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编者按: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深入贯彻人才强省战略,加强数据、设计、基金、高技能人才同步引育,到2025年,基本形成重点产业链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全覆盖。为此,大河网联合共青团河南省委推出《智造河南“青”力相助》系列策划,聚焦那些向“智”造梦想全力奔跑的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讲述他们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连接社会所需的模范故事。
大河网讯 “我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设计药物分子结合在与疾病相关的蛋白的特定位点,调节蛋白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一袭白衣,面容清秀,神情专注而灵动,她是冲在创新药物研究领域一线的“斗士”,她是同事眼中认真负责、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她就是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杨琳琳,与病魔作斗争、为人民守护健康,是她毕生追求的梦想。
杨琳琳的研究方向叫做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是用计算机软件、算法、算力来助推创新药物研究,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项技术已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工具之一,可加快新药研发的过程。
“我们的具体工作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模建蛋白质三维结构、模拟蛋白结构的动态变化、发现蛋白上的可药位点(药物可以结合并发挥作用的位置)等。”杨琳琳告诉记者,虽然她目前所从事的行业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却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并且在最初阶段发现的良好线索对药物发现过程至关重要。
一步一脚印
找到治病良药是前行动力
杨琳琳最先学的是生物专业,但是太过基础的学科特性让她感觉和应用方面有些脱离。“人还是要做点更有实际意义的事儿。”生物学科背景偏向医学,还可以跟临床结合,出口指向应用,医学领域让杨琳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于是,她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医学。
为医学、药学、生物学各专业学生做AI药物设计研究方向的宣讲
“在科研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是‘开先河’。”杨琳琳说,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反复思考、尝试各种方法、浪费很多时间,几乎没有人可以告诉你该怎么做。“但困难其实也是意义的所在。”她说,熬通宵往往不是最难的时候,反倒是项目快到尾声即将看到结果时,“这时候,恰恰最需要非常稳定和规律的作息,需要清醒的头脑去全力以赴地攻克最后的难题。”
杨琳琳回忆,读研究生时,从宿舍到实验室两三公里的路,为了做一个课题,有一两年时间,她经常夜里两三点独自一个人走回去,虽然“有点害怕”,但这种努力在她看来反倒是一种平静与充实。“把科研放在第一位,做好了科研,你会感到非常踏实和放心。”她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手头工作,脚踏实地地做该做的事。
“不论哪一类研究,不确定因素都很多,研究周期很长,而且人体是复杂系统,个体差异性很大。但一旦有好的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可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这正是我们不断试错、努力前行的动力。”杨琳琳说。
科技创新排头兵
29岁入选全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杨琳琳曾在29岁时就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她笑称那是“意外之喜”。事实上,近年来她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一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两项,足以证明她获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入选全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说到“女博士”,杨琳琳告诉记者,“那次同时获奖的女性有的俏皮,有的温婉大方。”杨琳琳笑着说,外界要改变对女科学家“灰头土脸”的印象。“同时,女科学家相较于男科学家并不存在‘缺陷’一词,真正做科研与性别和外在其实没有关系。”
“就如同这个奖项的宗旨一样,这不仅是对我们综合研究成果的认可以及个人能力的认定,也是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杨琳琳说,获得这个荣誉,只是对她之前努力的肯定,但这绝不意味着停止,一个良药是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研究新药本身就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一个良药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是更加长远的,值得我们科研人员用一生去探寻。(赵檬 董蕾)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编者按:近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印发《河南省建设制造强省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深入贯彻人才强省战略,加强数据、设计、基金、高技能人才同步引育,到2025年,基本形成重点产业链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全覆盖。为此,大河网联合共青团河南省委推出《智造河南“青”力相助》系列策划,聚焦那些向“智”造梦想全力奔跑的青年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讲述他们执着攻关高精尖技术、连接社会所需的模范故事。
大河网讯 “我工作的终极目标是设计药物分子结合在与疾病相关的蛋白的特定位点,调节蛋白功能,以达到治病的目的。”一袭白衣,面容清秀,神情专注而灵动,她是冲在创新药物研究领域一线的“斗士”,她是同事眼中认真负责、有着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探索精神的科研工作者——她就是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药理学系教授杨琳琳,与病魔作斗争、为人民守护健康,是她毕生追求的梦想。
杨琳琳的研究方向叫做计算机(人工智能)辅助药物设计,是用计算机软件、算法、算力来助推创新药物研究,近几年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这项技术已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工具之一,可加快新药研发的过程。
“我们的具体工作包含多个方面,比如模建蛋白质三维结构、模拟蛋白结构的动态变化、发现蛋白上的可药位点(药物可以结合并发挥作用的位置)等。”杨琳琳告诉记者,虽然她目前所从事的行业并不被大众所熟知,却是一项非常有前景的技术,并且在最初阶段发现的良好线索对药物发现过程至关重要。
一步一脚印
找到治病良药是前行动力
杨琳琳最先学的是生物专业,但是太过基础的学科特性让她感觉和应用方面有些脱离。“人还是要做点更有实际意义的事儿。”生物学科背景偏向医学,还可以跟临床结合,出口指向应用,医学领域让杨琳琳看到更广阔的天地。于是,她的研究方向转向了医学。
为医学、药学、生物学各专业学生做AI药物设计研究方向的宣讲
“在科研过程中,最困难的地方是‘开先河’。”杨琳琳说,在科研创新的过程中,要反复思考、尝试各种方法、浪费很多时间,几乎没有人可以告诉你该怎么做。“但困难其实也是意义的所在。”她说,熬通宵往往不是最难的时候,反倒是项目快到尾声即将看到结果时,“这时候,恰恰最需要非常稳定和规律的作息,需要清醒的头脑去全力以赴地攻克最后的难题。”
杨琳琳回忆,读研究生时,从宿舍到实验室两三公里的路,为了做一个课题,有一两年时间,她经常夜里两三点独自一个人走回去,虽然“有点害怕”,但这种努力在她看来反倒是一种平静与充实。“把科研放在第一位,做好了科研,你会感到非常踏实和放心。”她认为,当前最重要的是做好手头工作,脚踏实地地做该做的事。
“不论哪一类研究,不确定因素都很多,研究周期很长,而且人体是复杂系统,个体差异性很大。但一旦有好的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可能有非常积极的影响,这正是我们不断试错、努力前行的动力。”杨琳琳说。
科技创新排头兵
29岁入选全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杨琳琳曾在29岁时就入选“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她笑称那是“意外之喜”。事实上,近年来她在Nature、Science、Nature Communications、Nature Structural & Molecular Biology和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等国际权威期刊发表一系列学术研究成果,先后主持国家博士后面上基金一项、作为项目骨干参与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两项,足以证明她获得这个奖“实至名归”。
入选全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
说到“女博士”,杨琳琳告诉记者,“那次同时获奖的女性有的俏皮,有的温婉大方。”杨琳琳笑着说,外界要改变对女科学家“灰头土脸”的印象。“同时,女科学家相较于男科学家并不存在‘缺陷’一词,真正做科研与性别和外在其实没有关系。”
“就如同这个奖项的宗旨一样,这不仅是对我们综合研究成果的认可以及个人能力的认定,也是鼓励更多的女性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杨琳琳说,获得这个荣誉,只是对她之前努力的肯定,但这绝不意味着停止,一个良药是可以跨越时空、历久弥新的,研究新药本身就需要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但一个良药对人们健康的影响是更加长远的,值得我们科研人员用一生去探寻。(赵檬 董蕾)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