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近日,由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委网信办联合举办的2022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今年的活动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围绕大国工匠的炼成、工匠的魅力与劳动之美、工匠精神的传承等展开采访报道。即日起,大河网推出相关系列报道。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一件汴绣作品,得经过选料、扎制、上绷子、上浆子、上图、描摹、配线、绣制、整理等十几道工序。“选料,得根据所绣作品选择缎料颜色、规格,还不能有细微的瑕疵;上绷子,就是把要绣的缎料固定在绷架上,根据作品尺寸大小选择合适的绷子,要松紧适度、使缎面平直……”王素花说,要使绣品达到平、齐、光、亮、净的要求,每道工序都得精细入微、做到完美,这得靠长年的经验积累和每时每刻的精心琢磨。
正在创作汴绣的王素花
汴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都城汴京而得名。
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之誉。
宋钦宗靖康二年 (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宋室南迁,后复值兵祸水患,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逐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 36种汴绣针法,使汴绣工艺日臻完善,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1935年,王素花出生在河南省封丘县的农村家庭。受长辈的熏陶和影响,王素花自小就喜爱汴绣。1957年,她入职开封汴绣厂。
王素花的作品
1958年,王素花接到绣出《清明上河图》的任务。为了能把作品绣好,王素花首先带领专项小组沿街串户,收集老的绣片,从中细心琢磨传统针法。同时,她一有空就到乡下,观察毛驴的毛色、耕牛的形态、骆驼的习性;多次跑到黄河边,到大船上体验生活,看纤绳有几股、船工怎样盘绳;只要看到树上有鸟窝,就要仰头看上一阵子,看它的结构、材料、色泽。
之后,她又到北京看了《清明上河图》真迹。边看边琢磨边念叨着:“小毛驴,白肚脐儿,悠针绣,可传神儿;乌鸦窝,柴草多,交叉绣,有鸟落……”
回到厂里,她就带着姐妹们反复试验,创出了十几种新的针法,又结合传统针法,绣制出《清明上河图》,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针法有数,艺无止境。几十年来,王素花心不离绣、针不离手、手不离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
“色彩淡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这是我对每幅绣品的基本要求。”王素花指着刚绣制的张大千的《写意莲花》说,达到基本要求不是很难,难的是要看懂原作,巧用针法、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力。“你看,这莲花的叶子,用蒙针绣,重在写意;这朵莲花,用悠针绣,看着花瓣都鼓了起来,突出了写实效果。虚实结合,就丰富了原作的意蕴。”
“这是几年前绣的《千里江山图》长卷,央视虎年春晚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选段惊艳亮相,我可高兴了,趁着热劲再绣几幅《千里江山图》局部小品。”
1990年创立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时王素花说:“党和政府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又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自己还没来得及报答,宋绣就是我的生命,我要用自己掌握的技艺回报社会。”
为此,建厂伊始,王素花就开办了刺绣技术培训学校。怀着报答人民的朴素理念,她把招生对象定位在贫困地区贫困户女孩和城市下岗女工,包吃包住免费培训。
王素花
她亲自为学员上课,手把手地教,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宋绣理论知识和针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生活上,王素花将每个学员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深得学员们的尊敬和爱戴。
2002年,一名农村绣工向王素花讲述了他们村一个残疾姑娘因家境贫穷求业无门几欲自杀的事情,问能不能也让她来厂学习技术。王素花当即对这名绣工说:“明天就让她来吧,我亲自教。”
就这样,王素花的培训对象又新增加了残疾人学员,并规定,只要手眼健全,都可免费学习技术。
王素花长期以来对残疾人关心和热爱,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2010年她被评为河南省十大爱心人物。2013年11月,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查、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王素花被评选为第四届河南省道德模范。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编者按:为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勤于创造、勇于奋斗、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近日,由河南省总工会、河南省委网信办联合举办的2022河南省“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今年的活动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围绕大国工匠的炼成、工匠的魅力与劳动之美、工匠精神的传承等展开采访报道。即日起,大河网推出相关系列报道。
大河网记者 宋向乐
一件汴绣作品,得经过选料、扎制、上绷子、上浆子、上图、描摹、配线、绣制、整理等十几道工序。“选料,得根据所绣作品选择缎料颜色、规格,还不能有细微的瑕疵;上绷子,就是把要绣的缎料固定在绷架上,根据作品尺寸大小选择合适的绷子,要松紧适度、使缎面平直……”王素花说,要使绣品达到平、齐、光、亮、净的要求,每道工序都得精细入微、做到完美,这得靠长年的经验积累和每时每刻的精心琢磨。
正在创作汴绣的王素花
汴绣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也称“宋绣”,是流行于河南开封一带的传统刺绣艺术,因产生于北宋都城汴京而得名。
北宋时期汴京刺绣业兴盛,已达到较高的技艺水平,故《东京梦华录》中有“金碧相射,锦绣交辉” 之誉。
宋钦宗靖康二年 (1127年),金兵攻破开封,宋室南迁,后复值兵祸水患,开封城市经济一蹶不振,刺绣业逐渐衰落。
新中国成立后,几代汴绣艺人努力发掘整理宋代刺绣技艺并借鉴苏绣、湘绣等其他绣种的长处,总结出 36种汴绣针法,使汴绣工艺日臻完善,同时也精于摹绣名画。其绣作形象逼真传神,针法严谨工致,是难得的艺术精品。
1935年,王素花出生在河南省封丘县的农村家庭。受长辈的熏陶和影响,王素花自小就喜爱汴绣。1957年,她入职开封汴绣厂。
王素花的作品
1958年,王素花接到绣出《清明上河图》的任务。为了能把作品绣好,王素花首先带领专项小组沿街串户,收集老的绣片,从中细心琢磨传统针法。同时,她一有空就到乡下,观察毛驴的毛色、耕牛的形态、骆驼的习性;多次跑到黄河边,到大船上体验生活,看纤绳有几股、船工怎样盘绳;只要看到树上有鸟窝,就要仰头看上一阵子,看它的结构、材料、色泽。
之后,她又到北京看了《清明上河图》真迹。边看边琢磨边念叨着:“小毛驴,白肚脐儿,悠针绣,可传神儿;乌鸦窝,柴草多,交叉绣,有鸟落……”
回到厂里,她就带着姐妹们反复试验,创出了十几种新的针法,又结合传统针法,绣制出《清明上河图》,并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针法有数,艺无止境。几十年来,王素花心不离绣、针不离手、手不离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刺绣风格。
“色彩淡雅、工艺精细、层次分明、生动逼真,这是我对每幅绣品的基本要求。”王素花指着刚绣制的张大千的《写意莲花》说,达到基本要求不是很难,难的是要看懂原作,巧用针法、赋予它新的艺术生命力。“你看,这莲花的叶子,用蒙针绣,重在写意;这朵莲花,用悠针绣,看着花瓣都鼓了起来,突出了写实效果。虚实结合,就丰富了原作的意蕴。”
“这是几年前绣的《千里江山图》长卷,央视虎年春晚舞台上,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选段惊艳亮相,我可高兴了,趁着热劲再绣几幅《千里江山图》局部小品。”
1990年创立素花宋绣工艺有限公司时王素花说:“党和政府培养了我这么多年,又给了我那么多的荣誉,自己还没来得及报答,宋绣就是我的生命,我要用自己掌握的技艺回报社会。”
为此,建厂伊始,王素花就开办了刺绣技术培训学校。怀着报答人民的朴素理念,她把招生对象定位在贫困地区贫困户女孩和城市下岗女工,包吃包住免费培训。
王素花
她亲自为学员上课,手把手地教,将自己几十年积累的宋绣理论知识和针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员。
生活上,王素花将每个学员都视为自己的孩子,关怀备至,深得学员们的尊敬和爱戴。
2002年,一名农村绣工向王素花讲述了他们村一个残疾姑娘因家境贫穷求业无门几欲自杀的事情,问能不能也让她来厂学习技术。王素花当即对这名绣工说:“明天就让她来吧,我亲自教。”
就这样,王素花的培训对象又新增加了残疾人学员,并规定,只要手眼健全,都可免费学习技术。
王素花长期以来对残疾人关心和热爱,赢得了社会的普遍尊重,2010年她被评为河南省十大爱心人物。2013年11月,经过群众推荐、资格审查、媒体公示、投票评选、综合评定等程序,王素花被评选为第四届河南省道德模范。2012年入选“中国好人榜”。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