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编者按
2023河南两会召开在即,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动学界参政,邀请专家共同谋划河南发展策略。参与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结合河南发展实际,本着研究精神,带着问题意识,从乡村振兴、创新驱动、人才强省、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10个角度,贡献经济治理智慧,为中原更出彩增智献策。
大河网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敬请关注!今天推出第二篇《两会策划•豫“策”2023②丨张祝平:推动河南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对策及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南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举全省之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河南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人才职能不够到位,部分政策亟待调适
一是人才职称荣誉等政策亟待调适。职称和人才评定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导向仍然存在,缺乏对优秀人才破格认定称号和评定职称的激励机制。二是服务人才职能仍需改进。人才服务意识不强、引进创新人才手续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比较突出,中青年人才关注的“就医难、住房难、子女入学难”等保障问题突出。三是对人才创新成果保护乏力。虽然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仍屡禁不止。
(二)人才质量数量偏低,本土人才流失形势严峻
一是高端创新人才尤为短缺。目前我省共有两院院士27人(全国1831人),湖北和安徽分别有81人、39人,国家杰青、长江特聘教授等高端人才也远低于中东部省区。二是人才数量占比较低。以研发人员为例,我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为29.2人,仅占全国平均水平(62人)的44.1%,占江西省(40.1人)的77%、安徽省(40人)的75%、湖南省(42.9人)的63.4%、湖北省(50.3人)的57.4%。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我省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流失率高达52.5%,居全国第六位,仅次于江西(63.5%)、广西(57.8%)、河北(55.6%)、安徽(53.8%)、黑龙江(53.1%)。
(三)人才支持资金相对短缺,引才留才平台亟须升级
一是人才支持资金相对短缺。我省财政比较紧张,用于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和战略研究的资金总体不足,落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对特聘研究员等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远低于相邻省份。二是引才留才平台数量不多。截至2020年底,我省高新企业6333家,仅占全国总数的2.3%。郑州市高新企业2944家,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与成都(6113家)和武汉(6225家)相差甚远。三是引才留才平台质量层级偏低。我省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低于安徽(210家)、山东(242家)等周边省份,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的空白省区。
(四)选拔培养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引进存在误区
一是对非公领域人才的选拔渠道不畅。这些人才往往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标签,在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二是“外才”与“内才”需公平对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普遍存在,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忽视甚至冷落内部人才。三是人才引进存在一定误区。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忽视管理型人才的引进;重视高校、企业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忽视党、政、群机关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引进的物质待遇,忽视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重视城市和二、三产业人才引进,忽视农村和农业人才引进。
(五)人才束缚较为严重,官本位思想和资源配置方式尚需改变
一是人才管理行政化现象突出。用行政化的方式管理科研机构,对人才用公务员的办法进行管理和考核。一方面各种会议名目繁多,给人才真正交流学术问题、讨论学习的机会少;另一方面科研报销手续繁琐,预算与决算经费管理制度僵化,统得太死。二是“官本位”现象在人才中有较大市场。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则仕”,用“官本位”取代“学术本位”的现象突出,造成人才浪费。三是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在课题申报、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方面,按资排辈和向领导职务人员倾斜的资源分配模式仍然突出。
二、推动河南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人才服务意识,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一是强化人才服务意识,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见苗浇水、精准滴灌”的人才服务措施,强化党委领导下全省联动、部门协调的人才服务能力,对人才帮在关键处、扶在急需时,加速形成“河南成就人才,人才助力河南”的良性循环。二是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提升现有政策的落地能力。应重点在开展顶尖领衔科学家支持方式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建立用人单位人才工作问责机制等方面大力改革,解决我省人才政策在落地等细节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改进职称导向,完善职称和荣誉评定体系。在政策导向上向创新人才倾斜,向切实为我省创新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者倾斜,加快优化现行职称和荣誉评定体系。
(二)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和数量,减缓本土人才流失
一是多措并举,持续提升高端人才数量。首先,应在“省院会商机制”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中国科协的交流和联系,引进更多的院士等高端人才来豫;其次,应以国际化的视野,着眼全球吸纳高端人才;最后,要面向全国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是提升教育层级,优化河南人才占比。首先是夯实基础教育,针对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师资弱的地区实施加大并校力度等措施;其次是提升高校质量,提高省内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再次是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提升河南人才占比。三是对待人才一视同仁,减缓本土人才流失。首先在人才待遇等方面,对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一视同仁;其次,加强人才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三)加强资金支持,提升河南引才留才平台层级
一是加强资金支持,提升薪资待遇。增加人才工作资金的蓄水池,在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的基础上,提升现有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薪资待遇。二是建设公共平台,集聚科技人才。优化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加省级创新平台数量,提升平台对人才的汇聚能力。三是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提升成才概率。要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对入驻的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支持,借鉴“招人才企业说了算、用人才政府来买单”模式。
(四)优化选拔培养机制,树立科学人才引进观念
一是树立正确人才观念,打破非公人才上升通道。积极营造“有才必用、唯才是举”的浓厚氛围,将“公有”和“非公”人才同等对待,畅通“非公”人才上升通道。二是“外引”与“内用”结合,“外才”与“内才”进一步平衡。一方面要抓好“外引”这个重点,建立“单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引才机制,尤其是对于优秀专家团队,设立“带土移植”专项,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抓好“内用”这个内生动力,依据工作能力发掘本土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土人才召回和培养规划。三是结合我省实际,优化人才引进结构。既要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又要重视引进管理型人才;既要重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引进人才,又要提升党、政、群机关引才比例。
(五)解除人才束缚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一是遵循人才工作特性,解除管理行政化束缚。减少人才的事务性活动,消除对人才用公务员的办法进行管理和考核的方式,保障其工作和研究时间的连续性、自主性。二是推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离,淡化“官本位”意识。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人才共同体的职责和权责边界,使人才共同体在学术活动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扩大委员的代表性,避免行政人员有过高占比。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给人才发展提供非“官本位”的出路。三是注重中青年人才成长,优化资源配置。在课题申报、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方面进一步向中青年人才倾斜,加大源头培育力度、创新发现培养模式、加强长期稳定支持,重点培养一批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研究人才。
【作者:张祝平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课题《河南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22jc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编者按
2023河南两会召开在即,大河网学术中原推动学界参政,邀请专家共同谋划河南发展策略。参与的专家学者从各自研究领域出发,结合河南发展实际,本着研究精神,带着问题意识,从乡村振兴、创新驱动、人才强省、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发展等10个角度,贡献经济治理智慧,为中原更出彩增智献策。
大河网学术中原将持续刊发,敬请关注!今天推出第二篇《两会策划•豫“策”2023②丨张祝平:推动河南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对策及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河南省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举全省之力打造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为河南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一、河南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服务人才职能不够到位,部分政策亟待调适
一是人才职称荣誉等政策亟待调适。职称和人才评定中唯论文、唯帽子、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五唯”导向仍然存在,缺乏对优秀人才破格认定称号和评定职称的激励机制。二是服务人才职能仍需改进。人才服务意识不强、引进创新人才手续审批时间长等问题比较突出,中青年人才关注的“就医难、住房难、子女入学难”等保障问题突出。三是对人才创新成果保护乏力。虽然近年来我省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但知识产权侵权案件仍屡禁不止。
(二)人才质量数量偏低,本土人才流失形势严峻
一是高端创新人才尤为短缺。目前我省共有两院院士27人(全国1831人),湖北和安徽分别有81人、39人,国家杰青、长江特聘教授等高端人才也远低于中东部省区。二是人才数量占比较低。以研发人员为例,我省每万名就业人员中研发人员数为29.2人,仅占全国平均水平(62人)的44.1%,占江西省(40.1人)的77%、安徽省(40人)的75%、湖南省(42.9人)的63.4%、湖北省(50.3人)的57.4%。三是人才流失现象严重。我省大学及以上学历人才流失率高达52.5%,居全国第六位,仅次于江西(63.5%)、广西(57.8%)、河北(55.6%)、安徽(53.8%)、黑龙江(53.1%)。
(三)人才支持资金相对短缺,引才留才平台亟须升级
一是人才支持资金相对短缺。我省财政比较紧张,用于专业技术人才开发和战略研究的资金总体不足,落后于全国大部分省市,对特聘研究员等项目资金支持力度远低于相邻省份。二是引才留才平台数量不多。截至2020年底,我省高新企业6333家,仅占全国总数的2.3%。郑州市高新企业2944家,在9个国家中心城市中排名倒数第一,与成都(6113家)和武汉(6225家)相差甚远。三是引才留才平台质量层级偏低。我省现有国家级创新平台172家,低于安徽(210家)、山东(242家)等周边省份,是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能源研发(实验)中心等高端创新平台的空白省区。
(四)选拔培养机制有待完善,人才引进存在误区
一是对非公领域人才的选拔渠道不畅。这些人才往往不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人才标签,在当前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处于劣势。二是“外才”与“内才”需公平对待。“外来的和尚会念经”的思想普遍存在,重视引进外来人才,忽视甚至冷落内部人才。三是人才引进存在一定误区。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忽视管理型人才的引进;重视高校、企业或事业单位引进人才,忽视党、政、群机关引进人才;重视人才引进的物质待遇,忽视人才引进后的事业发展和个人成长;重视城市和二、三产业人才引进,忽视农村和农业人才引进。
(五)人才束缚较为严重,官本位思想和资源配置方式尚需改变
一是人才管理行政化现象突出。用行政化的方式管理科研机构,对人才用公务员的办法进行管理和考核。一方面各种会议名目繁多,给人才真正交流学术问题、讨论学习的机会少;另一方面科研报销手续繁琐,预算与决算经费管理制度僵化,统得太死。二是“官本位”现象在人才中有较大市场。不少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优则仕”,用“官本位”取代“学术本位”的现象突出,造成人才浪费。三是资源配置有待进一步优化。在课题申报、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方面,按资排辈和向领导职务人员倾斜的资源分配模式仍然突出。
二、推动河南打造全国重要人才中心的对策建议
(一)强化人才服务意识,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
一是强化人才服务意识,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积极探索“见苗浇水、精准滴灌”的人才服务措施,强化党委领导下全省联动、部门协调的人才服务能力,对人才帮在关键处、扶在急需时,加速形成“河南成就人才,人才助力河南”的良性循环。二是完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提升现有政策的落地能力。应重点在开展顶尖领衔科学家支持方式试点、开展职务科技成果权属改革、探索建立用人单位人才工作问责机制等方面大力改革,解决我省人才政策在落地等细节上的“最后一公里”问题。三是改进职称导向,完善职称和荣誉评定体系。在政策导向上向创新人才倾斜,向切实为我省创新工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贡献者倾斜,加快优化现行职称和荣誉评定体系。
(二)全面提升人才质量和数量,减缓本土人才流失
一是多措并举,持续提升高端人才数量。首先,应在“省院会商机制”等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与中科院、中国工程院、科技部、中国科协的交流和联系,引进更多的院士等高端人才来豫;其次,应以国际化的视野,着眼全球吸纳高端人才;最后,要面向全国精准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二是提升教育层级,优化河南人才占比。首先是夯实基础教育,针对农村地区办学条件差、师资弱的地区实施加大并校力度等措施;其次是提升高校质量,提高省内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比例;再次是大力实施职业教育,提升河南人才占比。三是对待人才一视同仁,减缓本土人才流失。首先在人才待遇等方面,对引进人才和本土人才一视同仁;其次,加强人才工作的软硬件建设。
(三)加强资金支持,提升河南引才留才平台层级
一是加强资金支持,提升薪资待遇。增加人才工作资金的蓄水池,在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的基础上,提升现有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的薪资待遇。二是建设公共平台,集聚科技人才。优化提升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加省级创新平台数量,提升平台对人才的汇聚能力。三是培育创新创业载体,提升成才概率。要大力扶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众创空间等创新创业孵化载体,对入驻的中小微企业人才需求进行针对性的支持,借鉴“招人才企业说了算、用人才政府来买单”模式。
(四)优化选拔培养机制,树立科学人才引进观念
一是树立正确人才观念,打破非公人才上升通道。积极营造“有才必用、唯才是举”的浓厚氛围,将“公有”和“非公”人才同等对待,畅通“非公”人才上升通道。二是“外引”与“内用”结合,“外才”与“内才”进一步平衡。一方面要抓好“外引”这个重点,建立“单位出榜、中介揭榜、政府奖补”引才机制,尤其是对于优秀专家团队,设立“带土移植”专项,一体引进项目、团队和技术。另一方面又要抓好“内用”这个内生动力,依据工作能力发掘本土人才,制定切实可行的本土人才召回和培养规划。三是结合我省实际,优化人才引进结构。既要重视引进实用型、创新型人才,又要重视引进管理型人才;既要重视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引进人才,又要提升党、政、群机关引才比例。
(五)解除人才束缚因素,优化资源配置方式
一是遵循人才工作特性,解除管理行政化束缚。减少人才的事务性活动,消除对人才用公务员的办法进行管理和考核的方式,保障其工作和研究时间的连续性、自主性。二是推动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分离,淡化“官本位”意识。进一步明确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等人才共同体的职责和权责边界,使人才共同体在学术活动开展、专业技术职务评定、学科体系建设等方面能够发挥关键作用。同时,也要注重扩大委员的代表性,避免行政人员有过高占比。健全市场化、社会化的人才管理服务体系,给人才发展提供非“官本位”的出路。三是注重中青年人才成长,优化资源配置。在课题申报、评先评优、职级晋升等方面进一步向中青年人才倾斜,加大源头培育力度、创新发现培养模式、加强长期稳定支持,重点培养一批甘坐“冷板凳”、勇闯“无人区”的研究人才。
【作者:张祝平 单位:中共河南省委党校 本文系河南省社科规划决策咨询课题《河南打造“一流创新生态”研究》(项目编号2022jc0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