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河南日报智库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更新时间:2023-12-18 10:49:20    来源:大河网

  肇始于1978年年底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序幕,经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谱写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诗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迁

  在由始及今的45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与全国同频共振,踔厉奋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激荡人心的伟大成就,实现了重大变迁。

  (一)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迁

  改革开放是我省4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曲,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贯穿其中的重头戏。通过国资国企、商品价格、财税体制、要素市场、政府职能、企业组织制度、流通体制、贸易体制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我省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迁,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相互叠加、完美结合、能量互赋,催生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国资国企战略版图获得重塑。国企改革贯穿于全省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河南大力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实现“三个首次一个突破”,即国企改革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国资布局首次实现战略性重构、国资监管首次实现集中统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现整体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撑有力。从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再到私营企业的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河南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2年年底,民营经济贡献了河南省六成以上的GDP、七成左右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就业、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生力军。市场交易体系持续完善。积极发展各类市场,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到“十四五”初,全省拥有1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33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28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40个。初步构建起国家一类口岸、功能性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进出口平台体系。要素市场持续发力。劳动力、金融、技术等市场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23年9月底,全省共有法人金融机构240家,银行业总资产12.5万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60家。2022年成立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运营模式。人才市场发展完善,2022年成立了河南人才集团,着力打造扎根中原、辐射全国、走向国际,服务人才强省战略的全国一流人才集团。市场化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蓬勃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18亿元。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组建运行省政务服务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政务服务事项“一门”进驻率达94%,495项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开创“全豫通办”新模式。“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超过90%。

  (二)经济实力实现由欠发达省份向经济大省的变迁

  人口基数大、发展底子薄,是改革开放初期我省面临的基本省情。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抢抓机遇,积极进取,谋发展促崛起,主要指标在全国位次不断前移,在追赶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1345亿元,从2004年起,连续20年在全国居第5位,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总量万亿级台阶快速跃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河南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位。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阶段性收缩调整,在本世纪初,全省经济重回高速发展,生产总值也从2004年起稳居全国第5位,并在2005年跨越万亿元大关,2010年跨越2万亿元大关,经济大省地位不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以赴谋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58个百分点,全省生产总值每三年跨上一个新的万亿元台阶。全省人均GDP稳步提升。伴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全省人均GDP位次不断前移。1978年全省人均GDP为23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26%,1989年突破千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人均GDP加速提升,2012年突破3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全省人均GDP于2016年超过4万元,2018年突破5万元,2022年达到62106元,提升至全国平均水平的72.47%,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12.21个百分点。“三驾马车”动力持续增强。1985年全省投资规模突破百亿元,1996年突破千亿元,2008年突破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3~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7%,对我省经济发展支撑强劲;消费市场在快速增长时期基本十年增长5倍,199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92亿元,202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7.41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连续跨越,2022年达到8524.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0.6%提高到2022年的2.03%。

p176_s.jpg

  (三)产业支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变迁

  改革开放45年来,河南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增加值连续十多年稳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确立。202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9592.76亿元,是1978年的124倍。党的十六大以后,河南省把新型工业化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大提升。“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工业增加值连跨5000亿元和10000亿元两个台阶。自2005年河南省工业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全国工业发展格局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质变。2022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9∶49.0,与1978年39.8∶42.6∶17.6的结构相比,第一产业占比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迅速提升,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占比于2017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于2018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发展经历以轻纺工业为重心、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支撑、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三大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了包含40个大类、197个中类、583个小类的工业体系,成长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区域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前后河南省工业布局发生了由沿线布局到区域布局、散状布局到集聚布局的变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豫北、豫西、豫西南及黄淮等经济区结合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郑州、洛阳、新乡、安阳、三门峡、漯河等重点城市之间逐步形成产业分工、错位竞争的格局。特别是随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节能环保、智能电力等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规模体量优势和产业引领作用日益突显,成为产业区域布局的主要空间载体。民营经济成长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乡镇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于1997年占据全省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随着“两个毫不动摇”的深入落实,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年初,以94.4%的单位数,实现了76.0%的营收、64.5%的资产、88.3%的利润,吸纳约78.9%的就业人口,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四)开放格局实现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变迁

  改革开放45年来,河南省在全国梯次开放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内陆腹地开放发展之路,以“四条丝绸之路”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四区”建设为代表,推动河南省开放发展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并向开放强省迈进。贸易规模持续增长。1979—2022年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速达23.04%,高于全国年均增速4.36个百分点。2022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524.1亿元,是1978年的4283倍,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1.22%提升到13.9%。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省外贸总值十年来连续跨过4000亿元到8000亿元五个台阶,2022年首次跃居全国第9位。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我省利用省外资金呈万亿级提升,利用外资约呈百亿级美元提升。截至2023年年初,在豫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98家、中国500强企业达到178家。开放通道优势发力。国际枢纽航线成功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囊括欧美亚三大洲200多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越织越密。郑州机场成为国内最高等级的4F机场之一,年货运吞吐量跻身全国6强、全球50强,成为国内外主要货运航空公司重点布局的枢纽机场。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搭建了中欧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2013年开通的中欧班列(郑州)是中部地区首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了“数字班列”“恒温班列”和“运贸一体化”等特色名片,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郑州获批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网上丝绸之路”首创“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被世界贸易组织定为“中国方案”。2017年郑州成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永久会址,在引领制定跨境电商规则等领域形成“郑州共识”。加快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内河航运集装箱航线实现了从0到20+的突破。郑州等市开通至天津港、青岛港、宁波港等重点港口的铁海联运班列。建成淮河、沙颍河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开航周口中心港、信阳淮滨港等港口,“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国际市场持续拓展。河南企业走进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宇通、双汇、洛钼、郑煤机等重点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省对外贸易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扩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开放载体支撑有力。1992年,国务院批准郑州为内陆开放城市。随着对外开放纵深发展,河南省开放载体平台形成了包括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出口占全省总额的半壁江山。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多项改革创新成果被国家采纳推广。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11年排名全国综合保税区前2位。2023年,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正式开通,成为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

  (五)社会结构实现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45年来,河南省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通过户籍制度、城乡土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推进城乡互动发展、打造郑州都市圈等举措,有力推动了全省城镇化发展。2017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乡人口对比形势彻底扭转,标志着河南社会整体完成由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城镇化率大幅提升。1978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13.60%。1990年河南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率的增速由此前十年间年增0.18%提高至1.04%,增速提升6倍。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0%,正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黄金区间。2022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57.07%,城市人口规模突破五千万。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党的十四大后河南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2003年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核心地位正式确立,2006年中原城市群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区域间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城市间全面对接,构建起以郑州为中心,洛阳、焦作、新乡、开封在内的核心经济区。2016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中原城市群正式跻身国家级城市群行列,并突破省域范围,涵盖了中部五省30座城市,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地带,也成为河南联通世界、融入全球的开放门户。“十三五”期间,郑州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空间格局,形成辐射八方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带。2014年后,河南围绕县域治理“三起来”,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郑州为引领、中心城市带动、县城为重要载体、点面结合、结构合理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郑州“龙头”引领有力。2003年高起点、大手笔打造建设郑东新区,首次改变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创造性采用组团发展的新型模式,同时积极进行现代化产业布局,推动郑州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增长极。2016年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凸显出郑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2022年郑州城镇化率为79.4%,高于全省22.33个百分点。城镇化内涵提升。2023年郑州放开落户限制,全省范围内实现“零门槛”落户,同时加快土地确权和市场化交易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初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97.65%,供水普及率99.32%,建成区绿地率36.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六)人民生活实现由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变迁

  小康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梦想和夙愿。经过45年的改革开放,河南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惠及亿人的小康社会,实现了从满足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变迁,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22年河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122倍、178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1978年的3.0∶1缩小至2022年的2.1∶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2年的38.7%、34.1%,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保持基本同步。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消除。按照现行贫困标准,1978年末河南贫困人口3687.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约250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2%。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打响力度空前的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年底全省7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8个国家贫困县和15个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中原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河南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从传统就业到新就业形态的转变。就业人数从1978年2807万人增加到2022年4782万人,就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44.1%;就业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升至9.91年、技能人才总量达1415.2万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动人口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大省。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本世纪初的8.7%提高至2022年的55.5%,平均受教育年限9.79年。社会保障惠及全民,社会保险逐步实现法定人群和制度全覆盖。2022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79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超1亿人、失业保险1092.67万人、工伤保险1068.10万人,低保金惠及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32.15万人、274.18万人。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推进重大文化项目落地,策划主题文化线路,精心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河南实践,累计创建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7个省级生态县,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1978年降低约四成。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绿色交通便捷居民生活,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p175_s.jpg

p177_s.jpg

  二、改革开放的有益启示

  45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强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进步,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累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对当下和未来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一)大胆进行创新探索

  纵观改革开放4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源于在每个重要关口,把握解放思想总开关,敢于突破观念、更新理念,勇于创新思路、主动探索。创新破解“三农”问题,做好农村经济大文章。较早普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并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序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中原农谷等,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实施放权赋能,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从1993年“十八罗汉闹中原”到2004年县域经济定位为“中原崛起的基石”,到2021年促进县域经济“成高原”,通过实施县域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三项改革”等实践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转换发展思路,下活内陆开放大棋局。为了突破“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区位限制,河南向蓝天、向电商、向货运、向区域合作要开放,闯世界、谋发展,厚植通道优势、平台优势,成功探索了一条内陆地区的开放之路。实施“双枢纽”战略,打造“四条丝绸之路”,建成“米”字形高铁,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提升开放平台,推动河南从内陆腹地走向了开放前沿。牢牢把握省情,率先探索发展新路子。河南于“十一五”期间开始探索“三化两不”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即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工业与农业的对接,把食品加工业做成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万亿级大产业;推进遍地开花的乡镇工业集聚化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成为河南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产业升级的平台载体;把促增长与调结构兼容在统一的发展框架中,孕育出宇通客车、中信重工、中铁盾构等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持续传承创新,做好文旅产业发展大课题。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从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立为全省“十大战略”之一,都在实践探索河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我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策划文明起源、四大古都等主题文化线路,通过创意驱动、科技赋能推出《只有河南》等实景演艺、《唐宫夜宴》等节日系列、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成功“出圈”更出彩,揭开了河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强化发展战略引领

  纵观改革开放45年河南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背景、发展条件下,省委省政府强化战略引领,描绘发展蓝图,带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攀上新台阶,实现新飞跃。“一高一低”战略引领河南经济快起飞。针对河南人口增长快、经济底子薄的实际,1991年省委确定“一高一低”战略目标,即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战略引领下,此后长达27年时间河南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开放带动战略引领开放发展大提升。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4年省委首次作出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大决策,1999年省委进一步提出“东引西进”的发展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引发利用省外境外资金大幅增长,东部沿海的大批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河南,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全省开放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中原崛起战略引领河南发展新质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初步完善阶段,河南省委作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部署,先后提出了“两大跨越”“三化两不”“两个较高”的发展思路。从上述思路出发,推动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大郑州”建设,全面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打造郑州都市圈,加快黄淮四市的发展,全面建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持续巩固,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地位凸显,经济发展发生新质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引领河南更出彩。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4年省委颁布《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2016年提出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战略引领下,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业已形成。发展优势再造、产业换道领跑、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载体打造、低碳绿色发展、改革开放动力支撑等,发展目标兼容,战略相互赋能,能量叠加释放,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农业大省统筹城乡、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生态大省绿色发展、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画卷全面展开。

  (三)强力推进四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加快追赶步伐,聚焦推进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子,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巩固经济大省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我省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着力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大粮仓”向“大厨房”再到“大餐桌”的转变,逐步确立起食品加工业大省的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农村,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促农惠农政策,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保证了粮食产量持续处在全国排头兵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实施种业振兴,推进农业高技术化,打造中原农谷,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入一个新阶段。强化工业核心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我省不断探索工业化的实现路径,着力推动以资源导向型工业向市场导向型工业转变,推动资源依赖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推进遍地分散型工业向规模集聚型工业转变,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嫁接、省内存量资产与外来优质要素嫁接,逐步形成五大主导产业引领、优势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体现河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着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向工业强省迈进。凸显城市引领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我省立足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的基本省情,凸显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子。从土地配置、户籍制度、城市管理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对接、教育医疗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产城融合,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率迅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继续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发展节点枢纽城市,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发挥信息化融合作用,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推进实施“宽带中原”战略,打造全国互联网信源集聚地和郑州全国通信枢纽。大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富士康为代表,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为河南的主导产业。强力发展电子商务,创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发展成为河南一张亮丽的名片。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插上新的翅膀。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达到一个新高度。

  (四)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45年来,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贯穿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全省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促进发展要素充分流动、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活力。农村经济改革改出新天地。从1979年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93年全省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到2005年率先免征农业税,再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实现从“满足温饱”到“中原粮仓”,从“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嬗变。从十万大军出太行、千万劳动力输出大省到国际劳务合作大省,再到回乡创业,折射出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从“十八罗汉闹中原”到打造经济发展基石再到县域经济“成高原”,放权赋能、要素整合、财税体制等改革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场化改革改出生命力。历次政府机构职能以及政府管理机制改革,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让渡并放大市场作为的空间。贯穿行政管理体制全过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了优化的营商环境。国有企业进行的用工制度、产权制度、股份制改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本运营制度乃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极大地释放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能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发的相应改革,使得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土地、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领域的全方位改革,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的改革,促使民生大幅改善和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信心、预期和社会稳定环境的支持。全方位改革改出新优势。我省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的同时,引发出强劲的外力支持。从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到建设中原经济区,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率先领跑,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发力,从郑州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成为新的国字号,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战略平台落地河南,引领河南进入新的发展期。对外开放演绎发展新变化。在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引领下,从加强豫港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到开展区域合作、走向国际市场;从建设内陆城市到打造全国开放高地;从要素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在激发我省发展张力的同时,倒逼改革迈出新步伐,催生内生性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对外开放迈向新高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先行,跨境电商综试区全力发展新业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则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增强,“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四区”叠加“四路”,“平台”链接“通道”,河南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枢纽。

  (五)不断厚植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某种程度上讲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培植、积累发展优势的过程。自然型发展优势支撑经济起飞。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对自然型发展禀赋的开发利用,开启了经济起飞。通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资源导向型的重工业体系;通过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通过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区位交通优势利用,促进机场、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通过劳务输出,积累原始资本、接受市场理念、学习技术管理;通过上述综合比较优势的开发利用,进行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区域合作。聚变型发展优势凸显发展地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逐步塑造起产业基础、市场容量、人力资源等新的发展优势,与原有的发展优势叠加在一起,并在国家相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发生聚变,以“三区一群”为代表的国家级战略平台落地河南,使得河南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发展地位日益凸显,在区域竞争合作发展中占据发展的主动。同时这种聚变型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已突破河南省域边界,形成立足河南、支撑中部、服务全国的新格局。裂变型发展优势释放新的能量。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广,使得各发展要素之间能量互赋、叠加释放,裂变衍生出内河港口经济、枢纽经济、航空经济、都市圈经济等新的发展优势。2021年省委进一步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六)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围绕发展主题,正确处理发展中若干重大关系,以促进市场作用充分、工农良性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后劲有力、人民分享发展成果。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按照市场化发展趋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构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通过政府职能、机构、管理机制改革,重点在“放管服效”上下功夫,“放管服效”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渡市场空间,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提升开放水平,以开放倒逼改革、活跃市场。我省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在全国省市比较中处于中西部的前列,并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推进工农良性互动。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把农业与工业、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追赶发展兼容在统一的发展框架中,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成果装备农业,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农良性互动发展,探索走出一条“三化两不”的发展路子,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培育成长出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反过来支撑起河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始终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大城市经济的同时,自“十一五”时期开始,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布局延伸,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发展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发展要素由城市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发展要素的嫁接与互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更是推动发展要素向农村倾斜。特别是一直将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城乡之间架构发展桥梁和纽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坚持正确处理中心带动与区域协调的关系,把实施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统一兼容在一起。一方面实施中心带动,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把引领发展区做大做强,以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另一方面,推动均衡发展,专门出台扶持资源转型发展区、黄淮传统农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快速崛起。兼顾即期与长远发展。坚持着眼长远,谋划当前,正确处理即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比如在“十一五”时期率先提出“三化两不”的发展思路,在当时区域竞争激烈,普遍存在项目投资饥渴的背景下,我省各市县坚持引进生态友好型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省相对超前开启的高速公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前河南的枢纽经济、开放经济等奠定了基础。2021年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在发展中保障民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获得幸福感。自2013年提出力争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以来,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速。加大民生投入支出,自2012年以来,我省用于改善保障民生的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2%以上。

  三、更加出彩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来解决。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新时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我省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勇于把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更加出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展现河南更大的作为。

p179_s.jpg

  (一)在人口大省现代化建设上更加出彩

  人口规模巨大是河南的基本省情,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现实基础。河南现代化建设起点低、农业底色重、老龄化程度深、生态约束紧。从人均水平看,2022年河南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5%,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9.92%。从城镇化率看,2022年城镇化率达到57.07%,仍低于全国65.22%的水平,意味着全省还有4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从人口变化和老龄化程度看,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60多年来首现负增长,新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连续6年都呈现下降态势。2022年,全省16—59岁适龄劳动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8.18%,低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2022年末河南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86%,接近中度老龄化标准。从生态约束看,河南人均水资源量约4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2022年年初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63.3%,高出全国7.3个百分点。从上述省情出发,河南现代化建设将会呈现出时空压缩型、结构升级型、加速追赶型的鲜明特色。基于这种特色,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子,贡献现代化河南实践方案,谱写更加出彩的篇章。为此,在人口大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更加出彩,必须在发展思路上,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走好“五条新路子”,坚决扭住发展不放松,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扎实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保持合理增长速度,持续巩固经济大省的地位。发展目标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发展动力上,构建起以创新为核心,科技、教育、人才相互支撑、共同发力的创新驱动体系。产业支撑上,构建起以制造业为核心、实体经济为支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取向、基础产业为依托的同向发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优势上,构建起以枢纽经济为切入点、消费经济为着力点、平台经济为支撑点、要素赋能升级、能量互赋的发展要素支撑体系。发展布局上,构建起中心城市带动、乡村振兴繁荣、生态环境绿色低碳交相作用、相得益彰的空间支撑体系。

  (二)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更加出彩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此出发,河南具有融入新发展格局上的诸多基础条件和优势,应抢抓历史机遇,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把握工作着力点,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更加出彩。一是发挥供需优势,加快深度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需求方面,河南已成为一个体量庞大的综合经济体,经济总量迈上了6万亿元的发展台阶,消费人口1亿人,中等收入群体2200多万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万亿元;供给方面,2022年河南工业增加值接近2万亿元,工业总量长期居全国第5位,有装备制造和食品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盾构装备、矿山装备、起重装备在市场上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流通方面,我省的交通强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地位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并逐步升级为枢纽经济,以郑州为中心高铁“2小时经济圈”覆盖4亿多人口,飞机“2小时航空圈”覆盖占全国约90%的人口和95%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打造“离市场最近省份”的优势条件。为此,应统筹谋划,周密部署,充分利用好以“四条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开放通道,集中释放好开放平台的聚合效应,充分发挥好枢纽经济集聚资源的“强磁场”、发展张力的“辐射源”、结构升级的“牵引器”作用,不断彰显我省在市场需求、供给和流通等方面比较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二是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对接国家战略,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着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联动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推动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黄河流域省际协同发展样板示范;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服务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创新提升豫京和南水北调战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化豫鄂川渝高质量合作,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等。三是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市场交易体系和网络。基于比较优势,找准我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积极探索有利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强化内陆和沿海同处开放一线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优化内资外资两种资源,激活内需外需两个市场,大力推动重点产业开放,做大做强开放型市场主体,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持续完善对外开放通道体系,推动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快打造要素高度集聚、平台高度集成、通道高度便捷、体制高度灵活的内陆开放高地,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开放强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支持市场主体拓展境外市场。深入实施优进优出,更大力度引育人才,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推动文化旅游交流。

  (三)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上更加出彩

  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之上,而科技创新既是河南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出彩之处。未来一个时期,立足现有基础,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实现科技创新更出彩。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争取进入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为契机,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我省布局。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的郑开科创走廊,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和技术标准、环境保护等普遍性手段,激发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参与重大创新。特别是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金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合作组织和利益共同体,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形成强有力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三是锻造高质量发展“科技内核”。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成果,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四是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要牢牢把握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战略目标,发挥一主两副等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产业基础、高教资源、创新环境等优势,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营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形成“天下英才聚中州”的生动局面。依托重点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创新要素集聚的领军企业等,发挥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特色产业吸引、集聚、培育人才作用,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与教育链融合起来,以发挥集成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p180_s.jpg

  (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更加出彩

  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载体。我省要与全国一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一个时期就必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更加出彩,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增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综合实力。一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坚持固本兴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做优传统产业“基本盘”,提高传统产业新型化率。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倍增,2022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5.9%,要持续发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全省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积极构建“中心引领、两带支撑、四区协同”的产业布局体系,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群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产业链群规模能级提升,形成1—2个世界级、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二是推动多元融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征,也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赛道。因此,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在多元融合中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加快各种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扩散,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构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运用绿色技术创新并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三是培育高成长优质企业体系。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群体,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坚持质量、标准、品牌一体化推进,引导中小企业打好“质量为内涵、标准为路径、品牌为载体”的组合拳,统筹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多层同向发力,真正实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按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成长路线,完善梯度培育工作机制,引导其积极参与制造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引导优质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以共建“一带一路”和融入RCEP为重点,构建区域产业链共同体,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五)在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上更加出彩

  对当下河南来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任务更加艰巨。借力发展、强化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实现追赶发展是重要路径选择。在发展思路上,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引领战略,打造高能级开放载体平台矩阵,高水平建设“通道+枢纽+网络”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持续深化经贸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在开放通道建设上,持续深入推进“四条丝绸之路”立体开放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多路径、立体化、综合性、大容量开放通道体系。持续拓展枢纽经济承载平台功能,推进交通功能与物流仓储、生产加工、跨境贸易、金融保险、数据信息等增值服务协调发展,推动我省国家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流枢纽形成“极化”效应,由“流量”变为“留量”。加强与省外其他国家级枢纽的对接合作,协同跨域建设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京港澳通道经济带、陆桥通道经济带、济郑渝通道经济带等,提升我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链接度和贡献度。在平台载体建设上,要进一步提升各类开放载体平台的质效和能级,不断增强要素融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二次创业”,高水平建设自贸区2.0版,加快打造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积极有序推进全省综合保税区申建,打造我省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推动通道、枢纽、平台、产业、贸易一体化互动融合、协同发展,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我省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精准实施招商引资专项行动,促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投资河南,高水平建设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在对外产业合作上,聚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瞄准重点区域,打造产业对接合作的核心载体和我省企业“抱团出海”的高端平台,着力在产能对接合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打造一批品牌合作园区。在推动国际贸易上,持续做大贸易体量、做优贸易结构、做强贸易品牌。高水平举办国际化特色经贸活动,争取更多国际性展会活动落户河南。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依托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加快引进加工贸易产业链高端领域的链主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在文化贸易、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在制度型开放上,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然人临时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在跨境电商、陆上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规则探索,争取国际规则和标准体系制定话语权。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重点领域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的可预期性。营造有利于开放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品牌,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河南高水平开放的新标识。

  (六)在建设人民幸福家园上更加出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需要在建设人民幸福家园上更加出彩。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摆在更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引进人才,建设人才强省,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高等教育内涵化、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化发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消除老年“数字鸿沟”。推动健康河南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坚持发挥文化以文兴业、以文化人作用。做大做强文旅文创产业,促进以文兴业。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以文化人。弘扬赓续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共产党人重要精神谱系,以德润心,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为河南出彩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三是坚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双碳”目标,重点做好关键领域减碳,发挥林草湿地碳汇能力,构建碳交易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绿色物流、绿色交通,便捷人居生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升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设施绿色发展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和美家园。

  课题组成员:王华岗  刘红涛  王丹

  执笔: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郭建军  郭玲玲  秦小玲  郑广建  刘攀  黑茜  李晓洁  郭翌宸Page (3).jpgPage (4).jpgPage (5).jpgPage (6).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河南日报智库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思考与展望
    2023-12-18 10:49:20    来源:大河网

      肇始于1978年年底的改革开放,拉开了中国社会伟大变革的序幕,经近半个世纪的实践探索,谱写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壮丽诗篇,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变迁

      在由始及今的45年改革开放过程中,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地处中原大地的河南省与全国同频共振,踔厉奋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激荡人心的伟大成就,实现了重大变迁。

      (一)经济体制实现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迁

      改革开放是我省4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曲,经济体制改革无疑是贯穿其中的重头戏。通过国资国企、商品价格、财税体制、要素市场、政府职能、企业组织制度、流通体制、贸易体制等一系列制度性改革,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促进我省经济体制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变迁,使社会主义制度优势与市场经济优势相互叠加、完美结合、能量互赋,催生出经济社会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支撑。国资国企战略版图获得重塑。国企改革贯穿于全省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河南大力推进国有企业重组整合和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实现“三个首次一个突破”,即国企改革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国资布局首次实现战略性重构、国资监管首次实现集中统一、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实现整体突破。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支撑有力。从个体经济、乡镇企业的发展,再到私营企业的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河南非公有制经济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截至2022年年底,民营经济贡献了河南省六成以上的GDP、七成左右的税收、八成以上的就业、九成以上的市场主体,成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生力军。市场交易体系持续完善。积极发展各类市场,加快培育市场体系。到“十四五”初,全省拥有10万平方米以上大型商业综合体33个、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128个,年交易额亿元以上农产品交易市场40个。初步构建起国家一类口岸、功能性口岸、综合保税区、保税物流中心等进出口平台体系。要素市场持续发力。劳动力、金融、技术等市场建设逐步完善。截至2023年9月底,全省共有法人金融机构240家,银行业总资产12.5万亿元。境内外上市企业达到160家。2022年成立郑州数据交易中心,积极探索数据要素市场运营模式。人才市场发展完善,2022年成立了河南人才集团,着力打造扎根中原、辐射全国、走向国际,服务人才强省战略的全国一流人才集团。市场化运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河南省技术交易市场蓬勃发展,截至今年10月底,全省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18亿元。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系统性重塑行政审批制度,组建运行省政务服务中心,截至2022年年底,政务服务事项“一门”进驻率达94%,495项高频事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开创“全豫通办”新模式。“放管服效”改革持续深化,营商环境满意度超过90%。

      (二)经济实力实现由欠发达省份向经济大省的变迁

      人口基数大、发展底子薄,是改革开放初期我省面临的基本省情。改革开放以来,河南抢抓机遇,积极进取,谋发展促崛起,主要指标在全国位次不断前移,在追赶发展中取得了突出成就。全省生产总值由1978年的162.92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61345亿元,从2004年起,连续20年在全国居第5位,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占有重要地位。经济总量万亿级台阶快速跃迁。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河南进入了一个较长时期的快速发展阶段,1997年成为全国第一人口大省,国内生产总值居全国第5位。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后的阶段性收缩调整,在本世纪初,全省经济重回高速发展,生产总值也从2004年起稳居全国第5位,并在2005年跨越万亿元大关,2010年跨越2万亿元大关,经济大省地位不断巩固。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持续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全力以赴谋发展,高质量发展迈出重大步伐,2013—2021年,全省GDP年均增速高于全国0.58个百分点,全省生产总值每三年跨上一个新的万亿元台阶。全省人均GDP稳步提升。伴随着经济总量不断攀升,全省人均GDP位次不断前移。1978年全省人均GDP为232元,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0.26%,1989年突破千元,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进入快速增长时期,人均GDP加速提升,2012年突破3万元。党的十八大以来,伴随着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全省人均GDP于2016年超过4万元,2018年突破5万元,2022年达到62106元,提升至全国平均水平的72.47%,相较于改革开放之初提高了12.21个百分点。“三驾马车”动力持续增强。1985年全省投资规模突破百亿元,1996年突破千亿元,2008年突破万亿元。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13~2021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1.7%,对我省经济发展支撑强劲;消费市场在快速增长时期基本十年增长5倍,1991年全省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8.92亿元,2022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407.41亿元,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断增强。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连续跨越,2022年达到8524.1亿元,占全国的比重由1978年的0.6%提高到2022年的2.03%。

    p176_s.jpg

      (三)产业支撑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工业的变迁

      改革开放45年来,河南省工业化进程加速推进,工业增加值连续十多年稳居全国第5位、中部第1位,实现了从“传统农业大省”到“新兴工业大省”的历史性转变。新兴工业大省地位确立。2022年全省全部工业增加值实现19592.76亿元,是1978年的124倍。党的十六大以后,河南省把新型工业化发展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推动全省工业经济发展实现了大跨越大提升。“十一五”期间,河南省工业增加值连跨5000亿元和10000亿元两个台阶。自2005年河南省工业首次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在全国工业发展格局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三次产业结构发生质变。2022年河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9.5∶41.9∶49.0,与1978年39.8∶42.6∶17.6的结构相比,第一产业占比大幅下降,第三产业占比迅速提升,第二产业稳步发展。第一产业占比于2017年首次下降到10%以下,第三产业占比于2018年首次超过第二产业,三次产业结构实现由“二一三”到“三二一”的历史性转变,形成三次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建立完备的现代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工业发展经历以轻纺工业为重心、以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为支撑、以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为主导三大发展时期,逐渐形成了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食品、新材料五大主导产业,建立了包含40个大类、197个中类、583个小类的工业体系,成长为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区域产业布局不断完善。改革开放前后河南省工业布局发生了由沿线布局到区域布局、散状布局到集聚布局的变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郑州为中心的中原城市群加快发展,豫北、豫西、豫西南及黄淮等经济区结合资源禀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郑州、洛阳、新乡、安阳、三门峡、漯河等重点城市之间逐步形成产业分工、错位竞争的格局。特别是随着产业集聚区建设快速推进,形成了装备制造、现代食品2个万亿级产业集群及节能环保、智能电力等19个千亿级产业集群。党的十八大以来,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加快推进,郑州都市圈规模体量优势和产业引领作用日益突显,成为产业区域布局的主要空间载体。民营经济成长为工业经济发展的生力军。乡镇工业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并于1997年占据全省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随着“两个毫不动摇”的深入落实,非公有制工业企业发展迅速,截至2022年年初,以94.4%的单位数,实现了76.0%的营收、64.5%的资产、88.3%的利润,吸纳约78.9%的就业人口,成为工业经济增长的生力军。

      (四)开放格局实现由内陆腹地向开放高地的变迁

      改革开放45年来,河南省在全国梯次开放的大背景下,积极探索内陆腹地开放发展之路,以“四条丝绸之路”建设和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的“四区”建设为代表,推动河南省开放发展由内陆腹地走向开放前沿,并向开放强省迈进。贸易规模持续增长。1979—2022年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速达23.04%,高于全国年均增速4.36个百分点。2022年河南省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8524.1亿元,是1978年的4283倍,对外贸易依存度由1978年的1.22%提升到13.9%。尤其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全省外贸总值十年来连续跨过4000亿元到8000亿元五个台阶,2022年首次跃居全国第9位。利用外资大幅增长。“十一五”到“十三五”时期,我省利用省外资金呈万亿级提升,利用外资约呈百亿级美元提升。截至2023年年初,在豫世界500强企业达到198家、中国500强企业达到178家。开放通道优势发力。国际枢纽航线成功覆盖全球主要经济体,囊括欧美亚三大洲200多个城市,“空中丝绸之路”越织越密。郑州机场成为国内最高等级的4F机场之一,年货运吞吐量跻身全国6强、全球50强,成为国内外主要货运航空公司重点布局的枢纽机场。郑州-卢森堡航空双枢纽“一点连三洲,一线串欧美”,搭建了中欧互联互通的空中桥梁。2013年开通的中欧班列(郑州)是中部地区首条连通亚欧大陆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打造了“数字班列”“恒温班列”和“运贸一体化”等特色名片,综合运营能力处于全国第一方阵。郑州获批空港型、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网上丝绸之路”首创“网购保税1210服务模式”被世界贸易组织定为“中国方案”。2017年郑州成为全球跨境电子商务大会永久会址,在引领制定跨境电商规则等领域形成“郑州共识”。加快对接“海上丝绸之路”,内河航运集装箱航线实现了从0到20+的突破。郑州等市开通至天津港、青岛港、宁波港等重点港口的铁海联运班列。建成淮河、沙颍河等内河高等级航道,开航周口中心港、信阳淮滨港等港口,“出海口”搬到“家门口”。国际市场持续拓展。河南企业走进了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宇通、双汇、洛钼、郑煤机等重点企业深度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全省对外贸易遍布全球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放合作领域不断扩宽,出口商品结构持续优化。开放载体支撑有力。1992年,国务院批准郑州为内陆开放城市。随着对外开放纵深发展,河南省开放载体平台形成了包括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等在内的多元化、多层次开放平台体系。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进出口占全省总额的半壁江山。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多项改革创新成果被国家采纳推广。新郑综合保税区进出口额连续11年排名全国综合保税区前2位。2023年,中国(郑州)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正式开通,成为第四个全国重要国际邮件枢纽口岸。

      (五)社会结构实现由乡村社会向城市社会的变迁

      改革开放45年来,河南省按照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路,通过户籍制度、城乡土地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等改革,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推进城乡互动发展、打造郑州都市圈等举措,有力推动了全省城镇化发展。2017年城镇化率首次突破50%,城乡人口对比形势彻底扭转,标志着河南社会整体完成由乡村社会到城市社会的历史性转变。城镇化率大幅提升。1978年河南城镇化率仅为13.60%。1990年河南城镇化开始进入快速推进阶段,城镇化率的增速由此前十年间年增0.18%提高至1.04%,增速提升6倍。2005年城镇化率达到30%,正式进入城镇化快速发展的黄金区间。2022年河南城镇化率达到57.07%,城市人口规模突破五千万。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党的十四大后河南省顺应国家发展大势,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2003年中原城市群的战略核心地位正式确立,2006年中原城市群建设正式拉开帷幕,区域间产业布局、生态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实现城市间全面对接,构建起以郑州为中心,洛阳、焦作、新乡、开封在内的核心经济区。2016年,《中原城市群发展规划》获批,中原城市群正式跻身国家级城市群行列,并突破省域范围,涵盖了中部五省30座城市,成为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增长地带,也成为河南联通世界、融入全球的开放门户。“十三五”期间,郑州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格局,构建“一极三圈八轴带”空间格局,形成辐射八方的城镇产业发展轴带。2014年后,河南围绕县域治理“三起来”,推动县域新型城镇化建设,形成郑州为引领、中心城市带动、县城为重要载体、点面结合、结构合理的新型城镇化格局。郑州“龙头”引领有力。2003年高起点、大手笔打造建设郑东新区,首次改变摊大饼的城市发展模式,创造性采用组团发展的新型模式,同时积极进行现代化产业布局,推动郑州成为现代化发展的增长极。2016年国家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凸显出郑州在全国发展大局中的地位。2022年郑州城镇化率为79.4%,高于全省22.33个百分点。城镇化内涵提升。2023年郑州放开落户限制,全省范围内实现“零门槛”落户,同时加快土地确权和市场化交易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推动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显著提升,2022年初全省城市燃气普及率97.65%,供水普及率99.32%,建成区绿地率36.55%,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

      (六)人民生活实现由基本温饱向全面小康的变迁

      小康是中华民族千年来的梦想和夙愿。经过45年的改革开放,河南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惠及亿人的小康社会,实现了从满足温饱迈向全面小康的伟大变迁,城乡居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2022年河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1978年的122倍、178倍,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从1978年的3.0∶1缩小至2022年的2.1∶1,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从1978年的57.5%、67.7%下降到2022年的38.7%、34.1%,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保持基本同步。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历史性消除。按照现行贫困标准,1978年末河南贫困人口3687.3万人,农村贫困人口约2500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2%。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打响力度空前的新时期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年底全省764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9536个贫困村全部出列,38个国家贫困县和15个省定贫困县全部摘帽,在中原大地上历史性地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民生福祉显著提升。河南坚持就业优先战略,推动从传统就业到新就业形态的转变。就业人数从1978年2807万人增加到2022年4782万人,就业结构从以农业为主到以第三产业为主,第三产业就业人数比重达到44.1%;就业人员素质大幅提高,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升至9.91年、技能人才总量达1415.2万人。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推动人口大省迈向人力资源大省。全省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义务教育巩固率、高中阶段毛入学率均达9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由本世纪初的8.7%提高至2022年的55.5%,平均受教育年限9.79年。社会保障惠及全民,社会保险逐步实现法定人群和制度全覆盖。2022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7991万人、基本医疗保险超1亿人、失业保险1092.67万人、工伤保险1068.10万人,低保金惠及城市和农村低保对象32.15万人、274.18万人。文化强省建设成效显著。加快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推进重大文化项目落地,策划主题文化线路,精心打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构筑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积极践行生态文明河南实践,累计创建6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16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37个省级生态县,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比1978年降低约四成。人居环境呈现新面貌,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循环经济、绿色交通便捷居民生活,低碳理念深入人心,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

    p175_s.jpg

    p177_s.jpg

      二、改革开放的有益启示

      45年来,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强力推进改革开放、促进经济社会长足发展进步,中原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积累下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经验,对当下和未来发展带来有益启示。

      (一)大胆进行创新探索

      纵观改革开放4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每一次重大进展,都源于在每个重要关口,把握解放思想总开关,敢于突破观念、更新理念,勇于创新思路、主动探索。创新破解“三农”问题,做好农村经济大文章。较早普及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探索并实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推进农业产业化,有序推动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发展要素双向流动,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和中原农谷等,有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同时,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实施放权赋能,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从1993年“十八罗汉闹中原”到2004年县域经济定位为“中原崛起的基石”,到2021年促进县域经济“成高原”,通过实施县域放权赋能、省直管县财政、“三项改革”等实践探索,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一大亮点。转换发展思路,下活内陆开放大棋局。为了突破“不沿边、不靠海、不临江”的区位限制,河南向蓝天、向电商、向货运、向区域合作要开放,闯世界、谋发展,厚植通道优势、平台优势,成功探索了一条内陆地区的开放之路。实施“双枢纽”战略,打造“四条丝绸之路”,建成“米”字形高铁,发展枢纽经济,建设提升开放平台,推动河南从内陆腹地走向了开放前沿。牢牢把握省情,率先探索发展新路子。河南于“十一五”期间开始探索“三化两不”的现代化发展之路,即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不以牺牲农业为代价,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推进工业与农业的对接,把食品加工业做成叫响全国、走向世界的万亿级大产业;推进遍地开花的乡镇工业集聚化发展,打造产业集聚区(开发区),成为河南科技创新、开放发展、产业升级的平台载体;把促增长与调结构兼容在统一的发展框架中,孕育出宇通客车、中信重工、中铁盾构等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持续传承创新,做好文旅产业发展大课题。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从省第八次党代会提出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省第十次党代会提出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高地”,到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把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确立为全省“十大战略”之一,都在实践探索河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路子。我省塑造“行走河南·读懂中国”品牌体系,策划文明起源、四大古都等主题文化线路,通过创意驱动、科技赋能推出《只有河南》等实景演艺、《唐宫夜宴》等节日系列、考古“盲盒”等文创产品,成功“出圈”更出彩,揭开了河南文旅产业发展的新篇章。

      (二)强化发展战略引领

      纵观改革开放45年河南经济发展,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发展背景、发展条件下,省委省政府强化战略引领,描绘发展蓝图,带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攀上新台阶,实现新飞跃。“一高一低”战略引领河南经济快起飞。针对河南人口增长快、经济底子薄的实际,1991年省委确定“一高一低”战略目标,即经济发展速度和效益要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速度要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此战略引领下,此后长达27年时间河南经济增速保持高于全国平均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开放带动战略引领开放发展大提升。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改革开放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框架初步建立阶段。1994年省委首次作出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重大决策,1999年省委进一步提出“东引西进”的发展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的实施,引发利用省外境外资金大幅增长,东部沿海的大批企业和项目纷纷落户河南,河南承接产业转移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持续提升,全省开放发展提升到一个新水平。中原崛起战略引领河南发展新质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入初步完善阶段,河南省委作出实现“中原崛起”的战略部署,先后提出了“两大跨越”“三化两不”“两个较高”的发展思路。从上述思路出发,推动以郑东新区为核心的“大郑州”建设,全面推进中原城市群建设,打造郑州都市圈,加快黄淮四市的发展,全面建设“一个载体、三个体系”,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等,河南经济大省的地位持续巩固,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地位凸显,经济发展发生新质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引领河南更出彩。党的十八大以来,改革开放进入“五位一体”全面深化改革的新阶段。2014年省委颁布《河南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现代化建设战略纲要》,2016年提出确保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此战略引领下,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打造“三个高地”、实现“三大提升”,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河南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阶段。“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2021年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作出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把创新摆在发展的逻辑起点,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位置,坚持科技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大力实施创新驱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加快构建一流创新生态,积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加快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全国重要人才中心。以中原科技城、中原医学科学城、中原农谷为支柱的“三足鼎立”科技创新大格局业已形成。发展优势再造、产业换道领跑、数字经济赋能、文旅产业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城市载体打造、低碳绿色发展、改革开放动力支撑等,发展目标兼容,战略相互赋能,能量叠加释放,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高质量发展、农业大省统筹城乡、文化大省以文兴业、生态大省绿色发展、内陆大省开放带动的新路子,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的画卷全面展开。

      (三)强力推进四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坚持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加快追赶步伐,聚焦推进四化(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建设,探索出一条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四化同步的发展路子,为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确立巩固经济大省地位、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推进农业现代化。我省大力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着力推进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大粮仓”向“大厨房”再到“大餐桌”的转变,逐步确立起食品加工业大省的地位。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农村,扛稳粮食安全重任,实施促农惠农政策,打造粮食生产核心区,保证了粮食产量持续处在全国排头兵的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优势特色农业,推进三产融合,实施种业振兴,推进农业高技术化,打造中原农谷,建设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等,全面推进农业现代化进入一个新阶段。强化工业核心地位,推进新型工业化。我省不断探索工业化的实现路径,着力推动以资源导向型工业向市场导向型工业转变,推动资源依赖型工业向技术密集型工业转变,推进遍地分散型工业向规模集聚型工业转变,着力推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技术嫁接、省内存量资产与外来优质要素嫁接,逐步形成五大主导产业引领、优势产业突出、区域特色明显的产业发展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构建体现河南特色和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全省工业经济迈向中高端,着力打造制造业强省,向工业强省迈进。凸显城市引领作用,推进新型城镇化。我省立足人口基数大、农村人口多的基本省情,凸显城镇化的引领作用,不断探索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路子。从土地配置、户籍制度、城市管理体制、城乡基础设施对接、教育医疗事业、社会保障体系等各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推动产业集聚、人口集中、产城融合,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城镇化率迅速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继续强化中心城市带动,建设郑州国家中心城市,打造洛阳、南阳副中心城市,发展节点枢纽城市,推进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全省城镇化率快速提高,为全省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发挥信息化融合作用,协调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推进实施“宽带中原”战略,打造全国互联网信源集聚地和郑州全国通信枢纽。大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不断壮大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以富士康为代表,信息产业迅速成长为河南的主导产业。强力发展电子商务,创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跨境电商发展成为河南一张亮丽的名片。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为农业现代化插上新的翅膀。建设智慧城市,推动城市发展和城市管理达到一个新高度。

      (四)推进改革开放纵深发展

      改革开放45年来,向改革要动力、向开放要活力,贯穿在河南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随着全省改革开放纵深发展,促进发展要素充分流动、发展活力竞相迸发,为我省实现经济社会的发展变迁注入了强劲的动力活力。农村经济改革改出新天地。从1979年开始推行农业生产责任制,1993年全省全面放开粮食购销价格,到2005年率先免征农业税,再到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南实现从“满足温饱”到“中原粮仓”,从“国人厨房”再到“世界餐桌”的嬗变。从十万大军出太行、千万劳动力输出大省到国际劳务合作大省,再到回乡创业,折射出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路线图。从“十八罗汉闹中原”到打造经济发展基石再到县域经济“成高原”,放权赋能、要素整合、财税体制等改革成为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市场化改革改出生命力。历次政府机构职能以及政府管理机制改革,在提升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同时,让渡并放大市场作为的空间。贯穿行政管理体制全过程的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了优化的营商环境。国有企业进行的用工制度、产权制度、股份制改造、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国有资本运营制度乃至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极大地释放了国有企业的发展能量。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引发的相应改革,使得市场化程度大幅提升。土地、人才、数据等生产要素领域的全方位改革,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领域的改革,促使民生大幅改善和提升,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信心、预期和社会稳定环境的支持。全方位改革改出新优势。我省全方位、多领域、深层次改革,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发展动力的同时,引发出强劲的外力支持。从打造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到建设中原经济区,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率先领跑,到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发力,从郑州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到中原城市群、郑州都市圈成为新的国字号,一系列国家战略规划、战略平台落地河南,引领河南进入新的发展期。对外开放演绎发展新变化。在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的引领下,从加强豫港合作、承接产业转移,到开展区域合作、走向国际市场;从建设内陆城市到打造全国开放高地;从要素型开放到制度型开放,在激发我省发展张力的同时,倒逼改革迈出新步伐,催生内生性增长。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对外开放迈向新高度,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先行,跨境电商综试区全力发展新业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大数据综试区则为开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空中丝绸之路”辐射力增强,“陆上丝绸之路”扩量提质,“网上丝绸之路”创新突破,“海上丝绸之路”无缝衔接,“四区”叠加“四路”,“平台”链接“通道”,河南构筑起全方位立体化的开放枢纽。

      (五)不断厚植发展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某种程度上讲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也是不断培植、积累发展优势的过程。自然型发展优势支撑经济起飞。自1978年改革开放至“十一五”期间,我省通过对自然型发展禀赋的开发利用,开启了经济起飞。通过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资源导向型的重工业体系;通过农业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起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通过文旅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旅游产业的发展;通过区位交通优势利用,促进机场、高速、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发展;通过劳务输出,积累原始资本、接受市场理念、学习技术管理;通过上述综合比较优势的开发利用,进行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开展区域合作。聚变型发展优势凸显发展地位。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逐步塑造起产业基础、市场容量、人力资源等新的发展优势,与原有的发展优势叠加在一起,并在国家相继实施中部地区崛起、中原城市群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背景下发生聚变,以“三区一群”为代表的国家级战略平台落地河南,使得河南在全国经济发展大格局中的发展地位日益凸显,在区域竞争合作发展中占据发展的主动。同时这种聚变型发展优势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已突破河南省域边界,形成立足河南、支撑中部、服务全国的新格局。裂变型发展优势释放新的能量。近年来随着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推广,使得各发展要素之间能量互赋、叠加释放,裂变衍生出内河港口经济、枢纽经济、航空经济、都市圈经济等新的发展优势。2021年省委进一步提出实施优势再造战略,推动交通区位优势向枢纽经济优势、产业基础优势向现代产业体系优势、内需规模优势向供需协同优势转变,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能。

      (六)正确处理若干重大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经济发展过程中,坚持围绕发展主题,正确处理发展中若干重大关系,以促进市场作用充分、工农良性互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后劲有力、人民分享发展成果。构建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按照市场化发展趋向,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构建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通过政府职能、机构、管理机制改革,重点在“放管服效”上下功夫,“放管服效”改革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厘清政府与市场的边界,让渡市场空间,发展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大提升开放水平,以开放倒逼改革、活跃市场。我省的市场化发育程度在全国省市比较中处于中西部的前列,并一直保持上升的趋势。推进工农良性互动。正确处理农业与工业的关系,把农业与工业、保障粮食安全与实现追赶发展兼容在统一的发展框架中,用工业理念经营农业、用工业化成果装备农业,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农良性互动发展,探索走出一条“三化两不”的发展路子,在保障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同时,培育成长出食品加工、装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反过来支撑起河南新型工业化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正确处理城乡关系,始终把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在做大城市经济的同时,自“十一五”时期开始,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向农村布局延伸,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向农村覆盖,发展要素向农村配置。推动发展要素由城市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发展要素的嫁接与互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更是推动发展要素向农村倾斜。特别是一直将县域经济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在城乡之间架构发展桥梁和纽带。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坚持正确处理中心带动与区域协调的关系,把实施非均衡发展与均衡发展统一兼容在一起。一方面实施中心带动,加快中原城市群建设和郑州都市圈建设,把引领发展区做大做强,以局部突破带动全局。另一方面,推动均衡发展,专门出台扶持资源转型发展区、黄淮传统农区发展的政策措施,促使快速崛起。兼顾即期与长远发展。坚持着眼长远,谋划当前,正确处理即期发展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比如在“十一五”时期率先提出“三化两不”的发展思路,在当时区域竞争激烈,普遍存在项目投资饥渴的背景下,我省各市县坚持引进生态友好型项目;上世纪九十年代我省相对超前开启的高速公路、机场等大型基础设施建设,为当前河南的枢纽经济、开放经济等奠定了基础。2021年实施换道领跑战略,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未来产业。在发展中保障民生。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保障民生的关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获得幸福感。自2013年提出力争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以来,居民收入保持较高增速。加大民生投入支出,自2012年以来,我省用于改善保障民生的财政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在72%以上。

      三、更加出彩的路径选择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改革开放中的矛盾只能用改革开放来解决。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为新时代河南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面向未来,我省应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要求,勇于把改革开放这场伟大革命继续推向前进,以更好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努力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中更加出彩,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展现河南更大的作为。

    p179_s.jpg

      (一)在人口大省现代化建设上更加出彩

      人口规模巨大是河南的基本省情,是建设现代化河南的现实基础。河南现代化建设起点低、农业底色重、老龄化程度深、生态约束紧。从人均水平看,2022年河南人均GDP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2.5%,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76.5%,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9.92%。从城镇化率看,2022年城镇化率达到57.07%,仍低于全国65.22%的水平,意味着全省还有4000多万人生活在农村。从人口变化和老龄化程度看,我省人口自然增长率60多年来首现负增长,新出生人口数量和出生率连续6年都呈现下降态势。2022年,全省16—59岁适龄劳动人口占全省人口总数的58.18%,低于全国近4个百分点。2022年末河南60岁及以上人口占18.86%,接近中度老龄化标准。从生态约束看,河南人均水资源量约400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水平的1/5;2022年年初全省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占比63.3%,高出全国7.3个百分点。从上述省情出发,河南现代化建设将会呈现出时空压缩型、结构升级型、加速追赶型的鲜明特色。基于这种特色,努力探索出人口大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子,贡献现代化河南实践方案,谱写更加出彩的篇章。为此,在人口大省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上更加出彩,必须在发展思路上,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总纲领总遵循总指引,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走好“五条新路子”,坚决扭住发展不放松,抓住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强化改革、开放、创新三大动力,扎实推进现代化河南建设,在高质量发展中保持合理增长速度,持续巩固经济大省的地位。发展目标上,到2035年基本建成经济强省、文化强省、生态强省、开放强省和国家创新高地、幸福美好家园,到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省。发展动力上,构建起以创新为核心,科技、教育、人才相互支撑、共同发力的创新驱动体系。产业支撑上,构建起以制造业为核心、实体经济为支撑、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为取向、基础产业为依托的同向发力、深度融合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优势上,构建起以枢纽经济为切入点、消费经济为着力点、平台经济为支撑点、要素赋能升级、能量互赋的发展要素支撑体系。发展布局上,构建起中心城市带动、乡村振兴繁荣、生态环境绿色低碳交相作用、相得益彰的空间支撑体系。

      (二)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更加出彩

      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牢牢把握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从此出发,河南具有融入新发展格局上的诸多基础条件和优势,应抢抓历史机遇,加强战略谋划和顶层设计,把握工作着力点,主动作为、善于作为,努力在融入新发展格局上更加出彩。一是发挥供需优势,加快深度融入国内统一大市场。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着力扩大国内需求。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扩大有效益的投资,形成消费和投资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需求方面,河南已成为一个体量庞大的综合经济体,经济总量迈上了6万亿元的发展台阶,消费人口1亿人,中等收入群体2200多万人,202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44万亿元;供给方面,2022年河南工业增加值接近2万亿元,工业总量长期居全国第5位,有装备制造和食品两大万亿级产业集群;电力装备、农机装备、盾构装备、矿山装备、起重装备在市场上具有品牌优势和市场竞争力;流通方面,我省的交通强省和人口大省的优势地位和拉动作用进一步凸显,并逐步升级为枢纽经济,以郑州为中心高铁“2小时经济圈”覆盖4亿多人口,飞机“2小时航空圈”覆盖占全国约90%的人口和95%以上的经济总量,具有打造“离市场最近省份”的优势条件。为此,应统筹谋划,周密部署,充分利用好以“四条丝绸之路”为代表的开放通道,集中释放好开放平台的聚合效应,充分发挥好枢纽经济集聚资源的“强磁场”、发展张力的“辐射源”、结构升级的“牵引器”作用,不断彰显我省在市场需求、供给和流通等方面比较优势,打造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链接。二是深化区域合作融入对接国家重大战略。紧抓构建新发展格局战略机遇、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政策机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历史机遇,主动融入对接国家战略,全方位深化区域合作,着力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走在前列,在新时代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中奋勇争先,联动建设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培育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极;推动豫鲁毗邻地区共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黄河流域省际协同发展样板示范;协同打造中原-长三角经济走廊,服务支撑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创新提升豫京和南水北调战略合作,深度融入京津冀地区协同发展战略;深入推进豫粤港澳高质量合作,紧密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深化豫鄂川渝高质量合作,紧密对接长江经济带发展、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战略等。三是积极主动融入国际市场交易体系和网络。基于比较优势,找准我省在国内大循环和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位置,积极探索有利于融入新发展格局的有效路径。进一步强化内陆和沿海同处开放一线理念,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实施制度型开放战略,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优化内资外资两种资源,激活内需外需两个市场,大力推动重点产业开放,做大做强开放型市场主体,加快对外贸易创新发展,持续完善对外开放通道体系,推动开放平台能级提升,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加快打造要素高度集聚、平台高度集成、通道高度便捷、体制高度灵活的内陆开放高地,形成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开放强省。对标国际一流水平,推动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支持市场主体拓展境外市场。深入实施优进优出,更大力度引育人才,促进科技开放合作,推动文化旅游交流。

      (三)在建设国家创新高地上更加出彩

      中国式现代化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河南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建立在科技创新基础之上,而科技创新既是河南现代化发展的短板,也是未来发展的出彩之处。未来一个时期,立足现有基础,从以下几方面持续加大创新发展力度,实现科技创新更出彩。一是优化科技创新平台体系。积极争创国家重大创新平台,高标准建设嵩山、神农种业、黄河等省实验室,主动对接、深度嵌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积极参与国家重大项目和重大工程,争取进入国家实验室基地或全国重点实验室行列。以重建重振省科学院为契机,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在我省布局。推动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发展,发挥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作用,加快建设以中原科技城为龙头的郑开科创走廊,激活高质量发展引擎。二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企业在技术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通过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构建激发企业内在创新动力的政策体系,综合运用财税、金融等普惠性政策和技术标准、环境保护等普遍性手段,激发企业进一步加大研发投入、参与重大创新。特别是有效引导民营企业参与国家重大创新。推动形成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政金用高效协同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推动科技骨干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等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开放式的创新合作组织和利益共同体,加快实现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并形成强有力的共性技术供给体系。三是锻造高质量发展“科技内核”。围绕传统产业提质发展、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前瞻布局,聚焦“卡脖子”关键技术和基础前沿领域,凝练一批重大课题,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取得一批核心技术和原创性成果,着力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用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四是汇聚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要牢牢把握建设国家创新高地和重要人才中心的战略目标,发挥一主两副等中心城市区位交通、产业基础、高教资源、创新环境等优势,坚持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推进,营造最优人才发展生态,形成“天下英才聚中州”的生动局面。依托重点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创新要素集聚的领军企业等,发挥重点项目、重点工程、特色产业吸引、集聚、培育人才作用,把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与教育链融合起来,以发挥集成效应、形成良性循环。

    p180_s.jpg

      (四)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更加出彩

      从某种程度上讲,新型工业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载体。我省要与全国一道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未来一个时期就必须在推进新型工业化上更加出彩,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主攻方向,一手抓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未来产业抢滩占先,不断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增强现代化河南建设的核心竞争力、比较优势、综合实力。一是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强省。坚持固本兴新,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积极部署未来产业,加快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强省。再造传统产业新优势,做优传统产业“基本盘”,提高传统产业新型化率。推动新兴产业规模倍增,2022年河南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仅为25.9%,要持续发力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推动全省新兴产业规模化倍增发展,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支柱。积极构建“中心引领、两带支撑、四区协同”的产业布局体系,形成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产业链群发展模式。加快推动产业链群规模能级提升,形成1—2个世界级、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二是推动多元融合,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数字化、绿色化、服务化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鲜明特征,也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赛道。因此,要加快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数字化和绿色化、先进制造业同现代服务业等深度融合,在多元融合中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一方面,加快各种数字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扩散,培育壮大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另一方面,加快促进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推动制造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的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升级,构筑产业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要加强绿色技术研发与应用,加快运用绿色技术创新并改造传统高耗能产业,积极发展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着力构建绿色低碳的产业体系和能源体系。三是培育高成长优质企业体系。深入实施头雁企业培育行动方案,培育壮大“专精特新”企业规模群体,促进各类企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建设,坚持质量、标准、品牌一体化推进,引导中小企业打好“质量为内涵、标准为路径、品牌为载体”的组合拳,统筹产品品牌、产业品牌、区域品牌多层同向发力,真正实现“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按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领航企业”的成长路线,完善梯度培育工作机制,引导其积极参与制造业强链、延链、补链行动。引导优质企业按照市场规律,以共建“一带一路”和融入RCEP为重点,构建区域产业链共同体,更好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

      (五)在持续推动高水平开放上更加出彩

      对当下河南来说,要与全国同步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任务更加艰巨。借力发展、强化合作,以高水平开放实现追赶发展是重要路径选择。在发展思路上,要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制度型开放引领战略,打造高能级开放载体平台矩阵,高水平建设“通道+枢纽+网络”体系,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作配套,持续深化经贸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合作新模式、新机制、新路径,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在开放通道建设上,持续深入推进“四条丝绸之路”立体开放通道建设,加快构建多路径、立体化、综合性、大容量开放通道体系。持续拓展枢纽经济承载平台功能,推进交通功能与物流仓储、生产加工、跨境贸易、金融保险、数据信息等增值服务协调发展,推动我省国家物流枢纽和区域物流枢纽形成“极化”效应,由“流量”变为“留量”。加强与省外其他国家级枢纽的对接合作,协同跨域建设中原-长三角通道经济带、京港澳通道经济带、陆桥通道经济带、济郑渝通道经济带等,提升我省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链接度和贡献度。在平台载体建设上,要进一步提升各类开放载体平台的质效和能级,不断增强要素融通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二次创业”,高水平建设自贸区2.0版,加快打造口岸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推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高水平开放高质量发展。积极有序推进全省综合保税区申建,打造我省对外开放新的增长点。推动通道、枢纽、平台、产业、贸易一体化互动融合、协同发展,深度嵌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我省更多产业产品迈向中高端、成为关键环。在承接产业转移上,精准实施招商引资专项行动,促进重点领域重点产业重点企业投资河南,高水平建设经贸产业合作园区。在对外产业合作上,聚合土地、资金、技术、人才、数据等要素资源,瞄准重点区域,打造产业对接合作的核心载体和我省企业“抱团出海”的高端平台,着力在产能对接合作、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创新建设运营模式等方面打造一批品牌合作园区。在推动国际贸易上,持续做大贸易体量、做优贸易结构、做强贸易品牌。高水平举办国际化特色经贸活动,争取更多国际性展会活动落户河南。推动贸易结构优化升级,重点依托综合保税区等平台,加快引进加工贸易产业链高端领域的链主龙头企业,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加工贸易产业园区。创新发展服务贸易,在文化贸易、数字服务、中医药服务、知识产权服务、检验检测等领域打造一批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在制度型开放上,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在海关程序和贸易便利化、服务贸易、自然人临时流动、知识产权保护、电子商务等方面先行先试。在跨境电商、陆上贸易、数字贸易等领域深化制度创新,强化规则探索,争取国际规则和标准体系制定话语权。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加大重点领域开放力度,进一步提高外商投资负面清单的透明度和市场准入的可预期性。营造有利于开放的政务环境、法治环境、信用环境,着力打造审批最少、流程最优、体制最顺、机制最活、效率最高、服务最好的“六最”营商环境品牌,让一流营商环境成为河南高水平开放的新标识。

      (六)在建设人民幸福家园上更加出彩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需要在建设人民幸福家园上更加出彩。一是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就业摆在更突出位置,坚持就业优先战略,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努力实现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大力引进人才,建设人才强省,打造人才汇聚新高地。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推动基本公共教育均等化、高等教育内涵化、职业技术教育适应化发展,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基本公共服务标准化均等化,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消除老年“数字鸿沟”。推动健康河南建设,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二是坚持发挥文化以文兴业、以文化人作用。做大做强文旅文创产业,促进以文兴业。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保护黄河流域文化遗产,建设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促进以文化人。弘扬赓续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大别山精神等共产党人重要精神谱系,以德润心,推进社会道德建设,为河南出彩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三是坚持践行绿色发展方式。持续推进“双碳”目标,重点做好关键领域减碳,发挥林草湿地碳汇能力,构建碳交易体系。大力发展绿色循环经济,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打造绿色物流、绿色交通,便捷人居生活。推动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升级城镇环境基础设施,提升交通设施绿色发展水平,倡导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建设和美家园。

      课题组成员:王华岗  刘红涛  王丹

      执笔:中共河南省委党校(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

      郭建军  郭玲玲  秦小玲  郑广建  刘攀  黑茜  李晓洁  郭翌宸Page (3).jpgPage (4).jpgPage (5).jpgPage (6).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