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至豫陕交界处切开山体喷薄而下,携带的泥沙造就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位于腹心地带的河南更是膏腴之地。大河奔流,惠此中原,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开始,河南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诞生和发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中原腹地深刻而集中地体现了这五个突出特性。
华夏根脉,赓续在兹
秋风微凉,豫西黄河南岸的仰韶村游人如织。这里出土的古朴绚丽的彩陶,持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豫陕交界附近拍摄的黄河景色(2020年9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学者一道,在这里启动科学发掘,一种新的史前文化被发现并以“仰韶”命名,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发轫。
“百年考古,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一系列重要遗址,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
文明肇始,从“河”而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史前发展到各个王朝的更迭,绝大部分是以黄河流域为舞台。”而中原地区,更是保留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最关键的历史链条与文化谱系。
分布于黄河沿线的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古都,书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恢宏灿烂的篇章。
赓续历史文脉,三地纷纷深挖各自特色,打造沉浸式文化地标。走近郑州商都文化中心,借助AR、VR和MR等数字技术,游客们得以穿越回“商都”,站上“牛车”,体验一把在商代街道上行进的乐趣;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远望古风古韵的天堂明堂景区,一秒梦回盛唐;开封清明上河园实景演绎传世名画,华灯初上时,东京梦华盛景再现。古都气象与现代生活共振,重焕生机。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天堂(左)、明堂(2015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古老的汉字同样是首先发现于中原。
一个多世纪前,“一片甲骨惊天下”。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一千年。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汉字,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和纽带。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汉字系统以其稳定性和传承性,使得中华历史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并保存着完好的形态,中华文化精神才得以一以贯之,连绵不绝。”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保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秉持着深沉的文化基因,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不迷失、不动摇。”王巍说。
文化百川,汇聚在兹
沿着街道信步郑州老城区,会邂逅奇妙的场景。历史文化街区北顺城街,店铺林立,小吃云集,秋风中送来牛羊肉的香气。与浓郁的烟火气一路之隔,就是郑州商城遗址,街巷的流光溢彩不时映照在古老的城墙上。
3600年前选定的城址,如今仍是郑州的核心城区。古老与现代,人间烟火与历史文脉,在这里和谐共生。
上溯至5000多年前,位于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出土器物就包含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许多周边地区文化因子。
参观者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观看、拍摄演出(2021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王巍认为,当时的中原先民对周边地区文化采取主动吸收而非排斥的态度,这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是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近两年,洛阳的汉服潮频频出圈。无论景区街巷,随处可见身着华服的游客沉浸式打卡体验。
身穿汉服的游客在洛阳洛邑古城内拍照(2023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唐代时,东都洛阳就是个包容性、开放性很强的大都会,设有‘三市’用于商贸交易。大量胡客云集,胡风盛行,并与汉风相融合。”河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张新斌说。
滔滔黄河在中原滋养出强大的文明。多元融为一体,恰如万川汇于一流,浩浩荡荡,生机勃勃。
“中原犹如一个大的熔炉,南下的游牧民族在中原大熔炉中华夏化,然后又向南方迁移。”张新斌认为,中原所特有的贯通南北、融汇东西的地理优势,不断包容着东南西北汇向中原的各种族群,在形成文化的共同取向之后,成为民族扩容新的张力。
美国人霍利定居洛阳多年了,他不仅结识了志趣相投的音乐爱好者,还学会用地道的洛阳话砍价。霍利最喜欢走街串巷,感受多元文化,他说:“洛阳有古老的文化传统,又充满青春活力。”
参观者在河南博物院文创商店内挑选“考古盲盒”(2022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地处内陆腹地的河南迎来开放机遇,开通了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对接欧洲的开放前沿。
早晨,荷兰郁金香抵达郑州北郊的双桥花卉市场。经由“空中丝路”,从亚欧大陆西端的地头收割,到相距近万公里的中国中部的鲜花店,仅需不到24小时。
守正创新,履践在兹
从古至今,中原大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创新创造。
21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河南已由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现代经济大省,站上新的起点。
在河南省商水县南陵村一处高标准农田里,直升机在进行植保作业(2021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不久前,茶饮蜜雪冰城走红东南亚。从2018年正式“出海”,到如今在全球的连锁店超过3万家,除了产品定位符合海外市场需求外,文化创新和共振也是助力之一。该企业创新性地设计推出《蜜雪冰城主题曲》和“雪王”品牌形象走红网络。主题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雪王”形象作为茶饮文化符号,衍生出百余种周边产品。
这是河南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河南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秋高气爽,郑州龙子湖晴空如洗,水鸟翩跹。在这里,一个集聚13家科研机构、入驻1300余家企业、聚拢30000名员工的龙子湖智慧岛已蔚然成型。
近年来,河南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一列中欧班列(郑州)驶出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017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放眼中原大地,河南省科学院龙头带动,省实验室异军突起,中试基地加速布局,高新企业势头强劲,创新驱动潮涌中原。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体外诊断研发和制造型企业就尝到了创新的“甜”。“公司成立至今,几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营收资金搞研发。”安图生物副总经理吴学炜说。
数据显示,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52%。今年上半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31326亿元,同比增长3.8%。
工作人员在宇通新能源厂区高端及海外承装车间里作业(2023年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以创新驱动发展,大河之南的河南正奋楫扬帆,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
黄河之水天上来,至豫陕交界处切开山体喷薄而下,携带的泥沙造就沃野千里的华北平原,位于腹心地带的河南更是膏腴之地。大河奔流,惠此中原,从史书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王朝夏开始,河南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以贯通古今的文化自觉,鲜明提出中华文明五个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作为中华文明诞生和发展、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关键地区,中原腹地深刻而集中地体现了这五个突出特性。
华夏根脉,赓续在兹
秋风微凉,豫西黄河南岸的仰韶村游人如织。这里出土的古朴绚丽的彩陶,持续吸引着世人的目光。
豫陕交界附近拍摄的黄河景色(2020年9月7日摄,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郝源 摄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与中国学者一道,在这里启动科学发掘,一种新的史前文化被发现并以“仰韶”命名,中国现代考古学也由此发轫。
“百年考古,发现了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一系列重要遗址,理清了发展谱系,证明从古至今中国文化的发展是一脉相承、不曾间断的。”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李伯谦说。
文明肇始,从“河”而来。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说:“在漫长的中国历史中,从史前发展到各个王朝的更迭,绝大部分是以黄河流域为舞台。”而中原地区,更是保留着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最关键的历史链条与文化谱系。
分布于黄河沿线的郑州、开封、洛阳三座古都,书写了中国古代文明恢宏灿烂的篇章。
赓续历史文脉,三地纷纷深挖各自特色,打造沉浸式文化地标。走近郑州商都文化中心,借助AR、VR和MR等数字技术,游客们得以穿越回“商都”,站上“牛车”,体验一把在商代街道上行进的乐趣;在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远望古风古韵的天堂明堂景区,一秒梦回盛唐;开封清明上河园实景演绎传世名画,华灯初上时,东京梦华盛景再现。古都气象与现代生活共振,重焕生机。
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内的天堂(左)、明堂(2015年4月1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作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和载体,古老的汉字同样是首先发现于中原。
一个多世纪前,“一片甲骨惊天下”。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使中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往前推进了约一千年。
从甲骨文、金文到大篆、小篆,再到隶书、楷书,汉字的结构数千年来没有改变。汉字,不仅是记录中华文明的载体,更是追溯中华文明源流的根脉和纽带。
游客在河南安阳殷墟博物馆观看展出的卜甲(2018年10月1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汉字系统以其稳定性和传承性,使得中华历史文化能够持续发展并保存着完好的形态,中华文化精神才得以一以贯之,连绵不绝。”中国文字博物馆馆长黄德宽说。
“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使生生不息的中华民族保持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秉持着深沉的文化基因,在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始终坚持自身的文化传统不迷失、不动摇。”王巍说。
文化百川,汇聚在兹
沿着街道信步郑州老城区,会邂逅奇妙的场景。历史文化街区北顺城街,店铺林立,小吃云集,秋风中送来牛羊肉的香气。与浓郁的烟火气一路之隔,就是郑州商城遗址,街巷的流光溢彩不时映照在古老的城墙上。
3600年前选定的城址,如今仍是郑州的核心城区。古老与现代,人间烟火与历史文脉,在这里和谐共生。
上溯至5000多年前,位于河南巩义的双槐树遗址出土器物就包含大汶口文化、屈家岭文化等许多周边地区文化因子。
参观者在“只有河南·戏剧幻城”内观看、拍摄演出(2021年5月13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王巍认为,当时的中原先民对周边地区文化采取主动吸收而非排斥的态度,这是中华文明的底色,也是文明得以延续的重要因素。
近两年,洛阳的汉服潮频频出圈。无论景区街巷,随处可见身着华服的游客沉浸式打卡体验。
身穿汉服的游客在洛阳洛邑古城内拍照(2023年2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在唐代时,东都洛阳就是个包容性、开放性很强的大都会,设有‘三市’用于商贸交易。大量胡客云集,胡风盛行,并与汉风相融合。”河南省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张新斌说。
滔滔黄河在中原滋养出强大的文明。多元融为一体,恰如万川汇于一流,浩浩荡荡,生机勃勃。
“中原犹如一个大的熔炉,南下的游牧民族在中原大熔炉中华夏化,然后又向南方迁移。”张新斌认为,中原所特有的贯通南北、融汇东西的地理优势,不断包容着东南西北汇向中原的各种族群,在形成文化的共同取向之后,成为民族扩容新的张力。
美国人霍利定居洛阳多年了,他不仅结识了志趣相投的音乐爱好者,还学会用地道的洛阳话砍价。霍利最喜欢走街串巷,感受多元文化,他说:“洛阳有古老的文化传统,又充满青春活力。”
参观者在河南博物院文创商店内挑选“考古盲盒”(2022年5月17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近年来,随着“一带一路”建设大力推进,地处内陆腹地的河南迎来开放机遇,开通了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成为对接欧洲的开放前沿。
早晨,荷兰郁金香抵达郑州北郊的双桥花卉市场。经由“空中丝路”,从亚欧大陆西端的地头收割,到相距近万公里的中国中部的鲜花店,仅需不到24小时。
守正创新,履践在兹
从古至今,中原大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创新创造。
21世纪以来,特别是新时代以来,河南已由传统农业大省转变为现代经济大省,站上新的起点。
在河南省商水县南陵村一处高标准农田里,直升机在进行植保作业(2021年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不久前,茶饮蜜雪冰城走红东南亚。从2018年正式“出海”,到如今在全球的连锁店超过3万家,除了产品定位符合海外市场需求外,文化创新和共振也是助力之一。该企业创新性地设计推出《蜜雪冰城主题曲》和“雪王”品牌形象走红网络。主题曲被翻译成20多种语言,“雪王”形象作为茶饮文化符号,衍生出百余种周边产品。
这是河南创新实践的一个缩影。
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建设的核心位置,河南努力打造全国创新高地。
秋高气爽,郑州龙子湖晴空如洗,水鸟翩跹。在这里,一个集聚13家科研机构、入驻1300余家企业、聚拢30000名员工的龙子湖智慧岛已蔚然成型。
近年来,河南先后出台了《河南省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条例》《创新发展综合配套改革方案》等一系列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加速构建科技创新体系。
一列中欧班列(郑州)驶出郑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2017年8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安 摄
放眼中原大地,河南省科学院龙头带动,省实验室异军突起,中试基地加速布局,高新企业势头强劲,创新驱动潮涌中原。
郑州安图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第一家在上交所主板上市的体外诊断研发和制造型企业就尝到了创新的“甜”。“公司成立至今,几乎每年都拿出超10%的营收资金搞研发。”安图生物副总经理吴学炜说。
数据显示,河南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52%。今年上半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31326亿元,同比增长3.8%。
工作人员在宇通新能源厂区高端及海外承装车间里作业(2023年3月8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嘉南 摄
以创新驱动发展,大河之南的河南正奋楫扬帆,不断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