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专题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焦作关注 房产 娱乐 体育 市场
 焦作日报 手机报 经典微视频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经典山阳 小记者 焦作论坛
 网上投稿 记 协 订报服务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文明绵延 在兹尤盛——“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报道之一
更新时间:2023-6-16 11:09:09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丨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在形成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主根主脉发挥着关键作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在中原腹地的河南都有着深刻而集中的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优势独特,责无旁贷。本报今起推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报道,带您一起摸清“家底”、鉴往知来,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找准属于河南的前进坐标,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剑 方舟 张体义

  “同是大河文明,同样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其他古老文明中断或消失了,中华文明却数千年绵延至今?”6月,郑州博物馆举办的《大河文明展》期间,很多观众发出了这样的灵魂之问。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中心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核心地位。无论是口头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抑或是考古发掘确立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都佐证了中华文明在中原这片沃土上绵延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壮阔历史。

  一

  展出至6月17日的《大河文明展》,汇聚境内外18家文博单位收藏的203件(套)文物,向观众讲述世界主要大河流域孕育出的璀璨辉煌的文明。这是国内首次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存带到中原大地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进行一次人类文明史对话。通过不同文明史的对话,引发人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思。

  世界上产生的原生型文明众多。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3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巨库《二十四史》,中国浩瀚的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戴庞海说,中华文明是四大古代文明唯一没有断裂的,地理环境、农业文明、政治哲学、儒道思想、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中华文明这种超级稳定的文明。

截屏2023-06-16 上午7.12.56.png

  贾湖遗址刻符龟甲。

  6月10日,“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在成都开幕,这个大展是从一件8000余年前的贾湖刻符龟甲开始的。从舞阳贾湖遗址甲骨契刻符号,到郑州二里岗、小双桥遗址的商代早期刻辞和朱书文字实物,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出现在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中。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中原地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诞生地,也证明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是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在汉字发展演变中,东汉漯河人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编撰科学的字典。南北朝时期的河南人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是迄今完整保存的产生最早、使用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启蒙读物。北宋时期毕昇在开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使中国的印刷术进入了新时代。发明“五笔字型(王码)”的河南人王永民被誉为“中国电脑时代的毕昇”。

  在中国书法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均是在河南或由河南人完成的,甲骨文的创造,金文的始铸,秦代小篆的规范,东汉隶书的成熟,魏碑体的形成,北宋文人“尚意”书风从开封影响到全国。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运富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的源头。汉字起源于中原,河南是汉字的故乡。汉字的恒久生命力、智慧创造力、文化传承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艺术鉴赏力和跨文化影响力汇聚为照亮中华文明的巨大火炬。不仅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也是开启现代文明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40.png

  殷墟牛尊。

  二

  仰韶村遗址,烈日炎炎,考古发掘还在进行当中。深达十几米的探方剖面上,考古工作者用白线标出了不同时期的地层。

  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中,史前文明在这里的连续性表现得最为强烈。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说,河南的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空节点。

  距今8000年前后,以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被学者称为文化上最初的中国。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07.png

  仰韶文化彩陶。

  距今5800年前后,以灵宝西坡北阳平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庙底沟文化,正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被很多专家称之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雏形”。

  距今5300年前后,以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认定为初步意义上的文明形态,出现了具有古国形态意义上的都邑气象。

  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陆续进入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集中分布的中原都邑性遗址。

  距今3800年前后,偃师二里头遗址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作为王权国家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连续不断层层叠叠的地层,见证了文明在中原区域连续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虽然在文化形态上各有其自身特色,但其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承继关系是清晰而明显的。

  “对郑州商城、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等长期的发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商王朝的发展脉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两周时期分布在河南境内50多个方国所建的近180座城址已通过考古工作找到,东周王城、郑韩故城、虢国墓地、应国墓地等重要城址和墓地的发现以及盟书、楚简、铭文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推进了方国史、礼乐制度、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面貌。

  秦汉至明清考古研究领域更为拓宽,在都城制度、帝王陵寝制度、陶瓷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都城遗址60多年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古代都城形制布局、都城制度、城市规划等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6月14日,记者到灵宝铸鼎原采访,这里的一块唐代石碑记载着黄帝铸鼎的故事。

  鼎,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普通炊煮器物发展为重要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其延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尚无其他器物可以与之比肩,被称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

截屏2023-06-16 上午7.15.38.png

  郑州商城遗址。

  河南博物院展出的裴李岗时期乳钉纹红陶鼎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网格纹青铜鼎是我国有明确出土地点最早的青铜鼎。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方鼎是商代前期的王室重器。出于安阳的后母戊鼎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象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韩故城发掘出土的九鼎八簋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力强大的标志。

  黄帝铸鼎、大禹铸九鼎、楚王“问鼎中原”等与鼎有关的故事发生在中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鼎力相助、革故鼎新的成语流传全国。

  鼎文化从中原发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至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正在叶县余庄遗址冒着酷暑发掘的贾一凡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原文化的连续性发展从未中断,建立了全国最完善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河南各个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就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特征的直接体现。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实证了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也承载着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三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6月13日,开封州桥遗址的发掘仍在继续。深埋于历史风尘中的州桥与千年未动过的开封中轴线,终于抖落一身黄沙,露出本来面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州桥出里城朱雀门,再经龙津桥而直达外城的南薰门,绵延5公里,宽约300米。这是一条举世无双、埋藏最深的中轴线,历经五代、宋、金、元、明,千百年来,开封城中轴线的位置从未偏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今年以来,隋唐洛阳城的天街因为种草火了,天街就是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北起邙山,穿过宫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桥、外郭城的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这就是隋炀帝心中的中轴线,从此都城的中轴线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呼应和互动。站在阊阖门遗址前的铜驼大街上,北面邙山连绵起伏,南面万安山若隐若现,这里正是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设就有了“轴线”的概念。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布局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宫城有明确的规划,宫城内一号夯土基址群,二号夯土基址群分布有各自的轴线,推测整个都邑有中轴区域。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王朝的不断发展演变,最终成为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源头。

截屏2023-06-16 上午7.16.32.png

  洛阳曹魏大墓。

  高考过后,河南博物院空前爆棚。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给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与“中”有关的故事。几个展厅连缀成一个时空隧道,带领观众从远古走到现在,从现在迈向未来。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天,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庆柱主持“商都讲坛”第一讲,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中”和“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以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文明密码相关,这一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特聘教授、黄河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巍说,研究过去的中国、理解过去的中国,是为了理解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才能从根本上明晰中华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唯一道路。

文章编辑:陈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文明绵延 在兹尤盛——“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报道之一
2023-6-16 11:09:09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丨嵩岳苍苍,河水泱泱,中原文化悠且长。在形成中华文明的过程中,中原地区作为华夏文明的主根主脉发挥着关键作用。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在中原腹地的河南都有着深刻而集中的体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河南优势独特,责无旁贷。本报今起推出“中华文明突出特性看河南”系列报道,带您一起摸清“家底”、鉴往知来,在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征程中,找准属于河南的前进坐标,自觉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魏剑 方舟 张体义

  “同是大河文明,同样创造过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为什么其他古老文明中断或消失了,中华文明却数千年绵延至今?”6月,郑州博物馆举办的《大河文明展》期间,很多观众发出了这样的灵魂之问。

  见出以知入,观往以知来。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多重要元素,共同塑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必然走自己的路。

  河南地处中原腹地,是华夏文明诞生和发展的中心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在中华文明史上占据核心地位。无论是口头相传的史前文明,还是有文字记载以来的文明肇造,抑或是考古发掘确立的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都佐证了中华文明在中原这片沃土上绵延五千多年、生生不息的壮阔历史。

  一

  展出至6月17日的《大河文明展》,汇聚境内外18家文博单位收藏的203件(套)文物,向观众讲述世界主要大河流域孕育出的璀璨辉煌的文明。这是国内首次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文明遗存带到中原大地与黄河、长江流域的中华文明进行一次人类文明史对话。通过不同文明史的对话,引发人们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深思。

  世界上产生的原生型文明众多。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在近6000年的人类历史上,出现过23个文明形态,但是在全世界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从未中断过的文化。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

  文脉贯通、斯文在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巨库《二十四史》,中国浩瀚的典籍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戴庞海说,中华文明是四大古代文明唯一没有断裂的,地理环境、农业文明、政治哲学、儒道思想、民族性格等诸多因素造就了中华文明这种超级稳定的文明。

截屏2023-06-16 上午7.12.56.png

  贾湖遗址刻符龟甲。

  6月10日,“汉字中国——方正之间的中华文明”大展在成都开幕,这个大展是从一件8000余年前的贾湖刻符龟甲开始的。从舞阳贾湖遗址甲骨契刻符号,到郑州二里岗、小双桥遗址的商代早期刻辞和朱书文字实物,历经几千年的发展演变,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统出现在商代晚期的殷墟甲骨文中。甲骨文的发现,说明中原地区是中国成熟文字的诞生地,也证明中华文明的记录从甲骨文开始至现代汉字一脉相承,是见证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重要标识。在汉字发展演变中,东汉漯河人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世界上第一部编撰科学的字典。南北朝时期的河南人周兴嗣编著的《千字文》是迄今完整保存的产生最早、使用最久、影响范围最广的启蒙读物。北宋时期毕昇在开封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使中国的印刷术进入了新时代。发明“五笔字型(王码)”的河南人王永民被誉为“中国电脑时代的毕昇”。

  在中国书法史上,几个重要转折点均是在河南或由河南人完成的,甲骨文的创造,金文的始铸,秦代小篆的规范,东汉隶书的成熟,魏碑体的形成,北宋文人“尚意”书风从开封影响到全国。

  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李运富说,汉字是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载体,也是中华文脉的源头。汉字起源于中原,河南是汉字的故乡。汉字的恒久生命力、智慧创造力、文化传承力、超常表现力、民族凝聚力、艺术鉴赏力和跨文化影响力汇聚为照亮中华文明的巨大火炬。不仅担负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历史使命,也是开启现代文明和走向国际化大门的钥匙。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40.png

  殷墟牛尊。

  二

  仰韶村遗址,烈日炎炎,考古发掘还在进行当中。深达十几米的探方剖面上,考古工作者用白线标出了不同时期的地层。

  中原地区考古发现中,史前文明在这里的连续性表现得最为强烈。

  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会长孙英民说,河南的考古成果实证了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的各个重要时空节点。

  距今8000年前后,以贾湖遗址为代表的裴李岗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被学者称为文化上最初的中国。

截屏2023-06-16 上午7.14.07.png

  仰韶文化彩陶。

  距今5800年前后,以灵宝西坡北阳平遗址群为代表的仰韶中期文化——庙底沟文化,正是中华文明起源阶段的核心文化,被很多专家称之为“文化上早期中国的雏形”。

  距今5300年前后,以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为代表的仰韶晚期文化,已基本可以认定为初步意义上的文明形态,出现了具有古国形态意义上的都邑气象。

  距今4000年前后,中原各地陆续进入龙山时代晚期,出现了登封王城岗、禹州瓦店、新密新砦等集中分布的中原都邑性遗址。

  距今3800年前后,偃师二里头遗址已基本可以确定为夏王朝晚期的都城遗址。从这一时期开始,中原地区形成了更为成熟的文明形态,作为王权国家成为中华文明总进程的核心与引领者。

  连续不断层层叠叠的地层,见证了文明在中原区域连续发展逐渐成熟的过程,裴李岗文化、仰韶文化、河南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虽然在文化形态上各有其自身特色,但其文化形态和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承继关系是清晰而明显的。

  “对郑州商城、洹北商城和安阳殷墟等长期的发掘和研究,基本厘清了商王朝的发展脉络。”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刘海旺说,两周时期分布在河南境内50多个方国所建的近180座城址已通过考古工作找到,东周王城、郑韩故城、虢国墓地、应国墓地等重要城址和墓地的发现以及盟书、楚简、铭文青铜器等大量珍贵文物的出土,推进了方国史、礼乐制度、政治制度等多方面的研究,揭示了青铜时代晚期的社会面貌。

  秦汉至明清考古研究领域更为拓宽,在都城制度、帝王陵寝制度、陶瓷考古等多方面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汉魏洛阳故城、隋唐洛阳城、北宋东京城等都城遗址60多年持续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为古代都城形制布局、都城制度、城市规划等演变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6月14日,记者到灵宝铸鼎原采访,这里的一块唐代石碑记载着黄帝铸鼎的故事。

  鼎,在中国文化中,是一种特殊的存在。

  从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普通炊煮器物发展为重要礼器,进而成为国家政权的象征物,其延续时间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在中国历史上尚无其他器物可以与之比肩,被称为“中国文明的一种象征”。

截屏2023-06-16 上午7.15.38.png

  郑州商城遗址。

  河南博物院展出的裴李岗时期乳钉纹红陶鼎是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鼎。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网格纹青铜鼎是我国有明确出土地点最早的青铜鼎。郑州商城遗址出土的杜岭方鼎是商代前期的王室重器。出于安阳的后母戊鼎是国家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象征。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郑韩故城发掘出土的九鼎八簋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国力强大的标志。

  黄帝铸鼎、大禹铸九鼎、楚王“问鼎中原”等与鼎有关的故事发生在中原,一言九鼎、鼎鼎大名、鼎力相助、革故鼎新的成语流传全国。

  鼎文化从中原发端,伴随着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至今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文化符号。

  正在叶县余庄遗址冒着酷暑发掘的贾一凡博士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中华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原文化的连续性发展从未中断,建立了全国最完善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河南各个时期的重要考古发现,就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特征的直接体现。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不仅实证了延续不断的中华文明,也承载着中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三

  何以文明?何以中国?

  6月13日,开封州桥遗址的发掘仍在继续。深埋于历史风尘中的州桥与千年未动过的开封中轴线,终于抖落一身黄沙,露出本来面貌。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御街北起皇宫宣德门,经州桥出里城朱雀门,再经龙津桥而直达外城的南薰门,绵延5公里,宽约300米。这是一条举世无双、埋藏最深的中轴线,历经五代、宋、金、元、明,千百年来,开封城中轴线的位置从未偏移。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今年以来,隋唐洛阳城的天街因为种草火了,天街就是隋唐洛阳城的中轴线,北起邙山,穿过宫城、皇城、洛水上的天津桥、外郭城的定鼎门,往南一直延伸到龙门伊阙,这就是隋炀帝心中的中轴线,从此都城的中轴线包含了天地之间的呼应和互动。站在阊阖门遗址前的铜驼大街上,北面邙山连绵起伏,南面万安山若隐若现,这里正是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

  考古资料显示,早在先秦时期,都城建设就有了“轴线”的概念。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布局是进入王朝国家的最重要标志之一,宫城有明确的规划,宫城内一号夯土基址群,二号夯土基址群分布有各自的轴线,推测整个都邑有中轴区域。汉魏洛阳城的中轴线历经东汉、曹魏、西晋、北魏4个王朝的不断发展演变,最终成为隋大兴城、唐长安城、北宋东京城、明清北京城中轴线的重要源头。

截屏2023-06-16 上午7.16.32.png

  洛阳曹魏大墓。

  高考过后,河南博物院空前爆棚。基本陈列“泱泱华夏择中建都”给我们讲述一个又一个与“中”有关的故事。几个展厅连缀成一个时空隧道,带领观众从远古走到现在,从现在迈向未来。

  6月10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这天,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刘庆柱主持“商都讲坛”第一讲,他认为,在中国历史上,“中”和“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以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的文明密码相关,这一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河南大学特聘教授、黄河文化研究院院长王巍说,研究过去的中国、理解过去的中国,是为了理解现在的中国和未来的中国。理解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才能从根本上明晰中华民族走自己道路的必然性,明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的唯一道路。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