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勇 归欣
当下,河南正处于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并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放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首位,这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我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粮食生产地位举足轻重。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2014年以来,尉氏县牢记总书记嘱托,累计投资13.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93.2万亩,2022年全县粮食总产82万吨,比2014年提高32.3%。“对尉氏县而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既是责任,也是担当,更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省人大代表、尉氏县县长陈志刚说,尉氏县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小麦种业科研联合体,力争由制种大县转变为制种强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省人大代表、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党支部书记张庭莲建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探索建立群众参与的多元合作的市场化运营建设机制。在规划设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既建设和美乡村,又传承农耕文化,打造孩子的乐园、游人的公园、农人的家园,实现从“农田”到“农园”转变,助力乡村振兴,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核心,是乡村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关键所在。
省政协委员、民建濮阳市委会主委魏剑锋建议,推动乡村振兴应该着眼于乡村的稀缺性,从供求两端着手,科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产业链质量,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造新业态,建设新乡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濮阳沿黄稻区是河南水稻的主产区之一。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人大代表、该公司董事长王洪伟说,通过实施“三个创新”,着力打造濮阳乡村振兴优势产业,擦亮“中原黄河精米”区域品牌。这“三个创新”即抓好品种创新,打造优势主导品种;抓好技术创新,提升科学种田水平;抓好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化发展。如今,“濮阳大米”已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香飘全国20多个省市。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今年,我省计划将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7万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3万家,继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近3年,河南利用中央财政资金7.18亿元支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至2021年年底,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2.57万家,服务小农户1575.9万户,服务面积达1.86亿亩次,为我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提供了重要保障。”省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焦作市副市长薛志杰说。
薛志杰建议,要深入研究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联结机制,从省级层面对农业生产托管机制进行完善创新,因地制宜打造“以粮为先、全域托管”的农业生产托管河南模式,同时打造我省一体化托管服务组织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使其走出河南、服务全国,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省人大代表、鹤壁市浚县白寺镇前岗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燕创办“海燕芦笋”种植合作社,带动1600余名群众加入。“我们采用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应种苗、统一采购物料、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加工出售和分户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了充分保障农户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她介绍,今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规模,力争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谭勇 归欣
当下,河南正处于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迈进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并把“扎实推进乡村振兴”放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首位,这让代表委员们倍感振奋、备受鼓舞。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
我省作为粮食生产大省,连续6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占全国的1/10;小麦产量占全国的1/4强,粮食生产地位举足轻重。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2014年以来,尉氏县牢记总书记嘱托,累计投资13.4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93.2万亩,2022年全县粮食总产82万吨,比2014年提高32.3%。“对尉氏县而言,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既是责任,也是担当,更是扎实推进乡村振兴的头等大事。”省人大代表、尉氏县县长陈志刚说,尉氏县将继续加大高标准农田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特色产业,打造小麦种业科研联合体,力争由制种大县转变为制种强县。
高标准农田建设一头连着粮食安全,一头连着农民增收,是推进乡村振兴、助力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重要举措。省人大代表、信阳市平桥区龙井乡南雷村党支部书记张庭莲建议,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因地制宜建设高标准农田,探索建立群众参与的多元合作的市场化运营建设机制。在规划设计建设高标准农田过程中,推动产学研一体化,既建设和美乡村,又传承农耕文化,打造孩子的乐园、游人的公园、农人的家园,实现从“农田”到“农园”转变,助力乡村振兴,走好共同富裕之路。
以产业振兴推动乡村振兴
乡村要振兴,产业振兴是源头、是核心,是乡村形成自我造血能力的关键所在。
省政协委员、民建濮阳市委会主委魏剑锋建议,推动乡村振兴应该着眼于乡村的稀缺性,从供求两端着手,科学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提升农业产业链质量,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强化人才和科技支撑,实现一二三产业的融合,打造新业态,建设新乡村,真正实现乡村振兴。
濮阳沿黄稻区是河南水稻的主产区之一。河南省家家宜米业有限公司是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省人大代表、该公司董事长王洪伟说,通过实施“三个创新”,着力打造濮阳乡村振兴优势产业,擦亮“中原黄河精米”区域品牌。这“三个创新”即抓好品种创新,打造优势主导品种;抓好技术创新,提升科学种田水平;抓好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化发展。如今,“濮阳大米”已被农业农村部认定为“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香飘全国20多个省市。
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今年,我省计划将农民合作社发展到20万家,家庭农场发展到27万家,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发展到13万家,继续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
“近3年,河南利用中央财政资金7.18亿元支持农业生产托管服务,至2021年年底,全省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组织达12.57万家,服务小农户1575.9万户,服务面积达1.86亿亩次,为我省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提供了重要保障。”省政协委员、民革河南省委会副主委、焦作市副市长薛志杰说。
薛志杰建议,要深入研究小农户融入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效联结机制,从省级层面对农业生产托管机制进行完善创新,因地制宜打造“以粮为先、全域托管”的农业生产托管河南模式,同时打造我省一体化托管服务组织体系,培育龙头企业,使其走出河南、服务全国,带动河南农业产业发展壮大。
省人大代表、鹤壁市浚县白寺镇前岗村党支部书记刘海燕创办“海燕芦笋”种植合作社,带动1600余名群众加入。“我们采用统一技术规程、统一技术培训、统一供应种苗、统一采购物料、统一收购产品、统一加工出售和分户管理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了充分保障农户收益的利益联结机制。”她介绍,今年合作社将继续扩大规模,力争种植面积突破2万亩,带动周边更多群众在乡村振兴、共同富裕道路上大踏步前进。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