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走进田间,用青春绘就振兴画卷——“青春实践报告”系列报道之一
    更新时间:2023-8-13 12:23:46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进入暑期,由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牵头的大学生“三下乡”“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启动,以“豫青大课堂”品牌为载体,以理论宣讲、寻访实践、志愿服务等为抓手,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让广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即日起,本报推出“青春实践报告”系列报道,听大学生讲述在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所思、所感、所悟。

      ●实践团队:河南大学科技助农博士服务团

      ●实践地点: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

      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助农工作,今年暑假,我们开启了一场社会实践之旅,对河南省沿黄流域不同种植区小麦种植现状进行调研。

      体验与农民交朋友的乐趣

      “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殷殷嘱托,这也为我们此次调研指明了方向。

      7月中旬,我们先后来到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走进村民家、农资店、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进行调研。团队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心中不免忐忑,“他们不搭理我们怎么办?”“我们问的问题会不会太专业,对方听不懂?”但顾虑很快打消。向对方说明了来意后,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我们像朋友一样交谈。村民中也有许多“土专家”,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田间实践课。

      大家也感到,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学会与农民交朋友、打交道是多么重要!

      行进中培养学农兴农情怀

      “为啥俺去年留的种产量不如之前呢?”7月14日,在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的田间,一群农民向团队成员提出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般情况下,小麦自留种不会造成减产,如果产量降低,可能是种子上携带着病菌,或者是小麦灌浆期遭遇干旱天气,造成籽粒不饱满,这些情况留种都会导致出现弱苗病苗,从而染病发病,影响小麦产量。”我们的团队成员结合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耐心解答。村民们遇到的棘手问题往往也会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研究课题。

      调研期间,大家顶烈日、冒酷暑,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大家懂得了唯有将自身所学服务于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誓做扎根乡土的新时代好青年

      调研期间,除了发放问卷、开展助农讲座,我们还将穗发芽率低的小麦品种带回实验室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挖掘出优质小麦品种,为小麦种质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助力。

      实地调研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从“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到“动人山色今还是,不见当年拾穗郎”,这一巨变的背后,是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多少个日夜的潜心钻研,他们的坚持与热爱,为我们新时代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我们愿扎根乡土,以求知为舟,以实践为桨,把理论盘活,令麦种生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正坚定前行!

      带队教师点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高安礼

      暑假期间,我带领同学们深入乡村,实地了解各地小麦种植现状,取得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麦品种资源。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出发前我曾担心大家到了农村会感到“水土不服”、和村民交流时“无从下手”。可现实情况让人欣慰:到了调研地点后,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访谈,有的负责记录,每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高效的团队协作让调研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我为同学们点赞。

      通过调研,大家更加坚定了学农爱农、科技兴农的信心。未来,希望同学们继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王斌 本报通讯员 卫停停 整理)

    文章编辑:陈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走进田间,用青春绘就振兴画卷——“青春实践报告”系列报道之一
    2023-8-13 12:23:46    来源:河南日报

      编者按

      进入暑期,由共青团河南省委组织牵头的大学生“三下乡”“向基层报到”社会实践活动全面启动,以“豫青大课堂”品牌为载体,以理论宣讲、寻访实践、志愿服务等为抓手,上好新时代“大思政课”,让广大学生在知行合一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即日起,本报推出“青春实践报告”系列报道,听大学生讲述在火热社会实践中的所思、所感、所悟。

      ●实践团队:河南大学科技助农博士服务团

      ●实践地点: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

      为更好地开展科技助农工作,今年暑假,我们开启了一场社会实践之旅,对河南省沿黄流域不同种植区小麦种植现状进行调研。

      体验与农民交朋友的乐趣

      “希望同学们志存高远、脚踏实地,把课堂学习和乡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厚植爱农情怀,练就兴农本领,在乡村振兴的大舞台上建功立业”,今年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同学们的回信中殷殷嘱托,这也为我们此次调研指明了方向。

      7月中旬,我们先后来到洛阳市栾川县潭头镇、郑州市中牟县万滩镇等地,走进村民家、农资店、农业技术推广站等进行调研。团队中很多人是第一次与农民面对面交流,心中不免忐忑,“他们不搭理我们怎么办?”“我们问的问题会不会太专业,对方听不懂?”但顾虑很快打消。向对方说明了来意后,村民们热情地接待了我们,与我们像朋友一样交谈。村民中也有许多“土专家”,为我们上了一堂堂生动的田间实践课。

      大家也感到,作为一名农业科研人员,学会与农民交朋友、打交道是多么重要!

      行进中培养学农兴农情怀

      “为啥俺去年留的种产量不如之前呢?”7月14日,在三门峡市陕州区王家后乡的田间,一群农民向团队成员提出他们遇到的疑难问题。

      “一般情况下,小麦自留种不会造成减产,如果产量降低,可能是种子上携带着病菌,或者是小麦灌浆期遭遇干旱天气,造成籽粒不饱满,这些情况留种都会导致出现弱苗病苗,从而染病发病,影响小麦产量。”我们的团队成员结合理论知识与研究成果耐心解答。村民们遇到的棘手问题往往也会成为我们今后关注的研究课题。

      调研期间,大家顶烈日、冒酷暑,但没有一个人喊累喊苦,大家懂得了唯有将自身所学服务于乡村振兴,才能真正实现人生价值。

      誓做扎根乡土的新时代好青年

      调研期间,除了发放问卷、开展助农讲座,我们还将穗发芽率低的小麦品种带回实验室进行深入研究,希望能够挖掘出优质小麦品种,为小麦种质前沿育种技术研发助力。

      实地调研与科学研究相辅相成。从“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到“动人山色今还是,不见当年拾穗郎”,这一巨变的背后,是无数农业科研工作者多少个日夜的潜心钻研,他们的坚持与热爱,为我们新时代青年树立了学习的标杆。

      我们愿扎根乡土,以求知为舟,以实践为桨,把理论盘活,令麦种生根。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我们正坚定前行!

      带队教师点评

      河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科学与技术系主任高安礼

      暑假期间,我带领同学们深入乡村,实地了解各地小麦种植现状,取得了大量的调查数据和小麦品种资源。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的表现让我印象深刻。出发前我曾担心大家到了农村会感到“水土不服”、和村民交流时“无从下手”。可现实情况让人欣慰:到了调研地点后,大家分工明确,有的负责访谈,有的负责记录,每位同学都积极主动参与其中,高效的团队协作让调研工作进展得很顺利,我为同学们点赞。

      通过调研,大家更加坚定了学农爱农、科技兴农的信心。未来,希望同学们继续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

      (本报记者 王斌 本报通讯员 卫停停 整理)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