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聚焦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 扬优势补短板 农业强省建设加速跑
更新时间:2023-2-14 14:43:02    来源:大河网

p56_b.jpg

  2月13日,滑县白道口镇菜胡村,国网滑县供电公司白道口供电所焦裕禄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在检查大型喷灌设备线路,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文锟 王亚方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河南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更要有担当、有行动、有作为。2月1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为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划定“路线图”。

  建设农业强省,河南优势和短板在哪?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农业中国经千年形成的粮食分布格局是在最近30年间被改变的。

  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作为全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河南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河南在全国有数个“拔尖”:小麦产量和制种能力均居全国第1,油料、蔬菜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和第2,农机总动力居全国第2,拥有第一家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第一个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和首个内陆粮食口岸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

  不只是原粮供应,河南还做好“土特产”文章,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居全国第1。

  但同时,我省也有短板弱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仍有3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2%;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不够健全、人才不够充分、服务质量不高。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河南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让优势长优、优势更优、优势真优。

  抓住耕地种子两个关键,对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数千年的耕作智慧和大国“三农”实践一再证明,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良田要粮用,就要抓面积、提产能。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抓住国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机遇,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建管并重,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

  我省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在常规育种方面全国领先,但在基因编辑、设计育种方面与全国还有较大差距。

  今年国家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省主动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既在小麦、花生、芝麻等优势领域深化种业创新,又抓好果蔬、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以及畜禽等种业发展,力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加快推进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尽快完成河南种业集团组建,支持优势种企上市。

  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我省立足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豫牧”知名品牌。我省加快建设优质小麦、蔬菜、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

  抢滩预制菜新赛道。我省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升级行动。当前,预制菜行业正在兴起,我省抢滩占先,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

  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我省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等,让农业农村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农民有更多赚头。

  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利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我省将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建设连接主要经济节点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我省将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乡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加快培育农村全科医生。

  同时,我省推动“设计+乡村振兴”,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一线讲述

  为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介晓磊

  强省必先强农,农强方能省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为一名农业大学校长和农业科技“老兵”,我深感科技创新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数字最有说服力。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河南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构建了“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供应链。在这个过程中,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链、创新链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作为我省农业战略科技的主要力量,河南农业大学超前布局智慧农业等一批新农科建设急需专业;围绕国家战略和“三农”重大需求重组人才创新团队133个;与省农科院共同牵头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与郑州大学共同牵头的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行,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全程参与和服务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中原农谷”建设。

  科技再先进,也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例子不胜枚举:殷贵鸿团队攻克了抗赤霉病不高产、不多抗、不稳定等三大技术难题,育成6个抗赤霉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张改平院士率先建立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出国际首创的快速检测试纸产品,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从“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到在我省最先引入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孙治强教授,再到解决蔬菜生产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马长生研究员,五代“蔬菜人”共同努力,选育瓜菜新品种50多个,打造了扶沟“中原菜都”、南乐“番茄小镇”等。

  未来,河南农业大学将深度融入周口国家农高区和“中原农谷”建设,解决攻克重大基础理论和“卡脖子”技术问题,擦亮科技创新“豫农”品牌;加强新农科建设,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加大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为农业强省建设作出农大贡献。

  (本报记者 刘晓波 整理)

  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

  □尉氏县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技术负责人 杨亚伟

  眼下,位于尉氏县张市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幅“科技春管图”正在徐徐铺展,一排排节水灌溉喷头整齐排列,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矗立田间……过不了多久,这些“高科技”就要大显身手,让麦苗吃上“营养均衡”的早春“第一餐”。

  2020年,尉氏县张市镇以每亩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我很荣幸带领团队参与建设。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大多数农田都是中低产田,种地得看老天“脸色”,尤其是碰上极端天气,农作物损失严重。因此,从创业之初,我就致力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随着传统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升级”,种地越来越轻松。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拥有1套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八站一中心一平台”农业科技监测设备,并采用8种节水灌溉模式,让农民逐渐从“庄稼汉”变成农田管理者。

  高标准农田让乡亲们得到了实惠。去年,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小麦每亩产量1400斤左右,平均增产180斤以上。

  不仅建好用好,更要管好。为此,我们探索“一建双托管”新模式,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俗地讲,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比建房子,楼房建好后,开发方、建筑方、销售方都走了,只有用户和物业公司留下来,我们的角色就是“农田物业”。例如,我们在开封市祥符区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并与祥符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负责种植托管和设施托管,从技术和资源等方面共同保障农田的健康运营、高产稳产。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

  乘着政策的东风,我也规划起自己的小目标:力争两年内建成5万亩“一建双托管”示范基地,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本报记者 刘晓阳 整理)

  >>记者手记

  希望田野 五彩斑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阳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在“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干劲和拼劲中,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深入分析了我省“三农”工作面临形势,对做好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在会上,记者深深感受到了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使命感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大农机、大数据、云平台等成为种地好帮手,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一批批稳产高产、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得到示范推广。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我省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农业强国上展现更大河南担当、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希望田野,五彩斑斓。眼下,8500多万亩小麦积攒着生长的能量,广袤田野孕育新一季的丰收,乡村振兴的动人图景正在中原大地展开。

021407273133_0rb02b20230214_1_副本.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聚焦省委农村工作会议 | 扬优势补短板 农业强省建设加速跑
    2023-2-14 14:43:02    来源:大河网

    p56_b.jpg

      2月13日,滑县白道口镇菜胡村,国网滑县供电公司白道口供电所焦裕禄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在检查大型喷灌设备线路,确保设备安全可靠运行。文锟 王亚方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波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农业强国建设,河南有责任、有基础、有能力,更要有担当、有行动、有作为。2月13日,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为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划定“路线图”。

      建设农业强省,河南优势和短板在哪?

      从南粮北运到北粮南运,农业中国经千年形成的粮食分布格局是在最近30年间被改变的。

      小麦产量占全国四分之一强,粮食产量占全国十分之一,作为全国五大粮食净调出省之一,河南每年外调原粮及制成品600亿斤。

      河南在全国有数个“拔尖”:小麦产量和制种能力均居全国第1,油料、蔬菜产量分别居全国第1和第2,农机总动力居全国第2,拥有第一家全国性粮食批发市场郑州粮食批发市场、第一个期货市场郑州商品交易所和首个内陆粮食口岸河南进境粮食指定口岸。

      不只是原粮供应,河南还做好“土特产”文章,名特优新农产品数量居全国第1。

      但同时,我省也有短板弱项: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仍有3000多万亩中低产田,农业节水灌溉面积仅占耕地面积的32%;农村道路、供水供电、垃圾处理等设施滞后,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布局不够合理、设施不够健全、人才不够充分、服务质量不高。

      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河南必须加快补齐短板弱项,让优势长优、优势更优、优势真优。

      抓住耕地种子两个关键,对接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

      数千年的耕作智慧和大国“三农”实践一再证明,粮食生产根本在耕地。

      良田要粮用,就要抓面积、提产能。要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决遏制“非农化”“非粮化”。抓住国家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的机遇,今年新建和改造提升高标准农田53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400万亩,建管并重,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

      我省小麦、玉米、花生等作物在常规育种方面全国领先,但在基因编辑、设计育种方面与全国还有较大差距。

      今年国家将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我省主动对接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既在小麦、花生、芝麻等优势领域深化种业创新,又抓好果蔬、花卉、食用菌、中药材以及畜禽等种业发展,力争培育一批高产、优质、绿色、高效的突破性品种。加快推进神农种业实验室、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尽快完成河南种业集团组建,支持优势种企上市。

      做好“土特产”文章,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

      “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我省立足实际做足做活“土特产”这篇大文章,不断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增强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打造“豫牧”知名品牌。我省加快建设优质小麦、蔬菜、水产品等十大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壮大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

      抢滩预制菜新赛道。我省实施冷链食品、休闲食品、特色功能食品等升级行动。当前,预制菜行业正在兴起,我省抢滩占先,推广“原料基地+中央厨房+物流配送”等产业模式,打造全国重要的预制菜生产基地。

      培育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我省打造一批近郊乡村游休憩地、景区周边游承接地、农耕文化游体验地等,让农业农村有说头、有看头、有玩头,农民有更多赚头。

      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便利度,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

      今年,我省将提高乡村基础设施完备度,建设连接主要经济节点的产业路、旅游路、资源路,健全县乡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基本完成农房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开展农村危房改造和农房抗震改造。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的同时,还要提高农村公共服务均等化。今年我省将加快乡镇区域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乡村寄宿制小学建设,加快培育农村全科医生。

      同时,我省推动“设计+乡村振兴”,把挖掘原生态村居风貌和引入现代元素结合起来,留住乡风乡韵乡愁。

      >>一线讲述

      为加快农业强省建设培养新型人才

      □河南农业大学校长 介晓磊

      强省必先强农,农强方能省强。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作为一名农业大学校长和农业科技“老兵”,我深感科技创新在农业强省建设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数字最有说服力。全省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优势特色农业产值占比达57.8%。河南从“国人粮仓”到“国人厨房”再到“世人餐桌”,构建了“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供应链。在这个过程中,我省农业科技人才链、创新链起到了强大的支撑作用。

      作为我省农业战略科技的主要力量,河南农业大学超前布局智慧农业等一批新农科建设急需专业;围绕国家战略和“三农”重大需求重组人才创新团队133个;与省农科院共同牵头的神农种业实验室、与郑州大学共同牵头的龙湖现代免疫实验室相继挂牌运行,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通过科技部专家论证;全程参与和服务周口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中原农谷”建设。

      科技再先进,也要服务于农业生产。例子不胜枚举:殷贵鸿团队攻克了抗赤霉病不高产、不多抗、不稳定等三大技术难题,育成6个抗赤霉病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张改平院士率先建立免疫试纸快速检测技术体系,研制出国际首创的快速检测试纸产品,为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快速检测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从“河南蔬菜之父”张绍文教授,到在我省最先引入日光温室蔬菜生产的孙治强教授,再到解决蔬菜生产销售“最后一公里”问题的马长生研究员,五代“蔬菜人”共同努力,选育瓜菜新品种50多个,打造了扶沟“中原菜都”、南乐“番茄小镇”等。

      未来,河南农业大学将深度融入周口国家农高区和“中原农谷”建设,解决攻克重大基础理论和“卡脖子”技术问题,擦亮科技创新“豫农”品牌;加强新农科建设,培养更多拔尖创新型和复合应用型农业科技人才;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机制,加大动植物新品种、新技术推广力度,为农业强省建设作出农大贡献。

      (本报记者 刘晓波 整理)

      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

      □尉氏县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技术负责人 杨亚伟

      眼下,位于尉氏县张市镇的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一幅“科技春管图”正在徐徐铺展,一排排节水灌溉喷头整齐排列,大型自走式喷灌机矗立田间……过不了多久,这些“高科技”就要大显身手,让麦苗吃上“营养均衡”的早春“第一餐”。

      2020年,尉氏县张市镇以每亩不低于3000元的标准建设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我很荣幸带领团队参与建设。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那时候,大多数农田都是中低产田,种地得看老天“脸色”,尤其是碰上极端天气,农作物损失严重。因此,从创业之初,我就致力于高标准农田建设。

      近年来,随着传统农业朝着智慧农业加速“升级”,种地越来越轻松。张市镇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拥有1套智慧农业管理系统、“八站一中心一平台”农业科技监测设备,并采用8种节水灌溉模式,让农民逐渐从“庄稼汉”变成农田管理者。

      高标准农田让乡亲们得到了实惠。去年,张市镇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小麦每亩产量1400斤左右,平均增产180斤以上。

      不仅建好用好,更要管好。为此,我们探索“一建双托管”新模式,有效解决高标准农田管护“最后一公里”问题。

      通俗地讲,高标准农田建设好比建房子,楼房建好后,开发方、建筑方、销售方都走了,只有用户和物业公司留下来,我们的角色就是“农田物业”。例如,我们在开封市祥符区打造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并与祥符区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联合负责种植托管和设施托管,从技术和资源等方面共同保障农田的健康运营、高产稳产。

      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61亿亩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15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粮食产能达到1400亿斤。

      乘着政策的东风,我也规划起自己的小目标:力争两年内建成5万亩“一建双托管”示范基地,让更多“靠天田”变成“高产田”。(本报记者 刘晓阳 整理)

      >>记者手记

      希望田野 五彩斑斓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刘晓阳

      大地回春,万象更新。在“开局就是决战、起步就要冲刺”的干劲和拼劲中,省委农村工作会议召开。

      会议深入分析了我省“三农”工作面临形势,对做好今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三农”工作进行部署。在会上,记者深深感受到了河南扛稳粮食安全重任的使命感和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紧迫感。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把确保重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供给作为首要任务,把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真正落实到位。

      近年来,我省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大农机、大数据、云平台等成为种地好帮手,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节水农业、生态农业蓬勃发展,一批批稳产高产、品质优良的新品种得到示范推广。

      “三农”向好,全局主动。我省将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努力在农业农村现代化上走在全国前列,在建设农业强国上展现更大河南担当、贡献更多河南力量。

      希望田野,五彩斑斓。眼下,8500多万亩小麦积攒着生长的能量,广袤田野孕育新一季的丰收,乡村振兴的动人图景正在中原大地展开。

    021407273133_0rb02b20230214_1_副本.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