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

扫一扫加入微信公众号

Top
网站首页 新闻 国内 国际 河南 焦作
时政要闻 县区 直播 网视 网谈 网评
今日头条 汽车 旅游 经济 美食
热点专题 房产 娱乐 体育 健康
 焦作日报 新媒体矩阵 
 焦作晚报 “焦作+”客户端
 订报服务 焦作市网络辟谣平台 
 网上投稿 焦作市互联网举报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 焦作网 > 时政要闻 > 正文

时政要闻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科技赋能考古新知 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即将被复原
更新时间:2024/8/16 22:49:18    来源:大象时政

image.png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马绍坤)中国考古圣地,华夏文明源头。考古是塑造民族历史认知的重要知识来源,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韶山南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5000多年前仰韶村先民的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实证材料被不断还原。

随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其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和震撼,回答着“何以中国”这一宏大命题。

多学科协同 让科技赋能考古新知

“在启动第四次仰韶遗址的考古发掘之前,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详细的考古工作计划。”8月16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告诉记者,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系统性的调查与勘探,试图更为全面、更加系统地认识和了解仰韶村遗址的分布范围、遗迹点聚集情况和聚落分级分区概况,并开展了大量的多学科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收获,填补了仰韶村遗址百年来多学科研究工作的空白。

李世伟表示,本次发掘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启动之前采取了考古调查、考古普探和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对仰韶村遗址进行大范围的航拍和精确测绘,建立三维坐标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地勘查确定勘探工作的方向,以普查的方式对遗址进行探铲探孔,重点区域进行覆盖式重点勘查。

据介绍,通过此次系统性的考察,专家们对仰韶村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层堆积、遗迹分布、聚落的布局以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分布规模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因为大规模地密集打孔勘探,便能制成几个探孔连起来的“剖面图”,这样,在不进行发掘的情况下,也能清楚地看出某一位置的地层情况和遗迹的大体分布。

“本次发掘的所得器物也被进行了详细的断代,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进行甄别。”李世伟介绍,通过系统的、全覆盖式的勘探和调查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聚落布局变得更加清晰。

拼尽全力 让碎陶片“复活”

“出现场,就要拼尽全力、不留遗憾。”李世伟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在清理窖穴底部时,一片体积较大的彩陶片显现出来,周围开始陆续发现大量相同纹路的彩陶片。

然而,彩陶底部始终还差一块陶片,他就给大家打气。随后大家将窖穴中所有出土的陶片进行挑选、比对,最终找到了那一块缺失的陶片。

他们对彩陶片进行清理,用保鲜膜对出土文物整体打包提取,并拿回实验室绘图、拍照,再清洗、拼对,当李世伟把底部的陶片严丝合缝地粘连上去时,队友们一阵欢呼。这个交错平行线纹的彩陶罐,也成为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较完整复原的彩陶器。

在李世伟看来,考古虽然是和历史对话,但现代科技的融入往往能产生不少奇妙的化学反应。他告诉记者,在整个考古发掘过程当中,充分运用了目前考古学在操作过程中比较前沿的田野考古发掘管理系统,对整个考古发掘的资料,还有照片、影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便于永久保存和后期分析、研究。说话间,李世伟拿出手机,登录“考古发掘地理信息系统”,录入发掘进度。

对瓶底进行多学科残留物分析、对土样进行电化学检测……“考古方法日新月异,科技手段已经广泛应用。”李世伟说。

最新成果 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即将被复原

“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最新的考古多学科多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是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复原以及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古DNA研究。”李世伟说,从发掘之前,就制定了比较多的多学科研究工作,在整个发掘过程当中,专家们也是坚持着这种多学科多技术研究理念,开展了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人物考古以及残留物分析等十几项的多学科研究工作。

据介绍,多学科研究工作目前还在持续进行当中,部分的研究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通过我们这一年多的努力,多学科研究团队充分应用了体质人类学、颅面复原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现在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人面貌进行了一个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李世伟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最新研究结果。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对仰韶村遗址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DNA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古DNA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时期人群的发展和遗传关系。”李世伟说,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动态。


文章编辑:赵银岷 
焦作网免责声明:

本网所有稿件,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转载稿件不代表本网观点,如有异议请联系我们即可处理。
刊发、转载的稿件,作者可联系本网申领稿酬。


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丨科技赋能考古新知 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即将被复原
2024/8/16 22:49:18    来源:大象时政

image.png

大河网讯(记者 赵檬 马绍坤)中国考古圣地,华夏文明源头。考古是塑造民族历史认知的重要知识来源,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至5000年,是中国新石器时代一个重要的文化发展阶段,也是我国延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学文化。

仰韶村遗址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北6公里的韶山南麓,面积约30万平方米。2020年8月,仰韶村遗址启动第四次考古发掘,5000多年前仰韶村先民的生活图景正依托丰富的考古实证材料被不断还原。

随着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研究的不断推进,以其为代表的考古新发现,不断给我们带来惊喜和震撼,回答着“何以中国”这一宏大命题。

多学科协同 让科技赋能考古新知

“在启动第四次仰韶遗址的考古发掘之前,我们制定了科学、合理、详细的考古工作计划。”8月16日,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史前考古研究室副主任、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李世伟告诉记者,此次考古调查采取了系统性的调查与勘探,试图更为全面、更加系统地认识和了解仰韶村遗址的分布范围、遗迹点聚集情况和聚落分级分区概况,并开展了大量的多学科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的收获,填补了仰韶村遗址百年来多学科研究工作的空白。

李世伟表示,本次发掘与以往不同的是,在启动之前采取了考古调查、考古普探和重点勘探相结合的方法……对仰韶村遗址进行大范围的航拍和精确测绘,建立三维坐标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实地勘查确定勘探工作的方向,以普查的方式对遗址进行探铲探孔,重点区域进行覆盖式重点勘查。

据介绍,通过此次系统性的考察,专家们对仰韶村遗址的分布范围、地层堆积、遗迹分布、聚落的布局以及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的分布规模有了更加全面的了解,而且因为大规模地密集打孔勘探,便能制成几个探孔连起来的“剖面图”,这样,在不进行发掘的情况下,也能清楚地看出某一位置的地层情况和遗迹的大体分布。

“本次发掘的所得器物也被进行了详细的断代,可以较为准确地对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和龙山文化时期的器物进行甄别。”李世伟介绍,通过系统的、全覆盖式的勘探和调查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仰韶村遗址的文化内涵和聚落布局变得更加清晰。

拼尽全力 让碎陶片“复活”

“出现场,就要拼尽全力、不留遗憾。”李世伟来说,印象最深的是,在清理窖穴底部时,一片体积较大的彩陶片显现出来,周围开始陆续发现大量相同纹路的彩陶片。

然而,彩陶底部始终还差一块陶片,他就给大家打气。随后大家将窖穴中所有出土的陶片进行挑选、比对,最终找到了那一块缺失的陶片。

他们对彩陶片进行清理,用保鲜膜对出土文物整体打包提取,并拿回实验室绘图、拍照,再清洗、拼对,当李世伟把底部的陶片严丝合缝地粘连上去时,队友们一阵欢呼。这个交错平行线纹的彩陶罐,也成为仰韶村遗址第四次考古发掘出土的唯一较完整复原的彩陶器。

在李世伟看来,考古虽然是和历史对话,但现代科技的融入往往能产生不少奇妙的化学反应。他告诉记者,在整个考古发掘过程当中,充分运用了目前考古学在操作过程中比较前沿的田野考古发掘管理系统,对整个考古发掘的资料,还有照片、影像全部实现了数字化,便于永久保存和后期分析、研究。说话间,李世伟拿出手机,登录“考古发掘地理信息系统”,录入发掘进度。

对瓶底进行多学科残留物分析、对土样进行电化学检测……“考古方法日新月异,科技手段已经广泛应用。”李世伟说。

最新成果 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即将被复原

“我们目前正在开展的最新的考古多学科多技术研究工作,主要是仰韶时期古人面貌复原以及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的古DNA研究。”李世伟说,从发掘之前,就制定了比较多的多学科研究工作,在整个发掘过程当中,专家们也是坚持着这种多学科多技术研究理念,开展了包括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环境考古、人物考古以及残留物分析等十几项的多学科研究工作。

据介绍,多学科研究工作目前还在持续进行当中,部分的研究也取得了惊人的成果。“通过我们这一年多的努力,多学科研究团队充分应用了体质人类学、颅面复原技术、碳十四测年技术,现在初步对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人面貌进行了一个相对准确和科学的复原。”李世伟兴奋地向记者展示着最新研究结果。

与此同时,专家们还对仰韶村遗址的仰韶时期和龙山时期古DNA进行了研究。“通过开展古DNA研究,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黄河中游地区史前时期人群的发展和遗传关系。”李世伟说,希望通过持续性的研究,更加全面地揭示史前人群的历史动态。


文章编辑:赵银岷 
 

版权声明 | 焦作日报社简介 | 焦作网简介 | 网上订报 | 联系我们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焦作日报》遗失声明热线:(0391)8797096 邮编:454002
本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391)8797000 举报邮箱:jzrbcn@163.com
河南省“网络敲诈和有偿删帖”专项整治工作热线:0371-65598032 举报网站:www.henanjubao.com
公安部网络违法犯罪举报网 河南省互联网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豫ICP备14012713号-1
焦公网安备4108000005 豫公网安备41080202000004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号:41120180013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642120  地址:焦作市人民路1159号 报业·国贸大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版权所有:河南省焦作日报社 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41120180013 电话:(0391)8797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