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车行在豫西深山里,空气透明如水晶。到了范里镇街道上,大家都被路边堆的一个个水灵灵的大萝卜吸引住了。刚拉开车门,菜摊上的大娘就叫:“快来吃一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说着,切了一块,热心地让我们尝。接过来吃了一口,脆生生、甜丝丝,真是美味啊!
秋末冬初,记者驱车前往卢氏县范里镇后峪村。翻过一道道山,沿途从山上下来,满载新鲜萝卜、大白菜的厢式货车络绎不绝。
“蔬菜旺季用工量大,活跃在当地的务工人员有上千人。”后峪村党支部书记安凌介绍,洗好的萝卜,分装好的大白菜等,被送进冷库预冷,然后装车上路。
清晨,勤劳的“背脚佬”(背菜工人)起得最早,背上竹篾筐子,提上“打杵”,走进田野,开始劳作。天蓝如洗,阳光明丽。后峪村杜玉兰家的萝卜地里,工人们将成熟的萝卜拔出,剁掉叶子,用筐子装着背到小货车上。一车装满,车辆启动,前往村前集散地交货。
村民介绍,今年蔬菜的行情总体还算可以。
除了后峪村的菜,周边范里村、阳坡根村、涧底村等8个村庄的菜也是先运到后峪村前的集散地,再装车发往洛阳、三门峡、栾川等地。
攒人气,聚财气。除了务工人员、运菜车辆外,还有天南地北的蔬菜客商。“每年6月至10月我都在后峪收购蔬菜。”今年30岁的李孟则,湖北人,收购销售蔬菜已有11年历史,他说:“湖北人特别爱吃后峪这深山里的萝卜和白菜。这里的萝卜完全可以当水果吃,大白菜糯软甜,是平原菜没法比的滋味。”他采购的高山菜,主要发往襄阳,部分销往武汉。
“后峪的萝卜最甜。但因坡田多,几乎都是人工种植采收,很辛苦。”老支书王石锁高高的个子,红润的脸庞,一点儿都不像是72岁的老人。
“当年你们来采访时我47岁,那时群众通过技术培训和科学种植,全村发展了500多亩无公害蔬菜,并带动附近村子种植了近2000亩瓜果蔬菜。”围坐在小游园的青石桌前,王石锁回忆,“当时全村有60多辆专门运输蔬菜外销的农用三轮车。”
后峪村种蔬菜的历史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因为依山傍水,范里河穿村而过,有一条长5000多米的大渠和上万米的支渠,灌溉条件优越,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现在,我们村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牌子更响了,已成为附近村子的蔬菜集散地。”安凌笑着说,“以前家家有农用三轮车,现在是户户都有小轿车,村子里都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
村里有三个冷库,其中一个是赵会波家的,他和赵建波是四乡八里有名的蔬菜兄弟。从事蔬菜收购、运输、批发已经20多年,兄弟二人都在三门峡市区买了房子,家里拥有小轿车、大货车,成了致富带头人。“银行天天要给我贷款,让我扩大冷库规模,我和媳妇正在盘算着呢。”47岁的赵会波,大学毕业后就带着媳妇回到后峪自主创业。
勤劳勇敢的山民们与时俱进,在卢氏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品种,调优结构,从最初的种萝卜、大白菜为主,慢慢变成了今天的各种时令蔬菜种植为主,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种植技术和标准。
眼下,后峪村不少蔬菜种植大户被邀请到附近村落,当起了蔬菜种植顾问。
后峪村高山蔬菜经年不衰,得益于绿色发展之路。“现在村里有40多户蔬菜户,占到一半以上,家家都有独门秘笈。”安凌介绍,为保障长久发展,村里对蔬菜质量要求很高,经常组织开展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等,“生态得到保护,产业经济才能走得更远。”
初冬的范里河,水清澈见底。白色的云朵、多彩的山峦、高大的树木倒映在水中,河水宽泛处,有白鹭闲起闲落。这大山深处的一切都仿佛得到了上天的宠爱,让侍弄高山蔬菜的后峪村民,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河南日报1998年5月13日关于范里乡的报道《走访山村吃派饭》。
“三山”今昔说
品牌的背后是品质
□于晴
提起后峪村,就会想到这里清甜爽口的萝卜和大白菜,这样的联想就是品牌的力量。
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要在“品”上下足功夫,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早些年,后峪村村民发挥村子水利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优势,依靠种植蔬菜赚到了第一桶金。如今,后峪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牌子越叫越响,已经成为附近村子的蔬菜集散地。品牌化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不满足于仅利用地形、温差等自然条件种植高山蔬菜,后峪村不断给农户开展技术培训,推广高山蔬菜标准化栽培。标准化是产品品质的保障,品质为品牌背书,加强品牌建设,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十分必要。
把品牌越擦越亮,后峪村的秘诀还离不开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后峪村不断更新种植品种,物流储存用上冷链冷库,这里的蔬菜也销往更远的地方。紧跟市场变化、做强品牌特色、持续探索创新,“小而美”“土又特”的农业品牌才会赢得更大市场。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小萍 王雪红
车行在豫西深山里,空气透明如水晶。到了范里镇街道上,大家都被路边堆的一个个水灵灵的大萝卜吸引住了。刚拉开车门,菜摊上的大娘就叫:“快来吃一块,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说着,切了一块,热心地让我们尝。接过来吃了一口,脆生生、甜丝丝,真是美味啊!
秋末冬初,记者驱车前往卢氏县范里镇后峪村。翻过一道道山,沿途从山上下来,满载新鲜萝卜、大白菜的厢式货车络绎不绝。
“蔬菜旺季用工量大,活跃在当地的务工人员有上千人。”后峪村党支部书记安凌介绍,洗好的萝卜,分装好的大白菜等,被送进冷库预冷,然后装车上路。
清晨,勤劳的“背脚佬”(背菜工人)起得最早,背上竹篾筐子,提上“打杵”,走进田野,开始劳作。天蓝如洗,阳光明丽。后峪村杜玉兰家的萝卜地里,工人们将成熟的萝卜拔出,剁掉叶子,用筐子装着背到小货车上。一车装满,车辆启动,前往村前集散地交货。
村民介绍,今年蔬菜的行情总体还算可以。
除了后峪村的菜,周边范里村、阳坡根村、涧底村等8个村庄的菜也是先运到后峪村前的集散地,再装车发往洛阳、三门峡、栾川等地。
攒人气,聚财气。除了务工人员、运菜车辆外,还有天南地北的蔬菜客商。“每年6月至10月我都在后峪收购蔬菜。”今年30岁的李孟则,湖北人,收购销售蔬菜已有11年历史,他说:“湖北人特别爱吃后峪这深山里的萝卜和白菜。这里的萝卜完全可以当水果吃,大白菜糯软甜,是平原菜没法比的滋味。”他采购的高山菜,主要发往襄阳,部分销往武汉。
“后峪的萝卜最甜。但因坡田多,几乎都是人工种植采收,很辛苦。”老支书王石锁高高的个子,红润的脸庞,一点儿都不像是72岁的老人。
“当年你们来采访时我47岁,那时群众通过技术培训和科学种植,全村发展了500多亩无公害蔬菜,并带动附近村子种植了近2000亩瓜果蔬菜。”围坐在小游园的青石桌前,王石锁回忆,“当时全村有60多辆专门运输蔬菜外销的农用三轮车。”
后峪村种蔬菜的历史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因为依山傍水,范里河穿村而过,有一条长5000多米的大渠和上万米的支渠,灌溉条件优越,自然禀赋得天独厚。
“现在,我们村的无公害蔬菜基地牌子更响了,已成为附近村子的蔬菜集散地。”安凌笑着说,“以前家家有农用三轮车,现在是户户都有小轿车,村子里都出现了停车难的问题。”
村里有三个冷库,其中一个是赵会波家的,他和赵建波是四乡八里有名的蔬菜兄弟。从事蔬菜收购、运输、批发已经20多年,兄弟二人都在三门峡市区买了房子,家里拥有小轿车、大货车,成了致富带头人。“银行天天要给我贷款,让我扩大冷库规模,我和媳妇正在盘算着呢。”47岁的赵会波,大学毕业后就带着媳妇回到后峪自主创业。
勤劳勇敢的山民们与时俱进,在卢氏县农业农村局指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更新品种,调优结构,从最初的种萝卜、大白菜为主,慢慢变成了今天的各种时令蔬菜种植为主,并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科学种植技术和标准。
眼下,后峪村不少蔬菜种植大户被邀请到附近村落,当起了蔬菜种植顾问。
后峪村高山蔬菜经年不衰,得益于绿色发展之路。“现在村里有40多户蔬菜户,占到一半以上,家家都有独门秘笈。”安凌介绍,为保障长久发展,村里对蔬菜质量要求很高,经常组织开展高山蔬菜标准化示范栽培、管理技术培训等,“生态得到保护,产业经济才能走得更远。”
初冬的范里河,水清澈见底。白色的云朵、多彩的山峦、高大的树木倒映在水中,河水宽泛处,有白鹭闲起闲落。这大山深处的一切都仿佛得到了上天的宠爱,让侍弄高山蔬菜的后峪村民,笑声传得很远、很远……
河南日报1998年5月13日关于范里乡的报道《走访山村吃派饭》。
“三山”今昔说
品牌的背后是品质
□于晴
提起后峪村,就会想到这里清甜爽口的萝卜和大白菜,这样的联想就是品牌的力量。
发展好乡村特色产业要在“品”上下足功夫,把好资源转化为好品质、好品牌。早些年,后峪村村民发挥村子水利资源充足、交通便利等优势,依靠种植蔬菜赚到了第一桶金。如今,后峪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牌子越叫越响,已经成为附近村子的蔬菜集散地。品牌化是农业特色产业发展的一个方向。不满足于仅利用地形、温差等自然条件种植高山蔬菜,后峪村不断给农户开展技术培训,推广高山蔬菜标准化栽培。标准化是产品品质的保障,品质为品牌背书,加强品牌建设,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十分必要。
把品牌越擦越亮,后峪村的秘诀还离不开与时俱进。以市场为导向,后峪村不断更新种植品种,物流储存用上冷链冷库,这里的蔬菜也销往更远的地方。紧跟市场变化、做强品牌特色、持续探索创新,“小而美”“土又特”的农业品牌才会赢得更大市场。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