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向“新”图强——从“铁牛出栏”到“智牛出海”的密码
更新时间:2024/5/23 9:31:48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向新图强_20240523074631.jp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肖遥 范坤鹏/文 王坤源/海报

  新安县青要山镇纸房村的麦田里,麦浪翻滚。麦收在即,5月22日一早,新安县农技推广站负责人赵健飞就来到这里查看,在麦田上方,嗡嗡作响的“东方红”无人机,正以全新的科技为麦收保驾护航。

  在纸房村东南约60公里处,中国一拖大拖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马不停蹄赶制订单,不到3分钟就有1台拖拉机驶下生产线,或奔赴祖国各地,或乘船出海。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60多年间,作为中国农机“龙头”的中国一拖,按照“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育中国第一的人才,创中国第一的业绩”的要求,坚持“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奋力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筑牢“大国粮仓”。

  “第一”是永恒追求

  中国第一条拖拉机总装线、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先后在一拖诞生。

  回望历史,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征程的星星之火,正是从这里点燃。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世纪50年代初。百业待兴,解决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拖拉机制造厂选址洛阳,用现代化装备尽快增加粮食产量迫在眉睫。

  如何推进?自主生产!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国一拖1955年开工建设;1958年第一台拖拉机成功下线;1959年11月1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洛拖 1 微信截图_20240523075907.jpg

    1960年,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国产拖拉机下线。资料图片

  人员紧缺怎么办?定点支援!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持生产。

  数年间,荒地变工地,一座“十里红拖城”拔地而起。从松嫩平原到华北大地,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基本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中国农民“耕地不用牛”的梦想得以实现。

  如今的一拖,还在续写光荣,创造着更多的“第一”。中国一拖中小拖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钟伟说,“与往年相比,我们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仅用4天就将日产量提至180台,实现了产量快速提升,靠的是这些‘第一’!”他介绍,这些“第一”包括省内首套七自由度机器人涂胶系统、洛阳市首套差速器总成智能化装配线、在业内率先应用底盘总成喷涂机器人等。企业已实施了多台达到欧Ⅴ排放标准的中马力拖拉机的整机装配,这些代表农机行业国际一流标准的产品,将陆续销往荷兰、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一拖已成为以农业装备为核心,并创新发展相关制造服务业务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一拖已累计向社会提供近380万台拖拉机和340余万台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保有量居行业首位,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已回响在世界各地。

  创新是突围之路

  走进位于洛阳西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我国首个大型农机智能制造工厂,2条生产线、8台设备,由58岁的老师傅杨涛一人“掌控”。

  “老一拖”如何玩转“新家伙”?

  “我有‘秘密武器’。”杨涛在数控机床上输入数字化制造参数,在他身后,8台桁架机器人、加工中心、机械臂等设备协调运转。

  “年轻时工作拼体力,一天下来满身油污,经常腰酸背痛。现在通过技术升级机器变‘聪明’了,干起活来从容自如,下班了我的工装还是干净整洁的。”杨涛感慨,以前用普通车床加工,凭借“拉、抬、搬、摇”的“战术”生产,现在真是大不一样了。

  在这一波数字化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工人把工作台搬到了电脑屏幕前,把扳手换成了鼠标。

  中国一拖高级工程师王建华告诉记者,企业拥有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将10余种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互联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应用,使无级变速、动力换挡等高端新型拖拉机实现了产业化智能制造,打破了国外农机巨头在中国高端农机市场的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说。

  ——牢牢把握质量生命线。中国一拖坚持“质量零缺陷、标准国际化”的质量理念,强化质量管理顶层设计,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农机装备补短板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洛拖 2 _20240523080013.jpg

   中国一拖生产的无人驾驶拖拉机。资料图片

  ——强化内部管理。从2019年至今,中国一拖坚持全价值链成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增量,每年采购成本都能降低1.5亿元以上。

  ——加强人才支撑,中国一拖始终坚持以“人才强企”战略为引领,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励”全链条机制,建立“战略科技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梯队。

  2023年,中国一拖实现营收115.2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9.97亿元,同比增长46.39%。

  “出海”是共赢之举

  在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在龙门吊的协助下,一个重30吨左右的集装箱不到1分钟就能精准装上货运班列,“东方红”拖拉机从这里驶出国门,去更辽阔的土地上耕耘。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一拖“走得更远”的首要前提。“我们逐步建立了以‘技工贸’为主的国际业务经营模式,由单纯的国际贸易向‘国际贸易+海外营销+海外运营’转型。”中国一拖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党委书记王建军说。

  在王建军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地图,红线清晰地标注着多条经济走廊,也意味着一拖“出海”提速,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坚持技术引领,在全球不同技术等级的细分市场上,持续完善产品组合、优化产品配置,建立了全面的拖拉机产品谱系。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找准重点市场、重点区域,及时完成各项产品认证,不断完善海外市场布局,在重点国家与市场派驻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王建军说。

  拖拉机的顺利“出海”,还得益于新型数字化物流助力。“‘大个头’拖拉机是发往海外的主力产品,想通过铁路运输进入标准集装箱,难度不小。”一拖(洛阳)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杰说,“借助技术创新和数字建模,一拖物流先对产品进行分步拆解,承运达标后再进行二次包装,整个拆和装的全过程都有大数据精准支撑,不仅可以实时追踪货物和车辆位置,单箱运费还省了2万多元。前两年,我们1天发货三四百台,现在我们1天可以发货800台。”

  丝路兴天下。一拖(洛阳)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康介绍,中国一拖加快布局全球市场,首批入驻中白工业园,开通中欧班列,产品出口到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重点区域建立了办事处、子公司和备件中心,构筑起洛阳“东联西进”的国际物流通道,形成50万个标准箱/年的集装箱吞吐作业能力,打通了洛阳内陆城市“出海大通道”。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中国一拖累计出口农机产品6.5万余台套,业务范围涵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23年,中国一拖拖拉机出口销量突破6000台,同比增长超40%。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铁牛”行而不辍,“智牛”未来可期。

2.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向“新”图强——从“铁牛出栏”到“智牛出海”的密码
    2024/5/23 9:31:48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向新图强_20240523074631.jpg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陈学桦 肖遥 范坤鹏/文 王坤源/海报

      新安县青要山镇纸房村的麦田里,麦浪翻滚。麦收在即,5月22日一早,新安县农技推广站负责人赵健飞就来到这里查看,在麦田上方,嗡嗡作响的“东方红”无人机,正以全新的科技为麦收保驾护航。

      在纸房村东南约60公里处,中国一拖大拖公司生产车间内,工人们正马不停蹄赶制订单,不到3分钟就有1台拖拉机驶下生产线,或奔赴祖国各地,或乘船出海。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60多年间,作为中国农机“龙头”的中国一拖,按照“要出中国第一的产品,育中国第一的人才,创中国第一的业绩”的要求,坚持“锻造国机所长、服务国家所需”,奋力推动我国农业机械装备发展,筑牢“大国粮仓”。

      “第一”是永恒追求

      中国第一条拖拉机总装线、第一台拖拉机、第一台压路机……先后在一拖诞生。

      回望历史,新中国农业机械化征程的星星之火,正是从这里点燃。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世纪50年代初。百业待兴,解决亿万人民的吃饭问题成为重中之重。“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拖拉机制造厂选址洛阳,用现代化装备尽快增加粮食产量迫在眉睫。

      如何推进?自主生产!作为国家“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中国一拖1955年开工建设;1958年第一台拖拉机成功下线;1959年11月1日,中国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建成投产。

    洛拖 1 微信截图_20240523075907.jpg

        1960年,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国产拖拉机下线。资料图片

      人员紧缺怎么办?定点支援!从上海、长春等地抽调专家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支持生产。

      数年间,荒地变工地,一座“十里红拖城”拔地而起。从松嫩平原到华北大地,从黄土高坡到江南水乡,全国60%以上机耕地的作业基本由“东方红”拖拉机完成,中国农民“耕地不用牛”的梦想得以实现。

      如今的一拖,还在续写光荣,创造着更多的“第一”。中国一拖中小拖公司总装车间副主任钟伟说,“与往年相比,我们在人员减少的情况下,仅用4天就将日产量提至180台,实现了产量快速提升,靠的是这些‘第一’!”他介绍,这些“第一”包括省内首套七自由度机器人涂胶系统、洛阳市首套差速器总成智能化装配线、在业内率先应用底盘总成喷涂机器人等。企业已实施了多台达到欧Ⅴ排放标准的中马力拖拉机的整机装配,这些代表农机行业国际一流标准的产品,将陆续销往荷兰、德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

      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国一拖已成为以农业装备为核心,并创新发展相关制造服务业务的大型装备制造企业。截至2023年年底,中国一拖已累计向社会提供近380万台拖拉机和340余万台柴油机,大中型拖拉机的市场占有率和社会保有量居行业首位,为我国农业机械化作出了突出贡献。

      如今,“东方红”拖拉机的轰鸣声已回响在世界各地。

      创新是突围之路

      走进位于洛阳西工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我国首个大型农机智能制造工厂,2条生产线、8台设备,由58岁的老师傅杨涛一人“掌控”。

      “老一拖”如何玩转“新家伙”?

      “我有‘秘密武器’。”杨涛在数控机床上输入数字化制造参数,在他身后,8台桁架机器人、加工中心、机械臂等设备协调运转。

      “年轻时工作拼体力,一天下来满身油污,经常腰酸背痛。现在通过技术升级机器变‘聪明’了,干起活来从容自如,下班了我的工装还是干净整洁的。”杨涛感慨,以前用普通车床加工,凭借“拉、抬、搬、摇”的“战术”生产,现在真是大不一样了。

      在这一波数字化浪潮中,越来越多的工人把工作台搬到了电脑屏幕前,把扳手换成了鼠标。

      中国一拖高级工程师王建华告诉记者,企业拥有国家拖拉机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智能农业动力装备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国家级创新平台。“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我们将10余种核心智能制造装备和工业互联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应用,使无级变速、动力换挡等高端新型拖拉机实现了产业化智能制造,打破了国外农机巨头在中国高端农机市场的垄断,填补了多项国内技术空白。”他说。

      ——牢牢把握质量生命线。中国一拖坚持“质量零缺陷、标准国际化”的质量理念,强化质量管理顶层设计,在高端智能农机装备研发、“卡脖子”技术攻关、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和农机装备补短板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

    洛拖 2 _20240523080013.jpg

       中国一拖生产的无人驾驶拖拉机。资料图片

      ——强化内部管理。从2019年至今,中国一拖坚持全价值链成本管理,向管理要效益,向市场要增量,每年采购成本都能降低1.5亿元以上。

      ——加强人才支撑,中国一拖始终坚持以“人才强企”战略为引领,健全人才“引、育、用、留、励”全链条机制,建立“战略科技专家—科技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青年科技人才”科技人才梯队。

      2023年,中国一拖实现营收115.28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9.97亿元,同比增长46.39%。

      “出海”是共赢之举

      在东方红(洛阳)国际陆港,在龙门吊的协助下,一个重30吨左右的集装箱不到1分钟就能精准装上货运班列,“东方红”拖拉机从这里驶出国门,去更辽阔的土地上耕耘。

      融入共建“一带一路”,深耕海外市场,成为中国一拖“走得更远”的首要前提。“我们逐步建立了以‘技工贸’为主的国际业务经营模式,由单纯的国际贸易向‘国际贸易+海外营销+海外运营’转型。”中国一拖国际经济贸易公司党委书记王建军说。

      在王建军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幅地图,红线清晰地标注着多条经济走廊,也意味着一拖“出海”提速,大力开拓国际市场。“我们坚持技术引领,在全球不同技术等级的细分市场上,持续完善产品组合、优化产品配置,建立了全面的拖拉机产品谱系。同时,在国际市场上找准重点市场、重点区域,及时完成各项产品认证,不断完善海外市场布局,在重点国家与市场派驻服务团队,为用户提供更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王建军说。

      拖拉机的顺利“出海”,还得益于新型数字化物流助力。“‘大个头’拖拉机是发往海外的主力产品,想通过铁路运输进入标准集装箱,难度不小。”一拖(洛阳)物流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杰说,“借助技术创新和数字建模,一拖物流先对产品进行分步拆解,承运达标后再进行二次包装,整个拆和装的全过程都有大数据精准支撑,不仅可以实时追踪货物和车辆位置,单箱运费还省了2万多元。前两年,我们1天发货三四百台,现在我们1天可以发货800台。”

      丝路兴天下。一拖(洛阳)物流有限公司总经理黄晓康介绍,中国一拖加快布局全球市场,首批入驻中白工业园,开通中欧班列,产品出口到亚洲、非洲、美洲、欧洲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重点区域建立了办事处、子公司和备件中心,构筑起洛阳“东联西进”的国际物流通道,形成50万个标准箱/年的集装箱吞吐作业能力,打通了洛阳内陆城市“出海大通道”。

      数据最有说服力。截至目前,中国一拖累计出口农机产品6.5万余台套,业务范围涵盖9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2023年,中国一拖拖拉机出口销量突破6000台,同比增长超40%。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铁牛”行而不辍,“智牛”未来可期。

    2.jp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