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2】 植根于黄土的豫剧,“得劲”!
更新时间:2023-11-12 12:38:08    来源:光明日报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郑州大剧院演出《穆桂英挂帅》。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供图

扫码看视频&nbsp听听这“得劲”的豫剧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2】 

我国最接地气的戏曲有哪些?豫剧,肯定是其中之一。

记者在河南乡间长大,童年记忆里的豫剧:是麦浪滚滚中,叔父大爷猛地拔起腰杆直吼一嗓的豪迈;是万家灯火时,阖家老小团团围在电视机前守候《梨园春》开场的期待;是大小庙会上,台上台下男女老少你唱我和的畅快……

是啊,正是中原沃土、乡野文化,滋养了这“黄土里长出的梆子腔”!

和许多传统戏曲相比,豫剧算是个“年轻人”。它的前身“梆戏”脱胎于民谣俚曲,和着枣木梆子的节拍成为独立的戏曲,在明清之际才基本成型。

“悲戏则声泪俱下,喜剧则谐谑备至。”又名“靠山吼”的梆戏,唱腔铿锵、语言风趣、情感浓烈、生活气息浓郁,在乡间颇受欢迎。

但长期以来,梆戏仅流行于荒村鄙邑,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原因何在?“粗俗”“鄙俚”“陈词滥调”是短板。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里写道:“土梆戏者,汴人相延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

梆戏变革,始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掀起的文化新风。

1927年,河南游艺训练班创立,提倡编创新戏、培养艺人,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之辅助”作用;樊粹庭、王镇南等知识分子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常派”创始人常香玉等人联手,全面改革梆戏,建立现代创演机制,建立了豫剧史上第一个正规剧团“豫声剧院”;《凌云志》《义烈风》《霄壤恨》等一批新剧目接连上演,“竟惹得全城如狂、万人争道”……

然而,梆戏革新的春潮不久后便因日寇进犯而凝涩。国破家亡,哪里又能安放下一方平静的戏台?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剧种才重现活力,并以河南的简称为梆戏确定了新的名字——豫剧。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豫剧迎来了“改制、改戏、改人”脱胎换骨的变化——

通过“改制”,豫剧剧团纷纷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艺术活力极大释放。1952年,河南省豫剧表演团体比1949年增加了三倍;1956年,豫剧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攀上有史以来最高峰……

通过“改戏”,以专业音乐创作为引领、中外乐器交融使用,创作出了一批现实气息浓郁、富有教育意义的新剧。“《朝阳沟》是我们在1958年创作的,一直演到现在,每次都是满堂彩!人说,它把农村景况演活了,是豫剧史上的里程碑……”88岁的豫剧作曲家朱超伦讲起往事,眼里依然闪动着光芒。

通过“改人”,豫剧演员摆脱了旧社会低贱的身份,成为艺术工作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在半年时间里走遍大半个中国,用义演捐款完成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的心愿。为配合义演,她的丈夫、豫剧编导陈宪章还特意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为豫剧《花木兰》,“国家有难,不分男女,人人有责”的家国情怀让国人热血沸腾……

步入新时代,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曲剧种,拥有167个专业院团、2100多个民营院团,“十万大军”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豫剧之花愈发艳丽。

豫剧之盛,源自植根“泥土”。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在河南豫剧院三团排演大厅,团长贾文龙正带着演员们排演大戏《焦裕禄》。“为了让戏更‘入味’,我们坚持到农村体验生活。”贾文龙告诉记者,河南豫剧院的所有演职人员,都会定期到乡下,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光是兰考,贾文龙就跑了几十趟:“以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去反映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是豫剧的‘灵魂’。”

豫剧之兴,离不开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豫剧的故乡河南,“戏曲振兴计划”稳步推进——大力扶持精品剧目创作、积极培育戏曲人才队伍,“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等活动令豫剧不断推陈出新。“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连续六次获‘文华大奖’,形成了业内瞩目的‘河南戏剧现象’。”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深有感触。

豫剧之煌,得益于“戏比天大”的精神传承。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视艺术为生命,她常说:“对一个农民来说,没有比种地更大的,地比天大;对一个演员来说,没有比演戏更大的,戏比天大。”哪怕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在只有一个五保老人的屋里,她都满腔热忱地、一丝不苟地把戏唱好。

这种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豫剧传人。今年7月,一段“40摄氏度高温下,豫剧演员身披厚甲为乡亲唱戏”的视频冲上热搜。这正是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安阳县北郭乡演出的实况。“观众那么喜欢,我们年轻人咋能惜力?一定要把每场戏都演好!”演员吕军帅道出大家的心声。这支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首届豫剧本科班毕业生为基础组建的青年团队,如今已成为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今天,青春焕发的豫剧又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让更多观众一饱眼福。

“一诺千金重,取义轻舍生,历尽万劫眉不皱,留一腔浩然正气贯长虹……”在网络直播间,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一出《程婴救孤》唱得动人心魄。“这样的直播,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观众遍布海内外,很多都是年轻‘粉丝’。”李树建有一个心愿:“过去,常香玉大师把河南豫剧推向全国;今天,我们要让中国豫剧走向世界!”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电影《满江红》中数十段别出心裁的“摇滚豫剧”配乐,让年轻人赞叹不已:“噫,豫剧恁‘得劲’!”

(本报记者 白雪蕾 丁艳 王胜昔)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2】 植根于黄土的豫剧,“得劲”!
    2023-11-12 12:38:08    来源:光明日报

    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郑州大剧院演出《穆桂英挂帅》。河南豫剧院青年团供图

    扫码看视频&nbsp听听这“得劲”的豫剧

    【这些文化遗存现今的模样72】 

    我国最接地气的戏曲有哪些?豫剧,肯定是其中之一。

    记者在河南乡间长大,童年记忆里的豫剧:是麦浪滚滚中,叔父大爷猛地拔起腰杆直吼一嗓的豪迈;是万家灯火时,阖家老小团团围在电视机前守候《梨园春》开场的期待;是大小庙会上,台上台下男女老少你唱我和的畅快……

    是啊,正是中原沃土、乡野文化,滋养了这“黄土里长出的梆子腔”!

    和许多传统戏曲相比,豫剧算是个“年轻人”。它的前身“梆戏”脱胎于民谣俚曲,和着枣木梆子的节拍成为独立的戏曲,在明清之际才基本成型。

    “悲戏则声泪俱下,喜剧则谐谑备至。”又名“靠山吼”的梆戏,唱腔铿锵、语言风趣、情感浓烈、生活气息浓郁,在乡间颇受欢迎。

    但长期以来,梆戏仅流行于荒村鄙邑,难登大雅之堂,甚至没有固定的演出场所。原因何在?“粗俗”“鄙俚”“陈词滥调”是短板。清人徐珂在《清稗类钞》里写道:“土梆戏者,汴人相延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

    梆戏变革,始于20世纪初五四运动掀起的文化新风。

    1927年,河南游艺训练班创立,提倡编创新戏、培养艺人,发挥戏剧“社会教育之辅助”作用;樊粹庭、王镇南等知识分子与“豫剧皇后”陈素真、“常派”创始人常香玉等人联手,全面改革梆戏,建立现代创演机制,建立了豫剧史上第一个正规剧团“豫声剧院”;《凌云志》《义烈风》《霄壤恨》等一批新剧目接连上演,“竟惹得全城如狂、万人争道”……

    然而,梆戏革新的春潮不久后便因日寇进犯而凝涩。国破家亡,哪里又能安放下一方平静的戏台?直到新中国成立,这一剧种才重现活力,并以河南的简称为梆戏确定了新的名字——豫剧。

    在“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指引下,豫剧迎来了“改制、改戏、改人”脱胎换骨的变化——

    通过“改制”,豫剧剧团纷纷建立民主管理制度,艺术活力极大释放。1952年,河南省豫剧表演团体比1949年增加了三倍;1956年,豫剧演出场次和观众人数攀上有史以来最高峰……

    通过“改戏”,以专业音乐创作为引领、中外乐器交融使用,创作出了一批现实气息浓郁、富有教育意义的新剧。“《朝阳沟》是我们在1958年创作的,一直演到现在,每次都是满堂彩!人说,它把农村景况演活了,是豫剧史上的里程碑……”88岁的豫剧作曲家朱超伦讲起往事,眼里依然闪动着光芒。

    通过“改人”,豫剧演员摆脱了旧社会低贱的身份,成为艺术工作者,激发了他们的爱国热情。为支援抗美援朝,常香玉带领香玉剧社在半年时间里走遍大半个中国,用义演捐款完成了为志愿军捐献一架战斗机的心愿。为配合义演,她的丈夫、豫剧编导陈宪章还特意将京剧《木兰从军》改编为豫剧《花木兰》,“国家有难,不分男女,人人有责”的家国情怀让国人热血沸腾……

    步入新时代,作为中国第一大地方戏曲剧种,拥有167个专业院团、2100多个民营院团,“十万大军”遍布全国十几个省区市……豫剧之花愈发艳丽。

    豫剧之盛,源自植根“泥土”。

    “老百姓心里有杆秤,知道你是重还是轻;老百姓心里有面镜,知道你是浊还是清。”在河南豫剧院三团排演大厅,团长贾文龙正带着演员们排演大戏《焦裕禄》。“为了让戏更‘入味’,我们坚持到农村体验生活。”贾文龙告诉记者,河南豫剧院的所有演职人员,都会定期到乡下,与父老乡亲同吃同住同劳动。光是兰考,贾文龙就跑了几十趟:“以人民群众喜爱的形式去反映他们最熟悉的生活,是豫剧的‘灵魂’。”

    豫剧之兴,离不开坚实的政策保障。

    在豫剧的故乡河南,“戏曲振兴计划”稳步推进——大力扶持精品剧目创作、积极培育戏曲人才队伍,“戏曲进乡村”“戏曲进校园”“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等活动令豫剧不断推陈出新。“有温度、有筋骨、有力量的作品层出不穷,连续六次获‘文华大奖’,形成了业内瞩目的‘河南戏剧现象’。”河南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吴亚明深有感触。

    豫剧之煌,得益于“戏比天大”的精神传承。

    人民艺术家常香玉视艺术为生命,她常说:“对一个农民来说,没有比种地更大的,地比天大;对一个演员来说,没有比演戏更大的,戏比天大。”哪怕在只有一个战士的边防哨所、在只有一个五保老人的屋里,她都满腔热忱地、一丝不苟地把戏唱好。

    这种精神,感召着一代又一代豫剧传人。今年7月,一段“40摄氏度高温下,豫剧演员身披厚甲为乡亲唱戏”的视频冲上热搜。这正是河南豫剧院青年团在安阳县北郭乡演出的实况。“观众那么喜欢,我们年轻人咋能惜力?一定要把每场戏都演好!”演员吕军帅道出大家的心声。这支以中国戏曲学院2009级首届豫剧本科班毕业生为基础组建的青年团队,如今已成为豫剧舞台上的中坚力量。

    今天,青春焕发的豫剧又通过现代传播方式,让更多观众一饱眼福。

    “一诺千金重,取义轻舍生,历尽万劫眉不皱,留一腔浩然正气贯长虹……”在网络直播间,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一出《程婴救孤》唱得动人心魄。“这样的直播,我们已经坚持了三年,观众遍布海内外,很多都是年轻‘粉丝’。”李树建有一个心愿:“过去,常香玉大师把河南豫剧推向全国;今天,我们要让中国豫剧走向世界!”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头戴金冠压双鬓,当年的铁甲我又披上了身……”电影《满江红》中数十段别出心裁的“摇滚豫剧”配乐,让年轻人赞叹不已:“噫,豫剧恁‘得劲’!”

    (本报记者 白雪蕾 丁艳 王胜昔)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