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丨制作的是年味,留住的是乡愁
更新时间:2023-12-31 19:44:51    来源:工人日报

  140多年来,社火已融入霍庄人的集体记忆深处。如今,这份非遗传承的保护和发展插上了“云翅膀”

  制作的是年味,留住的是乡愁

  阅读提示

  起源于农耕时代的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民俗文化样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0多年来,制作社火道具已融入霍庄人的集体记忆深处。随着电商的发展,原本存亡堪忧的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搭上了电商“快车”,迎来了新的生机。

  夜幕低垂,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的霍庄村依然灯火通明,随着岁末的临近,村民们白天加急、夜晚赶工,精心制作舞龙、舞狮、旱船、大头娃娃、戏服等传统社火道具,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勤劳热闹的景象中。村口汇聚的十多个快递公司的车辆,承载着一件件包装好的旱船和花灯以及各式各样的戏服,开往四面八方。

  随着电商的发展,原本存亡堪忧的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搭上了电商“快车”,让非遗传承的保护和发展插上“云翅膀”——短短几年,从老一辈“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找销路,到坐在家中动动手指“卖全球”,如今,社火道具制作这门老手艺又重新“火”起来了。

  几代人打下来的“金字招牌”

  两根铁条、一根棉线、一把红丝绒,只见巧手翻飞、拨捻穿插,根根细丝反复缠绕打结,一会儿工夫,一件精致的髯口初具雏形。

6482c3be1796b54062417522c3322b8f_17039671323391580_550x366.jpg

  “做了大半辈子髯口了,闭着眼睛也能做个七八件。”今年76岁的霍秉森制作髯口已有40多年的经验,在周边地区颇有口碑,十里八乡不少的人慕名而来,提供材料,由霍秉森在家里进行加工。

  “我小的时候村里是集体生产,有各种各样的集体作坊。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富裕起来了,逢年过节都要舞狮子、耍龙灯、闹社火,社火道具的市场需求也多了起来。”霍秉森说,凭借着社火道具制作的好手艺,霍庄村社火道具在市场上开始闯出名头。

  距离霍秉森家不远处,是一家名为“随欣戏具”的店铺。进了门,几名妇女正抱着狮子头忙碌着,有人在做狮子的下巴,有人在粘威风凛凛的胡须,五六个人一组,形成了一条简易又便捷的流水线。

  “我从小就看爷爷奶奶做,耳濡目染,看多了自己也就会了。我们家主要做龙灯舞狮,南狮、北狮都会做!”店铺老板霍随欣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机翻看,相册中全是五彩斑斓的狮子。

  如今,儿时的玩具变成了对家族手艺传承的一份责任,这对霍随欣而言,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打心眼里觉得骄傲和自豪。

  “年关将至,这也是村里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全国各地找年味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们,最近舞狮已经‘爆单’了。”霍随欣一边说着,手里一边给制作中的舞狮头部涂彩,“忙碌了一年的人,希望在春节前后耍起来、舞起来,‘狮子’颜色越艳丽、越喜庆,就越精彩!”

  非遗创作搭上电商“快车”

  “网店又接到了8个订单,这个月是最忙的时候,全家加班加点齐上阵。”今年23岁的霍云龙,是个标准的“00后”,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传统文化特别“有感”,“大家都说我们制作的是年味儿,留住的是乡愁。”

  大学毕业后,霍云龙毫不犹豫地回到村里继承“家业”,除了上手制作狮子,霍云龙还利用自己对互联网的了解,开起了网店。

e1a332e56e6f672f57c3f5a6a69729b0_17039671324101615_545x550.jpg

  在霍庄村,有许多像霍云龙这样的年轻人,从父辈手中接过老手艺,轻敲键盘,沟通客户,将社火制作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包装箱,搭乘物流快车,发往世界各地,传播着文化,收获着富裕,振兴着产业。

  “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守正创新,这一批年轻人的作用很关键。”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2012年前后,在外地上学的本村青年为社火道具的发展连接了互联网,从一两家到十来家,再到整个村庄,互联网的“星星之火”最终让社火道具制作又红火了起来。

  年轻人的加入,不仅让霍庄村传统手艺后继有人,也培养了一支乡村振兴“生力军”,年轻人争相创新、各出奇招——“00后”小伙霍云龙除了用老手艺做舞狮,还通过直播推广社火文化,让社火道具制作“见人见物见生活”;“90后”霍帅兵将传统工艺用于汉服生产,在共创“中国式浪漫”中,成功解锁老手艺的新商机……

  “现在村里都是一条龙服务了,村里边有龙头企业给咱低价提供原材料,同时村党支部有电商培训和快递服务,我就做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就行。”主做龙灯的霍庄村村民陈广申说,以前出去跑销售,发货不方便、销量也不乐观,现在关起门来在家生产,手机轻轻一点,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都有订单。

  截至目前,霍庄村共发展社火和戏具电商大型企业3家、400余户从事社火和戏具产品生产与销售,产品涉及种类2大类300多个品种,占据了我国长江以北70%以上的市场份额,村民人均收入3万多元,霍庄村社火戏具产业销售额已连续5年突破亿元。

  “新”机器革新“老”手艺

  “这些年舞龙产品不断更迭,‘社火发烧友’的品味也越来越高。”在霍庄村舞龙制作户陈天宝看来,社火道具要想传承发展,就需要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融入新的材料和元素。他新推出的可充电遥控款舞龙订单已经排到了春节后。

  在社火道具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技艺的改进问题,家庭作坊式发展的“瓶颈”问题渐渐暴露,但改进的契机也由此显现。

  “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道具固然精美,但耗时漫长的技艺并不适用于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霍军政认为,依靠家庭作坊这种生产方式,社火产能已接近上限,很难再有提升。

  为此,霍军政引入机器制鞋生产线,同时采用人工流水线配合机器生产。以往一人一天只能做3双戏鞋,如今3人一个生产小组,每天产能高达500双。

  “机械化的到来,并没有让传统技艺失色。”霍军政介绍,目前企业所制作的戏靴,在关键部分仍延续着祖辈的传统工艺,并在原有的技术上不断进行优化,“核心的东西绝对不能丢”。

  事实上,社火道具生产过程的机器化改造并不容易,社火道具种类多,生产环节多,工艺各不相同,要采用机器设备生产,投资成本、适用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霍庄村正在谋划建设约100亩的社火产业园区,计划将生产和生活从家庭作坊中分开,进一步提升社火道具的产业发展水平。

  望着村口随风轻摇的“霍庄社火”旗子,霍军政说,“我们一定要努力发展,让社火、戏具产业传承下去,守护好这门民间技艺,让这个文脉绵延不绝。”(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郭建光 龚勋)

11.jpg


文章编辑:陈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丨制作的是年味,留住的是乡愁
    2023-12-31 19:44:51    来源:工人日报

      140多年来,社火已融入霍庄人的集体记忆深处。如今,这份非遗传承的保护和发展插上了“云翅膀”

      制作的是年味,留住的是乡愁

      阅读提示

      起源于农耕时代的社火,是我国民间一种古老而充满活力的民俗文化样式,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40多年来,制作社火道具已融入霍庄人的集体记忆深处。随着电商的发展,原本存亡堪忧的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搭上了电商“快车”,迎来了新的生机。

      夜幕低垂,河南省许昌市建安区灵井镇的霍庄村依然灯火通明,随着岁末的临近,村民们白天加急、夜晚赶工,精心制作舞龙、舞狮、旱船、大头娃娃、戏服等传统社火道具,家家户户都沉浸在一片勤劳热闹的景象中。村口汇聚的十多个快递公司的车辆,承载着一件件包装好的旱船和花灯以及各式各样的戏服,开往四面八方。

      随着电商的发展,原本存亡堪忧的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搭上了电商“快车”,让非遗传承的保护和发展插上“云翅膀”——短短几年,从老一辈“跑断了腿,磨破了嘴”找销路,到坐在家中动动手指“卖全球”,如今,社火道具制作这门老手艺又重新“火”起来了。

      几代人打下来的“金字招牌”

      两根铁条、一根棉线、一把红丝绒,只见巧手翻飞、拨捻穿插,根根细丝反复缠绕打结,一会儿工夫,一件精致的髯口初具雏形。

    6482c3be1796b54062417522c3322b8f_17039671323391580_550x366.jpg

      “做了大半辈子髯口了,闭着眼睛也能做个七八件。”今年76岁的霍秉森制作髯口已有40多年的经验,在周边地区颇有口碑,十里八乡不少的人慕名而来,提供材料,由霍秉森在家里进行加工。

      “我小的时候村里是集体生产,有各种各样的集体作坊。改革开放后,老百姓富裕起来了,逢年过节都要舞狮子、耍龙灯、闹社火,社火道具的市场需求也多了起来。”霍秉森说,凭借着社火道具制作的好手艺,霍庄村社火道具在市场上开始闯出名头。

      距离霍秉森家不远处,是一家名为“随欣戏具”的店铺。进了门,几名妇女正抱着狮子头忙碌着,有人在做狮子的下巴,有人在粘威风凛凛的胡须,五六个人一组,形成了一条简易又便捷的流水线。

      “我从小就看爷爷奶奶做,耳濡目染,看多了自己也就会了。我们家主要做龙灯舞狮,南狮、北狮都会做!”店铺老板霍随欣一边介绍,一边拿出手机翻看,相册中全是五彩斑斓的狮子。

      如今,儿时的玩具变成了对家族手艺传承的一份责任,这对霍随欣而言,不仅是物质上的收获,更打心眼里觉得骄傲和自豪。

      “年关将至,这也是村里一年中最繁忙的季节。全国各地找年味的人会通过各种渠道联系我们,最近舞狮已经‘爆单’了。”霍随欣一边说着,手里一边给制作中的舞狮头部涂彩,“忙碌了一年的人,希望在春节前后耍起来、舞起来,‘狮子’颜色越艳丽、越喜庆,就越精彩!”

      非遗创作搭上电商“快车”

      “网店又接到了8个订单,这个月是最忙的时候,全家加班加点齐上阵。”今年23岁的霍云龙,是个标准的“00后”,从小的耳濡目染,让他对传统文化特别“有感”,“大家都说我们制作的是年味儿,留住的是乡愁。”

      大学毕业后,霍云龙毫不犹豫地回到村里继承“家业”,除了上手制作狮子,霍云龙还利用自己对互联网的了解,开起了网店。

    e1a332e56e6f672f57c3f5a6a69729b0_17039671324101615_545x550.jpg

      在霍庄村,有许多像霍云龙这样的年轻人,从父辈手中接过老手艺,轻敲键盘,沟通客户,将社火制作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打包装箱,搭乘物流快车,发往世界各地,传播着文化,收获着富裕,振兴着产业。

      “霍庄村社火道具制作能够长盛不衰,关键在于守正创新,这一批年轻人的作用很关键。”霍庄村党支部书记霍军政介绍,2012年前后,在外地上学的本村青年为社火道具的发展连接了互联网,从一两家到十来家,再到整个村庄,互联网的“星星之火”最终让社火道具制作又红火了起来。

      年轻人的加入,不仅让霍庄村传统手艺后继有人,也培养了一支乡村振兴“生力军”,年轻人争相创新、各出奇招——“00后”小伙霍云龙除了用老手艺做舞狮,还通过直播推广社火文化,让社火道具制作“见人见物见生活”;“90后”霍帅兵将传统工艺用于汉服生产,在共创“中国式浪漫”中,成功解锁老手艺的新商机……

      “现在村里都是一条龙服务了,村里边有龙头企业给咱低价提供原材料,同时村党支部有电商培训和快递服务,我就做好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就行。”主做龙灯的霍庄村村民陈广申说,以前出去跑销售,发货不方便、销量也不乐观,现在关起门来在家生产,手机轻轻一点,全国各地以及海外都有订单。

      截至目前,霍庄村共发展社火和戏具电商大型企业3家、400余户从事社火和戏具产品生产与销售,产品涉及种类2大类300多个品种,占据了我国长江以北70%以上的市场份额,村民人均收入3万多元,霍庄村社火戏具产业销售额已连续5年突破亿元。

      “新”机器革新“老”手艺

      “这些年舞龙产品不断更迭,‘社火发烧友’的品味也越来越高。”在霍庄村舞龙制作户陈天宝看来,社火道具要想传承发展,就需要不断改进制作工艺,融入新的材料和元素。他新推出的可充电遥控款舞龙订单已经排到了春节后。

      在社火道具发展的过程中,除了技艺的改进问题,家庭作坊式发展的“瓶颈”问题渐渐暴露,但改进的契机也由此显现。

      “按照传统技艺制作出来的道具固然精美,但耗时漫长的技艺并不适用于快节奏的互联网时代。”霍军政认为,依靠家庭作坊这种生产方式,社火产能已接近上限,很难再有提升。

      为此,霍军政引入机器制鞋生产线,同时采用人工流水线配合机器生产。以往一人一天只能做3双戏鞋,如今3人一个生产小组,每天产能高达500双。

      “机械化的到来,并没有让传统技艺失色。”霍军政介绍,目前企业所制作的戏靴,在关键部分仍延续着祖辈的传统工艺,并在原有的技术上不断进行优化,“核心的东西绝对不能丢”。

      事实上,社火道具生产过程的机器化改造并不容易,社火道具种类多,生产环节多,工艺各不相同,要采用机器设备生产,投资成本、适用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为此,霍庄村正在谋划建设约100亩的社火产业园区,计划将生产和生活从家庭作坊中分开,进一步提升社火道具的产业发展水平。

      望着村口随风轻摇的“霍庄社火”旗子,霍军政说,“我们一定要努力发展,让社火、戏具产业传承下去,守护好这门民间技艺,让这个文脉绵延不绝。”(记者 余嘉熙 通讯员 郭建光 龚勋)

    11.jpg


    文章编辑:陈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