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新华社郑州6月7日电 盛夏时节,在河南开封古城街头漫步,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静静伫立在理事厅街西头。抬头望去,写着“汴京灯笼张”五个大字的牌匾,昭示着这座院落的与众不同。
推门进去,两层、400余平方米的小楼,内部却别有洞天。宫灯、走马灯、无骨花灯……一个奇幻璀璨的彩灯世界铺展在眼前。
张俊涛在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内整理灯笼(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今年53岁的张俊涛,是“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据史料记载,“汴京灯笼张”是河南开封的灯笼制作世家,相关技艺自清末时期创制,一直传承至今。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爷爷奶奶每天晚上都会在一个大桌案前做灯笼,时不时让我搭把手。”张俊涛说,受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五六岁时,他便做出了自己的第一盏灯笼作品。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周围的小孩们都喜欢跑来我家看花灯。”言谈之中,张俊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父亲张金汉的言传身教下,张俊涛也积极参与相关技艺的资料整理、研究复原等工作。2008年,“灯彩(汴京灯笼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6月7日,张俊涛在工作室内整理制作彩灯的原料。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从那时起,父亲便立下家训,这项技艺已经不再是你家和我家的,而是国家和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把它给传承下去。”张俊涛说。
2010年,张金汉去世。为实现父亲的嘱托,张俊涛辞去了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传统彩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之中。
“我们将张家百年祖宅,改造成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2011年6月起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据张俊涛介绍,截至目前,该馆已接待中外参观者超过20万人次。
馆内,不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张家祖传的制灯工具和灯画印版等老物件,张俊涛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收集的木雕、蓝印染布等藏品,也将展厅堆得满满当当。
厚厚的留言簿上,不少参观者留下“灯火阑珊处,仿佛穿梭时空”“每一盏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等感慨。
2023年6月8日,张俊涛(左一)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子小学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介绍彩灯作品。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除了在展览馆进行常态化、公益性展示和讲解之外,张俊涛还多次举办专题讲座,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传统彩灯。2018年以来,他还随团前往英国、南非等国家,将中国灯笼推向世界舞台。
“祖辈做花灯,是为了谋生,到我们这一代,要留住文化。”张俊涛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张俊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建设中国传统纹样数据库上。基于收藏的实物,逐个拍摄制作木雕花板分册、屏窗图案分册、印染图案分册……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初具规模,收录各类纹样数十万张。
百年时光荏苒,“汴京灯笼张”的接力棒,如今已经传到张俊涛的儿子、第八代传人张钰豪手中。
“传统纹样数据库建成后,我们还计划建设色彩数据库、灯笼制作材料数据库等。依托这些珍贵的文化信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定制出一盏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彩灯。”张俊涛期待着。(记者 袁月明)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新华社郑州6月7日电 盛夏时节,在河南开封古城街头漫步,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静静伫立在理事厅街西头。抬头望去,写着“汴京灯笼张”五个大字的牌匾,昭示着这座院落的与众不同。
推门进去,两层、400余平方米的小楼,内部却别有洞天。宫灯、走马灯、无骨花灯……一个奇幻璀璨的彩灯世界铺展在眼前。
张俊涛在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内整理灯笼(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今年53岁的张俊涛,是“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据史料记载,“汴京灯笼张”是河南开封的灯笼制作世家,相关技艺自清末时期创制,一直传承至今。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爷爷奶奶每天晚上都会在一个大桌案前做灯笼,时不时让我搭把手。”张俊涛说,受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五六岁时,他便做出了自己的第一盏灯笼作品。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周围的小孩们都喜欢跑来我家看花灯。”言谈之中,张俊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父亲张金汉的言传身教下,张俊涛也积极参与相关技艺的资料整理、研究复原等工作。2008年,“灯彩(汴京灯笼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6月7日,张俊涛在工作室内整理制作彩灯的原料。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从那时起,父亲便立下家训,这项技艺已经不再是你家和我家的,而是国家和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把它给传承下去。”张俊涛说。
2010年,张金汉去世。为实现父亲的嘱托,张俊涛辞去了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传统彩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之中。
“我们将张家百年祖宅,改造成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2011年6月起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据张俊涛介绍,截至目前,该馆已接待中外参观者超过20万人次。
馆内,不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张家祖传的制灯工具和灯画印版等老物件,张俊涛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收集的木雕、蓝印染布等藏品,也将展厅堆得满满当当。
厚厚的留言簿上,不少参观者留下“灯火阑珊处,仿佛穿梭时空”“每一盏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等感慨。
2023年6月8日,张俊涛(左一)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子小学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介绍彩灯作品。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除了在展览馆进行常态化、公益性展示和讲解之外,张俊涛还多次举办专题讲座,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传统彩灯。2018年以来,他还随团前往英国、南非等国家,将中国灯笼推向世界舞台。
“祖辈做花灯,是为了谋生,到我们这一代,要留住文化。”张俊涛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张俊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建设中国传统纹样数据库上。基于收藏的实物,逐个拍摄制作木雕花板分册、屏窗图案分册、印染图案分册……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初具规模,收录各类纹样数十万张。
百年时光荏苒,“汴京灯笼张”的接力棒,如今已经传到张俊涛的儿子、第八代传人张钰豪手中。
“传统纹样数据库建成后,我们还计划建设色彩数据库、灯笼制作材料数据库等。依托这些珍贵的文化信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定制出一盏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彩灯。”张俊涛期待着。(记者 袁月明)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