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丨让红旗渠精神飞扬青春气息
更新时间:2023-5-2 9:20:39    来源:大河网

在红旗渠分水闸,牛琳琳为学生们志愿讲解。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本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大家注意,讲述的时候不用那么慌,试着把语速放慢一点,这样会更从容……”4月27日,在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内,牛琳琳正在给一批实习讲解员做志愿培训工作,每讲到重要的节点,她都会一边拓展讲解内容,一边提醒大家讲解的语气与手势。

  牛琳琳供职于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当天,她身穿红色马甲,扎着马尾辫,一身干净利索,说起话来笑容浅浅、胸有成竹。

  “渠三代”:

  与红旗渠的不解之缘

  谈及与红旗渠的缘分,牛琳琳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林州市原康镇小池口村,曾经当过村支书的爷爷当年就修过渠,自己从小便对红旗渠的故事耳濡目染。

  “记得儿时在村子里,常常能看到原始简陋的镢头、铁锤等工具,爷爷奶奶跟我讲,他们正是用这样的工具把渠建成,我们才有了水喝。”牛琳琳说,当年的修渠人开山凿洞献青春,太行山上绽芳华。作为林州青年一代,大家喝着红旗渠水、听着红旗渠故事长大,都与红旗渠有着不解之缘,红旗渠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血脉中。

  大学期间,牛琳琳选择了旅游专业;业余时间,她到红旗渠纪念馆做实习讲解员,积累经验。2009年,她考入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我平时的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做好宣传推介,另一方面就是政务讲解。”牛琳琳说,今年以来,到红旗渠学习参观的游客呈井喷式增长,最近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年轻的讲解员培训,并在红旗渠景区、红旗渠纪念馆及青年洞等几个场所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下苦功:

  从“怕提问”到“问不倒”

  如今在林州,讲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青年人勇当先锋。除了日常工作,牛琳琳还是河南青年讲师团的成员,为了把红旗渠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让红旗渠精神一直飞扬青春气息,她可没少下功夫。

  “红色精神要深挖,就要讲背后的故事,还要讲得动人,让大家愿意听、主动听,因此大量的知识储备积累必不可少。”牛琳琳说,接待来客时,她发现,大家不仅对红旗渠的故事感兴趣,林州这座城市也被津津乐道。

  《红旗渠志》《林县志》……在牛琳琳的办公桌上,几本书早已被翻阅多次,折痕累累,任意打开一本,里面密密麻麻满是批注。

  “红旗渠背后的故事有很多,游客遇到他们感兴趣的点,会经常性随机发问,但被提问时并没有现成的手稿可以拿着念,而且拿不准的地方可不敢胡编乱造。”牛琳琳说,自己讲解红旗渠已有十余年,从刚开始的“怕提问”到现在的“问不倒”,这需要在前期做好充足准备,要在平常下苦功。

  为了讲解到位,牛琳琳还会根据接待人群的不同,为其“量身定制”不同类型的讲解风格。“对党员干部,讲解方向自然是侧重党性修养;为企业讲解,会把红旗渠的科学管理讲给大家听;给小朋友们讲,就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牛琳琳说,让不同类型的人群都能充分理解红旗渠精神,需要“对症下药”,同一内容她通常会准备多种不同版本的解说词。

  组团队:

  “一人行”变成“齐上阵”

  “有的游客不远千里来到红旗渠,只为追忆那段艰苦岁月。我常常被大家的情怀打动,也会越发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牛琳琳感慨道,宣传好红旗渠,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众人接力的力量是无穷的。

  2020年,牛琳琳自发成立了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在工作之余,她跟队员们线下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单位,宣讲红旗渠精神,线上开直播、录制小视频讲述红旗渠背后的故事。

  他们丰富内容、创新形式,通过表演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来达到良好的宣讲效果。“队里还有林州当地小有名气的歌手,我们常常下基层宣讲,先给大家表演《推车歌》《红旗渠水绕太行》等曲目,提提大家的精气神儿,以便接下来的宣讲能更好地‘钻’入人心。”牛琳琳说。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目前,这支志愿服务队共有30余人,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修渠劳模、教师、文艺工作者、大学生等。“一个人讲好红旗渠远不如一群人都能讲好红旗渠。”牛琳琳深情地说,她将和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持之以恒,把讲好红旗渠当成一辈子的事业,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问渠那得清如许丨让红旗渠精神飞扬青春气息
2023-5-2 9:20:39    来源:大河网

在红旗渠分水闸,牛琳琳为学生们志愿讲解。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摄

  □本报记者 谢建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阿娜

  “大家注意,讲述的时候不用那么慌,试着把语速放慢一点,这样会更从容……”4月27日,在林州市红旗渠纪念馆内,牛琳琳正在给一批实习讲解员做志愿培训工作,每讲到重要的节点,她都会一边拓展讲解内容,一边提醒大家讲解的语气与手势。

  牛琳琳供职于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当天,她身穿红色马甲,扎着马尾辫,一身干净利索,说起话来笑容浅浅、胸有成竹。

  “渠三代”:

  与红旗渠的不解之缘

  谈及与红旗渠的缘分,牛琳琳告诉记者,她的老家在林州市原康镇小池口村,曾经当过村支书的爷爷当年就修过渠,自己从小便对红旗渠的故事耳濡目染。

  “记得儿时在村子里,常常能看到原始简陋的镢头、铁锤等工具,爷爷奶奶跟我讲,他们正是用这样的工具把渠建成,我们才有了水喝。”牛琳琳说,当年的修渠人开山凿洞献青春,太行山上绽芳华。作为林州青年一代,大家喝着红旗渠水、听着红旗渠故事长大,都与红旗渠有着不解之缘,红旗渠精神早已深深融入血脉中。

  大学期间,牛琳琳选择了旅游专业;业余时间,她到红旗渠纪念馆做实习讲解员,积累经验。2009年,她考入红旗渠·林虑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

  “我平时的工作主要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做好宣传推介,另一方面就是政务讲解。”牛琳琳说,今年以来,到红旗渠学习参观的游客呈井喷式增长,最近她的主要任务就是给年轻的讲解员培训,并在红旗渠景区、红旗渠纪念馆及青年洞等几个场所做好志愿服务工作。

  下苦功:

  从“怕提问”到“问不倒”

  如今在林州,讲红旗渠故事、宣传红旗渠精神,青年人勇当先锋。除了日常工作,牛琳琳还是河南青年讲师团的成员,为了把红旗渠的故事讲得通俗易懂,让红旗渠精神一直飞扬青春气息,她可没少下功夫。

  “红色精神要深挖,就要讲背后的故事,还要讲得动人,让大家愿意听、主动听,因此大量的知识储备积累必不可少。”牛琳琳说,接待来客时,她发现,大家不仅对红旗渠的故事感兴趣,林州这座城市也被津津乐道。

  《红旗渠志》《林县志》……在牛琳琳的办公桌上,几本书早已被翻阅多次,折痕累累,任意打开一本,里面密密麻麻满是批注。

  “红旗渠背后的故事有很多,游客遇到他们感兴趣的点,会经常性随机发问,但被提问时并没有现成的手稿可以拿着念,而且拿不准的地方可不敢胡编乱造。”牛琳琳说,自己讲解红旗渠已有十余年,从刚开始的“怕提问”到现在的“问不倒”,这需要在前期做好充足准备,要在平常下苦功。

  为了讲解到位,牛琳琳还会根据接待人群的不同,为其“量身定制”不同类型的讲解风格。“对党员干部,讲解方向自然是侧重党性修养;为企业讲解,会把红旗渠的科学管理讲给大家听;给小朋友们讲,就要注重故事性和趣味性。”牛琳琳说,让不同类型的人群都能充分理解红旗渠精神,需要“对症下药”,同一内容她通常会准备多种不同版本的解说词。

  组团队:

  “一人行”变成“齐上阵”

  “有的游客不远千里来到红旗渠,只为追忆那段艰苦岁月。我常常被大家的情怀打动,也会越发热爱生我养我的这片土地。”牛琳琳感慨道,宣传好红旗渠,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众人接力的力量是无穷的。

  2020年,牛琳琳自发成立了红旗渠故事会志愿服务队,在工作之余,她跟队员们线下进学校、进企业、进乡村、进机关单位,宣讲红旗渠精神,线上开直播、录制小视频讲述红旗渠背后的故事。

  他们丰富内容、创新形式,通过表演大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来达到良好的宣讲效果。“队里还有林州当地小有名气的歌手,我们常常下基层宣讲,先给大家表演《推车歌》《红旗渠水绕太行》等曲目,提提大家的精气神儿,以便接下来的宣讲能更好地‘钻’入人心。”牛琳琳说。

  一人行速,众人行远。目前,这支志愿服务队共有30余人,队员们来自各行各业,包括修渠劳模、教师、文艺工作者、大学生等。“一个人讲好红旗渠远不如一群人都能讲好红旗渠。”牛琳琳深情地说,她将和这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持之以恒,把讲好红旗渠当成一辈子的事业,让红旗渠精神代代相传。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