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要闻
大河网讯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登临洛阳五凤楼,吟诵出这首著名的《五凤楼晚望》,五凤楼正是如今洛阳地标性建筑应天门。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8月16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隋唐洛阳城,登临应天门,回望河洛之上的神都洛阳。
“万宫之宫”深刻影响后世都城布局
“洛阳,地处河洛地区的中心,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隋唐洛阳城讲解员邢程阳向采访团讲述,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得洛阳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都城文化。
应天门
沿洛水自东向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
其中,隋唐洛阳城先后作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历时53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的巅峰,也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
邢程阳介绍,整个城址包括宫城(紫微城)、皇城、外郭城、上阳宫等,全域47平方公里。按照“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皇宫紫微城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隋唐洛阳城的核心,被誉为“万宫之宫”,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对后世都城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如今,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的基础上拔地而起,成为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的一张新名片。
近年来,洛阳市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形态,力争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沿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从南向北谋划并实施城市客厅、天街、天津桥、永泰门、宫城北区轴线、玄武门、九洲池(二期、三期)、研学露营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叫响“盛世隋唐”品牌。
保护性复建重现“神都”洛阳的面貌
应天门是隋唐时期洛阳作为都城的重要见证之一,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也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了解,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矗立在如今的隋唐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前,仿佛看到了67岁的武则天登基时,万国使节来朝的场景。
“今天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由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主持设计,其外观完全按照史书记载和遗址发掘证据进行恢复,在遗址之上进行保护性重建。”邢程阳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中,还有高大恢宏的明堂、天堂。明堂,即“明政教之堂”,在历代政治文化和宫殿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木兰辞》中就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诗句。而天堂,则是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
天堂
夜幕下的天堂(右)、明堂(左)
在明堂内一层,透过玻璃能够看到1300年前的明堂遗址层。该中心柱遗址是在1986年被考古专家发掘,根据考古学者推测,为宫殿中央的所在位置。
“尽管二者在战乱中曾化为焦土,但经由考古发掘的保护性复建,使得今天我们能够窥见神都洛阳曾经的面貌。”邢程阳说。
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文旅文创融合新品牌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穿着汉服的工作人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员工穿汉服、行汉礼已经融入工作日常。”邢程阳告诉记者,从讲解员到售票员,甚至保安、保洁,都有正装、汉服两套服装。在重大节庆表演、团体游客接送时,行叉手礼对游客表示尊重也已成为常态。
游客穿汉服打卡
来洛阳穿一次汉服,是山东的刘同学和胡同学计划已久的暑假必做清单,她们认为洛阳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包容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色在这一天里成为某一个时期的“公主”,刘同学说:“非常喜欢今天的造型,希望回去后多在平台上发发自己的感受,来宣传汉服文化。”
近年来,隋唐洛阳城以打造“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新业态、着力塑造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文旅文创融合新品牌为导向,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观众打开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行走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随处可见身穿各式汉服盛装、带着精致妆容的游客。其中有不少以高大雄伟的应天门城楼为背景,面对手机翩翩起舞,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感”。
千年时光流转,气势恢宏的应天门、天堂、明堂成为跨越古今的古都地标,九洲池的静影沉璧依然为城市带来灵动色彩,昔日的盛唐气象与当下的潮流都市和谐交融……
始建于公元605年的隋唐洛阳城,在1400多年后呈现出一幅“古今辉映、诗与远方”的生动景象。(董蕾 马绍坤 任昱炎)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大河网讯 “晴阳晚照湿烟销,五凤楼高天泬寥。野绿全经朝雨洗,林红半被暮云烧……”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白居易登临洛阳五凤楼,吟诵出这首著名的《五凤楼晚望》,五凤楼正是如今洛阳地标性建筑应天门。
一千多年后的今天,8月16日,“何以中国 行走河南”网络主题宣传活动采访团来到隋唐洛阳城,登临应天门,回望河洛之上的神都洛阳。
“万宫之宫”深刻影响后世都城布局
“洛阳,地处河洛地区的中心,黄河与洛水在此交汇。”隋唐洛阳城讲解员邢程阳向采访团讲述,自古以来,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使得洛阳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都城文化。
应天门
沿洛水自东向西,不足3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周王城遗址、汉魏洛阳城遗址和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人称“五都贯洛”。
其中,隋唐洛阳城先后作为隋、唐、五代、北宋的都城或西京,历时530年之久,是中国古代沿用时间最长的都城,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和建筑技艺的巅峰,也是我国现存隋唐时期保存较为完整的大型古代城市遗址。
邢程阳介绍,整个城址包括宫城(紫微城)、皇城、外郭城、上阳宫等,全域47平方公里。按照“天人合一”的设计理念,皇宫紫微城象征天帝居所紫微宫,占地面积4.2平方公里,是隋唐洛阳城的核心,被誉为“万宫之宫”,其平面布局、建筑形制奠定了中国宫城的基本格局,对后世都城布局产生深远影响。
如今,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在遗址的基础上拔地而起,成为大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和谐共处的一张新名片。
近年来,洛阳市积极探索大遗址保护新形态,力争在全国率先打造国家遗址公园3.0版本,沿隋唐洛阳城中轴线从南向北谋划并实施城市客厅、天街、天津桥、永泰门、宫城北区轴线、玄武门、九洲池(二期、三期)、研学露营主题公园等重点项目,着力打造独具魅力的隋唐文化标识,叫响“盛世隋唐”品牌。
保护性复建重现“神都”洛阳的面貌
应天门是隋唐时期洛阳作为都城的重要见证之一,是隋唐洛阳城宫城——紫微城的正南门,也是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城门,在中国宫城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据了解,应天门始建于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是朝廷举行登基、改元、大赦、宴会等外朝大典的场所。
“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矗立在如今的隋唐应天门遗址博物馆前,仿佛看到了67岁的武则天登基时,万国使节来朝的场景。
“今天的应天门遗址博物馆由清华大学教授郭黛姮主持设计,其外观完全按照史书记载和遗址发掘证据进行恢复,在遗址之上进行保护性重建。”邢程阳说,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中,还有高大恢宏的明堂、天堂。明堂,即“明政教之堂”,在历代政治文化和宫殿建筑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木兰辞》中就有“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的诗句。而天堂,则是武则天的御用礼佛堂。
天堂
夜幕下的天堂(右)、明堂(左)
在明堂内一层,透过玻璃能够看到1300年前的明堂遗址层。该中心柱遗址是在1986年被考古专家发掘,根据考古学者推测,为宫殿中央的所在位置。
“尽管二者在战乱中曾化为焦土,但经由考古发掘的保护性复建,使得今天我们能够窥见神都洛阳曾经的面貌。”邢程阳说。
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文旅文创融合新品牌
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内,穿着汉服的工作人员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我们员工穿汉服、行汉礼已经融入工作日常。”邢程阳告诉记者,从讲解员到售票员,甚至保安、保洁,都有正装、汉服两套服装。在重大节庆表演、团体游客接送时,行叉手礼对游客表示尊重也已成为常态。
游客穿汉服打卡
来洛阳穿一次汉服,是山东的刘同学和胡同学计划已久的暑假必做清单,她们认为洛阳有着很强的包容性,包容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特色在这一天里成为某一个时期的“公主”,刘同学说:“非常喜欢今天的造型,希望回去后多在平台上发发自己的感受,来宣传汉服文化。”
近年来,隋唐洛阳城以打造“颠覆性创意、沉浸式体验、年轻化消费、移动端传播”文旅新业态、着力塑造大遗址活化利用的文旅文创融合新品牌为导向,把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化演绎,为观众打开了感受文化魅力的新窗口,成为广受欢迎的网红打卡地。
行走在隋唐洛阳城国家遗址公园,随处可见身穿各式汉服盛装、带着精致妆容的游客。其中有不少以高大雄伟的应天门城楼为背景,面对手机翩翩起舞,油然而生一种“穿越感”。
千年时光流转,气势恢宏的应天门、天堂、明堂成为跨越古今的古都地标,九洲池的静影沉璧依然为城市带来灵动色彩,昔日的盛唐气象与当下的潮流都市和谐交融……
始建于公元605年的隋唐洛阳城,在1400多年后呈现出一幅“古今辉映、诗与远方”的生动景象。(董蕾 马绍坤 任昱炎)
|
焦作网免责声明: | ||||||||
|
|
|