时直冒火星,3天才打了1米多深。”宋宝群说,大家下定决心,即便十年八年、哪怕二十年也要把路修通。没有技术员,土专家王怀堂凭目测计算;没有钱,村民自发卖掉山羊、山药,支持购买雷管炸药。农闲时全村老少外出打工挣钱购买铁锤钢钎。
不幸的是,1974年的一天,担任技术员兼专业队副队长的王怀堂在19号天窗清渣排险时,脚踩的大石头忽然滑动,带着他顺着陡峭的绝壁坠落深谷,王怀堂不幸牺牲。很多人为此产生悲观厌战情绪。申明信把村里的党员带到王怀堂坠崖的那个天窗口,指着天说:“咱们向组织宣过誓,怀堂也在天上看着咱们,这洞要是打不成,群众要小瞧咱们党支部、小瞧咱们党员!”
那之后,申明信带领全村党员轮流坚持在修路一线,党员们的执着感动了村民,他们再一次加入修路队伍。专业队每天风雨无阻腰系牛套绳下崖打钎,钢钎凿赤岩,铁锤破岩壁,抡锤打钎放炮,炸出的岩渣全村人一起来清理。上至70岁的老人,下至8岁的娃娃,人人上工地。
工程进行到最困难的第5个年头,郭亮村开山凿洞修路的事迹传遍了全县,县里组织各单位都来支援。来自全县的250多名人民教师也自备干粮,与郭亮人一同鏖战。
1977年5月,郭亮洞竣工通车。5年间,他们打烂了4000多把铁锤,耗尽了12吨六棱钢钎,凿出了2.6万立方米石头,愣是让绝壁变通途。
“天路”连通致富路
凿透丹岩峡,绝壁变长廊,披绿郭亮山,造福郭亮人。
5年多的前赴后继,郭亮人凝神聚力、战天斗地、艰苦奋斗、自强不息。他们“不认天命战天斗地,不等不靠凿洞开路,百折不挠永不罢休”的精神,也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太行山人披荆斩棘,不断书写发展传奇。
道路通了以后,海内外影视界看好郭亮的自然风景,《清凉寺钟声》《走出地平线》《倒霉大叔的婚事》《战争角落》《举起手来》《天高地厚》等60多部影视剧先后在这里拍摄外景。上世纪90年代,来郭亮村旅游的人多了起来,村里就鼓励村民开办农家乐。2003年,赵喜龙等村民开办了村里第一批农家乐。
“借了四五万,贷了四五万,加上所有积蓄,都投到了农家乐,盖了30多间房子。”赵喜龙说,当年他净挣了4万元,之后收入逐年增加。记者问起现在的年净收入,赵喜龙腼腆地说:“有20多万元。”旁边的村干部打趣说:“你这个数字太保守了吧?”赵喜龙笑了起来。
“老前辈受了那么多罪,不仅给我们修通了出山路,更是给我们铺好了致富路。”赵喜龙说。
去年,郭亮洞成功入选“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由万仙山景区打造的绝壁光影夜游“郭亮1972”也精彩上演。“过去景区内白天热热闹闹,晚上冷冷清清。现在晚上有看的、有玩的,吸引了很多游客晚上留下来。”作为打洞牺牲的土专家王怀堂的后人,王春莲对村里的发展充满信心。
现任村党支部书记申海玉告诉记者,村里目前不仅正在建设精品民宿,还将投资5000万元打造休闲康养新商圈,建设青年电影人创客基地,把文旅融合做深做实,进一步提高村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