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丨河南: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共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更新时间:2023-11-22 21:10:09    来源:大河网

      11月21日至23日,由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在京召开。会上,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夏志胜在介绍河南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的工作经验时表示,文化旅游援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也是群众就业增收的富民工程。

      自2010年起,河南省对口援建新疆哈密。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化旅游大省,哈密文化旅游资源同样富集。夏志胜表示,河南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全力实施文旅智力支援、旅游宣传推介、文旅产业发展等重点工程,培育地铁“哈密号”、专列“豫疆号”等品牌活动,推动了豫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丰硕成果。

      近些年,河南省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河南省文化援疆实施方案》,指导哈密市、第十三师新星市和巴里坤县、伊吾县、伊州区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同时,河南省强化智力支撑,订单式选派270余名文化旅游人才开展“组团式”援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养,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等活动200余批次,为当地培训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5400余人次,还推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哈密设立产学研基地,支持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旅游管理专业。

      谋定而后动,河南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两方面发力,增强哈密旅游发展活力。帮助哈密打造大海道、伊吾胡杨林旅游核心景区和精品线路,改善巴里坤、伊吾县全域旅游条件,开发东天山滑雪、鸣沙山滑沙等旅游新产品;建设巴里坤民族服装产业园,引导河南安绣等企业入驻,打造哈萨克民族特色服装和刺绣品牌;适应自驾新疆游不断增加的趋势,支持河南相关旅游企业赴哈密建设自驾车营地;举办“哈萨克民俗风情展”“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邀请展”等系列展览,组织《兵团颂》等大型情景剧演出活动,丰富游客文化体验;推动河南云台山景区与伊吾胡杨林景区等“一对一”结对共建,深化河南旅游企业与哈密景区、旅行社、演艺团体、酒店、农家乐的合作,推动哈密旅游业加快发展。

      此外,河南还通过宣传推介、引客入疆等形式精心拓展哈密文化旅游市场。在大象融媒开设《豫见哈密》系列节目,组织河南电视台举办“醉美哈密”短视频大赛,支持河南媒体和旅游企业联合成立“哈密旅游河南宣传推广中心”,开展“哈密文化旅游进中原”“新疆缩影·甜蜜哈密”等大型推介活动,河南卫视在哈密大海道景区编拍的大型舞蹈《伊州长歌》,引发各地游客对哈密人文风光的无限向往;开展“河南人游哈密”等专题活动,累计开行旅游援疆专列207趟、专厢205个、包机6趟,输送河南游客50余万人次。去年开通的郑州地铁“哈密号”,已成为集哈密旅游宣传、助农消费、交往交流交融于一体的“移动平台”,共推介销售哈密农产品超过1.6亿元,吸引赴哈游客4万多人次。

      “帮助哈密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也大力吸引新疆游客中原行。”开展“百名民族团结模范游河南”“中原文化天山行”等活动,促进两地各族群众大众化、生活化、常态化交流互动。豫哈青少年夏令营累计组织2000余名哈密优秀师生到河南研学交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夏志胜表示,河南省将发挥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优势,持续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精心打造华夏文明探源、千里黄河研习、红色基因传承等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新疆游客到河南旅游。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出席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中央统战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旅、发改、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国家民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特邀市(县)党政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导游代表及旅游企业代表一并出席会议。

      去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蒋彤)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丨河南: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共筑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
    2023-11-22 21:10:09    来源:大河网

      11月21日至23日,由国家民委、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主办的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在京召开。会上,河南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党组成员夏志胜在介绍河南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的工作经验时表示,文化旅游援疆是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载体,也是群众就业增收的富民工程。

      自2010年起,河南省对口援建新疆哈密。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文化旅游大省,哈密文化旅游资源同样富集。夏志胜表示,河南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积极创新文化旅游援疆模式,全力实施文旅智力支援、旅游宣传推介、文旅产业发展等重点工程,培育地铁“哈密号”、专列“豫疆号”等品牌活动,推动了豫哈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丰硕成果。

      近些年,河南省坚持规划引领,制定了《河南省文化援疆实施方案》,指导哈密市、第十三师新星市和巴里坤县、伊吾县、伊州区编制了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积极培育文化旅游产业。同时,河南省强化智力支撑,订单式选派270余名文化旅游人才开展“组团式”援疆,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养,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等活动200余批次,为当地培训文化旅游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5400余人次,还推动河南大学、郑州大学在哈密设立产学研基地,支持哈密职业技术学院设立旅游管理专业。

      谋定而后动,河南从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特色旅游产品两方面发力,增强哈密旅游发展活力。帮助哈密打造大海道、伊吾胡杨林旅游核心景区和精品线路,改善巴里坤、伊吾县全域旅游条件,开发东天山滑雪、鸣沙山滑沙等旅游新产品;建设巴里坤民族服装产业园,引导河南安绣等企业入驻,打造哈萨克民族特色服装和刺绣品牌;适应自驾新疆游不断增加的趋势,支持河南相关旅游企业赴哈密建设自驾车营地;举办“哈萨克民俗风情展”“哈密维吾尔族刺绣邀请展”等系列展览,组织《兵团颂》等大型情景剧演出活动,丰富游客文化体验;推动河南云台山景区与伊吾胡杨林景区等“一对一”结对共建,深化河南旅游企业与哈密景区、旅行社、演艺团体、酒店、农家乐的合作,推动哈密旅游业加快发展。

      此外,河南还通过宣传推介、引客入疆等形式精心拓展哈密文化旅游市场。在大象融媒开设《豫见哈密》系列节目,组织河南电视台举办“醉美哈密”短视频大赛,支持河南媒体和旅游企业联合成立“哈密旅游河南宣传推广中心”,开展“哈密文化旅游进中原”“新疆缩影·甜蜜哈密”等大型推介活动,河南卫视在哈密大海道景区编拍的大型舞蹈《伊州长歌》,引发各地游客对哈密人文风光的无限向往;开展“河南人游哈密”等专题活动,累计开行旅游援疆专列207趟、专厢205个、包机6趟,输送河南游客50余万人次。去年开通的郑州地铁“哈密号”,已成为集哈密旅游宣传、助农消费、交往交流交融于一体的“移动平台”,共推介销售哈密农产品超过1.6亿元,吸引赴哈游客4万多人次。

      “帮助哈密发展旅游的同时,我们也大力吸引新疆游客中原行。”开展“百名民族团结模范游河南”“中原文化天山行”等活动,促进两地各族群众大众化、生活化、常态化交流互动。豫哈青少年夏令营累计组织2000余名哈密优秀师生到河南研学交流,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

      夏志胜表示,河南省将发挥中华文化重要发祥地优势,持续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精心打造华夏文明探源、千里黄河研习、红色基因传承等精品旅游线路,吸引新疆游客到河南旅游。

      中央统战部副部长,国家民委主任、党组书记潘岳,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出席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现场交流会。中央统战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有关司局负责同志;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文旅、发改、民族工作部门负责同志;国家民委相关司局负责同志;特邀市(县)党政负责同志、专家学者代表、导游代表及旅游企业代表一并出席会议。

      去年6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民委、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关于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的意见》,决定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新华每日电讯记者 蒋彤)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