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丨今年“三农”工作怎么干 七大行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更新时间:2023-4-3 9:56:02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晓波)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4月1日,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召开,对今年“三农”重点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截至去年,我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生猪存栏量、食用菌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入驻“中原农谷”,第一产业增加值5817.78亿元,同比增长4.8%,为全省发展大局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任务,稳住“三农”基本盘意义重大。今年“三农”工作怎么干?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给出的关键词是:编制“一个规划”、开展“七大行动”、守牢“一条底线”。

  当前,省农业农村厅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抓紧研究编制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率先建设农业强市、农业强县。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我省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分类分区域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改造提升280万亩。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加快推进在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打造一批吨粮县、吨半粮县。加快补齐农机短板,力争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以上。

  建设农业强省,利器在科技。我省开展现代种业振兴行动,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或成为其组成部分,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完成“中原农谷”建设的“四梁八柱”;扎实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加快建设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水产和家禽种质资源库。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我省开展万亿级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积极发展高效种养业,着力打造好11个国家级、3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示范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做优粮食制品、做强肉类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振兴酒业、奶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全力打造小麦、花生、生猪等2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快打造宣传推介“美豫名品”“豫农优品”等公共品牌。

  畜牧业与农业相辅相成、相互成就,要加快推进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把畜牧业打造成为农业强省的先导产业。我省开展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行动,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做特水产产业。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质量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必须在设施农业上挖潜力。我省开展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提升蔬菜设施,确保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410万亩;提升食用菌设施,力争全年食用菌产量达到180万吨;提升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发展。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亦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省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创建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20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截至目前,我省培育农民合作社19.8万家、家庭农场26.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不少,已经进入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的新阶段,关键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我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培育,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培训高素质农民6万人以上。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我省守牢农村改革底线、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农业生产风险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营造良好氛围。

文章编辑:陈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新时代 新征程 新伟业·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丨今年“三农”工作怎么干 七大行动加快建设农业强省
2023-4-3 9:56:02    来源:河南日报

  本报讯(记者 刘晓波)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4月1日,全省农业农村局长会议召开,对今年“三农”重点工作作出系统部署。

  截至去年,我省粮食产量连续6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生猪存栏量、食用菌产量稳居全国首位,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和神农种业实验室入驻“中原农谷”,第一产业增加值5817.78亿元,同比增长4.8%,为全省发展大局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撑。

  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省委农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建设农业强省的目标任务,稳住“三农”基本盘意义重大。今年“三农”工作怎么干?省委农办主任,省农业农村厅党组书记、厅长孙巍峰给出的关键词是:编制“一个规划”、开展“七大行动”、守牢“一条底线”。

  当前,省农业农村厅正在按照省委、省政府安排,抓紧研究编制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规划,支持有条件的市、县率先建设农业强市、农业强县。

  扛稳粮食安全重任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头等大事。我省积极对接国家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分类分区域新建高标准农田255万亩、改造提升280万亩。探索“投融建运管”一体化推进模式,加快推进在建200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建设;积极开展高产示范创建,打造一批吨粮县、吨半粮县。加快补齐农机短板,力争全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8%以上。

  建设农业强省,利器在科技。我省开展现代种业振兴行动,全力推进“中原农谷”建设,积极推动神农种业实验室争创国家实验室基地或成为其组成部分,推进国家生物育种产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中原研究中心建设,争创国家小麦技术创新中心,构建完成“中原农谷”建设的“四梁八柱”;扎实实施种业振兴六大行动,加快建设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水产和家禽种质资源库。

  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我省开展万亿级绿色食品集群培育行动,积极发展高效种养业,着力打造好11个国家级、33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示范带动优势特色农产品发展;推进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做优粮食制品、做强肉类制品、做精油脂制品、做特果蔬制品,振兴酒业、奶业,建设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万亿级现代食品集群;全力打造小麦、花生、生猪等20条优势特色产业链;积极发展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名特优新农产品,加快打造宣传推介“美豫名品”“豫农优品”等公共品牌。

  畜牧业与农业相辅相成、相互成就,要加快推进我省由畜牧大省向畜牧强省转变,把畜牧业打造成为农业强省的先导产业。我省开展现代畜牧业转型发展行动,做强生猪产业,做大牛羊产业,做优家禽产业,做特水产产业。

  在耕地资源有限的情况下,高质量保障“菜篮子”产品供给,必须在设施农业上挖潜力。我省开展设施农业现代化提升行动,提升蔬菜设施,确保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410万亩;提升食用菌设施,力争全年食用菌产量达到180万吨;提升设施养殖和设施渔业发展。

  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亦是推进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我省开展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行动,创建第一批乡村建设示范县20个、示范乡镇100个、示范村1000个;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移风易俗和乡村治理,加快数字乡村建设。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破解未来“谁来种地”问题的关键。截至目前,我省培育农民合作社19.8万家、家庭农场26.2万家、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12.5万家。我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总量不少,已经进入由数量增长向量质并举转变的新阶段,关键要在提高质量上下功夫。我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培育,培育壮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推进农业领域“人人持证、技能河南”建设,新增技能人才10万人以上,培训高素质农民6万人以上。

  安全是发展的基础,我省守牢农村改革底线、农产品质量安全底线、农业生产风险底线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为加快建设农业强省营造良好氛围。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