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今天给各位科普一下:许昌不只有胖东来,还有不少“神仙”公司!
更新时间:2023-9-24 20:35:17    来源:顶端财经

顶端新闻记者 邹皓羽

做强实业,深化科技创新,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坚持“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下,许昌市高端化、智能化的行业龙头正在涌现。

9月23日,“十大战略进行时——数智河南 豫见未来”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汉魏故都许昌走访企业,了解这座历史名城的经济创新发展情况。

市场占有率95%以上,这家公司让工程建设更耐久

高性能的水泥混凝土、水泥稳定土、沥青混凝土等建筑混合料是成就高质量建设工程的关键,而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关键程序就是搅拌,搅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耐久性。

在许昌,德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通智能)一直占据着振动搅拌行业的龙头地位,在全球率先成功实现振动搅拌技术产业化。在振动搅拌设备这个细分领域,德通智能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

“振动搅拌就是在搅拌的同时加以高频振动,破坏水泥凝聚团,使水泥颗粒均匀分布,达到混凝土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匀质。”德通智能科技品牌部经理俎俊峰表示,匀质化程度是评价搅拌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耐久性。

传统强制式搅拌方式与振动搅拌区别何在?俎俊峰以实验数据进行了说明。

他表示,利用传统搅拌设备,会有10%-30%的水泥颗粒存在团聚现象,没有充分水化。在同等条件下,当水泥用量不够时,混凝土强度提高8%以上;当混凝土强度不变时,可节省水泥5%-25%,搅拌时间可缩短20%以上,节约能源30%。“振动搅拌从微观上改善了混合料的固液气三者相互间的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

在数智赋能方面,德通智能通过5G+搅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采用5G、物联网、A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无人化”智慧搅拌工厂。

“从原材料进料到成品混凝土产出,智慧搅拌工厂采用全流程自动化设计,减少了装载机使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俎俊峰说。

此外,5G+搅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可集成搅拌工厂内“商混、沥青、水稳”等不同生产线的工业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自动化生产设备、监控、传感器设备数据信息,动态实时展现生产与管理的各个要素数据。



据了解,从雄安新区京德高速、荣乌高速,到江苏五峰山长江大桥、广东狮子洋通道,再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全国 30 多个省份的 1000 余项重点工程项目都有着德通振动搅拌产品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并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和地区,有效提升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质量。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擦亮“无废城市”建设名片

自2019年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许昌市多措并举,擦亮了绿色环保城市名片。

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进一步提速,建筑垃圾问题日益凸显。据了解,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约35.5亿吨,占城市垃圾比例约40%。但资源化利用率却不足5%,与发达国家平均80%左右的利用率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如何将大量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许昌德通固废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该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据该公司总经理芦萍表示,传统处置建筑垃圾需要经过拆迁-清运-存放-生产-运输-使用等六个步骤,并且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扬尘,形成二次污染。德通固废再生设备可将步骤缩减为拆迁-生产-使用三位一体,实现在拆迁现场“吃”垃圾,就地“吐”建材。



“利用这套设备基本可以实现对建筑垃圾“吃干榨净”,利用率达到99%。设备再生出的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凝土等,消化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市政工程。” 芦萍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德通固废再生设备是公司自主研发,属于全国首创,也是河南首套建筑垃圾就地再生设备,开创了建筑固废就地资源化再生利用的新模式。

以往道路建设,往往需要从山上开采出天然石材来使用。“通过对建筑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可以减少对矿山的开采。”芦萍表示,“据我们估算,如果许昌市对这种建筑垃圾就地再生技术进行整体推广,每年可以为政府节省1亿元左右的清运费。”

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与无害化利用,是助力“双碳”和“无废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未来,公司将依托科技优势通过产品与技术合作,创建建筑固废处置示范模式,为绿色城市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芦萍说。

18秒生产一块厅门,智能化生产助推电梯行业提档升级

电梯制造是许昌市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在许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家电梯生产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中西部和北部最大的整梯供应商,行业综合排名前八。这家企业就是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继迅达)。



据公司总经理助理赵红杰介绍,西继迅达前身是许继电梯,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乘客电梯、货梯、自动扶梯、别墅电梯等各类电梯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及维保业务。

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在2011年与世界500强企业——瑞士迅达集团合资成立了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

瑞士迅达集团是世界知名的整梯供应商,业内公认的电梯行业龙头标杆企业,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领域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西继迅达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电梯产业的全部核心技术,获批专利1531项,拥有30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转化率99%,被列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近三年,西继迅达共开展自主研发项目27个,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亿余元。公司零部件自制率行业第一、产品配套能力居于行业第一。



“西继迅达自主开发建设的轿厢轿壁和厅门两大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是国内电梯行业最先进的,可实现产品从原材料自动上线到成品下线智能一体化作业。”赵红杰介绍说。

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电梯生产效率。

赵红杰表示,轿厢轿壁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加快了轿壁生产的节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生产时间由原来的70秒缩短到20秒,每年可以生产25000台(套)轿厢轿壁, 产值1亿元。

此外,厅门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让相关产线人员减少91%,每18秒即可生产一块厅门,生产效率提高了230%,有效实现年产60000台电梯零部件的配套能力。

“目前,我们已经成为瑞士迅达集团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每年给迅达集团生产电梯主机近3万台,控制系统超2万套。迅达的货梯和别墅电梯,目前也都由西继迅达负责生产,年产量也已超5000台。”赵红杰表示,西继迅达生产的电梯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通过瑞士迅达集团已经销往世界各地。


文章编辑:刘鸣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今天给各位科普一下:许昌不只有胖东来,还有不少“神仙”公司!
2023-9-24 20:35:17    来源:顶端财经

顶端新闻记者 邹皓羽

做强实业,深化科技创新,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近年来,在坚持“工业兴市、制造业强市”理念下,许昌市高端化、智能化的行业龙头正在涌现。

9月23日,“十大战略进行时——数智河南 豫见未来”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汉魏故都许昌走访企业,了解这座历史名城的经济创新发展情况。

市场占有率95%以上,这家公司让工程建设更耐久

高性能的水泥混凝土、水泥稳定土、沥青混凝土等建筑混合料是成就高质量建设工程的关键,而这些材料在生产过程中的一道关键程序就是搅拌,搅拌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耐久性。

在许昌,德通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德通智能)一直占据着振动搅拌行业的龙头地位,在全球率先成功实现振动搅拌技术产业化。在振动搅拌设备这个细分领域,德通智能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95%以上。

“振动搅拌就是在搅拌的同时加以高频振动,破坏水泥凝聚团,使水泥颗粒均匀分布,达到混凝土在宏观和微观上的匀质。”德通智能科技品牌部经理俎俊峰表示,匀质化程度是评价搅拌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之一,影响着工程建设的质量和耐久性。

传统强制式搅拌方式与振动搅拌区别何在?俎俊峰以实验数据进行了说明。

他表示,利用传统搅拌设备,会有10%-30%的水泥颗粒存在团聚现象,没有充分水化。在同等条件下,当水泥用量不够时,混凝土强度提高8%以上;当混凝土强度不变时,可节省水泥5%-25%,搅拌时间可缩短20%以上,节约能源30%。“振动搅拌从微观上改善了混合料的固液气三者相互间的结构,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

在数智赋能方面,德通智能通过5G+搅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采用5G、物联网、AR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无人化”智慧搅拌工厂。

“从原材料进料到成品混凝土产出,智慧搅拌工厂采用全流程自动化设计,减少了装载机使用,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也降低了运营成本。”俎俊峰说。

此外,5G+搅拌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还可集成搅拌工厂内“商混、沥青、水稳”等不同生产线的工业控制系统、管理系统、自动化生产设备、监控、传感器设备数据信息,动态实时展现生产与管理的各个要素数据。



据了解,从雄安新区京德高速、荣乌高速,到江苏五峰山长江大桥、广东狮子洋通道,再到成都天府国际机场等全国 30 多个省份的 1000 余项重点工程项目都有着德通振动搅拌产品和技术的规模化应用,并服务于“一带一路”沿线15个国家和地区,有效提升了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质量。

建筑垃圾变废为宝,擦亮“无废城市”建设名片

自2019年被生态环境部确定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建设试点以来,许昌市多措并举,擦亮了绿色环保城市名片。

随着城市建设和改造的进一步提速,建筑垃圾问题日益凸显。据了解,我国每年产生建筑垃圾约35.5亿吨,占城市垃圾比例约40%。但资源化利用率却不足5%,与发达国家平均80%左右的利用率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如何将大量建筑垃圾变废为宝,实现资源化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必须考虑的问题。而许昌德通固废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为该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

据该公司总经理芦萍表示,传统处置建筑垃圾需要经过拆迁-清运-存放-生产-运输-使用等六个步骤,并且在装卸和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扬尘,形成二次污染。德通固废再生设备可将步骤缩减为拆迁-生产-使用三位一体,实现在拆迁现场“吃”垃圾,就地“吐”建材。



“利用这套设备基本可以实现对建筑垃圾“吃干榨净”,利用率达到99%。设备再生出的水泥稳定碎石、再生混凝土等,消化于周边的道路建设和市政工程。” 芦萍告诉顶端新闻记者,德通固废再生设备是公司自主研发,属于全国首创,也是河南首套建筑垃圾就地再生设备,开创了建筑固废就地资源化再生利用的新模式。

以往道路建设,往往需要从山上开采出天然石材来使用。“通过对建筑废物的循环再利用,可以减少对矿山的开采。”芦萍表示,“据我们估算,如果许昌市对这种建筑垃圾就地再生技术进行整体推广,每年可以为政府节省1亿元左右的清运费。”

实现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减量化与无害化利用,是助力“双碳”和“无废城市”建设的有力抓手。

“未来,公司将依托科技优势通过产品与技术合作,创建建筑固废处置示范模式,为绿色城市建设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做出贡献。”芦萍说。

18秒生产一块厅门,智能化生产助推电梯行业提档升级

电梯制造是许昌市重点培育的产业之一,在许昌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内,一家电梯生产企业已经发展成为中国中西部和北部最大的整梯供应商,行业综合排名前八。这家企业就是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继迅达)。



据公司总经理助理赵红杰介绍,西继迅达前身是许继电梯,成立于2001年,主要从事乘客电梯、货梯、自动扶梯、别墅电梯等各类电梯的研发、生产、销售、安装及维保业务。

基于企业发展的需要,公司在2011年与世界500强企业——瑞士迅达集团合资成立了西继迅达电梯有限公司。

瑞士迅达集团是世界知名的整梯供应商,业内公认的电梯行业龙头标杆企业,也是改革开放以后,工业领域第一家进入中国的外资品牌。

顶端新闻记者了解到,西继迅达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电梯产业的全部核心技术,获批专利1531项,拥有30件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专利转化率99%,被列为“河南省知识产权优势企业”。

近三年,西继迅达共开展自主研发项目27个,累计投入研发费用3亿余元。公司零部件自制率行业第一、产品配套能力居于行业第一。



“西继迅达自主开发建设的轿厢轿壁和厅门两大柔性自动化生产线是国内电梯行业最先进的,可实现产品从原材料自动上线到成品下线智能一体化作业。”赵红杰介绍说。

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电梯生产效率。

赵红杰表示,轿厢轿壁柔性自动化生产线的使用加快了轿壁生产的节奏。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同时,生产时间由原来的70秒缩短到20秒,每年可以生产25000台(套)轿厢轿壁, 产值1亿元。

此外,厅门柔性自动化生产线让相关产线人员减少91%,每18秒即可生产一块厅门,生产效率提高了230%,有效实现年产60000台电梯零部件的配套能力。

“目前,我们已经成为瑞士迅达集团零部件配套生产基地,每年给迅达集团生产电梯主机近3万台,控制系统超2万套。迅达的货梯和别墅电梯,目前也都由西继迅达负责生产,年产量也已超5000台。”赵红杰表示,西继迅达生产的电梯产品以及核心零部件,通过瑞士迅达集团已经销往世界各地。


文章编辑:刘鸣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