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央媒观豫丨汴京灯笼张:百年传承,只为一盏灯
更新时间:2024/6/8 20:37:5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6月7日电  盛夏时节,在河南开封古城街头漫步,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静静伫立在理事厅街西头。抬头望去,写着“汴京灯笼张”五个大字的牌匾,昭示着这座院落的与众不同。

  推门进去,两层、400余平方米的小楼,内部却别有洞天。宫灯、走马灯、无骨花灯……一个奇幻璀璨的彩灯世界铺展在眼前。

  张俊涛在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内整理灯笼(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今年53岁的张俊涛,是“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据史料记载,“汴京灯笼张”是河南开封的灯笼制作世家,相关技艺自清末时期创制,一直传承至今。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爷爷奶奶每天晚上都会在一个大桌案前做灯笼,时不时让我搭把手。”张俊涛说,受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五六岁时,他便做出了自己的第一盏灯笼作品。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周围的小孩们都喜欢跑来我家看花灯。”言谈之中,张俊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父亲张金汉的言传身教下,张俊涛也积极参与相关技艺的资料整理、研究复原等工作。2008年,“灯彩(汴京灯笼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6月7日,张俊涛在工作室内整理制作彩灯的原料。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从那时起,父亲便立下家训,这项技艺已经不再是你家和我家的,而是国家和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把它给传承下去。”张俊涛说。

  2010年,张金汉去世。为实现父亲的嘱托,张俊涛辞去了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传统彩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之中。

  “我们将张家百年祖宅,改造成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2011年6月起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据张俊涛介绍,截至目前,该馆已接待中外参观者超过20万人次。

  馆内,不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张家祖传的制灯工具和灯画印版等老物件,张俊涛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收集的木雕、蓝印染布等藏品,也将展厅堆得满满当当。

  厚厚的留言簿上,不少参观者留下“灯火阑珊处,仿佛穿梭时空”“每一盏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等感慨。


  2023年6月8日,张俊涛(左一)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子小学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介绍彩灯作品。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除了在展览馆进行常态化、公益性展示和讲解之外,张俊涛还多次举办专题讲座,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传统彩灯。2018年以来,他还随团前往英国、南非等国家,将中国灯笼推向世界舞台。

  “祖辈做花灯,是为了谋生,到我们这一代,要留住文化。”张俊涛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张俊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建设中国传统纹样数据库上。基于收藏的实物,逐个拍摄制作木雕花板分册、屏窗图案分册、印染图案分册……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初具规模,收录各类纹样数十万张。

  百年时光荏苒,“汴京灯笼张”的接力棒,如今已经传到张俊涛的儿子、第八代传人张钰豪手中。

  “传统纹样数据库建成后,我们还计划建设色彩数据库、灯笼制作材料数据库等。依托这些珍贵的文化信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定制出一盏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彩灯。”张俊涛期待着。(记者 袁月明)

文章编辑:李润生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央媒观豫丨汴京灯笼张:百年传承,只为一盏灯
    2024/6/8 20:37:56    来源:新华社

     新华社郑州6月7日电  盛夏时节,在河南开封古城街头漫步,一座古色古香的民居静静伫立在理事厅街西头。抬头望去,写着“汴京灯笼张”五个大字的牌匾,昭示着这座院落的与众不同。

      推门进去,两层、400余平方米的小楼,内部却别有洞天。宫灯、走马灯、无骨花灯……一个奇幻璀璨的彩灯世界铺展在眼前。

      张俊涛在汴京灯笼张民间艺术博物馆内整理灯笼(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 卢烨 摄

      今年53岁的张俊涛,是“汴京灯笼张”第七代传人。据史料记载,“汴京灯笼张”是河南开封的灯笼制作世家,相关技艺自清末时期创制,一直传承至今。

      “在我的童年记忆中,爷爷奶奶每天晚上都会在一个大桌案前做灯笼,时不时让我搭把手。”张俊涛说,受浓厚的家庭氛围熏陶,五六岁时,他便做出了自己的第一盏灯笼作品。

      “那时候,每当夜幕降临,周围的小孩们都喜欢跑来我家看花灯。”言谈之中,张俊涛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汴京灯笼张”第六代传人、父亲张金汉的言传身教下,张俊涛也积极参与相关技艺的资料整理、研究复原等工作。2008年,“灯彩(汴京灯笼张)”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2023年6月7日,张俊涛在工作室内整理制作彩灯的原料。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从那时起,父亲便立下家训,这项技艺已经不再是你家和我家的,而是国家和大家的,我们有责任把它给传承下去。”张俊涛说。

      2010年,张金汉去世。为实现父亲的嘱托,张俊涛辞去了高薪工作,全身心投入到传统彩灯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之中。

      “我们将张家百年祖宅,改造成汴京灯笼张彩灯展览馆,2011年6月起面向公众免费开放。”据张俊涛介绍,截至目前,该馆已接待中外参观者超过20万人次。

      馆内,不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张家祖传的制灯工具和灯画印版等老物件,张俊涛多年来在全国各地收集的木雕、蓝印染布等藏品,也将展厅堆得满满当当。

      厚厚的留言簿上,不少参观者留下“灯火阑珊处,仿佛穿梭时空”“每一盏灯都有自己的文化底蕴”等感慨。


      2023年6月8日,张俊涛(左一)在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列子小学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向学生们介绍彩灯作品。新华社记者 鲁鹏 摄

      除了在展览馆进行常态化、公益性展示和讲解之外,张俊涛还多次举办专题讲座,参加非遗技艺进校园、进社区等公益活动,让更多人关注传统彩灯。2018年以来,他还随团前往英国、南非等国家,将中国灯笼推向世界舞台。

      “祖辈做花灯,是为了谋生,到我们这一代,要留住文化。”张俊涛说。

      为实现这一目标,近年来,张俊涛将主要精力放在了建设中国传统纹样数据库上。基于收藏的实物,逐个拍摄制作木雕花板分册、屏窗图案分册、印染图案分册……截至目前,该数据库已初具规模,收录各类纹样数十万张。

      百年时光荏苒,“汴京灯笼张”的接力棒,如今已经传到张俊涛的儿子、第八代传人张钰豪手中。

      “传统纹样数据库建成后,我们还计划建设色彩数据库、灯笼制作材料数据库等。依托这些珍贵的文化信息,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都能定制出一盏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彩灯。”张俊涛期待着。(记者 袁月明)

    文章编辑:李润生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