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永葆军人本色 续写忠诚担当
更新时间:2024/7/31 10:27:1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退役军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服务保障好、教育管理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希望广大退役军人永葆革命军人本色,坚定信念,爱国奉献,奋发有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退役不褪色,忠诚守初心。在中原大地,广大退役军人本色不改,默默奉献,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行业战线续写新的荣光。“八一”建军节前夕,本报记者奔赴全省各地采访退役军人,记录他们平凡而动人的故事,讲述老兵们不变的追求、不老的情怀。

p41_s.jpg

    高蕊走进小学为孩子们讲授救援知识。 受访者供图

  一位退伍女兵的“救援梦”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赵同增

  广西藤县坠机事故救援、河北涿州汛情救援、甘肃积石山地震救援……成立仅2年的郑州航空港区神鹰救援队,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敢打敢拼的精神,在应急管理部门的调配下一次次冲向最险处参与救援,展现出河南民间救援队的强悍战斗力。

  7月30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支作风优良、意志刚强的救援队,采访了49岁的“当家人”高蕊,听这位退伍女兵讲述她的“救援梦”。

  高蕊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明港办事处高夏村村民,1993年12月应征入伍,刚满18岁的姑娘成了空军驻豫某部的一名卫生兵。接下来的5年(超期服役1年)军旅生涯,在高蕊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哪怕退伍后成功创业当“老板”,她也常常梦回营房,耳边回荡起军号声……

  3年前,高蕊了解到郑州航空港区还没有自己的民间救援队,就萌生起牵头组建救援队的想法。民间救援队是经政府登记、机关批准成立的社会公益组织,是对官方救援力量的有力补充。“退伍不褪色,参与应急救援解群众燃眉之急,让我再次找到人民子弟兵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光荣感。”高蕊说。

  2022年2月8日,郑州航空港区神鹰救援队正式挂牌成立。一群不拿工资、秉承“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纷纷加入这个平台,目前已有正式队员112人,和高蕊一起追逐“救援梦”。

  梦想很美,追梦很难。

  队员训练、装备购置……处处需要花钱,但民间救援队是非营利的组织,钱从哪儿来?高蕊拿出多年积蓄,为救援队建设投入50余万元。

  如何在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确保“战友”的安全?高蕊加强对队员的体能和技能训练,引入先进救援装备,救援前精心制定预案。

  “党教育了我,部队培养了我,脱掉军装换上队服,我还是一个兵!”高蕊告诉记者,成立至今,郑州航空港区神鹰救援队出勤队员3256人次,参与救援行动739次,救援受灾群众数万人,得到应急管理部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111.png

    陈洪堂(中)为淇县人武部官兵分享自己的军旅故事。 淇县人武部供图

  永远“年轻的水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陈晨 蒋晓芳 通讯员 侯小松 贾真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20世纪80年代,一首悠扬的《军港之夜》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歌中“年轻的水兵”原型,就是南海舰队转业军人、鹤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退休干部陈洪堂。

  7月30日,记者在鹤壁见到了陈洪堂。年过六旬的他,依然身材笔挺,保有水兵的英姿,回想起11年的军旅生涯,仍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我是20世纪70年代入伍的一名海军。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1980年随所在舰队执行远海任务,那是我们中国海军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太平洋深蓝。顺利返回军港后,22岁的我作为优秀班长代表接受了词作家马金星老师的采访。”陈洪堂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军港之夜》的渊源。

  1987年,陈洪堂转业回到鹤壁,先后就职于鹤壁市档案局、鹤壁市政府外事办旅游局、鹤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工作期间,他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中去,先后联系海外华侨华人为该市捐建学校6所、医院3家,并向海外派出支教教师56人次,支援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他曾获得国务院侨办侨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陈洪堂已退休多年。然而他退休不褪初心本色,被返聘至鹤壁退役军人就业网运营中心担任专职高级顾问,免费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服务,退役老兵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

  “虽然‘老班长’已经离开部队多年,但对他来说,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肩上的担当。”退役老兵、鹤壁退役军人就业网运营中心主任李刚告诉记者,他永远不会忘记在2021年7月极端暴雨天气时,陈洪堂号召他们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多名队员前往浚县支援防汛,用冲锋诠释了军人本色。

  7月9日至11日,陈洪堂作为优秀退役老兵代表,受邀录制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特别节目《向着胜利》。“虽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渐渐远去,但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永远不会消减!”陈洪堂笑着说。

2.png

    王毛(左)在检查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电力可靠供应。 李建国 摄

  “此生永远是个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通讯员 李建国

  “在军营的时候我是一名后勤供应兵,参加工作后我成为一名‘电力卫戍兵’,说到底,一日从军,此生永远是个兵。”7月30日,见到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一班班长王毛时,他正带着同事在220千伏苗店变电站排查供电设备。

  38年前,18岁的王毛走进军营,在山东长岛县驻防,负责部分岛屿驻防官兵的后勤供应。5年后,他脱下军装成为一名电力职工,在变电运行一线一干就是30多年。

  王毛所在的班担负着10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运维任务。他说,变电站如同电网运行中的一个个“心脏”,它将“大动脉”里的高压电通过换压,然后降压为民用电,再通过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的输配电线路,将电力送进千家万户。

  “所以这项工作不能有任何差错。俺们不仅是服务辖区居民安全用电的‘勤务兵’,也是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侦察兵’。我们必须走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每一个事故隐患并将其消除。”王毛说。

  鉴于目前变电站大多为无人值守站的现实,王毛所在的运维班积极开展“人防+机防”,每周两次巡视。每逢特殊时期的用电高峰,还要增加巡视“套餐”,比如在当前暑期,即使变压器内的风机正常运行,也要通过清洗散热器给变压器“洗澡降温”,以保证它能“清凉”供电。

  王毛所在的辖区尽管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但一年下来,他的行程却超过了2万公里。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任何时候班长都是我们的‘排头兵’,第一个到场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还是他。”同事王鹏程说,一次晚上7点多,王毛在夜巡时发现一个主变高压侧A相套管异常,他立刻按照操作规程转移负荷并展开维护。次日凌晨3点故障消除后,他仍继续坚守现场跟踪观察,直到凌晨5点多确认没有问题才离去,稍作休息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王毛说,他们班尽管每年要执行1万多次的倒闸操作任务,但始终做到了“工作无差错、安全零事故”,他先后获得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济源示范区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p55_s.jpg

    陈铭宝带领商城县豫南明珠艺术团参加“2024年河南工会万场文化活动进基层”活动。 受访者供图

  闲不住的“轻骑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通讯员 洪兰

  45年前,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某尖刀排排长,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立下战功。

  38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放弃在信阳市区的工作,选择回到商城县,立志在基层奉献一生。

  10年前,他退休后,发挥文艺专长,组建艺术团开展公益演出,让红色基因绵延传承。

  他就是时任54军某团7连3排排长的陈铭宝,一名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本色的共产党员。

  7月29日,记者在商城县县城见到了陈铭宝老人。他身姿挺拔、精神矍铄,家中的陈设简朴、整洁,书架上一张泛黄的证书把他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9年3月的一场战斗非常激烈……”时隔多年,谈起往日的战斗细节,陈铭宝仍历历在目。

  当时,7连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要求他们务必拿下谅山外围最后一道屏障——坤子高地。

  陈铭宝和7班班长冲在最前面。7班班长带领7班用田埂作依托隐蔽攻势,切断村庄与山头之间敌人的联系。他则带领8班、9班,配合连主力围歼坤子高地之敌。

  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陈铭宝率领的3排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个人荣获二等功。

  1986年,已是连职军官的陈铭宝选择回到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商城县。面对亲人的不解,他呵呵一笑说:“到基层,更能为老百姓踏实做点事。”

  2014年,陈铭宝从商城县粮食局退休。闲不住的他,又组建了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商城县豫南明珠艺术团”。这些平均年龄近60岁的老人们,累计参加各类文艺汇演、比赛300余场,成为一支活跃在商城县城乡大地上的“红色文化轻骑兵”。

  今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陈铭宝又加入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前锋老兵宣讲团”,在全市各地开展巡回宣讲。“小车不倒只管推。”陈铭宝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好事!”

2222.png

    周道学在烈士纪念园擦拭墓碑。 李旭兵 摄

  坚持14年的“守陵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李旭兵

  7月30日上午,在位于安阳县辛村镇袁太保村东南的辛村烈士纪念园,一个身影穿梭于宁静的烈士墓碑之间,不时擦拭墓碑灰尘,拔除杂草。

  村民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像这样的场景,十余年来经常都会看到。这位坚持守护烈士纪念园的人,就是曾在军营锻炼4年、如今担任袁太保村党支部书记的周道学。

  “烈士的亲人不在身边,我就替他们守护。”今年61岁的周道学说,辛村烈士纪念园筹建于2010年,这里安葬着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716位烈士。

  周道学1980年参军入伍,1984年退伍,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4月,他任袁太保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充分发扬退役军人忠诚担当、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袁太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了,军人出身的周道学一直惦记着那些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先烈。2010年,安阳县政府决定依托袁太保村“光荣坟”建设“辛村烈士纪念园”,安葬安阳县东部散葬烈士。周道学挨家挨户做工作,想方设法完成征地工作。项目开工后,他吃住在陵园建设工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辛村烈士纪念园建成后,周道学又成为纪念园义务园长。十多年来,他每天坚持早、晚到陵园巡视一遍,还带领全村党员每年到陵园种植树木花草,对陵园进行绿化美化。

  今年5月,烈士张玉合的哥哥带着家人从山东省高唐县前来寻亲祭拜。当他们看到烈士纪念园芳草依依、松柏掩映,欣慰地说:“多少年了,我们终于找到你了,看到你在这里安息,我们就放心了。”

  为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周道学还主动担当红色教育辅导员。他认真学习当地革命历史,搜集整理纪念园中烈士的有关事迹。每逢纪念日、活动日,他都会为前来瞻仰的社会团体、中小学生义务讲解。“只要身体允许,我会把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周道学坚定地说。

截屏2024-07-31 上午7.10.26.png


文章编辑:赵银岷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永葆军人本色 续写忠诚担当
    2024/7/31 10:27:11    来源:河南日报客户端

      核心提示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退役军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切实把退役军人接收安置好、服务保障好、教育管理好、作用发挥好、权益维护好,让军人成为全社会尊崇的职业、让退役军人成为全社会尊重的人。希望广大退役军人永葆革命军人本色,坚定信念,爱国奉献,奋发有为,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退役不褪色,忠诚守初心。在中原大地,广大退役军人本色不改,默默奉献,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和行业战线续写新的荣光。“八一”建军节前夕,本报记者奔赴全省各地采访退役军人,记录他们平凡而动人的故事,讲述老兵们不变的追求、不老的情怀。

    p41_s.jpg

        高蕊走进小学为孩子们讲授救援知识。 受访者供图

      一位退伍女兵的“救援梦”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杨凌 赵同增

      广西藤县坠机事故救援、河北涿州汛情救援、甘肃积石山地震救援……成立仅2年的郑州航空港区神鹰救援队,凭着过硬的专业技能和敢打敢拼的精神,在应急管理部门的调配下一次次冲向最险处参与救援,展现出河南民间救援队的强悍战斗力。

      7月30日,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这支作风优良、意志刚强的救援队,采访了49岁的“当家人”高蕊,听这位退伍女兵讲述她的“救援梦”。

      高蕊是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明港办事处高夏村村民,1993年12月应征入伍,刚满18岁的姑娘成了空军驻豫某部的一名卫生兵。接下来的5年(超期服役1年)军旅生涯,在高蕊心里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哪怕退伍后成功创业当“老板”,她也常常梦回营房,耳边回荡起军号声……

      3年前,高蕊了解到郑州航空港区还没有自己的民间救援队,就萌生起牵头组建救援队的想法。民间救援队是经政府登记、机关批准成立的社会公益组织,是对官方救援力量的有力补充。“退伍不褪色,参与应急救援解群众燃眉之急,让我再次找到人民子弟兵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光荣感。”高蕊说。

      2022年2月8日,郑州航空港区神鹰救援队正式挂牌成立。一群不拿工资、秉承“奉献”精神的志愿者纷纷加入这个平台,目前已有正式队员112人,和高蕊一起追逐“救援梦”。

      梦想很美,追梦很难。

      队员训练、装备购置……处处需要花钱,但民间救援队是非营利的组织,钱从哪儿来?高蕊拿出多年积蓄,为救援队建设投入50余万元。

      如何在保护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同时,确保“战友”的安全?高蕊加强对队员的体能和技能训练,引入先进救援装备,救援前精心制定预案。

      “党教育了我,部队培养了我,脱掉军装换上队服,我还是一个兵!”高蕊告诉记者,成立至今,郑州航空港区神鹰救援队出勤队员3256人次,参与救援行动739次,救援受灾群众数万人,得到应急管理部门和群众的一致好评。

    111.png

        陈洪堂(中)为淇县人武部官兵分享自己的军旅故事。 淇县人武部供图

      永远“年轻的水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陈晨 蒋晓芳 通讯员 侯小松 贾真

      “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20世纪80年代,一首悠扬的《军港之夜》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首歌中“年轻的水兵”原型,就是南海舰队转业军人、鹤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退休干部陈洪堂。

      7月30日,记者在鹤壁见到了陈洪堂。年过六旬的他,依然身材笔挺,保有水兵的英姿,回想起11年的军旅生涯,仍精神抖擞、神采飞扬。

      “我是20世纪70年代入伍的一名海军。我记忆中最难忘的是1980年随所在舰队执行远海任务,那是我们中国海军第一次走出国门,走向太平洋深蓝。顺利返回军港后,22岁的我作为优秀班长代表接受了词作家马金星老师的采访。”陈洪堂向记者讲述了他与《军港之夜》的渊源。

      1987年,陈洪堂转业回到鹤壁,先后就职于鹤壁市档案局、鹤壁市政府外事办旅游局、鹤壁市外事侨务办公室。工作期间,他时刻以军人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饱满的工作热情、务实的工作作风投入到每一项具体工作任务中去,先后联系海外华侨华人为该市捐建学校6所、医院3家,并向海外派出支教教师56人次,支援海外华文教育事业。凭借出色的工作表现,他曾获得国务院侨办侨务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如今,陈洪堂已退休多年。然而他退休不褪初心本色,被返聘至鹤壁退役军人就业网运营中心担任专职高级顾问,免费为退役军人提供就业服务,退役老兵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老班长”。

      “虽然‘老班长’已经离开部队多年,但对他来说,变的只是‘战场’,不变的是肩上的担当。”退役老兵、鹤壁退役军人就业网运营中心主任李刚告诉记者,他永远不会忘记在2021年7月极端暴雨天气时,陈洪堂号召他们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的多名队员前往浚县支援防汛,用冲锋诠释了军人本色。

      7月9日至11日,陈洪堂作为优秀退役老兵代表,受邀录制了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7周年特别节目《向着胜利》。“虽然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已渐渐远去,但我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热情永远不会消减!”陈洪堂笑着说。

    2.png

        王毛(左)在检查变电站设备运行情况,保证电力可靠供应。 李建国 摄

      “此生永远是个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昺南 成利军 通讯员 李建国

      “在军营的时候我是一名后勤供应兵,参加工作后我成为一名‘电力卫戍兵’,说到底,一日从军,此生永远是个兵。”7月30日,见到国网济源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一班班长王毛时,他正带着同事在220千伏苗店变电站排查供电设备。

      38年前,18岁的王毛走进军营,在山东长岛县驻防,负责部分岛屿驻防官兵的后勤供应。5年后,他脱下军装成为一名电力职工,在变电运行一线一干就是30多年。

      王毛所在的班担负着10座35千伏及以上变电站的运维任务。他说,变电站如同电网运行中的一个个“心脏”,它将“大动脉”里的高压电通过换压,然后降压为民用电,再通过如同“毛细血管”一样的输配电线路,将电力送进千家万户。

      “所以这项工作不能有任何差错。俺们不仅是服务辖区居民安全用电的‘勤务兵’,也是电力设备安全运行的‘侦察兵’。我们必须走在事故发生之前,发现每一个事故隐患并将其消除。”王毛说。

      鉴于目前变电站大多为无人值守站的现实,王毛所在的运维班积极开展“人防+机防”,每周两次巡视。每逢特殊时期的用电高峰,还要增加巡视“套餐”,比如在当前暑期,即使变压器内的风机正常运行,也要通过清洗散热器给变压器“洗澡降温”,以保证它能“清凉”供电。

      王毛所在的辖区尽管只有十几平方公里,但一年下来,他的行程却超过了2万公里。

      “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任何时候班长都是我们的‘排头兵’,第一个到场的是他,最后一个离开的还是他。”同事王鹏程说,一次晚上7点多,王毛在夜巡时发现一个主变高压侧A相套管异常,他立刻按照操作规程转移负荷并展开维护。次日凌晨3点故障消除后,他仍继续坚守现场跟踪观察,直到凌晨5点多确认没有问题才离去,稍作休息就又开始了新一天的工作。

      王毛说,他们班尽管每年要执行1万多次的倒闸操作任务,但始终做到了“工作无差错、安全零事故”,他先后获得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劳动模范、济源示范区最美退役军人等荣誉称号。

    p55_s.jpg

        陈铭宝带领商城县豫南明珠艺术团参加“2024年河南工会万场文化活动进基层”活动。 受访者供图

      闲不住的“轻骑兵”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刁良梓 通讯员 洪兰

      45年前,他是对越自卫反击战某尖刀排排长,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立下战功。

      38年前,他退役转业,主动放弃在信阳市区的工作,选择回到商城县,立志在基层奉献一生。

      10年前,他退休后,发挥文艺专长,组建艺术团开展公益演出,让红色基因绵延传承。

      他就是时任54军某团7连3排排长的陈铭宝,一名始终保持着革命军人本色的共产党员。

      7月29日,记者在商城县县城见到了陈铭宝老人。他身姿挺拔、精神矍铄,家中的陈设简朴、整洁,书架上一张泛黄的证书把他的思绪拉回到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9年3月的一场战斗非常激烈……”时隔多年,谈起往日的战斗细节,陈铭宝仍历历在目。

      当时,7连接到上级紧急命令,要求他们务必拿下谅山外围最后一道屏障——坤子高地。

      陈铭宝和7班班长冲在最前面。7班班长带领7班用田埂作依托隐蔽攻势,切断村庄与山头之间敌人的联系。他则带领8班、9班,配合连主力围歼坤子高地之敌。

      因在战斗中表现英勇顽强,陈铭宝率领的3排荣立集体一等功,他个人荣获二等功。

      1986年,已是连职军官的陈铭宝选择回到交通不便、位置偏远的商城县。面对亲人的不解,他呵呵一笑说:“到基层,更能为老百姓踏实做点事。”

      2014年,陈铭宝从商城县粮食局退休。闲不住的他,又组建了以退伍军人为主体的“商城县豫南明珠艺术团”。这些平均年龄近60岁的老人们,累计参加各类文艺汇演、比赛300余场,成为一支活跃在商城县城乡大地上的“红色文化轻骑兵”。

      今年,已近古稀之年的陈铭宝又加入信阳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组织的“前锋老兵宣讲团”,在全市各地开展巡回宣讲。“小车不倒只管推。”陈铭宝说,“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和人民的好事!”

    2222.png

        周道学在烈士纪念园擦拭墓碑。 李旭兵 摄

      坚持14年的“守陵人”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林 李旭兵

      7月30日上午,在位于安阳县辛村镇袁太保村东南的辛村烈士纪念园,一个身影穿梭于宁静的烈士墓碑之间,不时擦拭墓碑灰尘,拔除杂草。

      村民说,寒来暑往,风雨无阻,像这样的场景,十余年来经常都会看到。这位坚持守护烈士纪念园的人,就是曾在军营锻炼4年、如今担任袁太保村党支部书记的周道学。

      “烈士的亲人不在身边,我就替他们守护。”今年61岁的周道学说,辛村烈士纪念园筹建于2010年,这里安葬着解放战争时期牺牲的716位烈士。

      周道学1980年参军入伍,1984年退伍,199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4月,他任袁太保村党支部书记以来,充分发扬退役军人忠诚担当、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带领乡亲们勤劳致富,经过20多年的不懈奋斗,袁太保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村民的收入逐年提高,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村里发展越来越好了,军人出身的周道学一直惦记着那些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先烈。2010年,安阳县政府决定依托袁太保村“光荣坟”建设“辛村烈士纪念园”,安葬安阳县东部散葬烈士。周道学挨家挨户做工作,想方设法完成征地工作。项目开工后,他吃住在陵园建设工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

      辛村烈士纪念园建成后,周道学又成为纪念园义务园长。十多年来,他每天坚持早、晚到陵园巡视一遍,还带领全村党员每年到陵园种植树木花草,对陵园进行绿化美化。

      今年5月,烈士张玉合的哥哥带着家人从山东省高唐县前来寻亲祭拜。当他们看到烈士纪念园芳草依依、松柏掩映,欣慰地说:“多少年了,我们终于找到你了,看到你在这里安息,我们就放心了。”

      为弘扬烈士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周道学还主动担当红色教育辅导员。他认真学习当地革命历史,搜集整理纪念园中烈士的有关事迹。每逢纪念日、活动日,他都会为前来瞻仰的社会团体、中小学生义务讲解。“只要身体允许,我会把这项工作一直坚持下去。”周道学坚定地说。

    截屏2024-07-31 上午7.10.26.png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