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礼赞丰收,致敬“三农”。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六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希望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豫视察,必看农业、必讲粮食。在河南考察期间,他多次走进农田,就粮食安全和“三农”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叮嘱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全省上下始终牢记领袖嘱托,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到田间地头。
金秋时节,让我们跟着总书记的脚步,回访他念兹在兹的粮田、果园,尽情享受收获喜悦的同时,感受中原大地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体验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颗粒尽收归仓忙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满目丰收的景象。图为正阳县大林镇的稻田里,稻浪翻滚(9月21日摄)。弓华静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刘晓阳
9月22日上午9时许,记者赶到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时,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玉米田间来回穿梭,收割、秸秆粉碎一气呵成。
村民沈双义和家人跟在机器后面,弯着腰,捡拾留在田间的零碎玉米棒。
“到手的粮食一点也不能浪费。”看到地头遗落了几十粒玉米籽,沈双义一粒粒把它们拾到袋子里。
“秋收累不累呀?”记者问。
“不累!”沈双义说,“收割机直接开到地头,俺这6亩地,不到1个小时就完事了。收获1亩玉米90元,农机手还负责把玉米棒拉回家中。”
在沈双义看来,现在种地轻松多了。“秋作物需水量大,单是浇地这一项,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把活儿干了,比以前大水漫灌还省了一半的钱!”他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如今,沈家村3000多亩耕地的路、林、渠、井、电得到改造,地头建了5G基站,连接数百个植保、气象传感器,随时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灾情;电力设施建到地头,机井通电,保障灌溉,旱涝保收。
说话间,尉氏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高级农艺师符聚成来到地头,因为今年南方锈病高发,他时不时就跑到沈家村看看玉米长势。
“有专家指导,俺家的玉米病虫害防治进行了两遍人防、一遍机防,你瞧,这玉米棒不算小吧!”指着刚收获的玉米棒,沈双义满意地说。
据符聚成介绍,为提前应对玉米南方锈病,尉氏县组织农技服务队下沉到田间地头,统一开展应急防治,全面实施“一喷多促”,助秋粮丰产。
“这6亩地收完,我心里就有底啦,剩下十来亩晚播玉米,等这场连阴雨过去,再收也不迟。”沈双义今年种了35亩地,最近他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预报,掐着时间抢收玉米。
接着,记者又来到村民牛滑家中,籽粒饱满的玉米棒堆满院子,牛滑手持一把大头铲,将玉米棒铲进布袋里,丈夫沈军刚再用吊机吊到二楼,铺开、晾晒。
“今年收成怎么样?”
听到记者搭话,牛滑停下手里的活儿:“每亩能打1300斤,地里还套种西瓜,收成可不赖!”
牛滑还告诉记者,秋种用的小麦种子、化肥等农资已经准备妥当,“时间一到,就能直接播种。”
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秋收现场。 黄博林 摄
秋来东岳好“丰”景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刘宏冰 通讯员 向宣垣
绿色大米、咸麻鸭蛋、农家土鸡蛋、土蜂蜜……9月21日下午,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门前广场上,村民们正忙着把一箱箱农特产品往大卡车上装。
“东岳村丰收喽!农特产品出山喽!”农场党支部书记杨长太一边忙着装车,一边忙里偷闲吆喝着,还用手机拍几段视频发到网上。
“这些都是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消费帮扶采购的农特产品,满满三大车,价值50余万元。”杨长太乐呵呵地说。
“俺们村的绿色大米,煮出的米饭营养丰富,口感特别好,市场上很畅销。今秋新米一出来,我赶紧采购一批,正好让同事们在中秋节尝尝鲜。”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驻东岳村第一书记李鼎入村不到一年,早已融入其中,张口闭口都是“俺们村”。
装完货物,脱贫户杨泽海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挂满笑容:“累是累了点,可稻米换成了钱,心里是真舒坦。”
这边刚忙完,那边又热闹起来。两辆旅游大巴停在村口,游客们三五成群,或在花海里徜徉,或在小村中信步,或乘上稻田小火车欣赏田园美景……累了、渴了、饿了,再到东岳古街里喝一口信阳毛尖,点一桌农家美食,听一出正宗的光山花鼓戏。
送走装货的大车,杨长太顾不上休息,又带上几个村民一头钻进晚稻田西边的草莓大棚里。
“得趁着阴雨天,抓紧把草莓苗栽上,春节前后好上市。天一放晴,几百亩中稻等着割呢。”杨长太嘴上说着,手上一点不耽误,用小铲挖穴,定苗、覆土、压实,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
“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杨长太激动地说,“四年来,总书记的话一直响在耳边。我们牢记嘱托,奋力拼搏,今年绿色水稻种了2010亩,村里的荒山如今都种上了茶叶、油茶。我还琢磨出一个致富新路子——向山上要粮,向树上要油,在油茶林下套种小麦、玉米,每亩增收近800元呢。大伙儿齐心向前进,奔跑东岳更美好!”
南阳月季博览园月季花束引游客打卡。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摄
“双花之恋”魅力足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月季博览园考察时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王娟
9月22日,南阳月季博览园内热闹非凡。“巨型玫瑰花束”“月季仙子”“抱抱熊”等网红造型前,挤满了排队打卡的游人。
而在月季博览园的另一角,工人们正在布展。由各色菊花组成的8米高的“花仙子迎宾”和10米高的“九彩神鹿”造型,令人耳目一新。
眼下正是月季的第二个旺花期,南阳月季绽放出动人的姿态。与此同时,南阳月季博览园又邀请了20名来自开封的园艺师,通过匠心设计,将5万盆菊花布展于园中。
“我们将在9月28日至11月18日举办第三届金秋菊展‘双花之恋’,届时南阳月季和450个品种的菊花共同绽放,将给游客留下一段美好的秋日记忆。”金秋菊展承办方负责人王长松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9月29日,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将在南阳激情上演。南阳月季博览园与迷笛音乐节现场仅一路之隔。为此,南阳月季博览园内专门开辟了露营区,供有需求的游客使用。迷笛音乐节叠加“双花之恋”,双倍的吸引力将为南阳月季博览园带来新的入园高峰。“目前,我们已经通过网络卖出6万多张门票,预计‘十一’假期将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主播张濛涵说。
近年来,南阳月季博览园以月季展销为基础,加强科技研发,融合文化旅游,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月季园”。
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各条生产线正在加紧马力生产艾产品。 曹飞 摄
艾草点亮致富梦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曾倩 通讯员 张空
白露过后,位于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的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的艾香更加浓郁,伴随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各种艾产品源源不断走下传送带。
“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客人上门,我们的主打产品艾条艾柱、艾草精油等供不应求。”9月22日,药益宝公司产品展销大厅里,各种艾草产品琳琅满目,讲解员焦艳正在给广州旅行团客人讲解艾草知识。
在药益宝公司三层的生产大楼内,新型环保制绒车间、半自动艾条卷制车间、全自动制艾生产线、艾绒布艺加工生产线,仓储区、电商区、销售展示区等设置有序,基本涵盖了艾草从生产加工到成品销售的主要环节。
“我们在夯实实体销售业务的同时,把握营销发展大势,先后入驻阿里巴巴、天猫、拼多多、京东等第三方交易平台,组建‘药益宝’品牌运营中心,打造天猫旗舰店、阿里企业店及药益宝养生馆直播间,2022年交易额突破4000万元。”该公司电商经理李俊阳告诉记者,药益宝所在的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有规上艾草制品企业7家,带动本村群众162户开展艾制品交易为主的电商业务,3000多人从事与艾草相关的行业,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和致富增收,为当地名优特农产品走向全国开辟了新渠道。
为了助力更多中小艾草企业尽快走上规范化生产道路,2022年4月,卧龙区在蒲山镇建设占地面积1500亩的卧龙艾草产业园,在厂房、设备、资金、管理、渠道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卧龙区注册登记涉艾经营主体2736家,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16家、超亿元3家,艾草产业年总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就业3万多人。艾草产业已经成为该区乡村振兴的龙头项目,为富民增收提供强大助力。
邹庄丰收里的儿时“味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摄
“邹庄味道”飘四方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国宏 李栀子
“真香,是咱小时候吃的味道!”9月21日,新乡游客王晓芳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在参观完村里的红色旅游景点后,顺着香味,找到了丰收里的“儿时味道”。
“大姐,做哩啥,这么香?”王晓芳走进厨房,一探究竟。
“这是俺炕的苞谷糁馍,你尝尝。”村民王恒菊一看家中来了客人,就热情推销自家做的农产品,“这里面可都是好东西,玉米是我们自己种的,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还有香油、白糖……”
王晓芳捏了一片放在口中。“这刚炕出来的苞谷糁馍酥软,既有玉米的甜,还有鸡蛋的香,就是咱小时候吃的味道,你们快尝尝!”舌尖传递着儿时的记忆,王晓芳连忙向朋友们推荐。
“吃吧,吃饱了不想家。”王恒菊爽朗地笑着,话语里满满的厚道与真诚。
“让游客们玩儿好、吃好,再把咱邹庄特产带回家。”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们增收致富,是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的梦想。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村考察。两年多来,邹庄移民群众牢记嘱托,通过整合农文旅多业态,打造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观光带,建成317座草莓大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建起规模化养殖场、藤编车间等,大家的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通过举行村民美食大赛、让群众推荐拿手菜等形式,不断地琢磨、研究,精心制作邹庄传统美食,组成了‘邹庄套餐’。”崔丽平说。
“邹庄套餐”里有什么呢?有水源地绿色健康食材土灶烹饪的丹江鱼、土家鸡、柴鸡蛋、手擀面、酸菜苞谷糁馍,还有鸡内金饼、黄沙炒苞谷花儿等零嘴儿,让人们在邹庄找回“儿时味道”。
“我们会真诚地制作每一道美食,让‘邹庄味道’香飘四方。”崔丽平说。
太阳慢慢落下,游客逐渐散去。一抹霞光洒在邹庄村民居的红顶白墙上,映照着村里丰收的玉米、芝麻、辣椒、高粱,也映照着邹庄群众幸福的笑脸。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礼赞丰收,致敬“三农”。习近平总书记连续六年在“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希望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河南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习近平总书记每次来豫视察,必看农业、必讲粮食。在河南考察期间,他多次走进农田,就粮食安全和“三农”工作作出重要讲话,指出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一张王牌,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叮嘱河南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全省上下始终牢记领袖嘱托,坚决扛稳扛牢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民生责任,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落到田间地头。
金秋时节,让我们跟着总书记的脚步,回访他念兹在兹的粮田、果园,尽情享受收获喜悦的同时,感受中原大地悠久灿烂的农耕文明,体验生生不息的文化根脉。
颗粒尽收归仓忙
2014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开封市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金秋时节,中原大地满目丰收的景象。图为正阳县大林镇的稻田里,稻浪翻滚(9月21日摄)。弓华静 摄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龚砚庆 刘晓阳
9月22日上午9时许,记者赶到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高标准农田示范区时,一台大型收割机正在玉米田间来回穿梭,收割、秸秆粉碎一气呵成。
村民沈双义和家人跟在机器后面,弯着腰,捡拾留在田间的零碎玉米棒。
“到手的粮食一点也不能浪费。”看到地头遗落了几十粒玉米籽,沈双义一粒粒把它们拾到袋子里。
“秋收累不累呀?”记者问。
“不累!”沈双义说,“收割机直接开到地头,俺这6亩地,不到1个小时就完事了。收获1亩玉米90元,农机手还负责把玉米棒拉回家中。”
在沈双义看来,现在种地轻松多了。“秋作物需水量大,单是浇地这一项,坐在家里点点手机,就把活儿干了,比以前大水漫灌还省了一半的钱!”他说。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尉氏县张市镇高标准粮田综合开发示范区考察时指出,河南农业农村人口比重大,“三农”工作任务繁重,粮食生产这个优势、这张王牌任何时候都不能丢。
如今,沈家村3000多亩耕地的路、林、渠、井、电得到改造,地头建了5G基站,连接数百个植保、气象传感器,随时监测墒情、虫情、苗情、灾情;电力设施建到地头,机井通电,保障灌溉,旱涝保收。
说话间,尉氏县农业农村局植保站高级农艺师符聚成来到地头,因为今年南方锈病高发,他时不时就跑到沈家村看看玉米长势。
“有专家指导,俺家的玉米病虫害防治进行了两遍人防、一遍机防,你瞧,这玉米棒不算小吧!”指着刚收获的玉米棒,沈双义满意地说。
据符聚成介绍,为提前应对玉米南方锈病,尉氏县组织农技服务队下沉到田间地头,统一开展应急防治,全面实施“一喷多促”,助秋粮丰产。
“这6亩地收完,我心里就有底啦,剩下十来亩晚播玉米,等这场连阴雨过去,再收也不迟。”沈双义今年种了35亩地,最近他每天的第一件事就是看天气预报,掐着时间抢收玉米。
接着,记者又来到村民牛滑家中,籽粒饱满的玉米棒堆满院子,牛滑手持一把大头铲,将玉米棒铲进布袋里,丈夫沈军刚再用吊机吊到二楼,铺开、晾晒。
“今年收成怎么样?”
听到记者搭话,牛滑停下手里的活儿:“每亩能打1300斤,地里还套种西瓜,收成可不赖!”
牛滑还告诉记者,秋种用的小麦种子、化肥等农资已经准备妥当,“时间一到,就能直接播种。”
尉氏县张市镇沈家村秋收现场。 黄博林 摄
秋来东岳好“丰”景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信阳市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胡巨成 刘宏冰 通讯员 向宣垣
绿色大米、咸麻鸭蛋、农家土鸡蛋、土蜂蜜……9月21日下午,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四方景家庭农场门前广场上,村民们正忙着把一箱箱农特产品往大卡车上装。
“东岳村丰收喽!农特产品出山喽!”农场党支部书记杨长太一边忙着装车,一边忙里偷闲吆喝着,还用手机拍几段视频发到网上。
“这些都是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消费帮扶采购的农特产品,满满三大车,价值50余万元。”杨长太乐呵呵地说。
“俺们村的绿色大米,煮出的米饭营养丰富,口感特别好,市场上很畅销。今秋新米一出来,我赶紧采购一批,正好让同事们在中秋节尝尝鲜。”中原出版传媒集团驻东岳村第一书记李鼎入村不到一年,早已融入其中,张口闭口都是“俺们村”。
装完货物,脱贫户杨泽海累得满头大汗,脸上却挂满笑容:“累是累了点,可稻米换成了钱,心里是真舒坦。”
这边刚忙完,那边又热闹起来。两辆旅游大巴停在村口,游客们三五成群,或在花海里徜徉,或在小村中信步,或乘上稻田小火车欣赏田园美景……累了、渴了、饿了,再到东岳古街里喝一口信阳毛尖,点一桌农家美食,听一出正宗的光山花鼓戏。
送走装货的大车,杨长太顾不上休息,又带上几个村民一头钻进晚稻田西边的草莓大棚里。
“得趁着阴雨天,抓紧把草莓苗栽上,春节前后好上市。天一放晴,几百亩中稻等着割呢。”杨长太嘴上说着,手上一点不耽误,用小铲挖穴,定苗、覆土、压实,一套动作如行云流水。
“要发扬自力更生、自强不息的精神,不仅要脱贫,而且要致富,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走向更加富裕的美好生活。”杨长太激动地说,“四年来,总书记的话一直响在耳边。我们牢记嘱托,奋力拼搏,今年绿色水稻种了2010亩,村里的荒山如今都种上了茶叶、油茶。我还琢磨出一个致富新路子——向山上要粮,向树上要油,在油茶林下套种小麦、玉米,每亩增收近800元呢。大伙儿齐心向前进,奔跑东岳更美好!”
南阳月季博览园月季花束引游客打卡。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摄
“双花之恋”魅力足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月季博览园考察时指出,地方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巨大,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本地优势资源,加强地方优质品种保护,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统筹做好产业、科技、文化这篇大文章。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王娟
9月22日,南阳月季博览园内热闹非凡。“巨型玫瑰花束”“月季仙子”“抱抱熊”等网红造型前,挤满了排队打卡的游人。
而在月季博览园的另一角,工人们正在布展。由各色菊花组成的8米高的“花仙子迎宾”和10米高的“九彩神鹿”造型,令人耳目一新。
眼下正是月季的第二个旺花期,南阳月季绽放出动人的姿态。与此同时,南阳月季博览园又邀请了20名来自开封的园艺师,通过匠心设计,将5万盆菊花布展于园中。
“我们将在9月28日至11月18日举办第三届金秋菊展‘双花之恋’,届时南阳月季和450个品种的菊花共同绽放,将给游客留下一段美好的秋日记忆。”金秋菊展承办方负责人王长松说。
更令人欣喜的是,9月29日,2023中原迷笛音乐节将在南阳激情上演。南阳月季博览园与迷笛音乐节现场仅一路之隔。为此,南阳月季博览园内专门开辟了露营区,供有需求的游客使用。迷笛音乐节叠加“双花之恋”,双倍的吸引力将为南阳月季博览园带来新的入园高峰。“目前,我们已经通过网络卖出6万多张门票,预计‘十一’假期将接待游客30万人次。”主播张濛涵说。
近年来,南阳月季博览园以月季展销为基础,加强科技研发,融合文化旅游,拉长产业链条,努力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月季园”。
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各条生产线正在加紧马力生产艾产品。 曹飞 摄
艾草点亮致富梦
2021年5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艾草是宝贵的中药材,发展艾草制品既能就地取材,又能就近解决就业。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曾倩 通讯员 张空
白露过后,位于南阳市卧龙区七里园乡的南阳药益宝艾草制品有限公司的车间里,空气中弥漫着的艾香更加浓郁,伴随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各种艾产品源源不断走下传送带。
“每天都有天南海北的客人上门,我们的主打产品艾条艾柱、艾草精油等供不应求。”9月22日,药益宝公司产品展销大厅里,各种艾草产品琳琅满目,讲解员焦艳正在给广州旅行团客人讲解艾草知识。
在药益宝公司三层的生产大楼内,新型环保制绒车间、半自动艾条卷制车间、全自动制艾生产线、艾绒布艺加工生产线,仓储区、电商区、销售展示区等设置有序,基本涵盖了艾草从生产加工到成品销售的主要环节。
“我们在夯实实体销售业务的同时,把握营销发展大势,先后入驻阿里巴巴、天猫、拼多多、京东等第三方交易平台,组建‘药益宝’品牌运营中心,打造天猫旗舰店、阿里企业店及药益宝养生馆直播间,2022年交易额突破4000万元。”该公司电商经理李俊阳告诉记者,药益宝所在的卧龙区七里园乡达士营村,有规上艾草制品企业7家,带动本村群众162户开展艾制品交易为主的电商业务,3000多人从事与艾草相关的行业,年交易额突破2亿元,实现了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和致富增收,为当地名优特农产品走向全国开辟了新渠道。
为了助力更多中小艾草企业尽快走上规范化生产道路,2022年4月,卧龙区在蒲山镇建设占地面积1500亩的卧龙艾草产业园,在厂房、设备、资金、管理、渠道信息等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企业做大做强,培育一批龙头企业。截至目前,卧龙区注册登记涉艾经营主体2736家,其中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企业16家、超亿元3家,艾草产业年总产值突破80亿元,带动就业3万多人。艾草产业已经成为该区乡村振兴的龙头项目,为富民增收提供强大助力。
邹庄丰收里的儿时“味道”。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栀子 摄
“邹庄味道”飘四方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市九重镇邹庄村考察时强调,要继续做好移民安置后续帮扶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种田务农、外出务工、发展新业态一起抓,多措并举畅通增收渠道,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孟向东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曹国宏 李栀子
“真香,是咱小时候吃的味道!”9月21日,新乡游客王晓芳来到淅川县九重镇邹庄村,在参观完村里的红色旅游景点后,顺着香味,找到了丰收里的“儿时味道”。
“大姐,做哩啥,这么香?”王晓芳走进厨房,一探究竟。
“这是俺炕的苞谷糁馍,你尝尝。”村民王恒菊一看家中来了客人,就热情推销自家做的农产品,“这里面可都是好东西,玉米是我们自己种的,鸡蛋是自家养的鸡下的,还有香油、白糖……”
王晓芳捏了一片放在口中。“这刚炕出来的苞谷糁馍酥软,既有玉米的甜,还有鸡蛋的香,就是咱小时候吃的味道,你们快尝尝!”舌尖传递着儿时的记忆,王晓芳连忙向朋友们推荐。
“吃吧,吃饱了不想家。”王恒菊爽朗地笑着,话语里满满的厚道与真诚。
“让游客们玩儿好、吃好,再把咱邹庄特产带回家。”发展特色产业,让村民们增收致富,是邹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崔丽平的梦想。
2021年5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邹庄村考察。两年多来,邹庄移民群众牢记嘱托,通过整合农文旅多业态,打造集红色研学、农耕文化研学、农旅休闲等于一体的观光带,建成317座草莓大棚发展特色农业种植,建起规模化养殖场、藤编车间等,大家的幸福生活芝麻开花节节高。
“我们通过举行村民美食大赛、让群众推荐拿手菜等形式,不断地琢磨、研究,精心制作邹庄传统美食,组成了‘邹庄套餐’。”崔丽平说。
“邹庄套餐”里有什么呢?有水源地绿色健康食材土灶烹饪的丹江鱼、土家鸡、柴鸡蛋、手擀面、酸菜苞谷糁馍,还有鸡内金饼、黄沙炒苞谷花儿等零嘴儿,让人们在邹庄找回“儿时味道”。
“我们会真诚地制作每一道美食,让‘邹庄味道’香飘四方。”崔丽平说。
太阳慢慢落下,游客逐渐散去。一抹霞光洒在邹庄村民居的红顶白墙上,映照着村里丰收的玉米、芝麻、辣椒、高粱,也映照着邹庄群众幸福的笑脸。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