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结晶,不仅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典藏”,也是保持健康体魄的秘宝。《“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河网联合河南中医药大学共同推出“豫健二十四节气”主题策划,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专业指导,擦亮河南中医药“金名片”。
大河网讯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月22日,冬至,阴伏阳升,生命的活动将开始缓缓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此时,由于人体内的阳气也随时令开始蓬勃生发,冬至前后就成了进补的黄金时期,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
如何顺应这一趋势,适当补养体内的阳气,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健体效果?记者采访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讲师、中医学博士代民涛,为广大网友带来一份食之有味的冬至“养生方”。
补虚益损 今日冬至宜进补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季是岁末,也是一年最冷的季节,大地之上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的生物均处于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适应来年春天的生机。代民涛告诉记者:“人的新陈代谢在这个时候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说,人们想要收获健康的好身体就要学会顺四时变更之道,也就是指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
冬景
作为有特殊时间意义的节令,冬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也形成了特有的节气饮食习惯——冬至进补。
“人体在经历了夏秋季的消耗之后,脏腑的阴阳气血津液有所亏耗。如果能适时进补,既可以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也能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储存于体内。”代民涛说,冬至进补是人体顺应自然保健养生的需要。
《黄帝内经》中提到“虚则补之”“寒则热之”。代民涛解释道,“其实,进补是有讲究的,北方地区冬季严寒,以‘温补’为主。同时,进补也要因人而异,一般而言,虚证的人群更需要进补。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出汗、恶风怕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这类人最适合在冬至前后进补”。
按照中医学观点,每个人体内的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是不同的,因而在进补时,应辨明体质的寒热、虚实,按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补。
食之有味 饺子蕴含着温补原理
“进补可分为食补与药补两种方法,食补是以食物作进补之用,药补则是以传统中药中的补益类药作为进补之用。但,一般四气五味不易掌握,如果用法不当,容易造成机体阴阳失衡。所以,比起药补,更推荐大家进行食补。”代民涛建议,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等原因,在寒冷的季节建议注意食补。
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说起食补,其实由来已久,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包含着“药食同源”的理念。
“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医圣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主要是将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做成‘祛寒娇耳汤’给百姓服用。”代民涛解释道,饺子馅里的韭菜、茴香都是具有温热性质的蔬菜;瘦猪肉则是味甘性平,入脾胃肾经,可以滋阴润燥,益气,或者将猪肉换为温热性质的羊肉也是可以的。
“冬至节气,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也可以尝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当中提到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也是冬季温补的‘好方子’。”代民涛说。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选择慢补,要先调整肠胃功能,切忌过补急补。
萝卜、坚果、阿胶吃出冬至“养生方”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许多网友开始自发学习如何适应四季的自然变化,通过食物的阴阳平衡达到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此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少博主还在社交平台交流起了冬至“养生方”。
网友“当归”分享道:“枸杞滋阴补肾,大枣补中益气,核桃补肾温肺,平时可多吃这些,固肾气,藏肾精。”
“像网友说的,其实冬天应该多吃坚果,可以增强体质。”代民涛解释道,坚果性味偏温热,如核桃、板栗等,大多有补肾益精、强体御寒的作用。
“萝卜和阿胶也是非常适合在冬至前后进补的食材。”代民涛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适合和有滋补作用的牛肉搭配,两种食材一个性温一个性寒,两者一起正好寒热中和,健补脾胃。
有网友问道,“像我冬天怕冷,手脚冰凉,是不是就是需要冬至进补的表现?吃些什么补品比较好呢?”代民涛建议,适当食用些阿胶,同时配以人参、黄芪,气血双补,达到有效预防手脚冰凉的目的。
冬至已至,春有归期。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顺时滋养涌动的生机。(王怡潇 董蕾 实习生 曹玉彤)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编者按:二十四节气是华夏民族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结晶,不仅是指导人们生产生活的“典藏”,也是保持健康体魄的秘宝。《“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指出,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大河网联合河南中医药大学共同推出“豫健二十四节气”主题策划,针对不同人群给出专业指导,擦亮河南中医药“金名片”。
大河网讯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12月22日,冬至,阴伏阳升,生命的活动将开始缓缓由衰转盛,由静转动。
俗语说“吃了冬至饭,一天长一线”,此时,由于人体内的阳气也随时令开始蓬勃生发,冬至前后就成了进补的黄金时期,最易吸收外来的营养而发挥其滋补功效。
如何顺应这一趋势,适当补养体内的阳气,达到事半功倍的养生健体效果?记者采访到河南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仲景学院)讲师、中医学博士代民涛,为广大网友带来一份食之有味的冬至“养生方”。
补虚益损 今日冬至宜进补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冬季是岁末,也是一年最冷的季节,大地之上草木凋零、昆虫蛰伏,自然界的生物均处于冬眠状态,养精蓄锐,以适应来年春天的生机。代民涛告诉记者:“人的新陈代谢在这个时候也处于相对缓慢的水平。中医认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所以说,人们想要收获健康的好身体就要学会顺四时变更之道,也就是指一年四季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变化规律。”
冬景
作为有特殊时间意义的节令,冬至有着深刻的文化内涵,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劳作中也形成了特有的节气饮食习惯——冬至进补。
“人体在经历了夏秋季的消耗之后,脏腑的阴阳气血津液有所亏耗。如果能适时进补,既可以补充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也能将营养物质转化为能量储存于体内。”代民涛说,冬至进补是人体顺应自然保健养生的需要。
《黄帝内经》中提到“虚则补之”“寒则热之”。代民涛解释道,“其实,进补是有讲究的,北方地区冬季严寒,以‘温补’为主。同时,进补也要因人而异,一般而言,虚证的人群更需要进补。阳虚体质、气虚体质表现为容易感冒、容易出汗、恶风怕冷、神疲乏力等症状,这类人最适合在冬至前后进补”。
按照中医学观点,每个人体内的脏腑气血、阴阳盛衰情况是不同的,因而在进补时,应辨明体质的寒热、虚实,按个体情况决定是否需要进补。
食之有味 饺子蕴含着温补原理
“进补可分为食补与药补两种方法,食补是以食物作进补之用,药补则是以传统中药中的补益类药作为进补之用。但,一般四气五味不易掌握,如果用法不当,容易造成机体阴阳失衡。所以,比起药补,更推荐大家进行食补。”代民涛建议,在平时的生活中应多吃温性、热性特别是温补肾阳的食物进行调理,以提高机体的耐寒能力。尤其是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减退,抵抗力低下等原因,在寒冷的季节建议注意食补。
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
说起食补,其实由来已久,北方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就包含着“药食同源”的理念。
“饺子最初是一种防治冻疮的食疗方,是医圣张仲景为治疗百姓耳朵冻伤发明的美食。主要是将驱寒活血的药材搅拌在肉馅里,用面皮包裹成耳朵的形状,做成‘祛寒娇耳汤’给百姓服用。”代民涛解释道,饺子馅里的韭菜、茴香都是具有温热性质的蔬菜;瘦猪肉则是味甘性平,入脾胃肾经,可以滋阴润燥,益气,或者将猪肉换为温热性质的羊肉也是可以的。
“冬至节气,不妨吃些韭菜鸡蛋、胡萝卜羊肉、香菜肉馅的饺子,有助于温补气血,增加热量。也可以尝试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当中提到的当归生姜羊肉汤,这也是冬季温补的‘好方子’。”代民涛说。
但需要注意的是,体质弱、消化功能差的人要选择慢补,要先调整肠胃功能,切忌过补急补。
萝卜、坚果、阿胶吃出冬至“养生方”
随着中医药文化的推广,许多网友开始自发学习如何适应四季的自然变化,通过食物的阴阳平衡达到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以此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不少博主还在社交平台交流起了冬至“养生方”。
网友“当归”分享道:“枸杞滋阴补肾,大枣补中益气,核桃补肾温肺,平时可多吃这些,固肾气,藏肾精。”
“像网友说的,其实冬天应该多吃坚果,可以增强体质。”代民涛解释道,坚果性味偏温热,如核桃、板栗等,大多有补肾益精、强体御寒的作用。
“萝卜和阿胶也是非常适合在冬至前后进补的食材。”代民涛说,冬吃萝卜夏吃姜,萝卜可以消谷食、去痰癖、止咳嗽、解消渴,适合和有滋补作用的牛肉搭配,两种食材一个性温一个性寒,两者一起正好寒热中和,健补脾胃。
有网友问道,“像我冬天怕冷,手脚冰凉,是不是就是需要冬至进补的表现?吃些什么补品比较好呢?”代民涛建议,适当食用些阿胶,同时配以人参、黄芪,气血双补,达到有效预防手脚冰凉的目的。
冬至已至,春有归期。品尝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顺时滋养涌动的生机。(王怡潇 董蕾 实习生 曹玉彤)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