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华夏第一塔”嵩岳寺塔:居天地之中 独守千年孤独
    更新时间:2023-8-8 19:54:16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均发端于河南,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为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媒体、专家和学者走进考古遗迹、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机构,一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大河网讯 为何郑州的地标建筑“大玉米”会以它为原型?外檐为十二边形内室八边形的楼阁式古塔是怎样神奇的存在?为何它在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开列的“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中被标注四个圈(最高级别)?为何北魏所建的古塔却依稀看到印度、波斯、西域文化符号的影子?8月7日,采访团一行走进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中的“华夏第一塔”——嵩岳寺塔。

      居天地之中 嵩岳寺塔独守千年孤独

      和登封市文旅局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建平一样,当地人喜欢称嵩岳寺塔为大塔,称嵩岳寺为大塔寺。

      这座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的十二边形密檐式筒体结构砖塔位于登封市区北5公里,背靠太室诸峰,西傍西灵台山,东依东灵台山,南面山坡漫缓开阔,数十里之外即遥遥可望。此地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溪水潺潺,环境清幽。

      一千五百余年前,北魏宣武帝建造离宫,也就是后来的嵩岳寺。

      北魏孝明帝年间,离宫“慈悲”给了佛门,改名“闲居寺”。

      离宫变佛寺后,还建了殿堂千余间,寺内有僧徒700人,是嵩山南侧大寺。

      嵩岳寺塔建筑年代与闲居寺同时,据唐朝李邕所撰《嵩岳寺碑记》载:“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傍闲居寺……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拔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到了隋朝,闲居寺改名嵩岳寺。隋文帝曾在嵩岳寺南建了一座佛舍利塔。

      唐代,唐中宗在凤凰台上为禅宗北派大通神秀禅师建了一通十三层浮屠。

      唐之后,嵩岳寺香火即废。古寺颓为瓦砾,唯余寂寞此塔。

      如今,除了北魏砖塔外,还有建筑大雄宝殿、伽蓝殿和六祖殿。

      而嵩岳寺塔是该寺留存至今最具建筑艺术和景观价值的代表性建筑。另外,嵩岳寺内还有古槐、银杏等古树名木。

      中西合璧 你从嵩岳寺塔上看到印度佛塔的影子了吗?

      在一次嵩山论坛会务期间,记者记得一位外国史学家在参观嵩岳寺塔时感慨,“只看塔的上半部分,我会有种身处印度或者尼泊尔的错觉”,其实产生错觉的又何止一人。

      朱建平认为,嵩岳寺塔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均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含义,是佛教文化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

      “这座塔融汇印度、波斯、西域的文化符号,又结合汉人的建筑艺术门类,是中外多种建筑文化艺术交相辉映、融汇一体的精美制作。”朱建平忍不住赞叹道。

      嵩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有着典型的阿育王时期古代佛塔的构造特点,在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

      塔身上段抛物线形轮廓清晰可见,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壸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国建筑艺术和西域建筑交流的产物。塔的整体刚劲挺秀,细部制作精致质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出高超的造塔技术,成为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

      被称为“华夏第一塔” 嵩岳寺塔占据了多少唯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古塔建筑有2000多座,从建筑材料上来讲,有石塔、砖塔、木塔、琉璃塔、金属塔等,为何唯有嵩岳寺塔赫赫有名?

      朱建平认为,主要是由于它有五个特点:

      首先,嵩岳寺塔是已经确认的国内最早的佛塔建筑、最早的砖塔孤例。

      其次,嵩岳寺塔构造独特,由黄泥与青砖修葺而成,一层层叠加延续至外檐,外部等边平面十二角形及正八角形的塔室完美结合,密檐式的建造更为独特。

      此外,它是中国密檐式建筑塔的鼻祖。

      还有,它是中外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最后,它是人类土木工程史上的第一座高层中空式建筑,这在当时是世界首例。后世直到19世纪西方建筑才有所体现这种形式,现在中国大部分高层建筑,基本都采取中空筒式,这种形式是高层建筑首选构造之一。

      在很多建筑学家眼中,嵩岳寺塔是“神一般的存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省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之内部,无塔心柱,足证唐砖塔平面,早已肇源北魏矣……自第二层以上,内室平面为八角形,足证八角形之建筑物,不始于唐。此于建筑史上,极为重要。”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向中央政府开列了一份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根据重要程度从一到四画圈,全国共有18个古建筑入选“四个圈”,河南的是嵩岳寺塔和龙门石窟。

      朱建平告诉记者,在首批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排名里,嵩岳寺塔总排名第14位,是塔类建筑里排名最靠前的。

      这座形式绝胜、趣貌伟观的古塔,对北魏以来我国和东亚邻国的塔类建筑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刘敦桢先生所说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日本奈良元兴寺极乐坊五重小塔、韩国安东市法兴寺址七重密檐砖塔以及现代地标建筑上海金茂大厦等,都能找到此塔的影子。

      从“锁塔烧蟒”的传说看嵩岳寺塔“一块塔砖为何测出两个年代”?

      “嵩岳寺塔整体建筑很多设计都有代表意义”,听了朱建平的介绍,不禁令人对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

      朱建平介绍道,十五层之多的密檐代表圆满,十二边形代表十二因缘,塔内十层代表菩萨的十个修行次第,佛塔底层四个圆拱形门旁边的八个佛龛供奉着过去七佛和未来佛,里面用小石狮像当做护法,可惜时易世变,佛像早已不知所终,现在只留下了佛龛及石狮。

      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凡世人走进塔中总难抑止登高远眺的想法,可嵩岳寺塔因没有塔棚木梯,欲登却上不了塔顶,原因几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锁塔烧蟒”的传说——传说老和尚为除掉黑蟒,避免后患,锁上塔门,使用柴火把塔烧了,使大黑蟒死于烈火之中,从此以后,塔里便没有塔棚了。

      虽为传说,但据朱建平介绍,隋末唐初时由于兵乱,嵩岳寺塔确实发生过大火,以至于出现了一块塔砖被测出两种年代,即嵩岳寺塔是建于北魏还是唐代的学术争论。

      据《嵩岳寺塔》主编张高岭介绍:“裸露在外的塔砖受到了二次加热,所以在热释光年代测定中被断定为唐代。但是靠墙部分的砖没有受到影响被测定为北魏,所以我们将科学检测结果和史料相结合,并与北魏砖墓和佛塔地宫比对分析,断定其是北魏始建原构的。”

      雄伟壮观、高耸入云,秀美大方、独特精致,1500年前,嵩岳寺塔从北魏而来,踏着风尘、战争、祈愿而来,看尽朝代更迭时移世易,却缄默如初,只为世人讲述那些久远的故事。(莫韶华 王莹)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行走河南·读懂中国丨“华夏第一塔”嵩岳寺塔:居天地之中 独守千年孤独
    2023-8-8 19:54:16    来源:大河网



    阅读提示: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文明的起源、文字的发明、城市的形成和国家的建立,均发端于河南,它们构成了中国历史的血脉筋骨,留下了丰富的文物资源。为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河南省委宣传部组织“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考古发现集中采访活动,媒体、专家和学者走进考古遗迹、博物馆和文物研究机构,一起行走河南,读懂中国。

      大河网讯 为何郑州的地标建筑“大玉米”会以它为原型?外檐为十二边形内室八边形的楼阁式古塔是怎样神奇的存在?为何它在著名建筑史学家梁思成开列的“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中被标注四个圈(最高级别)?为何北魏所建的古塔却依稀看到印度、波斯、西域文化符号的影子?8月7日,采访团一行走进河南登封天地之中建筑群中的“华夏第一塔”——嵩岳寺塔。

      居天地之中 嵩岳寺塔独守千年孤独

      和登封市文旅局旅游服务中心副主任朱建平一样,当地人喜欢称嵩岳寺塔为大塔,称嵩岳寺为大塔寺。

      这座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而建的十二边形密檐式筒体结构砖塔位于登封市区北5公里,背靠太室诸峰,西傍西灵台山,东依东灵台山,南面山坡漫缓开阔,数十里之外即遥遥可望。此地山清水秀,林木葱郁,溪水潺潺,环境清幽。

      一千五百余年前,北魏宣武帝建造离宫,也就是后来的嵩岳寺。

      北魏孝明帝年间,离宫“慈悲”给了佛门,改名“闲居寺”。

      离宫变佛寺后,还建了殿堂千余间,寺内有僧徒700人,是嵩山南侧大寺。

      嵩岳寺塔建筑年代与闲居寺同时,据唐朝李邕所撰《嵩岳寺碑记》载:“嵩岳寺者,后魏孝明帝之离宫也。正光元年,傍闲居寺……十五层塔者,后魏之所立也。拔地四铺而耸,凌空八相而圆。”

      到了隋朝,闲居寺改名嵩岳寺。隋文帝曾在嵩岳寺南建了一座佛舍利塔。

      唐代,唐中宗在凤凰台上为禅宗北派大通神秀禅师建了一通十三层浮屠。

      唐之后,嵩岳寺香火即废。古寺颓为瓦砾,唯余寂寞此塔。

      如今,除了北魏砖塔外,还有建筑大雄宝殿、伽蓝殿和六祖殿。

      而嵩岳寺塔是该寺留存至今最具建筑艺术和景观价值的代表性建筑。另外,嵩岳寺内还有古槐、银杏等古树名木。

      中西合璧 你从嵩岳寺塔上看到印度佛塔的影子了吗?

      在一次嵩山论坛会务期间,记者记得一位外国史学家在参观嵩岳寺塔时感慨,“只看塔的上半部分,我会有种身处印度或者尼泊尔的错觉”,其实产生错觉的又何止一人。

      朱建平认为,嵩岳寺塔从整体造型到细部雕饰均有明确的宗教文化含义,是佛教文化传播与演变在建筑上的重要体现。

      “这座塔融汇印度、波斯、西域的文化符号,又结合汉人的建筑艺术门类,是中外多种建筑文化艺术交相辉映、融汇一体的精美制作。”朱建平忍不住赞叹道。

      嵩岳寺塔作为佛教鼎盛时期的北魏遗物,有着典型的阿育王时期古代佛塔的构造特点,在类型上有极大的开创性。

      塔身上段抛物线形轮廓清晰可见,下段塔门采用的火焰券形门洞和壸门狮子的装饰等,是中国建筑艺术和西域建筑交流的产物。塔的整体刚劲挺秀,细部制作精致质朴,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平,同时也表现出高超的造塔技术,成为高层筒体结构的先驱。

      被称为“华夏第一塔” 嵩岳寺塔占据了多少唯一?

      据不完全统计,中国现存的古塔建筑有2000多座,从建筑材料上来讲,有石塔、砖塔、木塔、琉璃塔、金属塔等,为何唯有嵩岳寺塔赫赫有名?

      朱建平认为,主要是由于它有五个特点:

      首先,嵩岳寺塔是已经确认的国内最早的佛塔建筑、最早的砖塔孤例。

      其次,嵩岳寺塔构造独特,由黄泥与青砖修葺而成,一层层叠加延续至外檐,外部等边平面十二角形及正八角形的塔室完美结合,密檐式的建造更为独特。

      此外,它是中国密檐式建筑塔的鼻祖。

      还有,它是中外建筑文化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最后,它是人类土木工程史上的第一座高层中空式建筑,这在当时是世界首例。后世直到19世纪西方建筑才有所体现这种形式,现在中国大部分高层建筑,基本都采取中空筒式,这种形式是高层建筑首选构造之一。

      在很多建筑学家眼中,嵩岳寺塔是“神一般的存在”。20世纪30年代,著名建筑学家刘敦桢在《河南省古建筑调查笔记》中说:“后来的唐代方塔,如小雁塔、香积寺塔等,均脱胎于此……塔之内部,无塔心柱,足证唐砖塔平面,早已肇源北魏矣……自第二层以上,内室平面为八角形,足证八角形之建筑物,不始于唐。此于建筑史上,极为重要。”

      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曾向中央政府开列了一份必须重点保护的文物清单,根据重要程度从一到四画圈,全国共有18个古建筑入选“四个圈”,河南的是嵩岳寺塔和龙门石窟。

      朱建平告诉记者,在首批国家重点文保单位排名里,嵩岳寺塔总排名第14位,是塔类建筑里排名最靠前的。

      这座形式绝胜、趣貌伟观的古塔,对北魏以来我国和东亚邻国的塔类建筑具有深远的影响,除了刘敦桢先生所说西安唐代小雁塔、陕西香积寺塔,日本奈良元兴寺极乐坊五重小塔、韩国安东市法兴寺址七重密檐砖塔以及现代地标建筑上海金茂大厦等,都能找到此塔的影子。

      从“锁塔烧蟒”的传说看嵩岳寺塔“一块塔砖为何测出两个年代”?

      “嵩岳寺塔整体建筑很多设计都有代表意义”,听了朱建平的介绍,不禁令人对古人的智慧赞叹不已。

      朱建平介绍道,十五层之多的密檐代表圆满,十二边形代表十二因缘,塔内十层代表菩萨的十个修行次第,佛塔底层四个圆拱形门旁边的八个佛龛供奉着过去七佛和未来佛,里面用小石狮像当做护法,可惜时易世变,佛像早已不知所终,现在只留下了佛龛及石狮。

      高大挺拔,雄伟壮观,凡世人走进塔中总难抑止登高远眺的想法,可嵩岳寺塔因没有塔棚木梯,欲登却上不了塔顶,原因几何?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锁塔烧蟒”的传说——传说老和尚为除掉黑蟒,避免后患,锁上塔门,使用柴火把塔烧了,使大黑蟒死于烈火之中,从此以后,塔里便没有塔棚了。

      虽为传说,但据朱建平介绍,隋末唐初时由于兵乱,嵩岳寺塔确实发生过大火,以至于出现了一块塔砖被测出两种年代,即嵩岳寺塔是建于北魏还是唐代的学术争论。

      据《嵩岳寺塔》主编张高岭介绍:“裸露在外的塔砖受到了二次加热,所以在热释光年代测定中被断定为唐代。但是靠墙部分的砖没有受到影响被测定为北魏,所以我们将科学检测结果和史料相结合,并与北魏砖墓和佛塔地宫比对分析,断定其是北魏始建原构的。”

      雄伟壮观、高耸入云,秀美大方、独特精致,1500年前,嵩岳寺塔从北魏而来,踏着风尘、战争、祈愿而来,看尽朝代更迭时移世易,却缄默如初,只为世人讲述那些久远的故事。(莫韶华 王莹)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