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我们的新年愿景
更新时间:2023-1-24 10:21:03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送走过去,迎来崭新的一年,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很容易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人群中的你我他,或许盼望着人间烟火气的回归,好撸起袖子加油干;或许盼望着家门口再次游人如织,增收致富之路重新畅通;或许只是单纯的祈愿身边的人少一些病痛,多一些安康。无论是怎样的新年愿景,都让我们感受到希望和干劲儿。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愿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所尽力描绘的新年愿景都一一实现。

  种植加工户:

  种出好年景磨出金米来

  襄城县颍桥回族镇东街村 关海军

  我家住在美丽的颍河边。随着疫情政策不断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尤其是临近春节,我家的谷子加工量猛增,这才几天工夫,就加工出金灿灿的新谷小米10万多吨,并通过线上销售、精心包装畅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说起对新一年的打算,我真的是想大干一场。2022年,我种新品种谷子170亩,由于科学管理,谷子喜获丰收,平均亩产上千斤。

  2023年,我将积极参与颍桥回族镇“谷烟轮作”战略,准备扩种谷子500亩、烟叶300亩,把左邻右舍的群众都发动起来,一起跟着我种谷子,我包种子、包技术、包回收。前几天,村里的冦坤、李亚恒等专门找上门来,加入我的种谷子队伍。

  为了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近日我投入30万元,购回谷子加工新设备。这样,我的加工能力就能由原来年加工小米60万吨猛增到120万吨,可以确保全镇千亩谷子都能在我这里加工成金黄的小米。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乘着党的二十大的强劲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的汗水换来金黄的丰收。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古国凡 陈晓远 整理)


  退伍军人:

  带动更多村民发“羊财”

  商水县舒庄乡府里庄村 杜顺厅

  我今年45岁,2023年,我的愿望是养更多山羊,带动更多村民靠养羊致富。

  退伍后,我曾外出打工。2020年出现疫情后,不好找活干,只好返乡。返乡干啥?办企业无资金,做生意无经验,思来想去,只能做点投资小、风险小、稳赚不赔的小生意。

  当我发现大量红薯秧、花生秧,都成了村民废弃的秸秆,政府不让焚烧,村里不让堆放,村民为此发愁,村干部为此操心时,我心里发财的想法油然而生——利用秸秆养羊多好,既有了创业门路,又帮助政府和村民解决了秸秆处理难的问题。

  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乡人大的帮助下,我筹资60万元建起一个养羊场。秋收季节,我和妻子每天开着机动三轮车到田间收集村民废弃的红薯秧、花生秧,一季收集的秸秆足够一年养羊用。

  为减少成本,我自繁自养,每年饲养300多只山羊,出栏200多只,留100多只母羊繁育,每年靠养羊我纯收入近20万元,比外出打工强。

  村民看我养羊赚钱,纷纷上门求教。我免费举办培训班,采取赊销母羊的方式,累计帮助30户村民养羊致富。新的一年,我愿帮助更多村民养羊致富。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乔连军 整理)


  110接警员:

  守好一部电话护佑一方平安

  沁阳市公安局 闫远远

  我从小有个从军梦,但未能如愿,直到我成为一名辅警,当上110接警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刚入职时对辖区分布的生疏到现在的熟悉,从刚开始接电话的紧张词穷到现在的轻松应对,这些成长都是一个个电话积累起来的。

  我这个岗位,所接电话种类繁多,邻里纠纷、群众求助、交通事故、刑事治安案件、其他咨询等,每接一个电话,就可能帮助一位群众。我的工作要求细致、繁琐、严谨。从接收报警,到明确辖区、下达指令、出警处置、警情跟踪,整个流程必须及时、高效、准确。因为我们快一秒,有时候可能挽救一个生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2年,于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不寻常之年。难忘的是宅在家里,竟然会有人打电话找我们聊天,这让我哭笑不得。如今重回正常生活,希望不再接到这样的“骚扰”电话。

  2023年,愿万家灯火、车水马龙常在,社会和谐安定,愿所接电话都是咨询电话。我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接好每一个报警电话,为大家都能过上平安祥和的兔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韩田田 整理)


  合作社负责人:

  誓将小核桃做成大产业

  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香盛轩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张卢峰

  我们合作社种了1280亩香玲、辽核等新品种核桃。我刚参加完三门峡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作为来自基层农村的人大代表,能代表广大种植户参政议政,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肩上担子很重。

  新的一年,我将持续走好“核桃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依靠科技创新争取把核桃产品做精做细,打造叫得响、有品位的“卢氏核桃”品牌,把更多更好的核桃产品奉献给广大消费者。

  不断加大电商投入,整合本地核桃资源,联合生产、加工、电商企业,努力打造线上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全力带动广大农户通过核桃产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强线下“卢氏核桃文化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和丰富文化内涵,开通线上“卢氏核桃文化博物馆”,展示卢氏核桃的过去、现在、未来,讲好卢氏核桃的故事。

  团结核桃产业主,带动核桃专业户,坚持走抱团发展、取长补短、相融共生、恒久振兴之路,让核桃产业长种久富,使这个绿色产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叶新波 整理)


  景区村民:

  期盼大家多出门走走

  巩义市夹津口镇公川村 张平军

  我家所在的位置正处在嵩山北侧一个名叫火龙口的景点附近,一条通往嵩山的健身步道从此经过,休闲旅游的游客往来不绝。没有疫情的时候,每到假日,这里游人如织,也给我们附近的村民带来了不少增加收入的机会。但是,受疫情影响,近三年来,我的收入也有所下滑。

  进入新的一年,正赶上疫情优化调整之际,这让我又萌生了新的希望。

  “我们村的人都阳过了,现在没事了,能出来的人都出来走动了,欢迎你有时间过来玩啊!”在电话里,我这样向我所认识的朋友们发出诚恳的邀请。

  说起来,我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尽快过去,让所有人都可以放心地出门旅游度假。只要这大形势好了,窝在家里的人都出来玩了,我的收入就能上去了,因为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依靠人们的旅游消费。除了种地之外,我还养蜂卖蜂蜜,儿媳妇经常在家门口摆个饮食零售摊,只要有人气,我收的蜂蜜就不愁卖,摆摊收入也有保障。

  新的一年,期盼大家多出门走走,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到嵩阴森林公园这边来游玩!

  (本报记者 汤传稷 整理)


  村医:

  希望人间再无病毒扰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牛军红

  “2022年,对于我们基层村医来说,是忙碌辛苦的一年。”1月5日,宝丰县石桥镇大牛村村医牛金盘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感慨地说。

  “疫情防控阶段,村医们每天要起早贪黑,上门入户给返乡的乡亲们做核酸,还要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手套等进行全面防护。夏天气温高,再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那滋味,真的不好受。”回想起往事,牛金盘清晰地记得,有一天夜里12点多,村里电话通知,有做核酸的任务。牛金盘二话不说,穿好防护服,骑上电动车就出了门,当天外面大雾弥漫,暗夜漆黑,由于心情急切,忙着赶路,他一不小心撞上了路边的电线杆,电动车撞碎了前轮,幸好人没事。

  前一段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村里也陆陆续续出现了发烧的村民,不少乡亲们家里也没准备常用药,都挤到村医务室就医。从一早开始,诊室里满当当的都是人,牛金盘跟老伴连吃饭的空儿都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情况也慢慢好转,这几天就医的村民已经很少了。

  新的一年,作为基层村医,牛金盘的最大愿望就是:乡亲们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再也没有感染病毒的烦恼。


  砂锅店老板:

  趁着“烟火气”还要拼一拼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李梦茹

  “我们正常营业有一个多月了,这些天店里顾客络绎不绝,这‘烟火气儿’啊,终于又回来了。”1月5日,虽然寒气逼人,但位于武陟县城红旗路上的美食老店学义砂锅城里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烟火气儿,令忙碌的老板杨学义倍感温暖。

  看着忙起来、热起来的场景,今年56岁的杨学义有些感慨:“刚刚过去的2022年,因为疫情,我这开了20多年的砂锅店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店门是随着疫情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反反复复停了四个多月,即便开门了生意也不好,买的菜都放坏了,损失了不少钱。”

  如今日渐红火的生意和之前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本赋闲的杨学义也逐渐忙碌起来,现在的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在店里忙到深夜,客人也是一拨儿接着一拨儿。“都熬过来了,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现在不少顾客专程从外省赶来,为的就是武陟砂锅这一口味道。”杨学义说。

  “多亏了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忙,去年9月,给俺的小店专门走了天然气管道,现在做起砂锅来既安全又方便,今年生意肯定蒸蒸日上。”杨学义笑得眯起了眼。

  有了政府的支持,杨学义的身上也总是攒着一股劲儿,他打算扩大门面,再开一家手工饺子馆。“饺子馆还在装修中,预计今年3月份营业。”他说,“我老杨别的不说,做饭还是很拿手的,趁着这浓浓的‘烟火气儿’,趁着我还干得动,不多拼一拼怎么行?”


  村党支部书记:

  小花生要做出大文章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杨海楠

  1月6日,寒冬时节,宝丰县李庄乡尚王村仍是一片繁忙景象,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到“五星”支部创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贺鹏飞,正在带领党员群众热火朝天地推进各项工作。

  作为一名女同志,她柔弱又刚强,工作上事事躬亲,争先创优,在她看来,“自找苦吃”是成长路径,是深深扎根基层之后的成熟与绽放。

  在她的带领下,尚王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整修贯通全村1500米旱渠,引水入村,可灌溉耕地800余亩,解决了困扰尚王村30多年的缺水难题。根据实际村情,她和村“两委”明确了“公司+合作社+产业发展+农户”的乡村振兴模式,引入裕丰粮油有限公司花生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花生2万余吨,与尚王村8个花生种植大户签订销售协议,将每年经营收入的1%作为尚王村集体经济资金,并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2023年,对于贺鹏飞而言,有着太多的事情值得期待,她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建设尚王村。

  谈及新年愿望,贺鹏飞袒露心声,“新的一年,我将带领全村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通过创品牌、建基地、深加工、促销售,推动花生产业链融合发展,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我们的新年愿景
    2023-1-24 10:21:03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送走过去,迎来崭新的一年,站在特殊的时间节点,很容易对未来充满美好的期待。人群中的你我他,或许盼望着人间烟火气的回归,好撸起袖子加油干;或许盼望着家门口再次游人如织,增收致富之路重新畅通;或许只是单纯的祈愿身边的人少一些病痛,多一些安康。无论是怎样的新年愿景,都让我们感受到希望和干劲儿。日月开新元,万象启新篇。愿每一个平凡的我们所尽力描绘的新年愿景都一一实现。

      种植加工户:

      种出好年景磨出金米来

      襄城县颍桥回族镇东街村 关海军

      我家住在美丽的颍河边。随着疫情政策不断优化,人们的生活逐渐恢复正常。尤其是临近春节,我家的谷子加工量猛增,这才几天工夫,就加工出金灿灿的新谷小米10万多吨,并通过线上销售、精心包装畅销省内外,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说起对新一年的打算,我真的是想大干一场。2022年,我种新品种谷子170亩,由于科学管理,谷子喜获丰收,平均亩产上千斤。

      2023年,我将积极参与颍桥回族镇“谷烟轮作”战略,准备扩种谷子500亩、烟叶300亩,把左邻右舍的群众都发动起来,一起跟着我种谷子,我包种子、包技术、包回收。前几天,村里的冦坤、李亚恒等专门找上门来,加入我的种谷子队伍。

      为了适应新形势,抓住新机遇,近日我投入30万元,购回谷子加工新设备。这样,我的加工能力就能由原来年加工小米60万吨猛增到120万吨,可以确保全镇千亩谷子都能在我这里加工成金黄的小米。

      在新的一年里,我将乘着党的二十大的强劲东风,撸起袖子加油干,用奋斗的汗水换来金黄的丰收。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古国凡 陈晓远 整理)


      退伍军人:

      带动更多村民发“羊财”

      商水县舒庄乡府里庄村 杜顺厅

      我今年45岁,2023年,我的愿望是养更多山羊,带动更多村民靠养羊致富。

      退伍后,我曾外出打工。2020年出现疫情后,不好找活干,只好返乡。返乡干啥?办企业无资金,做生意无经验,思来想去,只能做点投资小、风险小、稳赚不赔的小生意。

      当我发现大量红薯秧、花生秧,都成了村民废弃的秸秆,政府不让焚烧,村里不让堆放,村民为此发愁,村干部为此操心时,我心里发财的想法油然而生——利用秸秆养羊多好,既有了创业门路,又帮助政府和村民解决了秸秆处理难的问题。

      在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和乡人大的帮助下,我筹资60万元建起一个养羊场。秋收季节,我和妻子每天开着机动三轮车到田间收集村民废弃的红薯秧、花生秧,一季收集的秸秆足够一年养羊用。

      为减少成本,我自繁自养,每年饲养300多只山羊,出栏200多只,留100多只母羊繁育,每年靠养羊我纯收入近20万元,比外出打工强。

      村民看我养羊赚钱,纷纷上门求教。我免费举办培训班,采取赊销母羊的方式,累计帮助30户村民养羊致富。新的一年,我愿帮助更多村民养羊致富。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乔连军 整理)


      110接警员:

      守好一部电话护佑一方平安

      沁阳市公安局 闫远远

      我从小有个从军梦,但未能如愿,直到我成为一名辅警,当上110接警员,终于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从刚入职时对辖区分布的生疏到现在的熟悉,从刚开始接电话的紧张词穷到现在的轻松应对,这些成长都是一个个电话积累起来的。

      我这个岗位,所接电话种类繁多,邻里纠纷、群众求助、交通事故、刑事治安案件、其他咨询等,每接一个电话,就可能帮助一位群众。我的工作要求细致、繁琐、严谨。从接收报警,到明确辖区、下达指令、出警处置、警情跟踪,整个流程必须及时、高效、准确。因为我们快一秒,有时候可能挽救一个生命,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2022年,于国家和人民而言都是不寻常之年。难忘的是宅在家里,竟然会有人打电话找我们聊天,这让我哭笑不得。如今重回正常生活,希望不再接到这样的“骚扰”电话。

      2023年,愿万家灯火、车水马龙常在,社会和谐安定,愿所接电话都是咨询电话。我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接好每一个报警电话,为大家都能过上平安祥和的兔年贡献自己的力量。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韩田田 整理)


      合作社负责人:

      誓将小核桃做成大产业

      卢氏县东明镇当家村香盛轩核桃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 张卢峰

      我们合作社种了1280亩香玲、辽核等新品种核桃。我刚参加完三门峡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作为来自基层农村的人大代表,能代表广大种植户参政议政,我既感到荣幸,又感到肩上担子很重。

      新的一年,我将持续走好“核桃专精特新”发展之路,依靠科技创新争取把核桃产品做精做细,打造叫得响、有品位的“卢氏核桃”品牌,把更多更好的核桃产品奉献给广大消费者。

      不断加大电商投入,整合本地核桃资源,联合生产、加工、电商企业,努力打造线上品牌,扩大销售渠道,全力带动广大农户通过核桃产业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

      坚持农业、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增强线下“卢氏核桃文化博物馆”的历史厚重感和丰富文化内涵,开通线上“卢氏核桃文化博物馆”,展示卢氏核桃的过去、现在、未来,讲好卢氏核桃的故事。

      团结核桃产业主,带动核桃专业户,坚持走抱团发展、取长补短、相融共生、恒久振兴之路,让核桃产业长种久富,使这个绿色产业成为越来越多的农户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金山银山。

      (本报记者 韩春光 本报通讯员 叶新波 整理)


      景区村民:

      期盼大家多出门走走

      巩义市夹津口镇公川村 张平军

      我家所在的位置正处在嵩山北侧一个名叫火龙口的景点附近,一条通往嵩山的健身步道从此经过,休闲旅游的游客往来不绝。没有疫情的时候,每到假日,这里游人如织,也给我们附近的村民带来了不少增加收入的机会。但是,受疫情影响,近三年来,我的收入也有所下滑。

      进入新的一年,正赶上疫情优化调整之际,这让我又萌生了新的希望。

      “我们村的人都阳过了,现在没事了,能出来的人都出来走动了,欢迎你有时间过来玩啊!”在电话里,我这样向我所认识的朋友们发出诚恳的邀请。

      说起来,我新年最大的愿望就是疫情尽快过去,让所有人都可以放心地出门旅游度假。只要这大形势好了,窝在家里的人都出来玩了,我的收入就能上去了,因为我主要的经济来源就依靠人们的旅游消费。除了种地之外,我还养蜂卖蜂蜜,儿媳妇经常在家门口摆个饮食零售摊,只要有人气,我收的蜂蜜就不愁卖,摆摊收入也有保障。

      新的一年,期盼大家多出门走走,希望有更多的朋友到嵩阴森林公园这边来游玩!

      (本报记者 汤传稷 整理)


      村医:

      希望人间再无病毒扰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牛军红

      “2022年,对于我们基层村医来说,是忙碌辛苦的一年。”1月5日,宝丰县石桥镇大牛村村医牛金盘一边忙着手头的工作,一边感慨地说。

      “疫情防控阶段,村医们每天要起早贪黑,上门入户给返乡的乡亲们做核酸,还要穿着防护服,戴着面罩、手套等进行全面防护。夏天气温高,再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那滋味,真的不好受。”回想起往事,牛金盘清晰地记得,有一天夜里12点多,村里电话通知,有做核酸的任务。牛金盘二话不说,穿好防护服,骑上电动车就出了门,当天外面大雾弥漫,暗夜漆黑,由于心情急切,忙着赶路,他一不小心撞上了路边的电线杆,电动车撞碎了前轮,幸好人没事。

      前一段疫情防控政策调整之后,村里也陆陆续续出现了发烧的村民,不少乡亲们家里也没准备常用药,都挤到村医务室就医。从一早开始,诊室里满当当的都是人,牛金盘跟老伴连吃饭的空儿都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情况也慢慢好转,这几天就医的村民已经很少了。

      新的一年,作为基层村医,牛金盘的最大愿望就是:乡亲们都能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再也没有感染病毒的烦恼。


      砂锅店老板:

      趁着“烟火气”还要拼一拼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李梦茹

      “我们正常营业有一个多月了,这些天店里顾客络绎不绝,这‘烟火气儿’啊,终于又回来了。”1月5日,虽然寒气逼人,但位于武陟县城红旗路上的美食老店学义砂锅城里熙熙攘攘、人流如织的烟火气儿,令忙碌的老板杨学义倍感温暖。

      看着忙起来、热起来的场景,今年56岁的杨学义有些感慨:“刚刚过去的2022年,因为疫情,我这开了20多年的砂锅店也受到了很大影响,店门是随着疫情关了又开,开了又关,反反复复停了四个多月,即便开门了生意也不好,买的菜都放坏了,损失了不少钱。”

      如今日渐红火的生意和之前的冷清形成了鲜明对比,原本赋闲的杨学义也逐渐忙碌起来,现在的他每天早上5点多起床,一直在店里忙到深夜,客人也是一拨儿接着一拨儿。“都熬过来了,以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好,现在不少顾客专程从外省赶来,为的就是武陟砂锅这一口味道。”杨学义说。

      “多亏了政府部门的协调帮忙,去年9月,给俺的小店专门走了天然气管道,现在做起砂锅来既安全又方便,今年生意肯定蒸蒸日上。”杨学义笑得眯起了眼。

      有了政府的支持,杨学义的身上也总是攒着一股劲儿,他打算扩大门面,再开一家手工饺子馆。“饺子馆还在装修中,预计今年3月份营业。”他说,“我老杨别的不说,做饭还是很拿手的,趁着这浓浓的‘烟火气儿’,趁着我还干得动,不多拼一拼怎么行?”


      村党支部书记:

      小花生要做出大文章

      □本报记者 翁韬 本报通讯员 杨海楠

      1月6日,寒冬时节,宝丰县李庄乡尚王村仍是一片繁忙景象,从人居环境整治、产业发展到“五星”支部创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的贺鹏飞,正在带领党员群众热火朝天地推进各项工作。

      作为一名女同志,她柔弱又刚强,工作上事事躬亲,争先创优,在她看来,“自找苦吃”是成长路径,是深深扎根基层之后的成熟与绽放。

      在她的带领下,尚王村大力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整修贯通全村1500米旱渠,引水入村,可灌溉耕地800余亩,解决了困扰尚王村30多年的缺水难题。根据实际村情,她和村“两委”明确了“公司+合作社+产业发展+农户”的乡村振兴模式,引入裕丰粮油有限公司花生深加工项目,年加工花生2万余吨,与尚王村8个花生种植大户签订销售协议,将每年经营收入的1%作为尚王村集体经济资金,并提供就业岗位30余个。

      新的一年新的征程。2023年,对于贺鹏飞而言,有着太多的事情值得期待,她要拿出最好的状态建设尚王村。

      谈及新年愿望,贺鹏飞袒露心声,“新的一年,我将带领全村人民脚踏实地、埋头苦干,通过创品牌、建基地、深加工、促销售,推动花生产业链融合发展,奋力谱写乡村全面振兴新篇章。”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